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论文_李佩燕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人民医院,748200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间我院接治的6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32例,应用西药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84.4%,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大便次数、治疗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4%、9.3%,相比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西医;溃疡;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C)又可称之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高发人群为25~45岁的青壮年人,高发部位为大肠粘膜以及粘膜下层,并可累及远端结肠和直肠。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脓血便、黏液、腹痛、腹泻等,并常合并肝胆、口、眼、皮肤、关节等局部病变或全身症状[1]。本研究将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间我院接治的64例UC患者分别应用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间我院接治的64例UC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24~66岁,平均(41.9±6.5)岁。对照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26~67岁,平均(40.1±7.8)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均可比(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0.25g×24s/盒(黑龙江天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359),急性发作期剂量为1g/次,4次/d;维持治疗时0.5g/次,3次/d。口服泼尼松,5mg×100s/盒(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207),初始剂量为20~40mg/d,可依据病情增至60mg/d,待控制病情后维持10mg/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应用中药,以清热解毒、行气化瘀为主,药方为:败酱草、红藤、生薏苡仁各30g,槐花、仙鹤草、地榆各12g,赤芍、木香、栀子、牡丹皮、白芍、黄芩各10g,生甘草5g,黄连3g。水煎服,1剂/d。治疗四周后,比较两组疗效,分别应用UC症候积分表、UC病理组织学评分量表、改良Baron内镜评分量表评估治疗后的症状积分、病理评分、内镜评分等观察指标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大便次数和治疗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2]。

1.3?疗效评价

治愈: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显示溃疡基本消失,黏膜呈现橘红色,3次大便镜检均正常;显效:症状明显好转,溃疡面明显缩小,粘膜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症状有所好转,溃疡面有所缩小,肠粘膜存在假息肉或轻度炎症,大便镜检白细胞和红细胞总数不足5个;无效:症状无好转,溃疡面无减少,大便镜检白细胞和红细胞总数多于5个。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相关数据用SPSS17.0分析,计数、计量资料(v ±s)间差异比较分别应用X2、t检验,P<0.05时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84.4%,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是免疫反应、遗传易感、精神因素、环境变化、外源物质所致宿主反应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常应用糖皮质激素、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等西药治疗,虽效果良好,然而无法长久控制病情,治疗后易复发,并且治疗时间久,治疗费用高,药物不良反应较多,患者的治疗耐受性较差,从而增加病情复发几率,致使迁延难愈[4]。该病属于中医学“脏毒”、“肠风”、“泄泻”、“痢疾”之范畴,病因分为:肝气乘脾、湿热滞肠、血瘀肠络、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外感六淫,治疗主要方法有:疏肝健脾法、清热化湿法、清热凉血法、益气健脾法以及温中散寒法。中西医联合口服疗法的用药方便,不良反应少,且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单纯的西医口服疗效。

本研究探讨分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UC的临床疗效。本研究所用中药方中,败酱草可镇静止痛,并可有效杀灭多种细菌和病毒,抑制脂多糖刺激枯否氏细胞分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薏苡仁可化湿健脾,可抑菌抗炎,能抗肿瘤、调免疫,抗凝血及避免形成动脉血栓;黄芩可清热燥湿、止血解毒,具有消炎、抗变态反应、抗凝、抗氧化、抗癌、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利胆保肝等作用[5];黄连可泻火解毒,可调节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仙鹤草可抗菌止血,可加快血液凝固,增加血小板数目,改善结肠平滑肌痉挛,调控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具有抗菌、抗炎、抗寄生虫、抗肿瘤等作用[6];地榆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消肿、培清养阴之功效,可迅速止血,降低纤溶酶活性,防止炎症渗出,缓解组织水肿。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84.4%,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大便次数、治疗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UC效果良好。

4.防治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直肠壶腹部的慢性溃疡。溃疡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胃酸分泌过多、胆汁返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吸烟、精神紧张、饮食失调、不良环境等。鉴于该病的特点极其相关的防止原则,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是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4.1心理指导:消化新溃疡病程较长,易反复。应指导患者正确掌握发病规律,消除紧张情绪,避免精神刺激,以平稳的心态接受治疗。医务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关心、体贴病人,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2饮食指导:定时进餐,少量多餐,不可过饱。既能减轻胃的负担,又能使胃内长存食物,以稀释胃液,减少胃酸对溃疡的刺激;进食时要细嚼慢咽,不可急吞,以增加唾液分泌,中和胃酸;进易消化的温热食物,避免过冷过热,不宜给芹菜、韭菜等粗纤维蔬菜。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西医治疗能够迅速的缓解患者的病症情况,中医治疗能够有效的起到行血调气,清化湿热,通因通用,活血化瘀,补益脾胃,兼清瘀邪等作用,从而在根本上改善和治疗患者的病症情况,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因此,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中,应当积极的研究它的发病机制,并针对性的实施辨证治疗,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可有效治疗UC,可迅速、有效地改善症状和恢复正常排便,缩短治疗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波涛,张朋,李荣华,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7-10.

[2]何小谷.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5,27(5):283-285.

[3]万从容,杜安民.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2016,13(6):78-79.

[4]吴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5,36(4):674.

[5]马绍云.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15,45(3):62-64.

[6]秦菲,叶柏.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5,21(14):99-101.

论文作者:李佩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上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8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论文_李佩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