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与技术贸易壁垒的跨越:基于模仿视角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进步论文,视角论文,贸易壁垒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4-0096-06
一、引言
在WTO框架下,国际贸易中传统的关税壁垒逐渐削弱,而以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技术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以下简称TBT)影响日益明显。TBT是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健康及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起因,对进口商品所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者非强制性的技术措施。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WTO各成员通报的影响贸易的新规则总量为20387件,其中涉及技术规则的13861件,占总量的68%。也就是说,当前国际贸易新规则的2/3以上都是技术性贸易措施。近年来,我国的出口贸易也遭遇到了广泛的、不断增加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2005年,我国在22大类出口产品中,有18类产品遭受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损失金额达到691亿美元,机会损失更是高达1470亿美元,其中食品土畜产品直接损失与当年出口额之比为26.7%,机会损失与当年出口额之比达96.6%;纺织产品的直接损失比较严重,为298.7亿美元,占我国出口全部直接损失的43.2%;机电高新领域因技术贸易壁垒增加成本最多,占全国增加成本总额的44.1%。从损失的地区分布来看,直接损失超过50亿美元的有深圳、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均为经济发达地区;西藏、海南、吉林、广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直接损失占当地年出口额的比例较高,均超过20%。①2006年,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给我国带来的直接损失和生产成本又有较大增加,出口行业遭受直接损失金额达758亿美元,同比增加9.7%;企业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所增加的生产成本为262亿美元,同比增加20.7%。其中机电高新领域成为受损最严重的行业,直接损失462亿美元,占当年全部直接损失的60.95%。②
由此可见,当前传统的出口品如农产品、纺织品等,以及新兴的出口增长点如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所面临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和贸易增长。从长远来看,跨越技术贸易壁垒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经之路。而目前的负面影响究其根源还是我国经济、技术和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名目繁多的壁垒接踵而至,使我国企业没有足够长的时间调整和准备,从而加剧了我国产业高级化的“重生之痛”。
由于壁垒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技术差距的存在,因此跨越壁垒实际上是跨越出口品生产的技术差距。只有加快技术进步,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技术差距才能逐渐缩小。本文认为通过提高技术模仿率能够加速技术进步,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优化生产方式,跨越技术贸易壁垒,推动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基于包含商品连续统的李嘉图模型,引入技术模仿率,探讨后发国家技术进步与模仿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跨越技术贸易壁垒路径的合理性提供理论证据。
二、相关文献回顾
外国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生产的稳定增长、劳动就业的负面影响都很大,引起了我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关于技术贸易壁垒的形成原因、作用机制,孙敬水(2002)和高文书(2003)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维护消费者利益为由,以技术标准、技术法规、技术协议、检验检疫规定和合格评定程序等为外在表现形式,通过数量、价格机制来达到对出口国贸易限制的作用。[1-2]叫杨波(2007)运用博弈论和经验检验的方法探究了技术贸易壁垒形成的原因,认为政府干预仅仅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外在因素,技术水平差异才是根本的内在原因。[3]
关于技术贸易壁垒的影响和效应,夏友富等(2002)及张海东(2004)指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贸易最大的影响是增加了产品成本,使企业在出口贸易中丧失了产品价格优势。[4-5]张小蒂和李晓钟(2004)就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TBT的形成原因具有双重性,既包含贸易保护的目的,又反映了本国(地区)保护环境和消费者健康、提升生活质量的要求。同时,TBT对出口方的影响也具有双重性,在短期内可能限制贸易,对出口国造成冲击;而在中长期,TBT的“倒逼机制”却可能使出口国提高技术和产品质量,促进出口。[6]
关于如何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者们也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如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标准体系及产品质量认证体系;[7]加快建立应急处理体系,建立政府、行业、企业三层次联动,合力跨越技术贸易壁垒;[8]产业、企业自身积极参与产业绿色化过程,严格控制环境污染,积极采用国际技术规则和环境标准组织生产,确保从产品设计以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贮运、包装、销售和使用的全过程的“绿色化”,达到国际标准,以增强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9]此外,杨昌举(2003)提出科技兴贸是突破技术贸易壁垒的必由之路;[10]冯宗宪和柯大钢(2001)通过建立一个存在技术差异、存在技术溢出的两国模型证明,如果技术落后国有足够的人力资本,并且两国在技术特性方面的结构相近,则其技术吸收能力较强,技术落后国就能够跨越技术先进国设置的技术贸易壁垒。[11]
综上所述,国内目前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多集中在对TBT的界定、影响、效应及对策分析上,而对策研究尽管也涉及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本国产品的技术含量,达到和突破技术贸易壁垒的观点建议,但这些建议尚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在一个包含商品连续统的动态李嘉图模型[12]中引入技术模仿因素,证明提高技术模仿率能够促进技术进步,有助于技术贸易壁垒的跨越,从而为上述政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
三、基本模型
假定有两个国家,本国(欠发达国家或后发国家,可以之代表中国)和外国(发达国家),每个国家都能生产和消费许多种产品,用i标识,其中i∈[0,n]。需要特别指明的是,此处同一行业但技术和质量标准不同的差异产品也可视为不同种类的产品,本国和外国可能生产同类但技术和质量标准不同的产品。
因此
从上述比较静态的分析中看出, 技术进步能够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使本国生产更多样化、技术和质量标准更高的产品。
四、模型的扩展:技术模仿因素的引入
上述静态李嘉图模型意味着贸易模式的演进取决于本国和外国各部门的技术进步率,这表明,包括中国在内的欠发达国家要想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必须致力于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标准,进而推动贸易模式和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和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现有文献提出了许多决定技术变迁的因素,本文主要关注技术模仿因素,并探讨技术模仿率对跨越技术贸易壁垒的重要影响。
20世纪60年代,技术扩散的主要方式表现为发达国家的创新者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或者以技术许可证的形式转让给欠发达国家的生产商。但最近以来,新兴工业化国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家的技术开发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使得模仿活动成为技术外溢的重要渠道。事实上,学习过程往往包含了模仿过程,并且模仿会产生正向经济扩散效应。比如,发明蒸汽机后,正是由于生产者竞相模仿,普遍采用蒸汽机提高生产效率,才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进程。此外,模仿还能够产生二次创新效应。[13]近代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等都有类似的从模仿中学习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产业的技术扩散不仅表现为跨国公司逐渐增加海外生产,而且更多地表现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竞争者引进并模仿创新企业的新产品。
Grossman和Helpman(1991)证明,欠发达国家的模仿活动能够促进其技术进步,在一个存在模仿与贸易的均衡中,欠发达国家的实际产出会增长,因为新技术从发达国家扩散到了欠发达国家,如果欠发达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缺乏,那么在存在模仿和贸易时,欠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要快于没有模仿和贸易时的增长速度。[14]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同时也将模仿引入前面的李嘉图模型以分析其对技术贸易壁垒的影响。其中,我们假定外国从事产品创新和开发,本国可以自由进入模仿活动,并致力于学习和改造外国所开发的技术。这样,模仿活动就成了生产技术在国际间传播的一种新的方式,推动着技术外溢的实现。Coe和Helpman(1995)、Keller(2000)等指出,知识或技术外溢是技术变迁的重要源泉。[15-16]此外,鉴于干中学对劳动生产率的改进有重要影响,因此,根据Krugman(1987)和Lucas(1993)等的研究,[17-18]我们的扩展的李嘉图模型还引入了部门专有的干中学,这意味着某部门的干中学会使本部门获得技术进步,而不能推动其他部门的技术进步。
根据上述假设及基本模型,本国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率可由下式表述:
用(6)式减去(7)式,得到:
(一)部门专有的干中学效应
如果存在部门专有的干中学,则后发国家专业化分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将不断提高,从而使其初始的比较优势随着时间不断得到强化,最终会出现后发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锁定效应”。比如,在t-1期存在两国贸易的静态均衡,本国专业化生产产品,外国专业化生产产品,则有:
这表明本国在初始专业化生产的产品上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会上升,同理可以证明本国最初没有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其劳动生产率将下降。这说明如果没有技术模仿,本国高技术标准的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将难以提高,技术壁垒将难以跨越。
(二)技术模仿率
也就是说,本国模仿效率越高,技术进步就越显著,产业结构升级越快。即技术进步将使本国进入那些原本技术标准达不到的产品生产中去,从而能够尽快跨越贸易壁垒。
本文认为,的大小受本国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关于人力资本对模仿率的影响,Romer(1986)认为知识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知识的外溢使一个企业和国家知识增加,这不仅能够增加本国和本企业的产出,还能够增加其他国家和企业的产出。[19]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既然知识能够不断扩散,所有国家面临着一个近似的知识和技术的集合,但是在现实中,为什么仍有相当多的国家并没有获得可得的知识和经济增长呢?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些国家的人们可能缺少学习和使用知识的能力——即对技术进行模仿的能力较低,原因是缺少人力资本(Lncas,1988)。[20]在Lucas的人力资本模型中,人力资本是一个与知识有关但又有区别的概念。人力资本与知识一样,在生产过程中有良好的外部性,在人力资本密集的地方往往会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学习和教育获得,是知识和技能的载体。在不同的国家,由于所积累的人力资本质量和存量的不同,所以面对相同知识和技术集合时,对这些知识的吸收能力和实际利用率——即模仿率是不同的,从而技术进步的程度也有差异,造成生产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差异。Lucas认为,正是由于一些国家人力资本相对于物质资本积累得太少,才没有获得潜在的和应有的长期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由于技术模仿率的差异,导致后发国家对先进技术的利用效率也存在差异,最终影响着后发国家的技术进步速度和过程。
除人力资本外,模仿活动还受本国与外国技术差距的影响。内生增长理论指出,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与该国相对于世界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Grossman和Helpman(1991)证明,如果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技术差距不大,则南方国家模仿活动的投入需求与开发新产品的投入需求相差不大,可以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更快增长;而如果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技术差距悬殊,则通过贸易获得的技术模仿,可以促使南方国家比没有贸易(从而没有模仿,只能依赖自主创新)时更快地增长。[14]这一结论对我国推进技术进步的战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即在模仿成本和自主研发成本相近的技术上选择自主创新;而在技术差距较大,自主创新成本巨大的技术上选择模仿。
(三)技术进步的外生因素
由上文中的(9)式可知,那些本国初始技术水平低于外国的产品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为技术水平高于外国的产品,本国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状况因此可能发生逆转。也就是说,适宜的外部条件和制度环境也能够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帮助本国跨越技术贸易壁垒。
五、结论
本文通过将技术模仿率引入包含商品连续统的动态李嘉图模型,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后发国家如何通过技术进步跨越发达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问题,本文证明:
第一,如果国家或部门间外生技术进步率相同,存在部门专有的干中学但不存在国际间的技术模仿时,则后发国家专业化分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将不断提高,从而使其初始的比较优势随时间推移不断得到强化;而其最初没有专业化生产的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将下降,最终产生后发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锁定效应”。这表明如果没有技术模仿,欠发达国家在高技术标准产品上的劳动生产率将难以提高,技术壁垒将难以跨越。
第二,如果不存在部门专有的干中学,国家或部门间具有相同外生技术进步率,且存在国际间的技术模仿,则后发国家模仿率越高,技术进步就越显著,产业结构升级越快,从而能够尽快跨越贸易壁垒。后发国家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增进人力资本质量和数量,从而提高技术模仿率,更充分地利用技术外溢,消化引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终推动技术进步。
第三,如果国家或部门间具有不同的外生技术进步率,不存在部门专有的干中学但存在国际间的技术模仿,则后发国家初始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的产品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为劳动生产率水平高于发达国家的产品,其产业结构和贸易状况可能因此发生逆转。
基于上述结论,我国可以通过培养大量优秀技术人才,提高技术模仿率,从而增强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生产的技术和质量标准,最终跨越技术壁垒,推动贸易和经济的增长。当然,上述结论建立在理论模型基础之上,我们还需要为这些结论和政策建议提供经验证据,因此,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将成为笔者未来研究的重点。
收稿日期:2008-10-30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商务部“2005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调查报告”,www.mofcom.gov.cn,2006.12.25.
②数据来源于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网站之新闻要览:“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外贸影响值得关注”,http://sms.mofcom.gov.cn/aarticle/cbw/200707/20070704881573.html,2007.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