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论文统计分析看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与走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计分析论文,经济学论文,走势论文,发展现状论文,经济学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是在《我国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建立的《我国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数据库》(以下简称《数据库》)的基础上,对经济学进行的定量分析,试图在科学的量化指标基础上揭示经济学的发展现状、特点及趋势。
1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多项指标高居榜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经济学这门“经世济民”之学备受重视,发展迅速。自1979年经济学跃居中国社会科学第一大学科以来,一直稳居其位,1979-1995年,发文总量为44.2286万篇,占社会科学发文总量的32.1%,高居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首。本文对1996年408种社会科学期刊论文进行统计的结果也表明,该年经济学多项指标仍高居榜首。
1.1 发文量大
1996年经济学发文量为1.5787万篇,在社会科学19个学科发文总量中的占有率约为40.02%,居首位。比第二至第五名的占有率的总和还高出7.98个百分点,比1979-1995年间经济学论文在社会科学论文中的占有率高出7.92个百分点,创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由此看出,经济学研究不仅在社会科学各学科中保持领先地位,而且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亦处于相对较好的发展态势。
1.2 高产作者人数第一
《数据库》统计表明,我国社科论文著者前15名共283人中,经济学家有185人,占有率高达65.37%;在前13名共4人中,有经济学家3人,比例高达75%。经济学高产作者人数的显著优势,表明经济学家队伍的成长壮大及其研究实力之雄厚。
1.3 发展速度和国际引文指标名列前茅
根据《数据库》数据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索引(1978-1995)》(光盘版,以下简称《索引》)的有关数据,表明1996年社会科学各主要学科论文的发展速度,经济学为1356.3%,约为整个社会科学平均发展速度的2.37倍,名列第四。这说明经济学已成为最引人注目、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另据《数据库》的国际引文统计,1996年SSCI和AHCI收录我国的经济学论文占此两个引文索引收录我国社会科学论文总数的10.76%,仅次于心理学和社会学。这说明经济学论文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的程度相对较高。
以上数据充分显示,经济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第一大学科的实力及其对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2面向应用,学科结构发生深刻变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改革和发展服务成为新时期经济学繁荣发展的根本方针和显著特点,理论经济学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主要任务,焕发出勃勃生机:直接服务于务实的现代化建设的应用经济学研究更是受到青睐,发展迅速,在经济学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1995年以前的文献统计反映了这一转变,1996年经济学论文的学科分布,同样反映了这一变化趋势,并呈现以下特点:
2.1 应用研究空前活跃,金融学为最
我们把经济学划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大部分:前者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传统学科和一系列新兴理论经济学科,后者包括一系列新兴应用经济学科和原来的一些部门经济学科。按照这一划分法,1996年经济学论文的学科结构与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1996年经济学论文的学科分布
学科发文量(篇)比例(%)
理论经济学(基础理论)
9686.13
应用经济学(含现实问题研究) 14819 93.87
总计
15787 100
从表1看出,1996年应用经济学研究空前活跃,其发文量约为理论经济学的15.31倍,在整个经济学中约占94%的绝对优势。从这个角度说,1996年经济学的发展主要是由应用经济学推动的。经济学发文量的这种结构分布,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在研究方向上面向应用、面向现实的变革和在学科结构方面侧重加强应用经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反映。经济学研究方向和学科结构的这种变化,适应了现代经济科学的发展趋势。这种变化已经、正在和必将使我国经济学研究更加繁荣,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改革的进程。
应指出的是应用经济学各分支学科发展很不平衡。发文量名列第一位的是金融学(含货币银行学和保险学),为2972篇,占全部经济论文的18.83%,占应用经济学论文的20.06%,充分显示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发文量位居第二的是国民经济学和中国经济总论,位居第三的是企业经济,位居第四的是商业与国际贸易。
我们把这一结果与1980-1995年各个时期应用经济学论文的分布格局相比较,便可发现,应用经济学论文的分布格局的如下演变,即论文量居首位的学科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再转变为金融学。经济学论文的这种分布演变大体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趋势。即从以农业为主的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向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转变,并在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吸纳更多就业机会的服务业和第三产业为主体、向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趋势,加速金融、商贸、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同时,1996年经济学论文的这种分布格局,还与改革和发展的进程相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要求加速塑造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的进程,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深化作为宏观调控主要手段的财政金融改革,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等问题的研究,活跃了金融学研究;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因此,金融学、企业经济和中国经济总论等论文在1996年经济学论文中名列前茅。
总之,应用经济学论文分布格局的变化大体上反映了经济学结构随产业结构调整及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调整和演变的趋势。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这种趋势在某些学科尚未充分显示。如邮电通讯业作为信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部门发展很快,但是邮电经济学论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逐步下降,1996年降至末位。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加强对邮电通讯等信息产业的研究势在必行。这应引起理论界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2.2 经济学向专业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新兴经济学科和边缘经济学科蓬勃兴起,经济“科学群”在形成之中。
由于经济学向专业化和综合化趋势的发展,新兴经济学科和边缘经济学科蓬勃兴起,现代经济学已发展成包括数百门分支学科的庞大的经济学体系。相继诞生的生产力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学等新兴理论经济学科,与政治经济学并列组成理论经济学体系。同时诞生、恢复和重建了一系列新兴应用经济学科,如数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等,这些新兴应用经济学与原来的一些部门经济学共同组成应用经济学体系。1996年新兴经济学科发文量共计451篇,约占经济学发文总量的2.86%。其中,新兴理论经济学204篇,约占理论经济学的24.8%,几乎与经济思想史相当;新兴应用经济学发文量为247篇,约占应用经济学论文的1.65%。新兴经济学科的兴起和繁荣预示我国的经济学“科学群”在形成之中。同时,在经济朝着深层次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日新月异,而不可再生资源渐趋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代,这些新兴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意义深远,它关系着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关系着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应更加重视和加强其研究,使之与现实需求相适应,发挥更大作用。
2.3 理论经济学研究相对滞后
从表1看出,理论经济学研究在整个经济学研究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因为应用经济学研究需要基础理论的支持,而且传统理论与改革开放现实的某些不协调和碰撞,更需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应该看到与应用经济学的发展相比和与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对基础理论的要求来说,理论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使理论具有超前性,是经济理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3经济学论文机构分布:研究群体多元化,高校是主力军;全国单位论文分布,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居榜首
3.1 机构类型分布
1996年经济论文涉及4497个单位,可分别归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党政机关、文化机构、公司(企业)5类(各类机构经济论文产出情况见表2)。
表2 1996年各种类型机构经济论文产出情况
类型 数量(篇) 比例(%) 单位数量 单位平均产出量(篇)
1
科研机构 2307 14.61
370
6.25
2
大专院校 7548 47.81
1042 7.2
3
政府机构 3622 22.94
1945 1.8
4
文化机构
297
1.88210 1.4
5
公司(企业) 952
6.03783 1.2
机构类型不详 1061
6.7 147 7.5
从表2可看出,经济学论文的机构类型分布表现出如下特点和趋势:
3.1.1 经济学研究群体向多元化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专门从事经济研究的机构不多,主要集中在科学院系统、部分高校和某些经济领导部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学研究机构迅速增多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国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党政机关、公司(企业)、文化单位等多种类型科研实体并存的格局。
3.1.2 高等院校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力军。在各类机构发文量排序中,高校高居榜首(不包括高校研究机构)。其发文量为7548篇,占经济论文总数的47.8%;其单位平均发文量为7.2篇,亦排名第一。这表明高校已不仅是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基地,而且其研究实力亦相当雄厚,名副其实地成为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主力军。
3.1.3 党政部门的研究机构迅速崛起。党政领导和工作人员参与经济研究者日益增多,成为经济研究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996年党政机关的经济论文产出量名列全国第二,占有率高达22.94%;党政部门研究机构的经济论文产出量占全国科研系统经济论文产出量的16%。这一方面反映了党政机关对经济研究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党政机关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毫无疑问,这对党和国家经济决策的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4 科研机构是经济研究的主要力量。1996年科研机构发文总量在全部经济论文中的占有率为14.6%,其单位平均产出量仅低于高校,名列第二。
3.1.5 面向市场,提高经营决策水平,公司(企业)加入到经济研究队伍行列。1996年公司(企业)的经济论文产出已占全国经济论文总量的6%。说明,现在企业必须研究市场、研究流通、研究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研究技术经济信息等等。同时,企业加入研究行列,反映了企业人员、特别是领导层文化素质的提高,一代新型企业家队伍在逐渐形成,反映出企业的文化品位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3.2 单位分布与排名
全国单位经济论文产出情况及排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居榜首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研究机构迅速发展,至1984年底,全国已有经济研究机构200个(不包括高校财经各系),而1996年《数据库》经济论文涉及的上属单位就有4497个,下属单位达6597个(全国单位经济论文产出量前5名排序见表3)。
表3 1996年全国单位经济论文产出量前5名
名次 名称
篇数 占有率(%)
1 中国社科院7194.55
2 中国人民大学 3041.93
3 中南财经大学 2671.69
4 厦门大学 2641.67
5 复旦大学 2471.56
从表3看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全国单位经济论文产出量排序中高居榜首。其发文量为719篇,约为第二名和第三名发文量总和的1.26倍,在全国经济论文总量中的占有率为4.55%,在全国研究机构发文量中的占有率为31.17%,在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发文量中的占有率高达50%以上;其在理论经济学等六大分支学科产出量排序中均位居第一,在货币和金融学产出量排序中位居第二;其在全国高产作者前7名中的占有率为14.49%,在全国研究单位高产作者前10名中的占有率接近40%,均居首位,而且名列前茅的高产作者多为年轻学者。足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的雄厚实力和发展潜力。
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高等院校的雄厚实力和主力军作用。在产出量前50名共73个单位中,高校共有48个单位,占65.75%;在前10名和前5名中,高校的占有率均高达80%。
全国研究机构经济论文涉及370个产出单位,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发文量高居榜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位居第二,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及其各经济研究所位居第三。在全国370个研究单位的经济论文产出总量中,社会科学院系统的占有率在50%以上。从这个角度说,社会科学院系统是经济研究的主要力量。
在1945个政府单位(含银行系统)的经济论文产出量排序中,中国人民银行位居第一,国家计委位居第二,财政部位居第三;在政府单位的经济论文产出总量中,中央各部委的占有率为50%以上,银行系统的占有率在1/3以上。以上数据说明,党政机关经济论文产出量主要是由中央单位和银行系统推动的。
统计数据还表明,经济学著者分布:高产作者年轻化、职称高级化;集体合著者增多,合作研究趋势加强。
4经济论文的地区分布
1996年经济论文的地区分布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发展不平衡。
4.1 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达的东部、东北部及东南沿海各省(市)区发文量最大,达1.0266万篇,在全国的占有率高达65%以上,省均发文量602篇,为全国省均发文量(478篇)的1.3倍;中部地区发文量次之,为2617篇,在全国的占有率为16.6%,省均发文量436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东部地区省均发文量的72%;西部地区发文量最少,为2030篇,在全国的占有率仅为12.81%,省均发文量225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中部地区省均发文量的51.6%,为东部地区省均发文量的37.38%。
4.2 东、中、西部地区内发展不平衡。发文量最多的东部地区并非所有省(市)都进入全国发文量前列;而发文量较少的中部地区也有2个省进入全国省(市)发文量前10名,其中湖北省名列第二;发文量最少的西部地区也有一个省(四川)进入全国省(市)发文量前10名。
4.3 首都、省府和大都市居前。首都北京发文量为3651篇,占全国发文量的23.13%,在全国省(市)和大城市发文量排序中均高居榜首,除邮电通讯外,各主要分支学科发文量第一名均被北京市夺取,这说明北京市研究实力雄厚,学科结构全面、合理;各省府(区府)所在地发文量一般占该省(区)发文量的60%以上,高则达90%以上,所有省城(区府)发文量均进入全国城市发文量前50名;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央直辖市和其他大都市发文量居前。如上海发文量在省(市)排名中位居第三,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仅次于北京,名列第二,其发文量在全国的占有率达6.83%。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认识:经济学研究的发达程度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及科研实力有正相关关系。因为经济发达地区不仅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提供了极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动力。而首都、省城及其他都市正是全国,或者各省、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这里不仅有经济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市场需求,更有经济学发展所需的良好政治、文化环境和雄厚的科研实力。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经济学研究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经济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反过来又可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因此,在加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其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的战略措施中,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研究实力,缩小其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应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