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物理实验论文,高中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就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实验进行了尝试,现撰文如下。
一、研究性实验的实施
1.研究性实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可以先以大纲列出的内容作为研究的起点
如:进行“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研究时,根据教学实际,可以把本课题分成三个小课题:
(1)如何形象地表示磁场的磁力线分布?
要求学生在课前运用不同的方法形象地表示出来,在课堂中交流。有的学生照搬书本的图示法,有的学生用细铁屑来表示,有的学生用多媒体模拟等。
(2)怎样改变穿过线圈框的磁通量?
在课堂内,给每组学生一组器材:条形、U形磁铁、面积不同的线框、副线圈、滑动变阻器、电键、电源等。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开展研究。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活跃。如何观察磁通量变化?教师给出电流计,要求学生组成电路来观察。让学生领悟到,磁通量的变化与否与电路中有无感应电流直接相关。
(3)哪些方法可产生感应电流?
学生积极探讨,有的提出“改变磁场方向和强弱”,有的提出用“改变线框形状、面积、匝数”,有的提出“相对运动”……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都积极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
高中物理中有大量的研究性演示实验,如探究向心力的大小、研究单摆的振动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等等,都可直接作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2.研究性实验可以以“课题为中心”进行研究
“课题为中心”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把教学内容转化为课题,并力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来完成该课题的学习。
如在“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的教学中,以“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与什么有关”为课题,要求学生自学有关内容,自由组合研究小组,力求突破课本已有的实验装置,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两个问题:(1)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具体是什么关系?(2)作用力方向与磁场方向及电流方向存在何种关系?如何判断?同学们为完成这个“课题”自由组合研究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设计方案,到实验室寻找材料,与老师探讨,对自制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改进,再实验,再改进。在课堂上,各研究小组派代表上讲台介绍各自的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案。同时也提出他们尚未解决的问题,请其他小组的同学为他们出谋划策,其他小组同学踊跃提出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的火花得以迸发。
二、研究性实验中教师的具体指导
1.利用研究性实验“解惑”
在物理教学中对某一事物规律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学生必须从实验中观察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各种物理现象,再运用抽象思维和科学归纳的方法获得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共性。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难度很大,需要教师精心指导。指导与点拨要恰到好处,既不放任自流,也不越俎代庖。
如:在《自感》一节的教学中,若按书本提供的两种电路操作,课后学生会心存疑虑:为什么同一电路只能演示一种自感(通电或断电)现象呢?为此,我们可采用下列程序进行研究。
(1)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当闭合(或断开)开关S时,线圈B中有无感应电动势?方向如何?
(2)如图2所示,去掉线圈B,合上开关S时,线圈A中有无感应电动势?先引导学生运用电磁感应知识进行推测,而后串联灯泡L[,1]进行检验,结果观察不到L[,1]延迟发光的现象,是推测有误还是观察的方法不对?
(3)如图3所示,并联灯泡L[,2]后进行观察,发现开关S闭合后L[,1]的发光有明显的延迟现象,抓住这个结果,顺势引导学生运用电磁感应知识追本溯源,展开探究活动。
(4)在如图3所示电路中,当断开开关S时,线圈A中有无感应电动势?思考:应观察到什么现象?可是演示中却发现电流减弱时,灯泡L[,1]并无明显的延迟现象。这是为什么?要紧紧抓住这个“异常”情况,引导学生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在改进后的电路中进行演示,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5)如图4所示,去掉灯泡L[,1],使电路稳定时I[,1]>I[,2],当断开开关S时,发现灯泡L[,2]出现瞬间的强光。
(6)L[,2]发出强光,是否与电磁感应理论相悖?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后,再用发光二极管作对比观察(如图5):发现开关S合上至电路稳定时,灯泡L[,1]发出暗淡红光,灯泡L[,2]不发光;断开开关S的瞬时,L[,2]发出强光。
2.利用研究性实验培养课题意识
如在《电阻定律》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归纳出:金属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后,可引导学生反思“金属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降低而减小”这一变化趋势最终会有哪些可能性?学生不难回答,有三种:一是温度为零,电阻率不为零;二是温度为零,电阻率同时为零;三是温度不为零,而电阻率为零。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三种可能性中,哪一种能作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并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这一课题。
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课题意识,又引入了“超导”这一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领域,将研究性教学延伸到课外。
3.利用研究性实验渗透科学方法
如在学习《电动势》一节内容后,可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课后探索:
(1)搜集材料,自制一个伏特电池。
(2)怎样确定自制伏特电池的正负极?
(3)测定自制伏特电池的电动势。
(4)研究自制伏特电池电动势大小跟哪些因素(如电池内溶液浓度、两极金属极与溶液的接触面积、两极金属极的材料等)有关?
通过以上内容的研究探索,使学生对电动势的产生、特点等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使学生对将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也有了初步认识,渗透了科学方法,发展了科学素养。
三、充分拓展研究性实验的教学功能
如在高三年级复习课中,让学生设计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法。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出了许多方法:(1)用天平和弹簧秤:g=G/m;(2)用闪光照片:g=ΔS/T[2];(3)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g=ΔS/T[2];(4)用滴水法:g=2h/t[2];(5)用落球法:g=2h/t[2];(6)用圆锥摆;(7)用倾角为0的气垫导轨;(8)用单摆;(9)用平抛物体运动轨迹和桌面离地高度来求;(10)用砝码、定滑轮和绳子组成的连接体来求;(11)用“神舟五号”飞船的运行轨道高度和周期来求;等等。
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表明,通过物理实验,营造了研究氛围,开拓了学生视野。如以“测量重力加速度为目标”,既复习了“单摆”“打点计时器的使用”等学生实验,又联系了牛顿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知识,使之融会贯通,把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的复习搞活了。
在课堂中进行研究性实验,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大部分学生会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物理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习成绩也就有了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