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提问的主体位置让给学生论文_罗红霞

把课堂提问的主体位置让给学生论文_罗红霞

重庆市高新区石桥铺小学 罗红霞

摘要:从两则课堂教学案例可见中国和美国课堂提问的主体迥然不同,前者是教师,后者是学生。美国课堂提问主体在当代教育中由教师向学生转变,有效保证了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着教育对于人的终极关怀,促进了社会创新体系的建立。启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孔子启发教育思想,尽快树立学生是课堂提问主体的观念,把课堂提问的主体位置让给学生,确立和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提问主体 问题意识 创新精神:石

摘要:从两则课堂教学案例可见中国和美国课堂提问的主体迥然师向学生转变,有效保证了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新体系的建立。启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孔子启发教育思想,尽快树立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词 提问主体 问题意识 创新精神:一、由两则案例看中美课堂提问主体的差异前不久,在《反思语文教学中的十二种现象》一文中看到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案例一】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生:福勒为什么要放弃射门?

生: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世界级球星福勒几次放弃射?……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中国教师在美国上的一堂语文课。截取一教学片断如下:【案例二】师:“我们今天的新课的作者是杨朔。大家是想看了课文再了解作者呢,还是了解了作者再看课文?” 生:“先看课文吧。”(大多数人对于新课文有着很强的好奇心。) 师:“那好,大家自己读课文,在小组里面把值得讨论的东西拿出来,然后我们在班上解决。时间监督员,对表,我给你们十分钟。” (学生活动。 十分钟后。)师:“好,各小组把你们的记录传给我。”(每个小组的记录传到了老师的电脑,通过投影,投在了白板上面。)一共有四个问题: 第一组:作者是文章里面的“我”吗?假如是,他是不是一个同性恋呢?理由:文章提到热情的“同志”为他弄到了一瓶荔枝蜜。

第二组:“温泉公社”是一个地名还是一个组织?我们有一半人认为是地名,一半人认为是组织。

第三组:……

第四组:……

(大家都看到了第一组的问题,顿时笑翻了天。)师:“有知道第一组的答案的吗?”(教师、学生讨论交流。)师:“第二组的问题有人会答吗?”……

只要我们稍加留心,会发现如今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案例一中的情景,老师引导学生提问,这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一大进步,但遗憾的是这样的“质疑问难”环节,往往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提问的权利依然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比较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同样是提问,可课堂提问的主体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貌似学生在提问,其实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真正主体是教师,因为教师根本没有就学生提出的问题来展开教学,而是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被放置一边,可以想象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依然是从第一自然段开始,按老师预设的程序,由老师提出一个又一个在备课时设计好的问题,学生来思考回答。实质上这是一种变相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主体位置依然没有落实。而后者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帮助其解决问题,提问的主体完全是学生。

二、美国课堂提问主体在当代教育中的转换与启示在美国,传统教育仍是以教师为课堂提问主体。打破这种局面的人是美国著名现代教育家杜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反对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经验相脱离的教学模式,因而首创了探索问题的五段教学法。他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上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学生。因此,杜威是第一个明确地将学生推上课堂提问主体位置的铺 罗不同,前者是教师,后者是学生。美国课堂提问主体在当代教育中由教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着教育对于人的终极关怀,促进了社会创学生是课堂提问主体的观念,把课堂提问的主体位置让给学生,确立和教育家。20世纪50年代,出于对培养具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的迫切要求,在借鉴杜威教学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诸多的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方式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布鲁纳的“发现法”。他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实现教学任务的一个可靠方法是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或者“解决问题”。“发现法”是课堂提问主体出现真正分化的标志。〔1〕到上世纪末,学生是课堂提问主体的观点已为美国教育者所普遍接受。美国教育家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学习法”被1996年公布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列为学习科学的核心方法。近年来,一种叫“木匠教学法”的方法在美国中小学中又流行开来,因它只要求教师布置任务和解答孩子们遇到的各种问题而深受美国师生的欢迎。它之所以成功,在于它极大地锻炼了孩子们自我发现问题和亲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为什么类似于探究学习的方法在美国早已俯拾皆是?因为他们有一种理念——“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正如哈佛大学的名言所讲:“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学生成了美国课堂教学中真正的提问主体。

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主体能有效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创造始于问题”,长此以往,在培养具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方面就凸现出它的意义和作用来。

三、继承弘扬孔子启发教育思想,把课堂提问的主体位置让给学生其实,我国同样重视课堂提问,而且源远流长。应该说孔子是最早提出以学生为课堂提问主体的人。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关于“愤、悱”朱熹解释为“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愤”,表明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不过思维尚不清晰,需要教师“开其意”;“悱”,表明学生对问题已经思考到一定程度,只是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需要教师“达其辞”。〔3〕“愤、悱”是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并自行着手解决,但尚未完全通透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只有这个时候,孔子才去“启、发”,而且从不包办代替。在孔子这里,疑问主要是学习的结果,问题都是由学生首先提出的。只可惜我们没有回到他的思想中去汲取智慧,在今天,教师成了课堂上绝对的提问主体。所幸的是新课程和新课标已经非常重视并不断倡导尊重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蕴涵着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体现着教育对于人的终极关怀。因为人的自觉自由活动是唤醒主体意识,发展主体创造精神和提高主体活动能力的前提条件。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意味着问题主要由学生发现并提出来,教师只对学生分析、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提供引导和帮助,从而给学生留有充分独立思考的余地、亲身实践的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不但能有助于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可以促进社会创新体系的建立。

同时,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真正主体已经成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孔子启发教育思想,尽快立学生是课堂提问主体的观念,建立这样的认识:教师在课堂上的树任就是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去“探究”或“解决问责题”。真正把课堂提问的主体位置让给学生,确立和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论文作者:罗红霞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1

标签:;  ;  ;  ;  ;  ;  ;  ;  

把课堂提问的主体位置让给学生论文_罗红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