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英姿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城南小学 安徽 巢湖 238000
【摘要】针对不同的古诗,我分别采用故事教学法、归类教学法、主题教学法、地理教学法、想象教学法以及精读、泛读相结合法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背诵积累古诗词。方法得当,效果自然良好。
【关键词】讲故事、归类、主题、地理、想象以及精读、泛读相结合法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2-090-01
引言: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背诵、积累、理解古诗词,感悟中国古诗词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感情,提高语文素养。
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积累古诗词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课程标准》中这一要求的最好途径。
一、故事教学法
听故事、讲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古诗词中有大量叙事类型的诗,如《江畔独步寻花》、《游园不值》、《回乡偶书》、《宿新市徐公店》、《赠汪伦》等等。这类诗词中都蕴含着一个小故事。在带领同学们读准诗的字音后,我就引导大家试着编故事,这样,就能把深奥、拗口的古汉语转变为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便于学生形象地记忆、理解诗句的意思及意境。
例如,学习《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时,我先是让同学们对照字音读准诗句,对“屐齿”、“柴扉”等词语作简单的释义后,就让大家试着编故事。
第一步弄清故事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春天,由“春色”一词可知。地点:友人家的花园墙外。人物:诗人叶绍翁。
第二步,编故事:诗人叶绍翁兴冲冲地去朋友家游览、欣赏春色,可到了他家的院门外,敲了很久的柴门也没有人来开。诗人想,也许是主人爱惜他家院里的苍苔,怕“我”的木屐在苍苔上留下脚印,所以不来开门吧。诗人乘兴而来,原本想一饱眼福,没想到吃了个闭门羹,他有点扫兴。正在他失望之际,无意中一抬头,看到一枝怒放的红杏从墙头伸了出来,诗人立即转悲为喜,他想:这园内一定是百花盛开,争奇斗艳,这次虽然没有能大饱眼福,但是从这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上,也同样能感受到满园的大好春色,这一趟总算没有白跑啊。
二、归类教学法
《课程标准》中推荐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篇)中,有大量相同题材的诗,如描写四季的古诗,送别诗,描写儿童的诗,边塞诗,状物(托物言志)的诗等等。在实践中,我对相同题材的诗,归类教学。
《咏柳》、《春晓》、《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春夜喜雨》、《清明》、《江南春》、《泊船瓜洲》、《村居》、《滁州西涧》、《惠崇〈春江晚景〉》等等,这些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对春天进行了讴歌。我采用组诗的方式来教学,一次不只教学一首诗,而是教学一组诗,这样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积累数量。
描写儿童生活的诗也适宜采用归类教学法。这类诗中充满了儿童生活的情趣,易于和学生产生共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春天,儿童追黄蝶:“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放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夏天,采白莲:“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捕鸣蝉:“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童真童趣,洋溢在诗中,孩子们学得轻松自如。
三、主题教学法
古代,边关征战连年,将士们背井离乡,一连数年驻守边关,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刻骨铭心,可保家卫国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坚守边疆。在边塞诗中就充分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小学生对历史知之甚少,不能很好的了解诗的背景,制约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所以,教学边塞诗时,我采用主题教学法。先介绍一些历史故事和人物,如“飞将军”李广射虎的故事,播放边关荒凉环境的图片,使学生对古代战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学一些边塞诗,如《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等,这样,水到渠成,学生能很好的把握诗情。
主题教学法,我还把它运用到送别诗的教学实践中。古代车船缓慢,通讯不便,亲人、朋友一旦离别,天各一方就很难互通音信。所以,古人对送别无比重视,送别诗中满含依依惜别之情。送别诗中的代表作《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不仅脍炙人口,还给我们留下了诸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千古名句。背诵这些名句,我们至今依然能感受到古人送别时依依惜别之情,人间的美好情感传承千年不变。
采用主题教学法来教边塞诗、送别诗和思乡诗,主题鲜明,情感真挚,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诗的情境。
四、地理教学法
地理教学法,即跟着故事游中国。古诗中描绘了我们广博祖国各地的优美风景,每当教学这类古诗词,我都带领同学们在祖国的版图上找出诗中所提及的地理位置。如教学《江南春》、《忆江南》时,引导同学们找出江南之所在,了解江南的地理风貌;在教学边塞诗时,认识塞北大漠的风光,和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做鲜明的对比,既能使学生对祖国不同地理风貌有所了解,又能加深对诗情的感悟,便于学生理解诗意。
跟着古诗,学生在地图上神游江南塞北。游览了秀美的西湖,俊秀的庐山,苍茫的凉州,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壮观的泰山、峨眉山,雄伟的黄鹤楼、鹳雀楼,千年古都洛阳,小桥流水苏州(姑苏),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雄浑奇丽。
五、想象教学法
对于描写景色的诗,我主要采用想象教学法。通过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画面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来想象或通过绘画来展现诗的内容。这样,就能很好的突破写景诗的教学瓶颈。
六、精读、泛读相结合法
对于多数诗,我采用精读的方式来教学,运用各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义,感悟诗情。但是有的诗不适合采用精读法来教学或是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用语言来准确地解读诗意、诗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就采用泛读教学法。如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和南北朝民歌《敕勒歌》,我就采用泛读教学法。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大致诗意即可。
对不同类型的古诗词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避免了教学方式的程式化,又能增加学生积累的数量,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我们不停地探索、实践。
论文作者:董英姿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9
标签:教学法论文; 古诗词论文; 边塞诗论文; 学生论文; 的诗论文; 泛读论文; 诗中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