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研究进展论文_周利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研究进展论文_周利

周利

(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 广西 柳州 545007)

【摘要】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 of brain injury,PHI) 经过相关手术以及脑部CT检查扫描之后发现,颅脑外伤患者出现原有出血性病灶扩大以及新的出血性病灶扩大等症状。出血性病灶可以被分为以下五类:其一,EDH(硬膜外血肿);其二,SDH(硬膜下血肿);其三,多发性血肿;其四,脑挫裂伤;其五,SAH(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研究发现,30%~60%的颅脑外伤患者均是因为并发水肿以及继发性脑缺血而导致病情更为严重,而PHI的发生能够让颅脑外伤患者的危险性增加至6倍之多,PHI是导致颅脑外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早期,对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治疗以及相关监测既能够有效改善颅脑外伤患者的神经功能,也能够有效改善颅脑外伤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主要结合相关文献综述PHI的临床治疗原则、发病机制以及高危因素等。

【关键词】 PHI;颅脑外伤;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1-0021-03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 of brain injury Zhou Li.

Liutie Central Hospital of Liuzhou City, Guangxi, Liuzhou 545007, China

【Abstract】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 of brain injury (PHI), hemorrhagic les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ive categories: 1, epidural hematoma (EDH); 2, subdural hematoma (SDH); 3, multiple hematomas. 4, brain contusion; 5,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In this paper, in combination with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 principles of clinical treatment of PHI, pathogenesis, and risk factors.

【Key words】 PHI; Craniocerebral injury; The research progress

颅脑外伤患者发生PHI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颅脑损伤疾病,经过脑部CT检查以及相关手术研究证明,颅脑外伤患者出现原有出血性病灶扩大以及新的出血性病灶扩大症状等比较多见。PHI发生的时间以及出现的时间等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临床上的表现也比较多样化。PHI发生的主要特点是潜在隐蔽性比较强,一旦没有掌握好正确的时机进行治疗会加快颅脑外伤患者的死亡进程。因此,在早期诊断与治疗中需要充分的把握好时机,继而有效降低颅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

1.简要分析颅脑外伤后PHI的发生进展

在1891年,国外学者Hhgrjhs首次研究发现了继发性颅内血肿;在1938年,国外学者Dwh提出了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相关概念[1-3]。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经过手术以及脑部CT检查对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相关报道研究逐年增高。但是,由于在时间上没有准确的界定,所以用脑部CT的检查结果在与传统的颅内血肿分类上产生了分歧,受到医学专家的广泛争论。在1993年,SGHRE学者提出了进展性脑损害的相关概念,但是没有提出明确定义;在2002年,OGHUH学者对颅脑外伤患者20h之后再次进行脑部CT检查,结果显示颅脑外伤患者出现原有出血性病灶扩大的症状;在2004年,SGROIU学者针对上述情况把PHI的出现称为新的出血性病灶扩大。因此,从上述文献研究报道结果来看,对PHI的定义应该定为:手术证明或者二次脑部CT检查在颅脑外伤患者受伤后首次出现原有出血性病灶扩大以及新的出血性病灶扩大等症状。上述结果与陈岩,王海亮,姚春山等学者在右美托咪定在神经重症监护室颅脑外伤躁动患者镇静中的应用一文中的相关报道结果是保持高度一致的[4-5]。

2.高危因素以及发病机制

PHI的发生与诸多机制学说密切相关,例如保护性机制学说、缺氧学说以及血管调节学术等。方杰,罗爱华,潘翠环等学者认为缺氧学说可能是导致颅脑外伤患者PHI发生的主要因素,起着重要的领导地位[6-7]。PHI会引起颅脑外伤患者全身性缺氧缺血或者局部性缺氧缺血,在缺氧性改变受到一定的作用时,反应到病灶中去,继而加重颅脑外伤患者病情的进展,引起颅脑外伤患者出血性梗死的情况出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血糖高以及血脂高等因素会加大颅脑外伤患者脑血管的硬化程度。经过相关临床实践研究证明,血糖高以及血脂高等因素是引起PHI的主要因素。任光辉,任坚锋等学者认为PHI的发生与以下5个方面的高危因素密切相关:其一,年龄;其二,性别;其三,首次脑部CT的检查时间;其四,脑损伤的类型;其五,损伤严重程度评分[8]。

2.1 年龄

王笃前,于守永,徐勇等学者认为年龄是影响颅脑外伤患者发生PHI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未发生PHI的颅脑外伤患者而言,PHI组的患者年龄普遍更高(其中52岁以上的颅脑外伤患者发生PHI的概率为58.8%,52岁以下的颅脑外伤患者发生PHI的概率为39.7%)。因此,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可以获知年龄过高是预测颅脑外伤患者是否发生PHI的重要因素。年龄较高的患者通常血管比较硬,除此之外年龄过高的患者一般都会合并糖尿病疾病,因此会加重PHI疾病的进展,发生率也相应的增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性别

根据吴智刚,沈颖,朱建军等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性别是影响颅脑外伤患者发生PHI的重要因素之一[9]。研究发现硬膜外血肿患者的男女比例无明显变化,但是迟发型硬膜外血肿患者的男女比例为3:1。吴智刚,沈颖,朱建军等学者还认为,男性颅脑外伤患者发生PHI的概率为47.6%,女性颅脑外伤患者发生PHI的概率我17.6%,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女性颅脑外伤患者的雌激素能够有效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细胞膜的破坏程度,因此抑制了细胞的凋亡速度;此外,女性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孕激素也能够抑制谷氨酸受体,在雌激素以及孕激素的联合作用下,女性颅脑外伤患者发生PHI的概率比男性更低。

2.3 首次脑部CT的检查时间

就现阶段的研究水平来看,对颅脑外伤患者伤后的1h~2h内就可以就进行CT扫描。对于部分颅脑外伤患者比较处于比较严重的情况时,在首次使用CT检查的过程中,颅脑外伤患者的相关病情仍然处于进展阶段。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流失,此类颅脑外伤患者会因此不断扩大损害,加重神经功能系统的损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从上述研究结果来看,对颅脑外伤患者而言首次CT的相关检查时间越早,说明发现PHI的可能性越大。

2.4 脑损伤的类型

出血性病灶可以被分为以下五类:其一,EDH(硬膜外血肿);其二,SDH(硬膜下血肿);其三,多发性血肿;其四,脑挫裂伤;其五,SAH(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EDH发生PHI的概率为21.8%,SDH发生PHI的概率为10.6%,多发性血肿发生PHI的概率为12.6%,脑挫裂伤发生PHI的概率为8.55%,SAH发生PHI的概率为16.7%。从研究结果来看,CT检查发现EDH的患者发生PHI的可能性最大,需要相关医护人员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2.5 损伤严重程度评分

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是有效衡量颅脑外伤患者的重要指标,分数越高则说明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越严重。董晓敏,李爱萍,吴立红等学者认为PHI组患者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为(25.47±6.88),非PHI组患者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为(20.48±.22),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2]。颅脑外伤后合并休克以及心脏疾病者容易出现脑缺血以及脑水肿等情况,进而增加颅脑外伤患者发生PHI的概率。

3.治疗原则

颅脑外伤患者发生PHI后通常会有颅内压升高的情况,在CT上的相关检查表现为环池变小或者消失,这与沈李奎,陆明,蒋栋毅等学者的相关研究报道结果是保持高度一致的[13-15]。一旦颅脑外伤患者发生PHI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势必会造成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永久性伤害。因此,治疗颅脑外伤患者发生PHI后的主要原则是颅内压监测、临床监测。

3.1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可以有效的观察到颅脑外伤患者颅内压力的变化情况,颅内压监测也是一种及时发现颅内外伤患者的主要方法。在一般情况下,把颅内压的临界值设置为2.7KPa,针对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持续性的颅内压监测。研究结果显示,持续颅内压监测能够有效发现PHI,也能够帮助临床医师是否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

3.2 临床监测

临床监测中主要观察颅脑外伤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以及神经系统的症状,临床监测仍然是对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的主要方式。颅脑外伤患者意识的变化以及接受相关手术治疗后,颅脑外伤患者的生命体征仍然没有出现好转,或者出现术中脑膨出以及减压窗外膨的情况,都有效说明颅脑外伤患者有可能发生PHI。在发生上述情况时,应该立即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或者复查CT。

【参考文献】

[1]张培军,程林贵,包柳明等.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与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相关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4,11(5):7731-7748,1344.

[2]米清春.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9):4377-4379,1641.

[3]张凤莲,黄福献,马大亮等.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临床探讨[J].医学信息,2014,15(11):160-161,4504.

[4]张潜,李光远.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损伤46例诊治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2):1255-1256,1259.

[5]陈岩,王海亮,姚春山等.右美托咪定在神经重症监护室颅脑外伤躁动患者镇静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8):3500-3501,1541.

[6]殷俊,陈磊,朱少锋等.高压氧联合神经电刺激疗法对颅脑外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26):2116-2118,121.

[7]方杰,罗爱华,潘翠环等.丰富环境对颅脑外伤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2):117-121,154.

[8]任光辉,任坚锋.老年颅脑外伤急性期血清C型利钠多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和P-选择素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1(8):2138-2139,110.

[9]王笃前,于守永,徐勇等.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对创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诊断价值[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10(2):1108-1121,4124.

[10] 吴智刚,沈颖,朱建军等.急性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危险因素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2,17(5):594-596,1101.

[11] 吴杰,李强,巴立等.老年颅脑外伤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7):4994-4995,101.

[12] 董晓敏,李爱萍,吴立红等.早期综合康复干预颅脑外伤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7):513-517,121.

[13] 赵明仙,高丽仙.优质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20-21.

[14] 沈李奎,陆明,蒋栋毅等.鼠源性神经生长冈子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后偏瘫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2):1117-1120,1241.

[15] 王泳,刘洁,李海东等.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外伤远期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5):411-414,4121.

论文作者:周利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  ;  ;  ;  ;  ;  ;  ;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研究进展论文_周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