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旧路改造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论文_邓志平

市政道路旧路改造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论文_邓志平

邓志平

广东广基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湛江 524000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市政道路旧路改造施工的质量控制展开了探讨,通过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对质量控制的要求作了系统的分析,并详细阐述了施工时相应的注意事项,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市政道路;旧路改造;质量控制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道路交通事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然而这也使得交通运输量逐渐增加,导致交通拥挤以及道路路面损坏的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对市政道路旧路改造的施工已不可避免,所以为了保障旧路改造的施工质量,我们便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旧路改造施工的质量控制工作。

1 质量控制要求

1.1 路面质量控制要求

(1)沥青混合料面层控制。

沥青优先采用A级沥青作为道路面层使用。粗集料确保符合工程设计规定2的级配范围,主要采用当地优质的石灰岩碎石,集料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4级;热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中天然砂的用量不超过集料总量的20%;细集料采用当地优质的石灰岩粉碎而成,无杂质,干燥、无风化、洁净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矿粉采用当地优质的石灰岩石料磨制而成;确保集料能够和沥青保持良好的粘附性。原材料的主要技术要求、质量要求、粒径规格等均应符合规范规定。

依据施工进度安排,避开雨、雪天气及环境最高温度低于5℃时进行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热拌沥青混合料铺筑前,安排技术人员对施工机具设备进行检查,确认处于良好状态;基层和附属构筑物施工质量经自检合格并报工程建设相关单位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沥青混合料搅拌及施工温度按照规范规定,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沥青混合料的运输、摊铺、碾压、接缝均按规范要求进行施工。

在进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当铺筑的路面较宽时,一台摊铺机的摊铺宽度不能将整幅路面覆盖,就必须采取分幅摊铺,两摊铺带接缝处整体性和连续性较差,是路面的薄弱环节,如果作业时采取的措施不当,易于从接缝处开裂,应采用必要的处理方法:热接缝处理或冷接缝处理。

热接缝的质量控制。压路机碾压前一摊铺带时,留下10cm~20cm宽暂不碾压,后面的摊铺机铺筑时,纵坡传感器搭在没有碾压过的混合料上,保证两摊铺带的铺筑厚度相同,压路机碾压后一摊铺带时,跨缝碾压,消除接缝的痕迹,同时消除前面压路机的碾压痕迹。

冷接缝的质量控制。摊铺前,将接缝处切割成垂直面,并将残渣清扫干净,在切割后的垂直面上涂粘层沥青,摊铺时新混合料应重叠在已摊铺带5cm~10cm,以此加热接缝边缘的冷沥青混合料。不管采用冷接缝技术还是热接缝技术,摊铺带的边缘都必须齐整。

(2)沥青粘层控制。

沥青粘层的设置是为了保证沥青混凝土各层之间的有效联结。沥青粘层宜采用乳化沥青喷撒,用量控制在0.3L/m2~0.6L/m2。

(3)沥青透层控制。

沥青透层是无机结合料基层表面的有机结合料渗透层,主要起固结、联结、封闭、防水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待透层油良好渗入到基层后方可进行沥青混凝土面层铺筑,同时需要以钻孔或者挖掘来验证透层油的渗入程度,保持渗入基层深度控制在10mm以上方可进行铺筑。此外,透层油最好采用液体沥青,用量控制在1.0L/m2左右,喷撒时宜注意在基层碾压后尚未完全硬化时进行,雨天不得强制喷撒等。

(4)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控制。

城镇道路中使用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宜采用搅拌厂集中拌制。材料运输时,采取措施(如加盖篷布)防止水分损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施工前通过实验确定压实系数,水泥稳定碎石压实系数宜为1.30~1.35。混合料自搅拌至摊铺完成,控制在3h以内。混合料宜在水泥初凝前碾压成活。混合料的搅拌、摊铺、碾压严格按规范要求施工。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施工纵、横接缝均应设直槎。纵向接缝宜设在路中线处。接缝应做成阶梯形,梯级宽不应小于1/2层厚。横向接缝应尽量减少。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宜采用洒水养护,保持湿润。养护期间封闭交通。常温下成活后经过7d养护,在其上铺筑基层。基层施工完成后,掌握好透层油喷洒时间,适时撒布透层油,这样可以减少基层的养生费用,提高养生质量。

水泥从晋城市正规大厂进货,进场检验其出厂合格证与生产日期,经复验合格后用于施工。粒料采用本地优质的级配碎石,其压碎值不大于30%。粒料的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施工用水使用饮用水及不含油类等杂质的清洁中性水,pH值为6~8。

1.2 路基质量控制要求

本工程属于原路址上的新建工程,为保证作业质量,必须重点监控路基回填以及各结构分层的填筑密实程度。同时需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要求进行施工。

(1)保证路基压实度及稳定性。

拆除旧路,挖至设计路床顶面标高,经碾压使其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并符合规范要求。当遇有翻浆时,充分利用本地区地材,采用碎石或石灰土处理。路基加宽路段,填土选用与原路基土质相同的优质土壤,分层填筑碾压,以利于保证施工质量。

(2)保证道路路基性能。

道路路基的整体结构性能体现与密度、均匀、稳定性有关。因此,在道路施工过程中,清理杂土、松散耕殖土以及生活垃圾土等工作的进行是必要的,待清土工作完成,需要动用压实机具或者小型压实设备进行局部压实,以保证压实密度以及压实的均匀性。

此外,由于老路已经投产运营多年,其沉降已经随时间推移逐步完成。所以,在改造老路,对其加宽时常易出现的通病就是横向错台与新老路连接位置处的纵向开裂问题产生。因此,为提高旧路改造后的结构稳定性,避免横向错台及新老路结合处的纵向裂缝继续产生,应加强路基边坡措施改造。如在老路基边坡上开挖台阶,台阶底向内倾斜4%,同时自下而上,开挖一阶及时填筑一阶,台阶宽度不小于1m,基底及台阶上铺设一定数量的土工格栅,土工格栅伸入新路基部分2.5m;同时路基施工应加强排水并及时填筑,以免暴雨和行车等影响路基稳定。

2 施工时其他注意事项

2.1 施工前校对准备

在市政道路旧路改造施工前期准备阶段,需要结合施工全线的主要控制点及导线点展开闭合校验,以保证交叉道路施工时的作业衔接性,确保衔接段高程、施工位置等没有遗漏及任何失误等,并待组织完毕后方可施工。

2.2 排水工作做好

雨季,必要的路基施工作业需要设立排水设施,以及相关控制措施,才能保证路基的质量性能体现,保障其稳定性以及基本强度。此外,设置好排水措施后,应确保填料粒径、压实度等参数合理,保证后期分层摊铺的质量成果。

2.3 基层和面层衔接良好

基层表面应保持良好的平整性、结构均匀性以及稳定性。即应当避免薄层找平、基层有松散颗粒等现象;同时,要保证基层的整体承载力,在铺筑上层前应注意下层面的水泥薄层清除,以保证其和下层的结构粘结性。

2.4 保证交验后的施工成果

施工阶段,对已经完工后的主要工序应保证其施工成果,以免对整体施工进度以及作业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不仅延误工期,同时会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路基压实、路基施工排水体系、机械操作及管理、道路施工作业后的及时培土等工作必须要做好、做足,以保全工程施工作业质量。

2.5 环保措施

工程施工周期长,对周围环境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工程处于闹市区,应采取必要的隔音、消声、隔离带等防护措施,以免对空气指标及环境造成影响;在施工时注意保护树木;施工时合理处理垃圾、废弃泥浆、注意及时清理场地等,使施工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进行。

3 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旧路改造是在原有的道路工程进行整体改造,会涉及到作业工序、技术工艺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为了保障旧路改造工程的施工质量,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以保全作业质量,使市政道路建设水准提高,从而实现长足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倪荣泉.市政道路旧路改造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城市建筑.2014(06).

[2]赵淑芳.浅谈市政道路旧路改造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J].江西建材.2015(05).

论文作者:邓志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9

标签:;  ;  ;  ;  ;  ;  ;  ;  

市政道路旧路改造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论文_邓志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