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国家能源消费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能源消费论文,国家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能源消费实证分析
1.1 美国
从能源消费总量上看,直到20世纪50年代晚期美国能源依然可以自给自足,随后开始进口能源,到2005年净进口能源已占国内能源消费总量的30%,2005年大部分进口为石油。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美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逐步降低,2005年只有1970年的一半,能源效率不断提升。
从长期来看,木材作为美国主要能源延续到1885年,其后,煤炭开始成为主要能源,见图1。
图1 1635~2005年美国主要能源消费状况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部
从能源消费的部门分布来看,工业仍是其主要耗能部门,其次为交通运输、生活和商业,而且,从1973年和2004年各部门内的能源消费结构数据来看,美国工业用能逐步由天然气向石油和电力转移,交通用能依然以石油为主,其他行业用能由天然气、石油向电力转移,见图2。
图2 美国各主要部门能源消费状况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部
从长期来看,美国年度环比节能率的正负变动趋势与美国GDP和能源消费增长率变动相反,但从以1965为基期衡量的长期节能率变动来看,美国的节能效果比较明显。美国1980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受第二次石油危机影响波动较大,同时,美国1965~1998年之间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基本维持在7~8.5toe之间, 表现为高位小幅波动,见图3。
图3 1965~1998年美国环比节能率与经济增长关系
数据来源: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BP公司
从美国1974~2005年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来看,呈逐步下降趋势,见图4。
图4 美日英1974~2005年能源领域研发投入对比
数据来源:IEA
美国的能源消费自给率较高。
1.2 日本
从长期来看,日本年度环比节能率的正负变动趋势与日本GDP和能源消费增长率变动相反,从以1965年为基期衡量的长期节能率变动来看,日本的节能效果不明显。日本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并没有受到第一、二次石油危机的影响,波动较为平缓,直到1991年开始日本经济低迷时波动幅度加大,见图5。
图5 1965~1998年日本节能率与经济增长关系
数据来源: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BP公司
日本的能源效率最高,从1965年的2.54toe/万国际元GDP 降到1999年的1.95toe/万国际元GDP。人均能源消费量从1965的人均1.51toe持续上升至1998年的3.99toe。
从1973、2004年日本部门内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对比来看,工业部门正逐步由石油变为天然气和电力,交通部门仍以石油为主,商业、生活等领域在保持原来石油消费量的基础上,天然气和电力的消费增量明显;从能源消费数量来看,工业部门依然用能最高,但变动不大,而交通、商业和生活等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增幅较大。
从日本1974~2005年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来看,呈快速上升趋势,见图4。
日本的能源消费自给率非常低。
1.3 英国
从长期来看,英国年度环比节能率的正负变动趋势与英国GDP和能源消费增长率变动相反,从以1965年为基期衡量的长期节能率变动来看,英国的节能效果最明显。英国1974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影响波动较大,其他年份平稳,见图6。
图6 1965~1998年英国环比节能率与经济增长关系
数据来源: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BP公司
英国能源效率比较高,从1966年的3.71toe/万国际元GDP下降到1998年的2.02toe/万国际元GDP。1965~1998年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在3.4~3.95toe之间波动,波幅很小。
从1973、2004年英国部门内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对比来看,工业部门的用能量在减少,且减少的能耗主要是石油和煤炭;交通部门依然以石油为主,且增幅明显;商业、生活等领域天然气消费增幅较大,煤炭和石油减少。
从英国1974~2005年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来看,呈快速下降趋势,见图4。
1.4 德国
从长期来看,德国年度环比节能率的正负变动趋势与德国GDP和能源消费增长率变动相反,从以1965年为基期衡量的长期节能率变动来看,德国的节能效果比较明显。德国1974年和1980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受到第一、二次石油危机影响波动较大,见图7。
图7 1965~1998年德国环比节能率与经济增长关系
数据来源: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BP公司
德国的能源效率比较高,接近于英国,从1966年的3.59toe/万国际元GDP下降到了1998年的2.29toe/万国际元GDP。1965~1998年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在3.3 ~4.7toe之间波动,波幅很小。
从1973、2004年德国部门内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对比来看,工业部门的用能量在减少,且减少的能耗主要是石油和煤炭,与英国相似,交通部门仍以石油为主且增幅明显;商业、生活等领域天然气、电力和可再生能源消费增幅较大,石油和煤炭减少,尤其是煤炭几乎不用。
1.5 中国
从长期来看,中国年度环比节能率的正负变动趋势与中国GDP和能源消费增长率变动相反,从以1965年为基期衡量的长期节能率变动来看,中国的节能效果不明显。中国1966年、1967年和1975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波动较大,见图8。
图8 1965~1999年中国环比节能率与GDP增长关系
数据来源: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BP公司
长期来看,中国能源效率也比较高,从1996年的3.62toe/万国际元GDP下降到1999年的2.29toe/万国际元GDP,和德国比较接近。人均能源消费量从1965的0.26toe持续上升为1999年的0.75toe,上升趋势明显,见图9~11。
图9 主要国家以1965年为基期的节能率变动对比
数据来源: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BP公司
图10 主要国家1966~1998年能源效率对比
数据来源: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BP公司
图11 主要国家1966~1998年人均能源消费量对比
数据来源: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杜,2003年11月;BP公司
2 结论
从数据实证结果来看:
(1)美国能源消费是高消费性模式,其原因是对全球能源的掌控能力强和能源自给率较高。
(2)日本是尽最大可能的节能性能源消费模式, 其主要因素是能源的自给率低和出于能源安全考虑的基本国策下的全民节能消费行为。
(3)欧洲国家是居于两者模式之间,但又不限于两者的能源消费模式, 而是从完善的节能法规和高能源价格入手来实施节能。
(4)中国目前虽然能源效率较高,人均能源消费量低, 但由于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且人口基数大,能源消费增量大,能源约束压力较大,可主要借鉴日本的能源消费模式。
收稿日期:2007—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