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济学的建构性_经济学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济学的建构性_经济学论文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建设性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经济学论文,性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76(2009)03-004-(7)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60年来,我们取得了伟大的建设成就,我们必将书写更加雄伟壮美的建设篇章。

西方经济学界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称为激进的经济学,把西方经济学称为建设的经济学。这种观点认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只应用西方经济学或只把西方经济学中国化就可以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建设和中国无关,它的一套话语体系应该完全放弃不用。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创立的,它的创立具有社会历史必然性: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准备了物质前提;工人阶级的成长和斗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学说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研究工人阶级领导其他劳动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意志和要求,是指导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正确地开展革命斗争、成功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思想武器。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区别于其他任何经济学所独具的基本性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蕴涵在其内容的丰富性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着多方面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有着相对独立的价值。但这些观点并不仅仅是一棵棵孤立的“大树”,而是由多种“树木”构成的“森林”,其严密逻辑把这一个个观点缀连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以往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时,人们常常只看到了它主张采取革命手段摧毁资本主义制度的一面,而忽略它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奠定重要基础的一面。其实,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除了革命性质以外,还具有了重要的建设性质,成为集革命与建设于一体的建设的经济学。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是现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基础,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对这一政治基础的继承和发展。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严重窒息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精神,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遭到了最严重的侵害和剥夺,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为了改变这种悲惨命运,无数仁人志士,为振兴中华奔走呼号,奋斗牺牲,然而由于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就很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局面立即改观。中国人民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系列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胜利,把旧中国建设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集中体现在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动力和道路的论述中。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不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创建社会主义制度,革命的基本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在一定的时期中,一定的程度上,还有民族资产阶级的参加。他们构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的“人民大众”。只有“认清这个革命的动力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策略问题”。①

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不仅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和动力,而且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深入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并逐步扩大根据地,形成对城市的包围,最后夺取城市。这条独特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集体奋斗开辟出来的,是在经历了严重挫折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做出了最卓越的贡献。他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农村,创造了坚持并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最完整的经验,而且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了说明。

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重要形式和基本途径,突破了俄国十月革命城市中心道路的模式,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弱小的工人阶级怎样发动和组织农民这个最大的革命力量,最有效打击敌人、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新问题,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增添了新内容。这条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创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工人阶级领导人民进行暴力革命的新典型,总结了新的经验,极大地加速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仅是革命的理论,也是建设的理论。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学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和以后有较大的不同,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较大的程度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才逐步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轨。所以,改革开放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建设性质,明显强于前一个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面临着一个没有成例可援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新课题: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道路进行了长达20年的艰辛探索。

建国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照搬苏联的办法。对于这种“照抄”,毛泽东一方面认为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② 再者,当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国际国内都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国内,计划经济体制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开始暴露出来。国际上,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揭露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引起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思考和研究。

经过对农业、工业近半年的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毛泽东集中集体的智慧,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对关系。《论十大关系》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方针。这次会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里程碑。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思路,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这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在对外开放方面,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时期,美国和苏联各为一方的两极格局未被打破,但是其各自盟国中的离心倾向却在不断增长。此外,由于亚、非、拉民主独立运动空前高涨,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已引起世人的瞩目。在这个国际战略格局剧烈变动的重要时期,毛泽东全面阐述了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这一理论,对当时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建设意义。

总之,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在这些探索中,在做出了许多有关社会主义革命的正确决策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好的发展思路、思想观点和实践经验。

一是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提出党和国家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中共八大在正确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状况后指出: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们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表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实际上做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的战略决策。

二是在经济上制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思想。毛泽东还提出了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等原则。为搞活社会主义经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以及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等问题。1956年12月,毛泽东又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③ 的设想。

三是在政治上创立了社会主义矛盾理论,提出了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毛泽东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两类矛盾理论,指出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这段时间,毛泽东还为废除实际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作了努力。

四是在文化上提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繁荣文化科学事业的基本方针;确认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提出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

五是在党的建设上提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重视执政党建设,整顿党的作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六是在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已成为造成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和新的世界战争策源地,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包括中国人民的共同任务和共同目标的情况下,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有利于联合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建立广泛的反对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前,尽管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尚处于摸索阶段,出现了一些失误,包括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比较大的失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还是取得了不少建设性成果,并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由于这一时期还把计划经济体制作为唯一适合社会主义经济的体制,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也就使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都受到了较大局限。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中国化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在这个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人民开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中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理论一方面科学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丰富实践,另一方面又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进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建设性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经济和政治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物质极大丰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调节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这集中表现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揭示上④: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三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生产目的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近年来,党中央又在总结我国理论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这些都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和政治基础。

2.对社会主义阶段的研究,为社会主义建设预防“左”的和右的错误

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左”的和右的错误归根结底是对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基本国情认识不清造成的。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这是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表明:(1)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这样就既坚定了社会主义方向,又使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任务、动力、战略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确认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3.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研究,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实际出发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确立,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更加适合的所有制格局。

4.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个重大成果,就是以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体制保障。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逐步形成了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思想。这些思想包括,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要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要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照顾到各方面关系,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要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的事业中来。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5.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资源利用找到了适合的基础性协调机制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

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既要反映和体现市场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是资源利用的基础性协调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机制等。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6.对经济发展的研究,为社会主义建设制定了科学的发展方式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关发展的思想和理论非常丰富,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和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理论,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理论,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关于处理好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的理论,等等。

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系统的思想,包括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的战略思想;关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关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关于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理论,等等。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制定了科学的发展方式。

7.对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研究,为社会主义建设拓展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实行对外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基本国策,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关对外开放的理论也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主张:一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二是强调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二重性,可以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方面,它促进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造福各国人民;另一方面,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全球扩张,将进一步加剧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继续扩大南北发展差距,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恶化。我们应选择并推进前一种趋势,警惕并控制后一种趋势。三是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外开放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成为新国际分工格局中最有希望的“新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抵御国际经济危机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

总之,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既是一场根本改变中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的伟大革命运动,又是一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建设工程。它既要全面地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非社会主义因素,又要着力建设能够推动生产力更快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不是要推翻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主流经济学,是主张发展社会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设经济学,而不是主张葬送社会主义的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激进经济学。

收稿日期:2009-02-05

注释: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50、604、638页。

②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7页。

③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0页。

④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标签:;  ;  ;  ;  ;  ;  ;  ;  ;  ;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济学的建构性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