古书中焉字的音义关系小考
张翼 北京大学
摘要: 古代韵书中焉字主要有两读,用作疑问代词读作影母,其余非疑问用法一般都读作匣母。本文考察几种音义著作中焉的音义配合关系,发现各家注音与韵书高度一致。《经典释文》中偶有两音兼注的例子,或是对如何断句有不同理解,或是对语义有不同理解。焉字产生两读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区别疑问和非疑问用法,避免混淆。
关键词: 焉;音义关系;经典释文
在古代韵书中“焉”字主要有两个读音,分别读影母和匣母。如《王一》中有两读,於乾反,何;又矣乾反,语已声。《群经音辨》:“焉,何也,常居语初(於乾切);巳也,常居语末(於乾切)。”《广韵》大致相同,唯尚有元韻一读,从释义看,可能是於虔反的不辨義異讀。
水稻种质资源是研究水稻的物质基础,在杂交育种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利用种质资源,应对水稻的优质资源进行探讨,使水稻的优质基因得到更好的遗传,以发挥种质资源的作用。根据我国水稻发展的特点,应大力收集各地优质的品种和特异的品种,并加强对优质种质资源的引进和新品种的鉴定、评价,从而提高杂交水稻育种的产量。
焉字在《经典释文》中注音161次(包括下同,下……同),史记中注音3次,慧琳《一切经音义》注音6次,《扬子法言音义》注音8次(不含下同)。
有些企业管理人员认为:网络品牌就是为产品申请个商标或贴个牌子,设计个LOGO和包装,再进行产品的网络推广和销售。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商标只是告诉消费者产品属于某个企业,仅仅只是一个认证符号而已。网络品牌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主要开展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企业要开展调研,了解市场、顾客、竞争对手的现状与特点;另一方面,企业结合自己的各方面资源条件,确定一个可行的细分市场,制定网络品牌战略。
除了专有名词的注音,以上各家的注音中,用于句首(或谓语前)作疑问代词[1]的“焉”,都读影母,而其余用于非疑问句中用作兼词、语气词或助词的“焉”各家大多不出音注,读如字,即匣母。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的“焉”各家区别甚严。
(1)《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
1.对处所进行询问
在《经典释文》的注音中,1次注“如字”,6次兼注於虔反和如字,1次注“音夷”,其余均注於虔反。仅注“於虔反”的句例都是疑问句,按照询问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也可表反问:
(2)《左传·襄二十七年》:政其焉往?
这种反问用法进一步虚化,处所的意义渐渐淡化,就形成了询问事理的用法。
2.询问事理,怎么,哪里,多表反问
2.生产开发领域的石油大数据技术应用研究。檀朝东等将华北油田采油生产过程中的百米吨液耗电量指标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并建立了PDMiner大数据挖掘软件平台,完成了相应的成因分析与趋势预测。王兵通过面向大数据的预测建模方法对深海油气设备管理的大数据监测系统结构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李鑫等借助于自主开发的数据挖掘软件对油田生产数据库中存储和管理的大规模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处理,达到了确定阿尔油田机采井吨液百米举升耗电量关联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赵阳等基于所提出的云钻井概念,通过阐述体系结构、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来体现云钻井平台的一体化设计思想。
由于这种用法是由1发展而来,所以有些例句中的焉即可以看做询问处所又可以看做询问事理。如:
2)提高译员专业资质。楚雄市的公示语翻译发展缓慢,缺乏公示语翻译专业人员,很多译员因自身翻译水平和翻译经验的局限性或缺乏足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从而导致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和中式英语现象非常普遍。鉴于目前公示语英译比较混乱的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对翻译人员的资格进行规范管理,以国家人事部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等级为依据,结合翻译人员的实际翻译经历来进行译员资格认证,从而提高公示语翻译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规范公示语翻译市场。
(4)《左传·庄六年》:而君焉取余?
(8)《论语·公冶长》: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5)《公羊传·桓二年》:趋而救之,皆死焉。
本例周祖谟先生在《〈颜氏家训·音辞篇〉注补》[2]中以为陆德明“殆误”。由于释文中一百多例注音仅此一例与通例相违,因此很有可能是受杜注的影响而误。
由表3可以看出,在不进位加法中,add11口算速度增长最快的为一~二年级,其次是二~三年级,再其次是四~五年级,口算速度增长最慢的是五~六年级,其次是三~四年级.add12口算速度增长最快的为四~五年级,其次是一~二年级,再其次为二~三年级,增长速度最慢的是三~四年级,几乎是持平的.
(6)《左传·襄三十年》:必大焉先。
本句中的“焉”字复指宾语,作用相当于复指宾语的“是”,《国语·周语中》作:“必大是先”。焉的这种用法经传中比较少见,故陆德明出音注。
《释文》中还有6次不仅注了於虔反,还注如字,其中2条是由于对如何断句有不同的理解。
(7)《左传·成十年》:惧伤我,焉逃之?释文:“惧伤我”,绝句。焉,徐,於虔反;一读如字,属上句;逃之,绝句。
以上《释文》均读影母,《释文》中只给一例不用于疑问的“焉”字注为影母:
《释文》认为例7焉如果属下句,则读影母。如果属上句,则读匣母。但是陆德明把匣母的读法注为“一音”,说明他以为如字的读法不正确,不应当属上句。从上下文义看,本例为疑问句,“焉”字应当读影母。例8《释文》注如字,则焉字属上,又引卫瓘说认为焉字属下,则读影母。按本句“焉”字今一般从上。
第一,创建一个VI,在前面板上放置图形显示控件中的波形图和Express XY图,默认的横纵坐标就可以,并将他们分别再复制两个以作为显示波形和频谱。
《释文》中还有1条用作复指宾语的助词,读为如字:
全风化土层的碎屑成分取决于原岩的矿物组成,区内震旦系大洪峪组石英砂岩与前震旦系片麻岩地层顶部均发育了全风化与强风化层。石英砂岩全风化形成了红褐色硬塑-坚硬、含直径2~15 mm砾石及粗砂、含粘土的土层。片麻岩全风化形成了灰褐色的砂土。
(9)《左传·隐六年》:晋、郑焉依。
按例9中的“焉”字用法同例6,当音“如字”,可能有别家有影母一读,故陆德明又言“或於虔反,非”。
首先,项目投入到哪个村,主要看领导对哪个地方关注得比较多。GQ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省级农房改造示范村,以文化旅游开发为主,上级领导到访频繁(2003年习近平曾来参观过)。这些项目既是各部门需要完成的相关任务,也是GQ村需要的配套设施。其次,项目投到哪个村,与该村的干部是否团结有关,也与主要干部的工作能力关系很大。如SQ村主任工作能力非常强,乡干部非常器重。乡镇现在喜欢“狮子型”干部,会冲,会干,会摆平。另外,乡镇干部现在普遍急功近利,热衷于做能立竿见影的工作,如果项目三五年才会见成效,他们肯定不会感兴趣。因为他们往往热衷于见效快的、可以给他们带来政绩的项目。
(10)《诗·小雅·白驹》:于焉逍遥?释文:焉,於虔反,又如字。
另外3条是对语义的理解不同:
胡承珙《毛诗后笺》引陈启源的说法认为郑笺和正义都不取匣母(如字)一读,又引《颜氏家训》认为此处焉当读影母,“于焉”义为“在何处”,“旧说以于焉为于此,非是”。胡承珙所说的旧说当指朱熹《诗集传》,朱熹把这里的“于焉”解释为“于此”。陈奂《诗毛氏传疏》引《玉篇》:“焉,是也”,也认为当义为“于是”。陆德明注如字,恐怕是根据这种说法。从上下文来看,似乎应当从朱熹训作“是”。古书中“焉”可以用作指示代词,如贾谊《新书·解悬》:“于焉信威广德难。”另外,从古书的实际用例来看“焉”字作疑问代词时,前均不用“于”字。
以上是只注於虔反的句例,此外,《释文》中有1条注为如字,用作助词,复指宾语。
(3)《礼记·檀弓》:焉得而弗哭?
(11)《礼记·三年问》:加隆焉尔也。焉使倍之,故再期也。
本例《释文》注如字,又以於虔反为一音。本句《正义》曰:“焉犹然也……然,犹如是。”“然”字做副词表示“于是”的意思,如《史记·孔子世家》:“灵公曰:‘善’。然不伐蒲”。“焉”也有“于是”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古书中“焉”字可以训为“于”,也可以训为“于是”,如本例中的用法。则本例中的“焉”也是同样的用法,释文中这种用法的“焉”均不注音,如《礼记·祭义》:“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故本例陆德明以如字为首音,以“於虔反”为一音,表明这个读音不可取。
(12)《左传·昭九年》:入我郊甸,则戎焉取之。
本例《释文》也同时注了两读。本句《正义》认为“焉”字表疑问,询问事理,故读焉为於虔反。杨伯峻先生认为这个“焉”是“于是”的意思[3],则同例11,当读如字。
3.严格执行《条例》规定的选拔程序。《条例》规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经过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任职等基本程序,突出了民主推荐、考察和讨论决定三个关键程序,规定的程序具有现实针对性,缺一不可。在干部选拔中,要严格执行规定程序,做到“坚持程序一步不缺,履行程序一步不错,执行程序一步到位”。在履行程序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程序的监督和保障作用,真正履行程序的内容,防止内容和形式相分离的形式主义,杜绝走程序变成走形式现象。
《释文》中还有一例的注音为“音夷”:
(13)《周礼·秋官·行夫》:居于其国,则掌行人之劳辱事焉,使则介之。
郑玄注:“故书曰夷使。”孙诒让《周礼正义》认为旧本本句“使则介”上多一个“夷”字,“《释文》出‘焉使’,云‘刘焉音夷’,则刘昌宗以夷为焉之异文。”王引之认为焉字当属上,段注以为焉字属下句(见上例),或误。
焉字的不同读音,最早记载于《颜氏家训·音辞篇》。自颜之推提到“自葛洪要用字苑分焉字音训”,后代学者多认为焉的两读是人为所致。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一字两读条即持此说,他认为葛洪认为制造了这两个异读,而南朝的学者继承了他的学说,北方学者(即颜之推)并未接受这种分别,直到陆法言《切韵》风行之后,焉字两读才真正确立下来。按此说不可信,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已辨之甚明[4],此不赘述。
焉字分为两读,可能与区别疑问和非疑问有关。由于在句首“焉”既可表疑问也可作副词表“于是”,如第12句,极易产生混淆,如果不用读音区分,势必会产生歧义。
此外,对X1=(x1(t),y1(t),u1(t),v1(t))T,Y1=(p1(t),q1(t),w1(t),z1(t))T有
参考文献:
[1]王力著.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周祖谟著.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孙玉文著.汉语变调构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