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性别平等面临的新挑战——近期联合国有关会议及非政府论坛与妇女相关的观点介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联合国论文,及非论文,平等论文,妇女论文,性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2月28至3月17日,联合国第44届妇地会和联合国特别联大(注:2000年是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5周年的时间, 为全面回顾和评估北京《行动纲领》的执行情况,进一步推进妇女的发展,联合国决定于2000年6月5-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以“妇女2000 年:面向21世纪的性别平等、发展与和平”为主题的联合国特别联大。)第三次筹备会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和评估北京《行动纲领》的执行情况,修改准备提交给6月份特别联大“妇女2000年:面向21世纪的性别平等、发展与和平”的三个文件,即“秘书长的报告:审查和评估《北京行动纲领》的执行情况”、“执行《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的进一步行动和倡议”和“政治宣言”。这些文件审查了北京《行动纲领》在执行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北京《行动纲领》执行工作遇到的障碍,并探讨进一步贯彻北京《行动纲领》的政治责任、政策和机制。
与此同时召开的妇女非政府组织论坛,通过5个地区(非洲、 亚太、东欧、西欧、阿拉伯国家)和16个专题(女童、老年妇女、对妇女的暴力、青年、人权、教育和培训、妇女和艾滋病、经济、环境、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精神健康、媒介、权力和决策、武装冲突、健康和贫困)的核心会议,对世妇会5年来妇女发展的状况进行全面回顾,对12 个关切领域(注:12个关切领域,即北京《行动纲领》提出的12个战略目标。)仍然存在的问题和性别平等面临的新挑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多种游说方式,使非政府妇女组织的声音反映到上述重要文件中。
政府级会议还举办了以“现实问题”和“展望2000年”为主题的两次论坛,分别就“妇女和工作,包括工作、雇佣和可调节家庭与工作责任的新形式”、“生命周期与获取资源包括继承的途径”、“妇女伴随艾滋病生活”、“性别、公正和技术”、“贯彻消除一切性别歧视公约的挑战”、“从社会性别角度看人口、生育和发展”、“全球化和贫困的社会性别因素”、“社会性别、人道主义援助和冲突的解决”以及“在民主过渡背景下的社会性别和人权”等议题,邀请9 位专家阐述了她们的观点,这些关切的问题,都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提出来的。探讨全球变化的趋势和男女平等问题面临的挑战,成为本次会议的热门话题。
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特征。“全球化是一个概括性用语,指个人、企业、机构和市场之间复杂的跨国界互动现象。”(注:1999年联合国秘书长《关于联合国工作的报告》第220段, 转引自联合国秘书长的报告:“审查和评估《北京行动纲领》的执行情况”第97页。)“全球化的现象表现在以下各种情况:贸易的增长、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国际民间社会各行动者的影响力不断发展和日益增强;跨国公司的全球业务;跨界通讯和信息交流的大量增加,尤其是通过因特网的通讯和交流;跨国界的疾病扩散和生态影响;以及某些类型犯罪活动的日益国际化。”(注:1999年联合国秘书长《关于联合国工作的报告》第220段,转引自联合国秘书长的报告:“审查和评估《北京行动纲领》的执行情况”第97页。)“全球化带来的益处和风险并非均衡分配,它给许多国家带来了经济增长和繁荣,同时也使其他一些国家日益脆弱和边际化,并导致‘非民间社会’的扩大。”(注:1999年联合国秘书长《关于联合国工作的报告》第220段, 转引自联合国秘书长的报告:“审查和评估《北京行动纲领》的执行情况”第97页。)人们在对全球化的影响做出反应时,必须考虑到不同社会在决策权、参与和工作收入方面存在的巨大的两性差异和悬殊。一方面,如果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会促进两性平等,妇女也可以从中大大获益;另一方面,由于世界各地都存在两性不平等和歧视,妇女受到全球化不利影响的程度超过男子。
1、就业领域的状况。(1)全球化趋势影响下的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使劳动力市场变得更加灵活、短期和兼职化,一些国家的就业增长往往是以不合常规的就业形式实现的,如外包工、分包工、非全时工、在家工作等,妇女是这些就业形式的承担者,而这些就业形式一般不受标准劳工立法保护;(2)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间产业结构的变化, 一方面使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迁移,在发展中国家妇女转向有薪职业的同时,带来发达国家妇女丧失工作,另一方面在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妇女比例增加的同时,在资本和技能密集程度较高的工业中妇女的比例却在降低;(3)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就业机会增长, 一方面,妇女获得更大的自主权、生活中的选择、自尊和更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家庭中不平等的家务负担与在有薪职业中的边缘地位,使妇女难以摆脱家庭中的依赖地位和次要养家人的角色。(4 )经济市场化的影响,使保健和社会福利的费用从公共部门转向家庭,增加了妇女、特别是贫困妇女的负担,尤其是在经济困难时,家庭成为最后一道福利保障,妇女要为此承担不成比例的重负;(5 )就业性质的改变使标准劳工立法的适用性降低了,或者因为政府没有实施规章制度,或者因为企业可以超越或绕过这些规章制度,能为女工要求平等服务的工会运动也因此而削弱。
2、移徙。(1)在过去20年中,劳动力移徙的复杂格局可概括为四大类别:出现从北方向南方和从城市向农村的反向移徙与回归;在两个世界或更多世界之间穿梭往来,之间都有强大的联系;各种非法形式的国际移徙劳工安排;租用劳动力的暂时和短期移徙。移徙妇女的人数巨增,1990年,全世界移徙妇女和男子的人数分别为5710 万和6260 万(注:《1997年世界人口监测:国际移民与发展》,转引自联合国秘书长的报告:“审查和评估《北京行动纲领》的执行情况”第98页。),然而,女移徙者的实际人数很可能要高得多。(2 )这些大规模的人口移动给家庭结构和福祉造成深刻的影响,对妇女和男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在许多情形中对妇女的性剥削。(3 )劳动力需求格局的变化和各种家庭对妇女收入的日益需要,致使各种新形式就业中妇女人数的增加。然而,绝大部分移徙女工仍从事家务劳动和护理等非技能性的低收入工作;在妇女较少流动的地方,她们取代男子在地里劳动或经营非农业家庭企业,使家庭男成员能到别处找工作。(4 )许多研究分析了男子移徙对留在家里的妇女的影响,但关于女性移徙对男子和家庭、尤其对女童的影响提供的信息较少;一些接受国更加重视加强外国妇女的法律地位和对社会的融入问题。
3、身份问题。(1)世界各地的政治事态发展已为妇女开辟了新的政治空间,促进了妇女政治身份的多样化——她们对某一政治实体的归属感,以及作为其积极成员能够行使权利和义务的感觉。(2 )给予国籍界定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它的功能是授予权利与义务。公民资格是一种有形的地位,表明在社会中拥有尊严、合法性、参与、负责和平等。公民资格及其伴随而来的权利与义务,在最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主权国家中获得国籍。(3)作为公民的妇女也会出现身份问题, 这种情况随着跨国流动的日益增加而变得更加频繁。没收移徙妇女、被贩卖妇女、难民妇女的护照或证件,或她们的证件被男子所控制,意味着其丧失身份证明,更易受到暴力侵害或剥削。在冲突后的重建中,妇女的身份再次受到各种方式的置疑。(4 )近来政府政策的转变和对全球市场需要所做出的反应,已削弱了各国确保社会保障和保护公民的控制能力。由于采取私有化政策,国家已经减少提供可负担和可获得的保健与教育服务,而经济结构调整又使较少提供福利成为必需。这一局势对妇女的个人身份、正式公民资格和享有人权提出了新的挑战。
4、冲突性质的变化。(1)自北京《行动纲领》通过以来,武装冲突的趋势一直在持续并增加,武装冲突从全球一级转向区域、国家甚至地方一级。可查明的冲突格局有如下特征:第一,在武装冲突中出现新的行动者。过去卷入冲突的是正规军人或非正规民兵,而现在冲突中则有越来越多叛乱者和包括儿童在内的非正规力量,这些人易受高压及意识形态的影响,且基本上不受国际法规则的约束。第二,武装冲突中平民已成为主要受害者。谋杀、酷刑、强奸以及处决囚犯,在许多冲突中司空见惯,妇女尤其可能受到与性别有关的迫害,包括强奸、性伤残、性奴役和强迫怀孕。这些迫害既不是战争中的事故,也不是偶然与武装冲突相联的事件,而是蓄意制定的战争战略,加剧和加深了对非战斗人员的侵略行为。(2)由于自由贸易和现代电子通讯技术迅速发展, 很容易获得军事武器,此外,持续腐败和国际犯罪网络扩大方便了非法持有武器的供应,也方便了贩卖毒品和妇女儿童的非法交易。(3 )由于国内冲突和地方冲突,平民的境内和跨界流离失所日见增加,导致政治不安全的加剧,并造成进一步冲突的危险。为向非战斗人员提供人道主义救济而建立的营地和设施,本身就成为无保障的场所,尤其对妇女而言。另一方面,针对冲突局势毫无区别地实行经济制裁,造成妇女和儿童的进一步贫困。
5、自然灾害和传染病。(1)环境恶化因气候变化、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及流行病加剧,它是人口流离失所的另一重要原因,个人、家庭和整个社区因此背井离乡,为难民妇女和其他流离失所妇女产生了更多限制因素。(2)环境恶化和以下问题有关:植被遭破坏; 引进致使流行病发生的外来种群;武装冲突造成工业污染;贫困造成的对土地不可持久的使用和滥用;世界少数人口的过度消费;全球气候变化增加了发生自然灾害和疾病扩散的可能。这些因素对两性平等的影响还需进一步了解。(3)自北京会议以来, 艾滋病毒/艾滋病已成为现代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流行病。估计1999年低时已有33.6万人感染了艾滋病毒,95%以上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注:见联合国秘书长关于世界人口监测的报告《2000年:人口、性别与发展》(E/CN.9/2000/3,第59段),青年妇女和青少年尤其易受感染。尽管艾滋病毒/艾滋病最初主要被视为健康问题,但这一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尤其是对两性平等的影响正在日益得到承认。(4 )在自然灾害的紧急情况下,现有的作法和干涉手段效率低下,往往是妇女而非男子必须在混乱中建立某种秩序,以满足其家庭的日常紧急需要。因此,制定纳入两性平等观点的减轻灾害和恢复策略,可产生有效的人道主义和灾害管理干预办法。
6、新通讯技术的挑战。(1)由于近年来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利用技术增强妇女能力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展。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和建立网络已成为增强妇女能力的重要手段,信息通讯技术还为某些妇女增加了很多经济机会。(2)自北京会议以来, 各国际机构也在两性平等与电信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活动,妇女观察是提高妇女地位司、妇女发展基金和提高妇女地位研训所共同建立的一项联合国因特网倡议,它提供了联合国妇女工作的最新信息,并为全世界妇女建立了一个论坛,使她们可以参与北京会议5周年的进程。(3)另一方面,在全世界范围,妇女进入信息技术专业的速度一直较慢,她们基本上被排除在信息技术的设计和发展之外。即使受雇于这一部门,妇女担任的往往也是薪酬和级别较低的职位。妇女从技术进步中获益较少,反而更多地处于不利地位。信息革命可能越过妇女,或对其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消极的陈规定型观念、歧视妇女和性骚扰事件在网上已很明显。(4 )世界上千百万贫困妇女和男子仍没有机会获得这些设施,诸如成本、地理位置和时间因素等问题,都妨碍了传播这些技术。需要探讨和实施进一步的行动,以避免新的排斥形式,并确保妇女和女孩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享有平等的机会。
7、争取建立新的联盟和伙伴关系。(1)公众广泛参与地方、国家和国际各级的决策是提高妇女地位的根本前提。(2 )参加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非政府组织数目之多前所未有,这些组织在持续《行动纲领》的执行方面仍具有关键作用。主要侧重妇女问题和两性平等问题的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找到了在本国往往没有的政治空间,并使她们提出的关切问题在全球舞台上合法化,因而加强了这些非政府组织在国内提出这些问题的能力。(3)非政府组织的知识、技能、热情、 动机以及从基层看问题的角度,对于补充官方机构的资源必不可少。非政府组织与各国政府合作,在较长时期中持续努力寻求促进妇女的福利并实现两性平等,民间社会团体一直是令人满意而且有时是主要的合作伙伴。 (4)联合国秘书长努力与各国和民间社会以外的其他行动者建立关系,以在相关行动者之间建立新的联盟和同盟。这些努力旨在确保遵守共同的价值观,坚持对人权原则、自由结社和集体谈判、取消强迫劳动和童工、就业中没有歧视以及环境可持续性的信仰。妇女在所有这些问题中均具有相等的攸关利益,因此必须将两性平等原则纳入这些倡议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