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分析与构建_联邦政府论文

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分析与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体制论文,运行机制论文,实验室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2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95(2008)02-012-0154

当今,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对世界各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尤其是大型科学研究实验基础设施和基地产生深远影响。许多国家将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把建设和发展一流的科学研究实验基础设施和基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他们不约而同把超前部署和重点支持以国家实验室(或国家研究实验机构)为代表的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科研基地,作为提升整体创新能力,抢占竞争制高点的重大战略选择。国家实验室作为当今世界科技界的一种科研建制,其本身所具有的相对自主性,使科学技术具有稳定的继承性和积累性,并可形成持续的科学研究能力,为科技进步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1 国家实验室作用与地位

在我国,国家实验室是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国家实验室是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框架中的核心和高端部分,代表着国家在相关领域科技自主创新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它以国家目标和科学发展前沿为导向,突出“基础性、前瞻性、国际性”的特点,是实现项目、基地、人才、成果、创新机制的统一和协调发展的研究试验基地。是国家重大基础研究、竞争前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大公益性研究中的核心力量,是进行知识创新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高效配置、综合集成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重要手段,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国家实验室具有鲜明的组建形式。它是在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部门和地方重点实验室基础上,选择国家有突出战略需求的重点领域、社会公益领域和新兴交叉的前沿领域,在有条件的研究型大学和国家研究机构中将关联度高、学科互补性强的若干实验室优化整合而成。

国家实验室的功效影响国家科技战略的大局和各主要方面,其作用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先进的大型综合性科学研究实验设施是高水平科学技术研究的保证,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物质基础。一流人才集聚、优势科技资源汇聚的国家实验室有利于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实施,符合国家利益。(2)有利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当今科学技术日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复杂性。国家实验室围绕综合性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有能力和条件组织多学科科技攻关,顺应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3)有利于凝聚科技创新团队,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国家实验室通过完善的先进科技基础设施和优良创新学术环境,吸引和凝聚国内外高层次高素质优秀科技人才,形成稳定宏大的高水平研究团队。(4)有利于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研究机构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研究机构往往拥有综合性的大型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的发展与一流大学和一流研究机构的建设相辅相成。

2 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发展及其体制机制简析

2.1 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发展

美国国家实验室是美国国家级科研机构。迄今,由联邦政府主办或资助的国家级实验室约有720所。这些国家级实验室形成了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素质一流的研究队伍,汇聚了大量大型先进科学实验装置与仪器设备,构建了一整套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完成国家不同时期的紧迫战略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成为一支强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的持续力量。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主要隶属于国防部、能源部、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农业部、环保署、商务部、卫生部等联邦政府部门。其布局还考虑大学及大型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从而更有效凝聚和整合国家科技资源。美国国家级实验室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根据预算法案给予的拨款,也接受来自企业的研究经费和私人机构的捐赠。美国国家级实验室在规模、使命、组织机构和管理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大型综合性实验室有100个左右,包括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全部多目标实验室,国家航天局(NASA)的大部分野外中心,农业部的科学研究设施基地、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及国家标准技术局的实验室。

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从一开始就体现国家意志,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完成联邦政府赋予的使命,从事国家所需的前沿基础研究、竞争前战略高技术和重要公益性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与转移。亦负责有限范围内的管理活动,如向民间科研机构委托部分研究项目等。美国国家实验室为国家战略目标服务主要体现在:(1)从事联邦政府必须负责的领域内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如核能、武器系统与装备、空间、卫生和农业等;(2)完成政府职能所需的研究工作,如保存农作物种子库、国家的标准、计量等;(3)承担长期的、需要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项目;(4)通过与大学的合作,为那些在大学受到一定限制的应用研究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5)从事投资大、周期长并具有一定风险、民营企业又无力承担或不愿意承担的研究开发项目;(6)从事有助于促进企业间竞争的研究与开发项目;(7)从事国民和社会需要而研究与开发成果不能直接获得经济效益的研究工作,如环境保护等。

2.2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简析

美国在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积累了一整套完善的成功经验[1-5]。

2.2.1 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

分类管理的体制。联邦政府对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主要分为三类[6-8]。第一类是政府拥有资产,政府直接管理运营的国家实验室,即GOGO(Government-Owned and Government-Operated)实验室。其雇员和管理者均为政府雇员。这类实验室主要开展探索性和保密性研究工作,研究领域相对较窄。第二类是政府拥有资产、政府委托承包商管理的国家实验室,即GOCO(Government-Owned and Contractor-Operated)实验室,政府一般从大学、学术界和企业界中选择管理承包者。第三类是政府提供资助,与大学或企业界共同建设的国家实验室,属于承包商拥有并进行管理,即COCO(Contractor-Owned and Contractor-Operated)实验室;第三类实验室由承包商直接管理,负责制定其目标、使命等,不受政府过多约束,政府资助部分研究与开发经费。在三类管理模式中,政府委托承包商管理国家实验室的GOCO方式,更有利于对广泛多样的国家和社会需求做出快速响应,更有利于资源的灵活配置;同时,还有利于将大学和企业对科技研发工作的优秀管理经验带入政府管理系统,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在国家实验室内部,实行理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实验室主任负责的领导体制。

目标任务合同制。美国联邦政府对国家实验室实行合同制管理。通过签订具有法律约束的合同,保证政府对国家实验室的领导和宏观调控,保证国家科技发展目标的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实验室的作用。联邦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是国家实验室的宏观管理部门,是国家实验室的最高负责部门,统筹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联邦政府职能部门(如能源部)设有国家实验室总管理办公室和区域管理办公室;同时专设国家实验室拨款办公室。区域管理办公室对总管理办公室负责,总管理办公室对部长负责。拨款办公室对国家实验室拨款;总管理办公室没有拨款权限。区域管理办公室是国家实验室的合同管理人,是政府职能部门与国家实验室的直接管理人和实际联络人。区域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实验室的年度评估。政府职能部门提出目标及其战略方向后,责成区域管理办公室、依托单位和国家实验室协商国家实验室的年度绩效标准和考核办法,并签订合同。政府职能部门根据考核办法和绩效标准对国家实验室进行考评。绩效考评采取同行评议和自评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单位根据合同也对国家实验室进行管理考核。

国家实验室与承包商间互利双赢的模式。国家实验室与承包商(即依托单位,如大学、研究机构、非营利性公司)间的关系主要是学术关系、管理关系、经济关系。在学术关系上,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存在增强了依托单位的学术实力和学术声誉;而依托单位(如大学)在学术自由、多学科交叉上的突出优势促进国家实验室学术领先地位和一流学术环境的形成。在管理关系上,依托单位监管和支持国家实验室的运行,保证国家实验室合同目标的实现;国家实验室每年则向依托单位报告研究工作和运行情况。依托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管理的国家实验室的大部分人员不是政府雇员,而是按照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的一套管理体制成为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的雇员。在经济关系上,依托单位须承担管理和运营国家实验室的部分费用。由于大多为非营利性机构,因此依托单位可获得政府拨付的管理费和运营补贴费。

高效的内部管理架构和学术组织结构。美国国家实验室一般设有董事会、学术与咨询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和运作管理委员会。设有若干科学部或研究中心等内部学术机构、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行政事业部(包括项目管理中心、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撑部门)等。科学部或研究中心再下设若干学科分部(Division)或若干研究小组。各部负责人、内设管理和服务机构负责人对国家实验室主任负责。在美国,大型综合性的国家实验室采用与科研任务需求相吻合的内部学术组织结构,如矩阵式组织结构,这为大型复杂和明显不确定性研究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更大灵活性和可行性;易于在科学家、技术人员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信息共享,激发创新思想,提高创新能力。还使国家实验室最高管理层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科学研究长远战略规划的制订、决策,综合管理协调各科学部、项目部的工作。

2.2.2 美国国家实验室的运行机制

董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董事会拥有对国家实验室管理的最终决定权。政府拥有、承包商(即依托单位,如大学)管理的国家实验室的主任人选由依托单位董事会及联邦政府职能部门共同确定后,由依托单位负责人任命。政府拥有政府直接管理的国家实验室主任由政府职能部门总管理办公室任命。对国家实验室主任遴选,除了衡量其学术水平,还要衡量其组织协调能力、发现新研究方向的能力、社会活动和吸引资金的能力等。

灵活适用的人事管理机制。美国国家实验室的人事管理机制中的用人制度呈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以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人才作用。普遍实行聘用合同制和竞争上岗。国家实验室鼓励研究人员在大学兼职,大学教授也可在国家实验室兼职开展研究。美国国家实验室注重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位结构和比例,各司其职,而不片面追求人员的高学历。研究人员一般具有博士学位,非研究人员(技术支撑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则以硕士学位以下的人员为主。在人员比例关系上,研究人员与非研究人员比例相当或非研究人员略占多数。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流动性较高。常因开展大型研究任务的需要,组建研究团队。项目结束后,团队解散,研究人员各回原岗位。行政管理岗位和技术支撑岗位较为稳定。保持技术支撑岗位和行政管理岗位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国家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高度开放的共享机制。美国联邦政府以法律法规形式,强调国家实验室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主要指大型先进仪器设备的对外开放。国家实验室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向世界开放大型先进仪器设备,并注重提高设备使用效率。美国主要的国家实验室自身所开展的科学实验在每年完成的全部科学实验中所占比例不高;而全年实验量的大部分来自实验室以外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另一方面,美国一些国家实验室最初即是为研制大型科学实验装备而建立的。在国家巨额投资支持下,国家实验室陆续研制出先进科学实验装备设施。这些先进科学实验装备设施建成后即对外开放共享,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值得指出,即使保密性较强的国家实验室也有开放的部分。

合作与竞争机制与外界合作的目标越多,范围越广泛,能正确解决科学问题所具有的能量也就越大。美国国家实验室十分注重与大学、研究机构、产业界的合作,在发挥各自优势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解决学科发展前沿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其主要合作形式包括合作研究与开发、资助研究、设备开放与技术服务等。竞争机制是管理国家实验室的成功方法。在开展广泛合作的同时,联邦政府和美国国家实验室均鼓励对内对外的有限竞争。尽管国家实验室的经费主要源自政府拨款,但国家实验室仍须通过竞争途径获得联邦政府部门的研究项目,亦须通过为企业进行技术开发而获得研究经费,以使国家实验室的经费来源多元化,支持创新研究,缓解财政压力。联邦政府职能部门给予托管机构(即依托单位)的补贴费用也部分基于国家实验室的表现。

同行评议制。同行评议制是美国国家实验室的普遍选择。同行评议制被认为可刺激良性竞争、提高研究质量和产出率,激发创新,促进公平。同行评议被运用于对国家实验室在R&D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上,以保证把有限资源集中在最重要和最具创新性的研究方向上。同行评议一般可分为对研究人员和研究课题的评议以及对国家实验室的评议。即以一定期限为周期,针对研究人员或研究课题、或针对国家实验室及其科学部(所)进行评议。对国家实验室的同行评议一般分为对实验室科学技术的评议和对运作管理成绩的评议。科学技术评议主要评议实验室的战略计划和科研质量水平,特别是实验室在促进科学探索和学术自由方面的努力和效率。对于国家实验室的同行评议,由联邦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相对独立的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委员会在利益冲突中保持中立。对于研究成果或研究项目的同行评议,一般采用预期同行评议和后期成果评议(或称跟踪评议)。

总之,研究借鉴吸收美国等国家在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国家实验室的健康快速发展。但我们不能照搬他国模式,而必须走自己的路,把外国经验中国化,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 构建我国国家实验室科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必定拥有一流的管理体系和一流的运行机制。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直接影响国家实验室的作用和效能发挥[9]。

国家实验室由物质要素、人才要素和制度要素等三要素构成。物质要素是国家实验室的载体和基础,是实验室的外在表现形式;人才要素是实验室最具能动性的因素,是实验室创新能力的灵魂;制度要素是国家实验室的关键,是实现物质要素和人才要素和谐统一的保证,是使基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纽带。科学合理的制度要素可以有效发挥包括物质要素在内的诸要素的整体效能。只有把人才、制度和物质三要素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高效运转、富有创新活力的国家实验室。

制度要素即指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体制机制是指为有效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以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确立的相关机构的设置、职能划分、运行方式及相互关系。其载体是设置的各类科技机构和科技管理部门(或机构),其核心是这些机构(或部门)的功能定位和职能划分,而各类科技机构(或部门)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其运行效率和效益。

3.1 体制机制模式的构建原则

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构建应当遵循一定的管理原则[10-16]。

3.1.1 目标统一性原则

国家实验室应当目标明确。国家实验室内设的所有科研机构和管理机构的设计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总体目标。即以目标为中心,因目标设机构、设职务;做到人与目标高度配合。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机构、每一小组上,直至每一个成员身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保证目标实现。应坚决避免因人设事、因人设职的现象。

3.1.2 权责一致性原则

权责一致原则要求在国家实验室的体制机制设计中,应制定合理的内外部管理结构和职位体系,职责与职权协调一致。有权必有责。不能大权对小责或小权对大责;不可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同时,职权和职责内部应分层次,不同层次的职权和职责的强度也不同。否则会导致权力滥用和“瞎指挥”。

3.1.3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为确保科研管理的有效性,应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适当规定各级的权限和职责,上级分权给予下级,由下级自行处理规定范围内的事务,并对处理的后果负责。这样既充分调动下级组织和人员的积极性,又使上级摆脱日常繁琐事务,以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大事。国家实验室的管理者须充分分析和认识哪些权利应该集中,哪些权利必须下放。该集中的权力如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大型仪器采购、规章制度的制定等必须集中;而下设研究机构的人力资源配置、中小型仪器设备添置、课题经费使用等权力则应下放。

集权与分权应当适度。过分分权易造成管理失控,亦会使高层管理者对一些事务缺乏了解和控制,甚至影响管理的全局。

3.1.4 管理跨度原则

管理跨度原则是指上级领导有效而直接地指挥的对象的数目。管理跨度的限度取决于多方因素,如组织规模、工作性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的能力及关系等。其差异影响决定组织的管理层次、主管人员的数量、管理效率等问题。在国家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具体到每个管理机构,都应有客观上的管理幅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管理效率。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例关系。

3.1.5 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稳定性是指组织本身在外界压力下,能够以过去的绩效和成就为基础,正常履行工作职责,实现发展的连续性。适应性是指组织能够适应新情况、新需求、新条件,继续生存的能力。科研组织结构及其形式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轻易变动,又须随组织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根据长远目标做出相应调整。

国家实验室包括创新研究与管理服务等组织,主要任务是进行创新性研究。由于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目标任务学科交叉与集成的需要,国家实验室内部学术研究机构必须及时做出反应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管理服务类组织要进行实现目标的有效活动,就必须维持相对平衡的状态。管理组织越稳定,效率也越高。

3.2 管理体制

3.2.1 外部管理

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对于国家实验室发展建设,应实行分级管理的外部管理体制;其外部管理体制的层次结构构想如图1示。国家实验室发展规划委员会主要对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国家科技部是国家实验室的顶层宏观管理部门,统筹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国家实验室咨询委员会对各个国家实验室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和管理政策、实验室评估提供咨询;专业评估机构或社会独立的中介评估机构受国家科技部委托,对国家实验室进行运行绩效评估;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科技管理职能部门具体指导国家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组织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依托单位是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

依托单位是国家实验室的托管人,是承担国家实验室建设、保证实验室良好运行的具体负责单位。其主要职责是:为国家实验室在创新目标、管理模式以及创新文化氛围等方面的自主探索提供支持和便利条件;为国家实验室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及经费等配套条件;负责推荐国家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的其他成员;配合上级部门做好评估工作;在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上给予国家实验室一定自主权等。

图1 国家实验室外部管理体制的层次结构

Fig.1 The sketch of extern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National Laboratory

3.2.2 内部组织构架

国家实验室内部实施“四会一主任”的管理体制,即理事会、国际学术咨询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用户委员会及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如图2示。对医学生命类实验室还需设置伦理道德委员会。

图2 国家实验室“四会一主任”内部组织架构图

Fig.2 The sketch of interior constitution system for National Laboratory

理事会是国家实验室的最高决策管理机构,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授权对实验室进行领导和监督。理事长由依托单位法人代表(或授权委托人)兼任,理事会成员不具有行政级别,有固定任期。理事会可下设执委会。学术与咨询委员会是国家实验室的最高学术指导机构。国家实验室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由理事会(或依托单位)遴选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推荐,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聘任。管理委员会通过定期办公会议行使职能;与实验室主任一起,协调处理实验室运行中的重要事务。用户委员会的设立是为保证科研设施的建设在体现国家意志的同时满足用户的需求。

3.2.3 内部科研组织结构

国家实验室的目标决定其组织战略,组织战略则决定组织结构。国家实验室内部应设立科研机构(研究部、项目组)、公共技术支撑服务机构、行政机构等几种实体机构。其中,基本结构单元是科学研究部和公共技术支撑服务部。

在内部科研组织结构方面,应加强和突出整合。整合是指事物或系统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它是事物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新质的过程。整合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放大系统功效,创造演绎出局部所没有的整体功能,实现力量增值。

科研机构组织一般有:直线型组织结构、职能式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跨学科综合研究组织结构、弹性组织结构等。每种组织的形式、特点及其适用条件各不相同。国家实验室是大型的研究试验基地,其科研组织结构应以矩阵式组织结构、跨学科综合研究组织结构为主。这有利于将研究人员、资金和科学仪器设备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完成综合性重大科研项目攻关。

矩阵式组织结构综合考虑按学科专业与按项目任务的建制,采用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办法,处理学科专业与项目任务之间的关系,见图3和图4。

图3 矩阵式科研组织结构的总体型式

Fig.3 The global form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 based on matrix constitution

图4 基于矩阵式组织结构的研发机构构成

Fig.4 The matrix constitution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

在组织结构内,根据学科专业建立研究部(室),以利于积累学术资料;在承担综合性项目任务时,把不同专业的人员重新组合,形成项目部(组)。竖向是围绕项目任务动态变化的项目部,横向是稳定的围绕学科专业的研究部,纵横交叉形成矩阵。这样,把以项目为中心任务的纵向直线型组织和传统的以研究职能为中心的横向直线型组织进行交汇,实现学科之间、项目之间的交叉融合。由于矩阵式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实验室人员能够在项目部和学科部之间有序地流动,有利于激发研究人员创造性,易于产生新思想、形成新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同时,通过项目部对具体项目组跟踪管理,确保国家实验室管理的及时性、严密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发挥基层人员参与科技管理的积极性。

跨学科综合研究组织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将国家实验室内部各研究领域的研究任务,通过承包合同交给相应的研究部门去承担,而国家实验室只保留为数有限的管理人员,主要职责是制定政策及协调各研究部门的关系。其优点是:有利于促进学科间的交流、渗透、移植,形成新观点、新方法与新技术,开拓新技术领域;减少国家实验室行政开支,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可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科研资源,如图5所示。其缺点是:国家实验室对各研究部门的控制能力有限。

图5 跨学科综合研究组织结构示意图

Fig.5 The matrix constitution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stitution

3.3 运行机制

3.3.1 实行国家实验室的合同管理制

国家与国家实验室签订目标和方向明确且有法律约束的合同,对国家实验室实行目标合同制管理。国家可委托大学或科研院所对国家实验室进行管理。主管部门、依托单位和国家实验室制定和提交实现目标的计划及年度实施计划。上级有关部门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视察等方式对实验室的工作、研究进度进行检查和监督。

3.3.2 建立国家实验室的外部评估机制

通过对国家实验室实行周期性的外部评估,鼓励研究人员及研究团队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实验室整体和个人的工作效率和效益。重点评估国家实验室完成既定目标的情况。根据评估综合结果,决定国家财政的支持强度或是否继续予以支持。

国家实验室评估委员会由国家宏观管理部门聘任。评估委员会应制定适应不同类型国家实验室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内容主要围绕重大科技成果和科研项目、领军人才和研究团队、开放共享、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社会服务,以及管理运行等诸方面。评估工作可实行“周期评估”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

3.3.3 政府可持续支持和有限竞争结合的投入机制

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应当形成以国家主建投入,地方、企业及社会等多方投入为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设立国家实验室专项资金,将国家实验室建设经费、运行经费、仪器设备更新改造纳入国家财政科技拨款的正常渠道。国家专项拨款是国家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经费投入的主渠道;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托单位和联合单位提供的配套经费和运行经费是国家实验室高效运行的重要经费投入渠道。国家实验室应当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的竞争,争取竞争性科研经费,保证国家实验室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经费。同时建立间接经费制度,允许提取竞争性研究项目经费的一定比例作为间接经费,用于国家实验室日常运行、仪器更新和研究环境改善。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投入。如对企业投入国家实验室建设,可减免一定数额的其应交地税收。鼓励国家实验室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吸引海外资金以项目方式支持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

3.3.4 建立“优胜劣汰”动态管理模式,实行准入与退出机制

国家实验室应坚持“有进有出、优胜劣汰”流动竞争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基于评估机制的国家实验室准入与退出机制,以此促进国家实验室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促进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重视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促进国家实验室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同时,根据国家战略需求,通过有计划整合,严格遴选,使优秀的重点实验室组群进入国家实验室行列。

3.5 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国家实验室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主任集中领导、分级管理。实验室主任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和资源管理权,全面负责国家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工作。组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如实验室的学科方向和学科布局,科研项目组织,实验室的科研用房、仪器设备,年度经费预算和支出,人员岗位设置、聘用和考核。

3.6 “开放、流动”机制

“开放”主要指国家实验室实行对国内外开放,包括开放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等。一是开放国家实验室的科学研究设施和仪器设备;二是设立开放合作基金和开放课题,定期向国内外公开发布合作研究课题指南,建立合作研究关系,共享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发挥国家实验室的辐射和带头作用。

“流动”一是指建立国家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有序的流进流出机制,以充实和优化研究队伍,保持国家实验室的活力。二是扩大流动人员(客座研究人员、访问学者、博士后和研究生)的比例,促进学科的交流与发展。

3.7 聘任制和聘期制

聘任制和聘期制可实现人员的流动与更新,保持实验室内部科学合理的人员结构。国家实验室一要建立按需设岗、按岗定编的岗位责任制;二要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和任期制,公开招聘国家实验室主任、研究部(所)主任、公共技术支撑服务部主任、行政管理部主任,以及其它各类人员;三要分级聘任,实行下聘一级(一级聘一级)的人事管理制度。四要分类管理。对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不同类型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和考核。五要实行固定与流动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人事管理模式。

3.8 创新团队建设、杰出人才引进与培养

优秀的创新团队越多,国家实验室水平就越高,就越有活力,就越有可持续性。

组建创新团队要重点考察三点:一是要有创新的学科方向;二是要有学术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三是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或学术带头人应当依靠其学术思想的权威影响力进行学术管理。首席专家或学术带头人所起的作用,不仅在于个人取得突出的学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具有战略眼光和卓越组织管理才能。

创新团队不是一个行政组织,而是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组织形式[17]。构建创新团队应以首席专家或学术带头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简称PI)为核心,实行首席专家或学术带头人负责制,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

创新团队的构成必须考虑整体队伍的素质、知识结构、年龄等,使创新团队的诸要素间形成最佳组合。一是具有层级结构,即以首席专家或学术带头人(PI)顶层,其次为优秀骨干研究人才,再次为其它研究人员岗位。二是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形成知识互补、学历和年龄级配合理、学缘多元的学术队伍。团队成员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应根据学术方向发展需要设定合理比例,使团队成员互为补充,互相协调,产生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创新团队之间亦可围绕重大科技项目进行组合,形成合成创新团队,如图6所示。

图6 合成创新团队的架构

Fig.6 The constitution of composite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在创新团队及其成员的引进与培养方面,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不仅重视“引进”人才,而且重视“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用好”人才。同时,实现“引才”与“引智”并举,引进国际上有相当知名度和发展潜力的知名学者加盟,使创新团队更具开放性。

创新团队也要实行人才有序流动。流动可激发团队活力,但流动是在稳住不可替代人才和骨干成员基础上的流动。应当建立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结合、专职与兼职结合的管理模式。

构建创新团队要有特色,有特色就有生命力。具有特色的创新团队越多,国家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国家实验室的生命力就越强。

3.9 分级管理机制和分层问责机制

分级管理和分层问责机制的核心是目标责任制。根据不同层次的职能定位,通过分级管理确保实验室的高质高效运行。分级管理、分层问责将任务责任和管理权限自上而下层级分解,进行分级目标考核。即对不同层面上的领导者赋予不同管理权限和责任;在聘用、考核、晋升等方面,对不同层面的人员分别按不同办法实施聘任与考核。

在分级管理和分层问责制中,一级管一级,按照层级目标确定的各责任主体跟踪考核,以绩效评估为基础,对计划目标任务完成不力或管理不善者追究责任。

3.10 绩效考核和评估机制

绩效考核与评估应遵照分类评价原则。同时,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研究的特点不同,考核周期亦应有所不同。绩效考核和评估方式可实行“聘期同行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指标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对国家实验室的部(所)等学术单位的管理与考核,应注重方向性、成果集成性和完整性。对创新团队的学术管理与考核,应注重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学术成果先进性、创新团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重点考察学术带头人。对研究人员的管理考核应注重成长性与发展潜力、创新能力与学术成就。

对从事实验室大型设备运行、维护和服务的技术支撑人员的考核,主要实行用户评议制。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应体现管理服务的质量、效率和规范性。

另外,绩效考核和评估结果应与国家实验室给予的经费支持、下一年度年薪相挂钩,同时也作为人员合理流动的重要依据。

3.11 竞争和激励机制

竞争和激励机制将使科研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到科研目标与科研任务上。在竞争与激励机制中,一是实行竞争上岗。二是薪酬分配与绩效评价相结合,建立以实际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制度。三是晋级升等与绩效评价相结合,建立以实际绩效和实际贡献为基础的晋级升等制度。四是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和获得重要科技奖励的人员和创新团队,予以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3.12 合作与联合机制

合作与联合的目的在于形成合力。国家实验室的合作与联合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在国内范畴的合作与联合,加强国内同行领域科技资源、条件资源的联合。二是在国际范畴的合作与联合,强调“以我为主”的联合,逐步形成自身的相对优势。国家实验室应充分发挥仪器设备、人才、研究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与国内外优势研究组织或机构联合共建、合作开展综合性研究和交叉研究,实现优势互补。

3.13 仪器设备资源和信息共享机制

科学仪器设备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是开展高水平研究的物质基础。科学仪器设备设施是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国家实验室应设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制定仪器设备共享使用办法,促进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应建立本领域的信息资源平台,实行科学数据资料分时、分级、分类共享制度;建立网上合作研究机制(虚拟实验室),利用国家实验室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远程操控平台,满足重大课题的研究要求。

3.14 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机制

科技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无论以基础研究为主还是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国家实验室,均应积极主动成为产学研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核心是利益驱动机制。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应当使参与各方都受益。

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种:技术转让型、委托研究与培训型、联合开发型、共建实体型。这四类模式反映了产学研各方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技术转让型—委托研究型—共同研究型—共建实体型)。

技术转让型指国家实验室作为技术拥有者,通过向企业进行技术转让,实现产学研合作。委托研究型指国家实验室接受企业的研究项目委托和研究经费,组织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开展研究。研究取得的专利为两者所共有。委托研究与培训型指国家实验室接受企业选派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国家实验室一起开展研究,同时由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像带研究生那样培训他们,提高他们的研究水平。共同研究型指国家实验室接受来自企业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经费,企业研究人员就共同的课题在国家实验室进行研究,将国家实验室的研究能力与企业的技术能力结合起来,促进优秀研究成果的诞生。共建实体型指国家实验室与企业建立合作研究中心,将国家实验室作为研究中心的技术源泉和上游单位。

产学研合作并不存在最佳模式。合适的最高标准是双方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合作成果应该既体现学术价值又创造经济效益。

4 结语

国家实验室在我国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它是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框架中的核心部分,代表国家在相关领域科技自主创新的实力和水平。本文在阐明美国国家实验室发展历程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论述了我国国家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国家实验室的构成三要素,研究了体制机制模式的构建五项原则,指出制度要素是国家实验室的关键,体制机制直接影响国家实验室的作用和效能发挥。文中分析了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及内部组织架构和科研组织结构。着重研究了国家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包括合同管理制、主任负责制、聘任制与聘期制、动态管理、开放与流动、创新团队建设、绩效考核与评估、竞争与激励、合作与联合、资源和信息共享、产学研合作等若干方面,以期对我国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标签:;  ;  ;  ;  ;  ;  ;  ;  

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分析与构建_联邦政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