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社交网站对学术出版的影响初探_社交平台论文

学术社交网站对学术出版的影响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论文,社交论文,网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以学术期刊为核心的

正式学术信息交流系统及其缺陷

在以正式文献为核心的学术信息传播模式中,学术期刊扮演了核心角色(见图1)。作为学术内容质量的“把门人”,学术期刊出版机构承担着组织同行评议、编辑加工审稿、印刷制作(或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并最终公之于众的任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以学术期刊为核心的科学信息交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彻底打破了原有科学信息交流系统的内部平衡,改变了各成员角色及其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使得学术信息交流过程各环节之间出现了重叠和脱节。①以期刊为核心的传统学术信息交流模式至少出现了两个问题:(1)传播周期长。从一个想法诞生到研究得以实施,再到形成研究结论并组织成论文,最后通过同行评审获得发表,整个过程至少需要1—2年。这样一来,最新的研究发现得不到及时传播,对于时效性很强的科学研究而言,很有可能错过首发权,造成遗憾。(2)发表难度大。全球科研人员数量庞大,并且每年递增。仅仅中国,2012年,全国范围内从事科技研发工作的专业人员就达到了320万。②如此庞大的学术科研队伍规模,意味着每年数以千万计的学术论文发表需求需要满足。而每个细分科研领域内的权威机构、顶级期刊版面非常有限,拒稿率居高不下。

图1 传统学术出版模式

二、学术社交网站的兴起及其对学术交流系统的重构

在线社交网络所倡导的用户创造内容、社会化、平等、交互、去中心化与学术交流的本质要求高度重合。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在技术的影响下,一个社会与技术互动的非正式学术社交网络业已形成”③,“Web 2.0再次改变了非正式学术信息交流系统……使得非正式学术交流更广泛、更易获取”④。以科研人员、学者、研究生和大学教师为目标受众的学术社交网站(Scholarly Networking Websites)随着Web 2.0的发展大规模兴起。2000年,以CiteULike,Peer Evaluation为代表,一些专门为学术研究人员提供文献、数据分享服务的网站陆续上线。这些网站通常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检索入口,经过注册并填写个人信息,用户可以在互联网和开放的科学数据库上搜索自己需要的学术信息和科学文献,还可以通过添加标签的方式记录搜索结果,下载引文信息或全文,并在自己的主页上分享这些文献。2008年,在线科学文件共享平台Academia.edu和网络学术交流门户Research Gate先后建立。通过这两个平台,学术科研人员可以免费地分享世界各个领域顶尖科学专家、学者及科研小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著作,并且还能够在线讨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话题。同年,学术文献开放交流平台Mendeley正式对外发布测试版,创造了一种以个人文献管理工具为基础的学术社交网站新形式。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7月,面向全球学者设立的综合类学术社交网站已经超过100个,注册用户超过100万的共有5个。根据其功能特点,可以将这些学术社交网站分为三种不同类别:(1)全球性学术社交网站,如Research Gate、Academia.edu;(2)带有社交功能的网络个人文献管理工具,如Mendeley、Zotero;(3)开放的科研数据共享平台,如Quartzy。

学术社交网站的兴起,给以学术期刊为主要载体的传统学术信息交流模式带来了冲击。

首先,学术社交网站方便易用、即时获取、海量数据、免费公开的特点极易形成用户黏度,使学术研究过程和学术信息交流过程深度融合,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学术传播思维甚至是学术研究思维。Web 2.0环境下进行学术研究的典型过程是,一个想法产生后,研究人员可以在社交网站上招募同行共同参与研究;研究过程中,可以利用学术社交网站的数据存储和实验室管理功能保存和分享数据;一旦有了新的发现,无须写成可供发表的文章,可以第一时间将研究结论和研究过程公布在自己的主页;网友、同行能够对其进行评论、转发,提出质疑和修改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多向交流和沟通,学术科研人员可以吸取网友评论中有益的意见,以形成可供发表的论文,并向学术出版机构投稿或者上传至特定的机构仓储中存档(见图2)。

图2 社交网络环境中的学术信息交流模式

其次,在这些学术社交网站上,学术科研人员将线下人际网络迁移至线上,通过发帖、留言、评论、关注、转发等行为讨论着学术话题、传递着科学文献和数据。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原本抽象的“科学共同体”和“无形学院”变得具体,科学上的“首先发现权”可以通过社交网站在学术圈内得到认可,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正式论文不再是申明首发权的唯一途径。传统学术出版的核心价值——内容“把关人”,即学术质量控制者的角色正被弱化。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同行评审过程在特定的条件下(比如开放存取模式),可以绕过出版机构由学会、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组织专家进行。另一方面,社交网络环境中,特定研究领域内的“大众评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同行评审对研究结论进行评价。比如科研人员将研究报告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通过推送功能邀请同行阅读和评论,感兴趣的读者和网友也可以参与评论,由此对研究成果做出公允的评价。此外,学术科研人员所在机构还可以对网络文献进行引文分析、评论内容语义分析,以达到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控制的目的。

第三,以学术社交网站为中心的学术信息交流模式可以弥补传统学术出版传播周期长、出版难度大的两大缺陷。学术出版机构承担的内容加工和传播功能逐渐被替代和转移。以学术出版机构为核心的学术交流体系中,作者向其提交学术成果,由其加工成适于阅读的、具有相对固定样式的产品加以传播。但在社交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接近于面对面的交流,信息传递的即时性、互动性比规范性、准确性更加重要。一篇不成形的科研报告、只有研究方法和结论的论文,甚至一个想法、一组实验数据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更重要的是,这种新的学术信息交流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术科研人员在学术信息交流系统中的主导作用和核心价值。这就使得以学术社交网站为核心的新型学术信息传播模式从一开始就获得广大学术科研人员的拥护。而事实上,许多学术社交网站正是由学术科研人员自己开发维护的。

三、社交网络环境下发展学术出版的思路与对策

在社交网络环境中,原先闭合的出版生态圈被新兴的学术社交网站打破,传统学术出版的功能与价值需要调整改变。传统学术交流模式和新兴社交网络传播方式各有优势和不足,只要认清并不断发展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弥补不足,以积极开放的心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两者就能和谐共存、共同发展,为科学事业的前进助力。

1.强化传统学术出版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信息过载。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人们难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具备的信息能力查询、选择并处理信息。学术研究领域的信息过载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以期刊方式出版的学术论文逐年递增,学术网站层出不穷,学术信息总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在浩如烟海的学术论文和数据中,找出对自己研究最有帮助、关系最直接的学术信息,对许多科研人员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学术科研人员需要一种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快速识别有效信息,以提高科研效率。而高质量的学术出版物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与社交网站上用户自己贡献的内容质量参差、形式各异的情况不同,经过严格同行评审、规范编辑加工所形成的学术出版物,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易读性。同时,学术出版机构的声誉和期刊品牌,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出版内容的学术水准和质量,为学术科研人员识别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便捷的方式。提供高质量的学术内容是以期刊为主要载体的传统学术出版核心竞争力所在,不论环境如何变化,都必须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建设。

2.不断完善学术内容资源的质量评价体系

在传统学术出版模式下,学术内容质量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围绕期刊这一载体,形成了影响因子、载文量、被引频次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量化指标,借助这些公认的评价指标,人们很容易判断一种期刊的学术水平。尽管基于文献计量的学术质量评价方法,存在着收录指标体系障碍、商业化导向、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矛盾等问题,但目前来看,中外学者科研人员都普遍接受这种评价方法与体系。与学术期刊相比,在学术社交网站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无法保证严格的引用与标注。为了保证首发权和即时性,有些尚未形成规范论文的在线学术内容可能缺乏参考文献和数据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引用率、转载率、H-index、G-index等这些公认的客观学术评价指标便会失灵,出现无法测量或者评价不准确等情况。诚然,社交网站的出现也为学术评价提供了更多的思路,比如利用点击率、转发率、引用量、关注度等指标对学术内容进行评价。但目前而言,基于学术社交网络的学术质量评价体系还存在诸多争议:比如数据不够完善客观、不同网站统计口径和算法不同、网络平台信誉度难以保证、首发权难以确认、成果容易被抄袭等问题。学术社交网站乃至在线学术传播想要稳定发展,需要解决内容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3.继续扩大学术社交网站的用户规模

根据已有的研究,尽管社交网络在部分学科的学术科研人员当中普及度很高,但就全部学科而言,学术社交网络的用户接触率和注册用户数都不高。分学科来看,生物医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等理工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对学术社交网站认可度较高。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上述领域的社交网站发展相对成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事实上,许多知名的学术社交网站就是由上述学科科研人员自己研发的,如Research Gate,Mendeley等最初都是由一线科研人员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架构、完善功能,在自己所处的学术社交圈内逐渐推广开来,获得基金关注和投资后逐渐得以发展壮大。二是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上述领域的科研人员对学术信息的快速传递有更高的要求,所以他们对互联网发表平台持更加开放的态度,这是根本原因。与自然科学与技术工程领域相比,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对在学术社交网站上发布研究成果、交流学术信息持相对保守的态度。此外,文化差异也造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对学术社交网络的使用程度差异,有关研究表明,身处东亚文化圈的学者不倾向于在社交网络上暴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对学术社交网站的参与度和使用度都不如欧美学者。

4.两者可以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合作双赢

学术社交网站与学术期刊出版作为学术信息交流的两种模式各有所长。社交网站能够帮助学术科研人员加强彼此的沟通联系,分享各自最新的研究论文,将研究成果惠及更多的人。学术期刊出版能对研究成果进行权威认证,更有利于研究成果的管理、回溯、长期保存和多次利用。事实证明,学术社交网站与学术出版能够相互补充、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经同行评审由正规学术出版机构出版的论文,通过学术社交网站的传播,能够扩大影响范围,引起更多同行关注。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一些有实力的学术出版机构采取实际行动,加大与学术社交网站的合作力度。例如,2013年,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以至少6900万美元的成交价收购了Mendeley,使其成为Elsevier的全资子公司。⑤尽管这场由赢利性出版机构发起的并购引起了人们对于Mendeley倡导免费共享理念及未来发展的争议,但目前来看双方合作取得了双赢的效果:Elsevier借助Mendeley成功拓展了学术社交领域的业务,Mendeley依靠Elsevier提供的资金支持和内容资源获得了更大用户规模,提升了用户体验。当然,学术社交网站与学术出版合作的方式不仅限于前者被后者收购。一些用户规模较大,获得投资者关注的学术社交网站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融得大量资金,依靠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它们会向上游整合内容,届时很有可能会兼并、收购有专业特色的中小学术出版机构。创立于2008年的Research Gate经过2010年的两轮大规模融资后,2013年6月,又获得了3500万美元的第三轮融资,比尔·盖茨,著名天使投资基金Tenaya Cpital、Dragoneer Investment和Thrive Capital等均有参与。风险投资基金的注入,必然会使以非赢利模式起家的学术社交网站转而寻求赢利性商业模式,这样一来,学术社交网站与学术出版就有了共同立场与合作基础,可以通过聚合内容,整合产业链分工等方式展开合作,取得共赢。

①方卿,徐丽芳.科学信息交流研究——载体整合与过程重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42.

②根据2012年教育部网站提供的全国高校研究生和科研人员统计信息粗略估算。

③Kling R.,McKim G.,King A.,A bit more to it:Scholarly communication forums as socio-technical interaction network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54(1):47-67.

④徐佳宁.数字环境下科学交流系统重组与功能实现[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103.

⑤http://techcrunch.com/2013/04/08/confirmed-elsevier-hasbought-mendeley-for-69m-100m-to-expand-open-social-education-data-efforts/.

标签:;  ;  

学术社交网站对学术出版的影响初探_社交平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