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1]2000年在《中远全球集装箱运输信息系统建设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阐述了中远集运信息化建设的意义:降低营运成本、提高船舶和箱位的利用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分析目前中远集运信息系统的现状和中远集运信息系统面临挑战:在软硬件方面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但是信息系统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主要是面向生产为主的信息系统,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功能模块,如:客户关系系统,信息系统缺乏统一规划,导致企业许多信息孤岛,企业员工的信息觉悟不高,导致信息系统普及难度大;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日渐深入,企业的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强健的、统一的信息共享综合体,从而实现整个企业以及合作厂商甚至包括用户在内的信息随时随地实时共享,这也是21世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竞争的前提与关键所在;分析中远集运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和系统建设结构:通过对目前主流IT技术(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因特网发展、信息系统结构模式)和中远集运业务结构、组织形式分析,规划出中远集运信息系统应该采用B-W-S集中式的信息系统,以及所应具备的符合全球营销一体化商业模式的功能模块;分析中远集运信息系统实施方案:通过对开发模式和设备选型的分析讨论,给出信息系统建设和推广各阶段的详细计划;最后通过对信息系统建设面临投入和产生效益进行分析和讨论。
徐允平[2]2001年在《Z公司全球集装箱运输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结合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发展趋势,针对Z公司自身的业务发展特点和信息系统建设历程,对Z公司全球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建设进行了研究探讨。 本文分析了目前集装箱班轮运输市场的发展特点及趋势,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集装箱班轮运输业发展的影响,认为现代集装箱班轮公司的竞争除了经营管理的竞争,更是信息管理的竞争。全球集装箱运输信息系统的落后,将严重影响集装箱班轮公司的竞争能力。因此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改善客户服务、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发展电子商务是班轮公司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本文针对Z公司的具体情况,详细分析了Z公司的信息系统发展历史,以及目前全球信息系统的使用状况。一方面从业务角度分析了Z公司经营和管理体制的背景是造成公司全球信息系统孤岛现象严重的政治原因,另一方面从技术角度运用NOLAN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Z公司的信息系统发展与世界先进同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 结合上述问题,本文利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开发的方法,充分借鉴并总结国际上先进的集装箱班轮公司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以目前国际集装箱运输全球信息系统的一般功能定位为依据,提出了Z公司全球集装箱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本文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战略步骤强调以业务趋动为主,技术支持为辅的原则,强调信息战略规划的重要性,论述了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必须的建设方针和建设目标。对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班轮运输管理、集装箱设备管理、代理业务管理、陆上储运管理、业务统计和经营分析等业务模块在信息系统中的功能需求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从业务管理的需求分析了全球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业务层次结构、集中式分层网络结构、数据分布结构。 本文对Z公司于近期作出的引进现成的应用系统的决定从管理体制和业务流程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结合Z公司长期以来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文中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为Z公司的实际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较好的设计规划参考,该事例也为企业开展信息系统建设,尤其是集装箱运输信息系统建设,总结了宝贵的经验。
刘永辉[3]2003年在《国际多式联运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基于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与推动。我国发展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以中远集团与中铁联合开辟“西安——天津港——海运”“西安——青岛港——海运”集装箱陆海多式联运,作者参与了联运的运输组织工作。结合工作实践,对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论文主要由六部分组成: 1、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概述:集装箱多式联运的起源及特征、运输组织形式与优势。 2、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营运组织与管理:发展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应具备的条件,经营人的资质要求;联运单证、联运合同、联运费用结算及其经营等。 3、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与现代物流: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国际综合物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国际多式联运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4、中远、中铁集装箱多式联运实践:概述;西安——天津、青岛多式联运经营;经营分析;国际多式联运中的项目物流和产品物流。 5、集装箱运输市场分析与预测: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发展分析;国内集装箱运输市场分析;集装箱运输市场预测。 6、中远发展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建议。 论文研究结论对我国和中远集团在新世纪开展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和现代物流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徐文峰[4]2007年在《中国航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企业新的重要利润源泉,越来越多与物流相关的企业正积极筹划和研究向现代物流的转型。事实上,中国航运企业作为物流服务的提供者,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和实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必须突破传统的经营观念和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用户满意为目标,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现代物流服务,已经成为企业决策者极为关注的课题,这是市场经济的需要,更是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中国航运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其向现代物流转型并真正成为综合性现代物流企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中国航运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总体战略和具体措施,为企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由于现代物流在我国还是一个年轻的行业,近年来通过与航运企业大量的密切接触和相互交流,深深地体会到了我国传统航运企业在新经济大潮下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迫切心情,同时也发现虽然各种刊物都大量地介绍现代物流,但怎样才能成功地转型和开拓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物流企业,又是大家都感到比较困扰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我国航运企业发展现代物流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李劼[5]2003年在《集装箱班轮主干航线班期规划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竞争逾演逾烈,各大船公司越来越重视在提升服务质量和降低经营成本做文章。实践证明,作为集装箱运输规模化、网络化经营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核心班轮的班期规划与设计的好坏,对于能否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和降低经营成本至关重要。 一、论文研究的必要性 1、适应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的需要 1990年至1999年十年间,全球及中国大陆的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以每年近10%和30%的速度持续增长。2001年,全球集装箱船舶已发展到2700多艘,总运力达到470多万TEU。集装箱班轮航线也从最初的单一独立航线,发展成目前的以洲际或环球核心班轮为主线,区域性短程班轮为支线的全球航线网络。 2、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世界经贸形势的发展跌荡起伏,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速减缓,集装箱海运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集装箱运力的增长,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上很快出现了运力供大于求的状态。严酷的现实迫使班轮公司花更多的精力来完善航线设置,优化营销手段,提高班轮准班率和运输服务质量,千方百计降低航线经营成本。 3、提升航线品质和服务质量的需要 当今的贸易商和航运界已经把班轮公司航线班期及其准班率,视作衡量船公司综合实力和经营服务水平重要评价依据。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的著名航运期刊,每年都要以公众投标方式举行一次对各班轮公司航线准班服务评比,评比结果更是被班轮公司当成了公司及其航线品牌的重要展示。 4、增强网络化优势和提高经营效益的需要 集装箱班轮运输是一项系统工程,规划设计一个理想的班轮班期并成功运作,有利于优化集装箱运输网络,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有利于降低航线经营成本,提高集装箱班轮运输的经济效益。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 l、分析阐述集装箱班轮运输特点,目前全球主干航线布局,集装箱班轮航线经营成本构成,集装箱枢纽港在班轮运输中的作用,全球集装箱运输网构成等,明确班轮班期在集装箱运输中的地位和作用。 2、探讨影响班期设计的问题和班期对航线经营的影响问题,提出班期规划与设计中的难点和关键节点所在,以及班期规划与设计应达到的目标。 3、建立集装箱班轮班期规划与设计解决方案。研究不同情况下的班期规划设计工作程序,以及各种计算和预测方法,从而明确班期设计的总体步骤和工作流程。 4、探索建立班期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
杨敬[6]2008年在《航运企业多式联运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经济呈现快速、持续的稳定性增长,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航运业和物流业的发展。2005年12月1日后,WTO许可的物流业享受特殊保护过渡期已经结束,外资企业可以在中国设立独资分公司,航运和物流业的进一步开放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但也将给这个行业带来更多的活力。本文首先阐述了多式联运的概念和形成,并从国内外两个方面介绍了其发展历史和现状。其次,从我国航运企业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自身行业发展趋势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中国航运企业向综合物流企业转型,多式联运成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并对中外航运企业在中国发展多式联运的优劣势进行了比较,得出了对我国航运企业发展的启示。多式联运主要以集装箱为载体实现货物全程的连续运输,所以本文接下来分析了国际、国内集装箱运输市场,并对集装箱运输市场进行了简单预测。然后,对航运企业多式联运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最后对航运企业多式联运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航运企业多式联运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唐玲[7]2005年在《以信息系统提升中远集运竞争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借助信息系统获得竞争优势。中远集运作为国家第一、世界第七大集装箱班轮运输公司,近几年来更是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的研究旨在分析信息系统对航运企业的战略作用,并主要结合中远集运核心业务系统的实际运用,为中远集运以信息系统提升企业竞争力提出建议,并探讨中远集运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架构和开发策略。 20实际8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三种巨变改变了经营环境。第一是全球经济的出现和壮大;第二是工业经济和社会向基于知识和信息服务的知识转化;第三是企业的转变。这三种巨变给企业和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正是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了面对挑战而立于不败之地的可能性,并为企业进入新一轮竞争提供了解决方案。 通过分析各种竞争力量的性质和强度构成因素,可以发现现有航运业中起关键作用的竞争力量主要是行业中的竞争者,它们是影响航运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航运企业的竞争力组成因素为:基本硬件,经营管理和新发展方向的领先地位,三部分的综合才是高层次的竞争,其中新发展方向的领先地位更是竞争的关键。信息系统与提升这三种竞争力,尤其是新发展方向的领先地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正是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才能使三种竞争力的提升成为可能。 当企业能为顾客提供更多价值或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比竞争者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时,企业便具有竞争优势。如果信息系统能帮助企业以比竞争者更低的成本提供产品或服务时,或帮助企业以同竞争者相同的成本提供比竞争者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样的信息系统则具有战略作用。 大力发展中远的集装箱运输业务,是中远航运业的主体,是中远战略的重中之重。中远集运,作为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所属专门从事海上集装箱运输的核心企业,战略目标是建立21世纪世界一流航运企业,保持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为了达到这一战略目标,近年来,中远集运不惜花费巨资,在全球气象监控、全球航运调度、全球货运和企业内部管理中,广泛引进和应用当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 核心业务系统IRIS的引进给中远集运组织机构和管理理念带来了冲击,本文用全球化的思维,从全球系统推进的角度,在全球化的体制之下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司玉军[8]2010年在《唐山港曹妃甸港区集装箱码头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集装箱运输越来越成为国际运输的主要方式。世界范围内国际港口地位的确定,越来越取决于集装箱运输综合能力和实际水平。所谓国际航运中心、干线基本港(国际中转枢纽港)、地区内国际枢纽港和其它支线港、喂给港之分,也主要看集装箱量的大小。因此,如何发展集装箱码头使曹妃甸港区的发展更加合理,实现大码头、大钢铁、大石化、大电能的战略目标,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国内外集装箱运输业的发展入手,首先总结了各集装箱码头的发展模式以及用于战略分析的各种方法,其次在曹妃甸港区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针对其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指出了曹妃甸港区在集装箱运输方面现存的不足,并对集装箱的吞吐量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接着采用了SWOT分析方法,对曹妃甸港区集装箱码头发展的内、外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战略选择,在论文的最后提出了曹妃甸港区集装箱发展的目标、思路、建设时机以及政策支持和管控模式。
马彬[9]2008年在《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集装箱多式联运是运输组织的高级形式,也是货物运输的发展方向。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实现货运的“无缝衔接”,这对集装箱运输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航运市场的激烈竞争,全方位的现代物流将成为多式联运发展的必然趋势,将给多式联运带来新的变革。因此,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系统无缝衔接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介绍了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定义、组织方式和优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多式联运与现代物流之间的关系,研究了二者一体化发展,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对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系统的无缝衔接的内涵、形成、现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集装箱化、多式联运及物流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其“无缝衔接”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有效运作的保证;分析影响集装箱无缝衔接的因素,如管理体制、业务流程、基础设施、集疏运系统等,研究了实现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系统的无缝衔接的途径。在“无缝衔接”的思想下研究集装箱运输路径选择问题,在前人的研究上进行了创新,将评价方法中的合适的无量纲化方法与数学模型结合,解决了时间和成本单位不统一的问题,建立了时间—成本运输径路优化模型,并举例验证应用LINDO软件进行求解,说明了此模型的正确性。介绍了EDI的应用现状及在多式联运物流系统中的优势,研究了EDI信息平台的总体分析与设计并提出在建设过程中应考虑的因素,然后介绍了运输管理子系统、车辆运行管理系统和信息交流平台等信息系统对多式联运和物流企业的重要作用。
庄佩君[10]2011年在《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的港口城市—区域》文中提出高效的运输和物流、以及物流网络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要组成部分,拥有良好海运物流网络的港口城市和沿海区域,一直处于全球化的前沿。但同时海运物流体系和其运作环境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也给港口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和风险。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与港口城市—区域存在着复杂的空间相互作用机理。本论文以港口空间里的海运物流活动为核心,基于海陆向结合视角与海运物流企业行为为主线,把握海运物流体系自身演变规律和机制,分析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的形成和特征,探讨区域体系在全球网络中的嵌入。在此基础上,考察海运物流活动与城市和区域的关系演变,探寻全球化背景下港口、城市和区域的海运物流经济综合体的存在,进一步地探索海运物流体系的空间治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运输贯穿着实物流通道和路径。运输经济学强调运输产品的完整性和客户的参与,要求海运物流服务产品的完整性和包括货主在内的海运物流所有成员的整合协作。运输生产的网络经济性决定了海运物流主要活动者的行为策略,和海运物流体系发展趋势。海上运输专业化、海运速度提高和船舶大型化是实现运输的空间和时间效用的技术保障,实现时空压缩。运输业发展可改变人类活动的范围和耗费的时间和资本,决定着“社会与技术的范式”,当海运物流体系有技术重大变化时就会领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谋求全球化的厂商将自身物流功能外包,采购完整物流服务产品,为运输链成员提供向全球物流服务供应商转型的机会,实现经营项目和地理范围扩大。实物流环环相扣,意味着其空间构建过程有赖于行为者所在地域在物流链中的动态位。无论是美国大都市区制度应对公共管理辖区破碎化,还是中国的行政区兼并应对行政区经济,都难以解决海运物流“流动空间”特性对区域管理的挑战。治理理论认为因为政府失效和市场失效的存在,治理权威与治理主体应多元化,企业是经济活动的治理主体,这为海运物流空间治理的企业参与提供了理论依据。经济活动的不同治理模式,以及企业权力的不均衡引起的领先企业所具有的治理地位等使得区域的海运物流体系处于在自身掌控能力之外的动态变化之中。区域治理和全球价值链治理都强调治理主体之间的认同原则,认同的力量可以从结构主义、新制度主义和网络理论中得到理论支撑。海运物流体系的行为者在港口、城市和区域空间内建构基于“文化认同”的共同体,构筑避风港,以对抗全球失控的无序竞争、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全球经济时代,海运物流是海运实践和海运研究的新范式,为了理解全球海运物流需要构建一组概念。首先是海运物流的概念。海运物流是满足客户需要的持续过程,在需要经过海运的发送地到最终收货地之间,以客户愿意支付的价格,将恰当数量的恰当货物、按恰当的条件,在客户指定的恰当时间送达至恰当地点的恰当收货人。此概念为海运物流从业成员提供理解全球化的实物流空间的现实、形成共同的战略和行动模型、框架和思维方式。其次是海运物流供应链的概念。在海运物流领域,从发货人至收货人过程涉及海运公司、码头运营商、代理经纪等诸多专业化企业,构成了海运物流服务链。这一概念的建立,有利于从企业角度审视海运物流系统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动态;另一方面,码头运营商等企业身份显现了放松管制以后港口运作中企业行为的影响,从而将“港口”纳入物流体系之中。第三是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的概念,即以国际海上运输网络为基础,以港口为枢纽中心,陆上的公路、铁路及内河通航水系等多式联运通道所构成的集疏运体系为末端的全球实物流网络。在这个概念框架下,考察全球实物流的海向和陆向通道网络及其海陆界面的空间布局,海运物流企业的市场运营战略和空间组织特征。第四,区域港口嵌入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的概念。这需要观察区域港口在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的地位,嵌入方式和嵌入机制。为了向最终客户提供完整物流服务产品,整合是最重要原则,通过组织方式变革实现空间和功能一体化,以解决因功能、产权、运营权的分割而造成的海运物流链破碎化。运输组织革命、运输和信息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为实现全球范围的海运物流整合提供了技术和体制保障。海运航线和可移动运载工具船舶组成了海向物流网络,各航线上所投入的船舶运力体现了各条海向通道的大小和能力;大宗干散货、液体散货和集装箱货在海向通道里大量迅速流动是全球经济最壮观的景象。各有不同物流绩效特征的陆上运输通道和场站实现了海运物流的配送功能。为了掌控服务产品的完整性和质量,海运物流企业谋求对物流链的控制,出现了海运物流网络运营组织的海陆一体化。国际海运业者和码头企业是实现海运服务链功能和组织整合中的渠道领袖,前者通过“编织”海向网络、打造登陆的港口节点、进而继续构建陆向网络,后者具有整合陆向的运输、仓储配送和航运服务支撑功能的优势。港口根植于海运物流链中,是各功能活动会合的空间场所;其发展需要置于全球海运物流体系之中。城市和区域的海运物流体系嵌入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突出地表现为区域港口吞吐量的增长。中国沿海港口群在太平洋西岸的整体凸显,是世界航运重心东移、和中国沿海区域成为全球海运物流网络重要组成部分的体现。中国沿海地区作为海运物流的市场所在实现了市场嵌入,通过基础设施大规模、专业化和集装箱化建设,以及航运通道网络建设实现了网络嵌入,而海运物流链上企业的市场运作战略,实现供应链嵌入。港口投资和经营市场、海上航运市场、以及海运物流链其它服务市场的开放是嵌入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的市场机制。海运物流体系发展,表现为时间维度上的发育和完善,和空间维度上的集聚和扩散过程。在很长一段历史里,海运物流服务的供应链系统不完善、服务链比较短,海运物流活动与区域的相互作用在一有限的空间范畴内。由于“城市”这个空间单元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地理尺度上的极大差异,因此采取“港一城界面”为空间剖析单元,以表征港口及海运物流活动与城市的交互作用,突出这-空间里两者不同程度和形式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广泛的经济社会政治背景。历史上海运物流活动集聚及与特定空间的互动,培育了港一城界面,孕育了港口城市,促进其繁荣和发展。由于海运物流体系发展的技术剧变的拉动作用,海运物流集聚空间受其拉动呈现一定的迁移轨迹。宁波案例显现了海运物流活动是港口城市发育和成长的基本动力,不同历史时期的海运物流活动培育了形态各异的港一城界面和港口城市。海运物流体系的发展也呈现空间扩散之势。其驱动力有三重,包括因集聚对港—城界面造成的土地和环境等压力,中心城市对航运组织经营活动和各类支撑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以及内陆区域对物流配送节点和工业客户等的拉动作用。信息和交通技术使非实物流环节的部门获得了空间流动自由,改变了区位选择要素顺序,实现海运物流在港口、港口城市、中心城市和区域的空间重塑。在此自由流动背景下土地市场是分散化的强烈决定因素。港口城市—区域是区域海运物流体系的空间投影、全球化下海运物流系统运作的新空间。宁波案例显示企业在物流通道组织、以及实现区域融入全球海运物流中的重要作用。现代港口城市构建的海运物流平台、海运物流网络的陆向区域化和区域中心城市成为海运物流支撑服务业的区位选择,这一组现象构成了宁波地域上港口城市—区域海运物流的空间单元。在不同历史时期,港口城市和区域对海运物流体系的治理制度也有着积极的响应和生动的演变过程。全球海运物流体系的空间布局和治理特征表现为海向空间的灵活性和无根性,陆向空间边界渐失,空间整体协作性和治理空间的区域化。区域海运物流体系受到双重风险。一方面,跨国船公司拥有海运物流链治理权,其在海向空间运作的无根性,以及在内陆节点的渗透,对港口和港口城市发展带来极大风险。另一方面,在全球—地方化的张力下,放松管制、私有化进程等体制转型过程中,海运物流体系受到地方分割,政府缺位和越位共存现象的影响。海运物流体系在港口城市—区域的空间治理需要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治理手段需突破原来单一的依靠政治和行政方式,形成由海运物流行为者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区域治理体制,才能避免空间冲突。基于“认知共同体”的港口物流共同体的伙伴关系,主要体现为政府部门、企业和非赢利机构(包括个人)共同参与全球海运物流的治理。营销和文化策略有利于实现共同体的组织构建和制度构建,加强目标认同感。通过各物流活动主体的互动协同努力,满足港口城市—区域内企业、居民对提供通往国内其它地区及世界的通道的需求,实现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加强区域经济竞争能力,促进港口城市—区域的空间形象凸显。本论文试图在以下三方面实现创新:1.揭示海运物流体系发展规律,构建全球海运物流网络、阐明其运营组织和基本特征,阐释中国沿海港口群嵌入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的动力机制。2.以“港—城界面”为考察海运物流与港口城市的主导标志,揭示两者互动关系时空演变规律。海运物流在港—城界面的集聚和发展培育了古代和近代的商贸型港口城市,其空间迁移驱动港口城市发展;日益完善与发达的全球海运物流体系空间重塑,构成容纳海陆双向互动的地域利益空间共同体,促进了港口城市—区域的发育和发展。3.基于全球性城市—区域理念,提出“港口城市—区域”的科学概念,尝试建构“全球性海运物流——全球性海运物流网络——全球性海运物流服务产业——全球性生产网络——港口城市—区域”相互依存的空间逻辑依存关系;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基于共同认知的“港口物流共同体”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区域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远全球集装箱运输信息系统建设规划研究[D]. 郭勇. 大连海事大学. 2000
[2]. Z公司全球集装箱运输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徐允平. 上海海运学院. 2001
[3]. 国际多式联运研究与实践[D]. 刘永辉. 大连海事大学. 2003
[4]. 中国航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研究[D]. 徐文峰. 上海海事大学. 2007
[5]. 集装箱班轮主干航线班期规划与设计[D]. 李劼. 上海海运学院. 2003
[6]. 航运企业多式联运发展问题研究[D]. 杨敬. 大连海事大学. 2008
[7]. 以信息系统提升中远集运竞争力的研究[D]. 唐玲. 上海海事大学. 2005
[8]. 唐山港曹妃甸港区集装箱码头发展战略研究[D]. 司玉军. 天津大学. 2010
[9]. 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系统研究[D]. 马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10]. 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的港口城市—区域[D]. 庄佩君.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标签:公路与水路运输论文; 交通运输经济论文; 多式联运论文; 港口论文; 集装箱运输论文; 中远航运论文; 物流网络论文; 物流信息系统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全球物流论文; 物流规划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市场功能论文; 信息系统规划论文; 现代物流论文; 海运论文; 交通运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