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特大城市的政协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试论论文,政协论文,城市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政协工作的特点、重点与规律性问题,实在很有必要加以研究。本文将主要联系上海市的实际,对新时期如何开展特大城市的政协工作,发表一些看法。
一、如何认识新时期开展大中城市政协工作的重要性?
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6 月政协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就明确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搞好大中城市的政协工作,对于实现新时期政协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人民在历史新时期的战略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政协的工作必须与之适应并努力为其服务。实现现代化是一种全方位的社会转型,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城市化。马克思说:“城市本身表现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要的集中;而在乡村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列宁也高度肯定了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社会作用。他指出:城市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首都和一般大工商业城市”,“在颇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政治命运”。在人类历史上,城市经济的发展同工商业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工商大都市的出现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世界历史证明,与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同步的是城市化,大城市的发展又往往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作用。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要求使城市化进程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其中包括建设好一批大中型城市。
基于对城市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革命胜利后统一战线的工作就要求将大中城市作为主要的基地。人民政协诞生于1949年9月,即新中国成立前夕, 那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正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人民政协的诞生适应了这种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从1949年9月到1956年, 人民政协确实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从1957年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开始,由于不切实际地企图过早消灭城乡差别,更由于搞“以阶级斗争为纲”,放弃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国的大中城市建设陷于停顿,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也受到严重的损害。
在我国历史发展新时期,人民政协的工作要以大中城市为主要基地,才能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我国经济的运行机制、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等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市场建设和市场发展,需要形成若干个大型化的城市,成为区域的乃至全国经济、政治、文化、贸易、金融、科技、信息、消费等活动的中心,并逐步地转向国际化。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政协应该通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主要职能,为完成这样一个艰巨复杂的任务献计献策。不仅如此,在大中城市,特别是在特大城市中还比较多地集中了统一战线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云集,与台、港、澳和海外侨胞有密切联系。人民政协应该依靠他们,联系爱国统一战线的广泛对象,集中各方面优秀人才和社会精英,发挥高层次“综合人才库”和“综合智力库”的作用,发挥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和政治协商重要机构的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
二、如何开创新时期特大城市政协工作的新局面?
我国加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要求开创特大城市政协工作的新局面。在提高对其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之后,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就成为突出的问题。
第一、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指导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正确理论,也是振兴和发展特大城市的精神武器。开创新时期特大城市政协工作的新局面,首先必须高举这面旗帜。
邓小平同志生前对上海的振兴和发展万分关心。在《邓小平文选》中有56处提到上海。从1979年以来,他先后11 次到上海视察, 特别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老人家八九十高龄,7次亲临上海, 与上海人民欢度春节,对上海的工作作过一系列重要指示。没有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对上海的重视和关心,就没有上海的今天。正因为如此,90年代以来,上海市政协始终将学好邓小平理论放在首要位置,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对上海工作的指示。根据政协的特点,采取举办委员学习活动日、短期学习会、报告会、研讨会和印发学习资料等多种有效形式,结合形势任务,联系上海实际情况,做到学习同自我教育、知情与议政相结合。这就使得全体委员统一了认识,凝聚起人心,受到了鼓舞,明确了方向。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想切实有效地履行政协职能,为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交出两份满意的答案献计出力,必须始终坚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邓小平理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全面、系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前提下,指导特大城市政协工作,又应有重点。就上海而言,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关于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强调新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一大法宝;创造性地将革命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科学地揭示了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基础、性质和任务;从制度的高度提出要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只有掌握好这些思想,方能开创政协工作的新局面。(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特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牢固确立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判断工作正确与否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目的是帮助政协委员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抓住机遇,发展自己。邓小平同志关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重新组合、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分析,使广大政协委员看清:历史潮流已经把上海推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上海面临着成为国际经济中心的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从而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认认真真地当好政协委员,扎扎实实地履行政协职能。(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协调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从特大城市的特点、地位和任务出发,这些应当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协工作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上海特别指出:“到本世纪末,你们上海浦东及广东深圳要回答一个问题,你们搞的姓‘社’不姓‘资’,而且你们两个地方都要做标兵。一个方面你们要讲综合国力,第二个方面就是精神文明。”这是社会主义特大型城市的根本标志。抓住两个文明建设,可以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优势。
第二,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
邓小平同志指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我们领导干部的责任,就是要把中央的指示、上级的指示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当‘收发员’,简单地照抄照转”。这应当是特大城市人民政协开展工作的一个根本原则。
实践证明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它要求处理好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全国统一性与各地差别性的关系。特大城市的政协要讲政治,讲大局。坚决贯彻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是维护党中央的统一领导,维护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也是考察政协接受共产党领导是否自觉的基本体现。多年来,上海市政协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包括加强与兄弟省市政协的联系和组织学习访问,使委员们明白,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上海必须自觉地与中央保持一致,决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必须虚心向兄弟省市人民和政协学习,决不能固步自封。
但是,特大城市又有自己的特点,这就需要在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中,认真分析这些实际情况,把中央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提出切合本城市实际的贯彻措施和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入90年代以来,上海市政协在市委的领导下,十分注意研究上海作为特大型大都市的特点,将工作服务于如何把中央精神与上海的实际相结合,如何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探索上海发展的新路子。通过视察、调研、提案等形式,推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有序化、经常化,并形成一批目的性、针对性较强的视察和调研报告。如上海经济建设战略重点就是根据上海的城市功能、经济结构现状与中央对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要求提出来的,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确定为三个战略重点。这对上海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一大思路的形成与实施过程中,政协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近年来,上海从特大城市管理特点出发,提出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模式,调动了区县、街道、乡镇的积极性,强化了城市管理。政协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所提建议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近几年来,上海市党政机关部门在一些重大问题决策前,都主动与政协进行协商。这对促进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起了积极作用。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上海市政协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有意识地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组织专门委员会,成立专题调研组,进行深入系统的调研,并将其中的成果,形成“常委会建议案”,向市政府提出,力求做到选题有宏观性,反映情况有真实性,分析问题有客观性,提出建议有可行性。如根据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政协组织《提高市民素质》的专题调研。在长达半年的调查考察基础上,形成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市民道德素质的几点建议》,经常委会修改通过,报送市委、市政府,受到高度重视。又如组成5个专门委员会和2个民主党派参加的调研组,历时3个月,深入数十家企业,召开近20 次大型座谈会,综合分析500份调查问卷, 形成《关于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若干问题的建议》,并以“常委会建议案”的形式向市政府提出,对上海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有关组织领导、政策措施、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企业解困、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建议,市府十分重视,作了专题讨论,认为提出的意见很有针对性,符合上海的实际情况,许多建议在制定和部署具体方案时被采纳。近年来,每年形成几个政协“常委会建议案”已成常规。
第三,坚持党的领导,理顺与人大、政府的关系。
特大城市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要求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为此,上海市政协认真贯彻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及全国政协制定的《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履行职能,是做好政协工作的根本保证;理顺与人大、政府的关系,加强团结,形成合力,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是政协工作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广开言路、广献良策,是参政议政上水平、上台阶的基本条件。
中共上海市委一直十分重视政协工作。1989年初,当时担任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就在市委召开的政协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全党重视政协工作,进一步发挥各级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的报告,推动了各级党委对政协工作的领导,制定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规定,建立了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和对口协商制度。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加强,客观上对政协更好地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1995年5 月中共上海市委又发出了有关加强政协工作的《通知》,结合上海实际,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在党中央和上海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从新时期特大城市发展的需要出发,上海市政协在如何加强决策前的协商,为市委和市政府的科学决策建言献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首先要思想认识“到位”,加强自觉性。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与人大、政府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这就是说,一方面党和政府的工作要接受政协的监督,与政协进行政治协商;另一方面,政协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政协不能搞成国家机关,更不能与党和政府唱对台戏。政协与党和政府进行的政治协商,不是法律上的权力关系,而是社会主义政治关系;政协对党和政府的监督,也区别于人大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的监督,它不具有法律的约束性,实质是一种根据“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有组织地反映统一战线各方面意见,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的民主监督。认清政协的这种特殊地位,绝不等于不重视它,而恰好是重视它。政协履行的政治协商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重单纯付诸表决而重决策前的反复磋商,采取交换意见的方法,有利于克服片面性和局限性,促进执政党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这种协商不是简单依靠多数压倒少数,而是实行求同存异,这就更能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有助于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把国家的事情办好。同样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也应有特点。它虽然不具有法律的约束性,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灵活性,能够将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所联系的群众的多方面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充分反映出来。特别是民主党派聚集了各方面的人才,这种监督往往层次更高、批评更切中时弊,其建议更有建设性,其影响是其它形式的监督所不能替代的。总之,新时期特大城市人民政协肩负着重大任务,但它不能朝着演变成某种国家权力或政府机关的方向发展,始终必须保持和发展其统一战线组织的性质。只有坚持政协作为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团结合作、参政议政的场所,与人大和政府相辅相成,才能真正使政协的工作“到位”而不“越位”。
在上海,决策前的协商越来越受到市党政领导的重视。凡属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决策前市党政领导或有关部门负责人都主动与政协协商。如市委书记黄菊就加强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同政协委员一起讨论、协商,并明确表示,政协要提前介入战略性决策的调查研究,拿出建设性意见。徐匡迪市长也就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向政协通报,同时提出五个专题请政协协助调查研究。凡是重大改革方案和重要法规实施之前,党和政府都与政协进行协商,使之进一步完善,实施起来就比较顺利。如医疗制度改革方案、人才流动管理条例、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条例、教师法上海实施办法、煤气价格调整等,在草案拟就后、作出决策前,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都到政协征求意见。委员们提出的一些重要意见,都被有关部门采纳。
当然,政协在这方面更应表现出主动性和积极性。近年来,上海市政协主席多次邀请市委部分工作党委和区委负责人,交流对政协工作加强领导、发挥政协作用的体会,探索新时期开拓政协工作的新思路。政协的各专门委员会也主动加强了同有关党政部门的联系,了解信息,互通情况,协商开展有关工作。在政协经常性的学习日活动中,先后邀请市政府、市纪委、市检察院的领导同志就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浦东开发、反腐倡廉、本市经济形势、再就业工程等问题作专题报告。这些报告层次高,信息量大,对委员全面了解上海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情况,知情出力,参政议政很有帮助。在政协全会闭幕期间,应当充分发挥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的功能。凡是上海市政协召开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和各种专门座谈会,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的有关领导及部门负责人都会分别到会通报情况,介绍改革方案,听取意见。为了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协商的重要内容,从去年开始,上海市政协还聘请了特邀信息员,召开有关信息工作会议,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如市民饮用水问题、助动车废气污染问题)的调查,提出了一系列提案或专题建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此,邓小平同志说:“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人民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它的一切活动,只有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特大城市具有人口高度集中、情况复杂多变的特点,政协工作更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密切联系群众。
实践证明,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是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政协联系群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密切联系全体政协委员;二是通过政协委员密切联系各方面的人民群众。上海市政协近年提出,全体政协委员是政协的主人。活跃政协工作,履行政协职能,必须依靠广大委员的共同努力。这就要想方设法及时了解委员的意见和要求,积极创造条件,使委员有事可做、有劲可使;帮助委员了解情况、熟悉政策、扩大视野、把握大局;加强学习,充实知识,更新观念,重视实践;特别要注意发挥政协委员中专家、学者的专长。但是,仅有与政协委员的沟通还不够,发挥政协委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必须反映到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政协是由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联系着各个界别、各个阶层的群众。只有加强政协委员与群众的联系,悉心汲取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方能将各方面的意见集中起来,使之成为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三、如何把握特大城市政协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特大城市的政协履行这两大职能,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紧密围绕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善于在有关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问题上花力气。就上海而言,这就是如何实现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战略决策:“以上海浦东开放、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这大致涉及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进改革开放。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发展和建设好为数不多的特大城市,因为它们是中国经济活动的中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特大城市是一个国家社会财富的主要生产场所,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祥地和荟萃地,是人流、物流、能源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密度聚散地,是推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地。它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起着吸引和辐射的特殊功能。
上海市政协这几年的工作,如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为从整体上推进改革开放献计出力。主要抓了对浦东开放、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区县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城市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上海有自身的特殊问题,需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比如,面对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来源的问题,既不能“等靠要”,又不能放慢改造和建设步伐。针对这一矛盾,政协配合政府走出一条利用土地级差效益,通过土地批租筹措资金的路子。又如,在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认真研究国有企业负债多、社会包袱重、富余人员多的问题,从调整产业结构、抓大放小、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再就业工程”等方面入手进行调研,提出建议,帮助政府逐步走出一条搞好国有企业的路子。再如针对城市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和党的建设落实到基层遇到的新问题,协助政府探索社区建设的新路子。总之,特大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碰到的问题具有鲜明的特殊性,需要政协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帮助政府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目前上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大关,经济发展进入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阶段。这就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求得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这就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上海经济发展新生长点是哪些、怎样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如何增强浦东新区的外向型功能、怎样大力开拓第三产业功能、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水平、怎样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发展、如何将开拓市场提高到新水平、怎样用三年时间在全国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等等。这对政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展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第二,全力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特大城市的发展尤其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因为特大城市具有人口高度密集,流动性强,人际交往频繁的特点;各种矛盾错综交织;肩负着重要的经济发展任务;对全国政治和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全力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上海的实践证明,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反之,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上海要成为国际化的特大城市,发展是第一位的任务,而且不能发展太慢,不能丧失机遇。改革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海一切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改革开放。但是,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多年来,上海市政协都把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放在重要地位,在如何将加快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感同科学求实精神相结合,如何充分考虑到上海经济发展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困难,如何积极疏导社会心态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开展工作,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特大城市的政协要积极协助党和政府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特大城市走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前沿,经济结构变动的前沿,由于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摩擦都会比较集中地表现出来,民众的心态也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偏颇和失衡。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就会变成不稳定的因素。对于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一定要设法做到:密切观察、及时发现矛盾,切不可麻痹大意;及时研究解决矛盾,切不可拖延和掩饰;慎重和妥善处理矛盾,切不可草率、简单;不断探索解决矛盾的新途径、新办法。在这些方面政协不仅有大量的工作可做,而且具有特殊的优势。作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党外各界人士协商问题,调整关系的一条重要渠道,它能够更多地了解群众的呼声,反映社情民意,体察群众的情绪,了解群众的批评与建议。人民政协要心中想到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利益,反映群众要求;同时要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做好释疑解惑工作。这就要特别关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最近两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发展, 上海市有100万居民动迁;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上海市有100万职工下岗。 但是都没有影响到全市的稳定。这里面政协的工作功不可没。
维护特大城市的稳定,政协还要切实履行民主监督职能,促进反腐倡廉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一般来说,特大城市比中小城市和农村更易产生腐败,特别是经济犯罪;社会更需要健全的法制。特大城市越是发展,越要加强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上海市政协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中的民主监督:有90余位政协委员分别被聘为人民陪审员、特约纠风员、特邀监督员;提出了一批具体建议,如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和工程发包中如何防止经济犯罪,如何查处“以权谋房、公款学驾驶、公款吃请”问题。还对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进行了民主监督,对群众反映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问题进行检查评议,促进了行风好转,受到群众赞扬和市政府的肯定。
第三,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市民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是社会主义特大城市的战略目标之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是上海市政协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点。特大城市的发展必须遵循“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切不可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上海市政协这几年主动配合市委坚持了三个“不动摇”:在经济建设任务繁重的时候,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上新台阶的决心不动摇;在率先建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坚持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不动摇;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同时,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不动摇。只有这样,上海在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时候,才能有效地防止和解决西方大城市现代化所产生的各种弊病,尽可能减少原来意义上的各种城市“现代化痛楚”和“发展性危机”。
特大城市的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和创新。为了推进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市委书记黄菊同志给市政协提出了三个调研课题:(一)思想、道德、文化的理论方向问题。未来15年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文化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精髓值得继承?要对90年代特大型城市提出思想、道德、文化的理论性概念并进行框架描述,请文史哲专家一起来研究。(二)上海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联系与区别。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应有特大城市的特点,要提得确切,不能夜郎自大。有些什么特点,要分专题研究,重点放在区别上,先走一步就是区别之一。(三)体制、机制、法制上的问题。精神文明建设也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就是体制、机制、法制三位一体。但三位一体的抓手在哪里?利益格局要合理,要研究法制与教育、硬件与软件的联系问题。硬件与软件要协调发展,法制与教育要齐头并进。根据这三个问题,市政协组织了专题调查和研讨,形成了一批初步成果。今后将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进一步探索上海作为特大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第四,拓展海外联谊与人民外交活动。
振兴中华,需要充分发挥广大海外侨胞的作用。对于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是高度重视的。他说:“我们还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1993年春节期间,他在上海讲话再次强调:“对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中国与世界各国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机遇。比如,我们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对祖国作出了很多贡献”。特大城市尤其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尤其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上海是著名的侨乡,广义地说,原籍在江、浙、皖一带的海外华人都可统称“上海人”。上海在历史上就与台、港、澳同胞有着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又有约10万上海人移居海外,其中以留学生为主体的7万人是间接移民。在世界各国华人社区内上海人的比例明显增加, 如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中,上海人就占30~40%。这无疑是上海发展的有利条件。上海市政协高举统一战线的爱国主义旗帜,积极开拓海外联谊工作,充分发挥港澳地区政协委员的作用,有力促进了上海的经济发展。
特大城市的地位和发展,还要求政协积极主动地开展人民外交活动。近年来上海市政协组团和参观出访的次数显著增加,配合全国政协接待来沪的国外团组逐年增多,市政协领导参加各种外事活动也更加经常化。日益活动的人民外交活动,为加强人民政协同各国人民的往来与合作,为宣传我国优越的基本政治制度和让世界了解上海作出贡献。
第五,协助政府探索特大城市合理发展的规律。
一是如何防止和解决大城市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主要指城市环境污染,如绿地减少、废弃物和噪声危害健康、交通拥挤、住宅困难等;此外还有社会问题,如有限资源的浪费、人口膨胀、失业增加、人口老年化、犯罪现象滋生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是特大城市的管理问题。上海现在是个拥有6300多平方公里、1300万常住人口、360 多万流动人口的大型城市,发展中不断产生许多新的问题,这都需要政协帮助政府探索城市管理的新路子。从指导思想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以人为本,突破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观念,做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近年来,上海市政协越来越重视对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参政议政。
二是对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进行整体探索。特大城市不仅仅是区域性的,也不能停留于在全国有一定重要地位,更为重要的是要走向世界,实现国际化。上海正在为此努力。这个问题的解决,涉及到特大城市的发展走向。它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确定努力目标。如上海如何进一步对外开放,增加经济实力,在经济、贸易和金融方面对全球发生左右作用;上海如何像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日本东京那样,向周边扩散,形成城市圈或城市带。这类问题也是特大城市政协应予以重视的。
第六,加强政协自身建设。
特大城市的政协工作要与特大城市的地位相称,抓好自身的建设至关重要。为此,上海市政协一抓委员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怎样当好政协委员”的学习和研讨会,就如何增强荣誉感与责任感、处理好政协工作与本职工作、提高参政议政质量、政协委员怎样才算称职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二抓政协机关建设:以提高机关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倡导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形成探索、求实、善于及时总结经验之风。三抓制度化:这是政协履行职能规范化的要求。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已先后制定了《政协上海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条例》、《政协上海市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工作简则》,修订了《政协上海市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等。如何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的需要,加强政协自身建设,探索政协工作的新路子,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
标签:民主监督论文; 全国政协论文; 政治协商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政协委员论文; 经济论文; 统一战线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