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改革胜于大改革,后期改革优于早期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思想的思考_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小改革胜于大改革,后期改革优于早期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思想的思考_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小改不如大改 迟改不如早改——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思路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商业银行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时代呼唤根本性制度改革

(一)前期改革虽有成绩,但未触及根本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改了十多年了,先后经历从政策型银行到专业型银行再到国有商业型银行三个阶段,其职能由政府管理部门转变到国有企业,经营方式从计划组织资源逐步迈向市场组织资源,这些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成倍地发展,人员和机构亦快速地成长,应该说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实事求是地说,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无论就其深度还是改革的广度都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和法制原则来进行根本性的改革。问题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一是改革偏离了重心,二是改革力度不够、进展缓慢。

企业的改革犹如医生治病一样,必须先要诊断有什么病?什么是主要病?然后再对症下药、打针、做手术。那么,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呢?

(二)现状需要根本性制度改革

企业体制三不像。《国有商业银行法》虽然明确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原则,但这些原则大部分没有充分地得到落实,产权不明晰、自主权未到位,如劳动、人事、分配权的总量控制大部分仍比照行政事业单位控制,产品供求定价仍按计划经济的模式进行掌握,企业经营业绩与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科学建立,这就使国有商业银行银行不像银行,企业不像企业,政府不像政府,独立法人主体不明朗。这样一种企业体制是很难想像会有市场活力和动力的。

内部经营机制缺乏动力。由于外部总量控制再加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机制改革没有根本性展开,致使他们的经营机制依然滞留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责权利关系模糊,有责无权,有权无责,责权不匹配,有罚无奖,有奖无罚,奖罚不匹配的现象大面积地长时间地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普遍关心的为谁辛苦为谁忙的问题没有解决,就必然没有动力、没有活力,又哪来积极性和创造性呢?

旧体制留下了沉重的包袱。由于计划经济的外部因素和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机制滞后,国有商业银行举步维艰,机构雍肿、人浮于事、较大的潜亏、巨额的不良资产的困境召唤根本性改革。

(三)科学管理呼唤根本性改革

埃尔顿、梅奥的《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和马斯洛的《激励和人》等行为科学理论都阐述、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都证明下面这个道理: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所支配的,而动机又是由需要所引发的,人的行为一般说来都是有目的的,都是在某种动机策动下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当目标实现后,人就进行满足需要的活动,然后又有新的需要产生,再引发新的动机,这样由低级向高级进行活动。无论是法人还是自然人,他们的需要都是要良好体制和机制,他们的动机都是经济利益及相关效益,这才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所在,这才是国有商业银行由自然王国步入自由王国的必经之路。

二、根本性制度不变,小改等于白改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到党的执政全局,关系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而现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体制和银行内部机制恰恰是最要紧的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一)小改改不了根本,已改的还会反弹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企业管理的主要矛盾是企业的机制,即企业法人体制和运行机制,有了好的机制,才有好的人才、科技、产品、市场,进而才有好的效益。反之,亦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虽进行许多改革,但体制没有根本性的改,运行机制也没有根本性地改,企业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要求,没有从计划经济时代中解放出来,其结果改革了一般,而没有改革到重点。这样东改西改,百改千改,还是改不了主要矛盾。也就无法解决发展问题。

从另一方面看,即使一些非主要矛盾暂时解决了,由于体制和机制没有改,经过一段时间,旧的制度仍然在发挥作用,已经解决的问题又会反弹,从这个意义上去看,根本性制度不改,改了等于没改,改了等于白改。可见没有好的机制哪来好的银行。

(二)改革企业体制是重点

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已成为共识,之所以迟迟没有立即改,我分析决策层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担心放弃行政控权、实施经济控权的钱哪里来?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这个核心是无论如何丢不得的,而没有钱,是无法控制这个经济核心的。二是巨额包袱哪里去?不消化巨额包袱,就不可能建立现代企业,要消化它国家财力又不堪重负。归根到底就是钱来钱去四个字。

办法还是有的。我们先研究大额的不良资产的去向,早两年中国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接收了50%左右的剥离资产,我们又何妨再来一次剥离、接收,至于资产管理公司用于接收的钱,可以发行债券来缓冲,以后逐步解决。其次我们再来研究较大的潜亏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重组置换的办法来解决,即重组新的国家商业银行,用老的国家商业银行来承接潜亏,用以空间换金钱的过渡办法来赢得改革的先机。

关于国家控股的钱,则应采取特别措施来解决:一是发行特别债券,充实资本金,二是通过国家已控股的其他企业购买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达到间接控股。三是直接从资本市场上筹资。按重组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分别地分阶段地上市融资,考虑到股本容量过大,可以从境外和境内多渠道陆续上市。

(三)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必不可少

重组后的国有商业银行,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制订科学的经营机制,这个机制应重点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决策权、行政权、监督权三权分立的管理体系;二是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约束机制;三是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考核体系。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必将调动基层行和员工的积极性,达到行为管理科学的要求。这样,改革成功之日,就是国有商业银行重生之时。

三、反正要改,迟改不如早改,慢改不如快改

十多年的金融改革进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改革的速度慢。他们过度地强调“积极稳妥”,不时用“条件限制”、“风险过大”等因素影响改革的进程,对此,我们应该进行理性的判断,不能盲从。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加以研究和处理。

(一)必要条件已具备,其它条件要创造

从政治条件来看,国家已经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政方针,《国家商业银行法》已经赋予国有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自主权,从经济上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已有雄厚的实力,可以说必要条件已经具备。

次要条件就是改革中遇到的上文所及的钱来钱去的问题,对待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两个清醒的认识:一是直接地彻底地解决钱来钱去这个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少则五年,多则十年,我们的改革不能如此等待,否则延误了战机,遗患无穷。二是我们的改革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只要看准了的,有条件要改,没有具备条件的,要创造条件改,早改早受益,迟改要吃亏。

(二)分娩难免阵痛,改革需要成本

人类自身生产过程中,一个新生命、新希望的诞生,总是伴随着母体的阵痛,有时还有生命危险,我们不能因为有阵痛或危险就放弃人类自身的生产,同样的道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也需要付出必要的改革成本,国家对商业银行改制,要有较大的投入,这是经济成本。国家对它们放权,有可能带来部分不稳定因素,这是政治成本。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改革,无论是机构重组、还是责权明析、抑或是利益调整,更涉及到人、财、物等各个方面,一些复杂的尖锐的矛盾也是难免的,这也同分娩的道理一样,我们不想也没有能力回避它们的出现。但是,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迎接国骨商业银行——现代企业——这个新生命时,尽最大可能减少或降低它对国家和银行带来的阵痛和风险。

基于此,我们既要理解人们对改革的忧虑的一面,我们更希骥立足于长远发展的不因小失大的积极的一面。倘若上述道理符合逻辑的话,结论是显而易见的:迟改不如早改,慢改不如快改。如果参照类似规模的改革方案,18个月可构建现代商业银行构架,三年之内可见成效。

(三)目前正是根本性改革的有利时机

当前,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兼并热潮是国有商业银行机构重组的好背景,中国加入WTO和政局稳定、币值稳定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机制的有利条件,全国180万国商银行职工的思想观念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希望富有生机活力的现代国有商业银行早点诞生,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标签:;  ;  

小改革胜于大改革,后期改革优于早期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思想的思考_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