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方法与心态调整——兼论体育大赛中心理疏导的客观性和针对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客观性论文,针对性论文,赛中论文,心态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竞技体育比赛比的绝不仅仅是技术,尤其是在奥运会、全运会这类大赛中。良好的竞技运动技能只是竞技体育比赛的基本条件,但是在大赛中能否发挥竞技者的良好技能,最终还是要靠竞技者在赛场上的心理素质,即进入良好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素质和状态实际上就是指一种文化素养,一种对竞技体育文化的认识和把握,包括比赛经验的积累,对竞技对手能力的了解和判断,心理的调整,以及面对赛场多变情况的冷静处置等等。所以说,竞技体育已经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对竞技体育文化的认识问题。无论是运动员、教练员,还是管理者都应当认真研究和注重这种竞技体育文化的修养。
本文作者曾多年担任地方体育局的主要领导,有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同时他又十分注意从更深的层面深入思考问题,有过多部理论著作问世。作者在本文中从体育心理学出发,辩证地思考了竞技体育比赛,特别是大赛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论述了技术与心理(心理素质即是一种文化素质)的关系等,是一篇深入思考竞技体育文化不多见的好文章,值得竞技体育工作者参考。我们也希望更多的竞技体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做一些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尽快提高认知中国竞技体育文化的水平。
在体育大赛中,特别是在全运会、奥运会这类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上,强手如林、高手云集,论技战术、论实力很多选手(队伍)都在伯仲之间,很多项目的前几名谁最终夺冠都有可能,都不为怪。所以,越是在大赛的争夺中越是突出强调比作风、比斗志、比心态。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选手(队伍)遇强不弱越挫越勇,有的却是不堪一击一溃千里;为什么有的选手(队伍)能够变被动为主动,甚至出现预想不到的惊天大逆转,有的却先赢后输断送好局而被彻底翻盘;为什么有的选手在整个比赛中波澜起伏一波三折,但最终能一锤定音取胜局,有的却是在反复较量中顶不住而垮下来尝苦果……,所有这些固然与各自的技、战术实力相关,但更多的却是决定于心理素质和心态调整。正因为这样,人们对体育心理学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
所谓心态是指大脑对客观事物反映活动的状态。心理学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心理活动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脑的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是客观的,也是可以调整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水平和判别能力不断提高,就会产生适应于客观变化的良性心态调整。因此,从本质上讲,思想方法决定心态。有一个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认识本质、揭示变化、掌握主动,就容易形成良好的心态。而且会掌握心态调整的主动权,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一理通百事。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后生到一座寺庙,在路上看到一件趣事,想以此考考老方丈,冷不防突然问了一句:“为何团团转?”“皆因绳未断”老方丈随口应来。后生听了很奇怪:“你怎么知道的?”后生接着说,“我在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但它转来转去都不能脱身。我以为方丈没看见肯定答不上来,哪知道方丈如此神机妙算。”方丈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俗,一理通百事啊!”按照正确的思想方法决定良好心态的原则,不妨罗列有关大赛心理调整的各种情况,并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一理通百事”,有益于大赛的心理调整。
一、世界杯比赛、世界锦标赛的冠军绝不等于世界最高水平,更不等于就是奥运会冠军
不少人认为,我们运动员(运动队)在世界杯,包括在世界杯总决赛拿了冠军,或者是世界锦标赛拿了冠军,或者既是世界杯冠军又是世界锦标赛冠军,很有希望拿奥运会冠军,甚至包括一些当事人,即运动员本人和他们的教练也觉得自己拿奥运会冠军的把握很大了。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判断失误。要知道世界各国的情况差异很大,如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都是实行的俱乐部制,优秀运动员平时是一边工作一边训练,或者是一边学习一边训练,根本不像我国的训练体制,能够保证运动员长年的系统训练。他们平时很多比赛,甚至包括世界杯比赛、世界锦标赛是不参加的,即使参加也未必是经过系统训练和精心准备的。所以,世界杯和世界锦标赛未必是全部高手都参赛。即使高手都到了,也未必是真正的世界最高水平比赛。然而,各国都非常重视奥运会,既有严格的选拔制度,又有较长时间的系统训练,训练条件、保障措施又是最好的,所以奥运会才是真正的最高水平的较量。作为运动员(运动队)和教练员对此没有深刻的认识,必然会高估自己的实力,影响自己技战术水平和整体实力的增强,在最高水平的比赛中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而导致失误。相反,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就不会“小胜”即满,“小胜”即安,就会进一步奋发努力进一步提高自己,向世界更高水平冲击。
二、小赛的胜者(包括对抗赛、邀请赛、分区赛)甚至是连续的年度最高水平比赛冠军也绝不等于是全运会冠军
这一问题与上述问题有相近的地方,但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还有三个特点必须注意,否则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其一是中国竞技体育全运会周期决定的。4年一届的全运会周期,加之一个周期内有一届亚洲运动会、一届奥运会,不少运动员(运动队)要参加亚运会特别是奥运会的选拔、集训或代表国家执行亚洲或其它世界比赛任务,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比赛常常有一些高水平运动员(运动队)缺阵,年度比赛不太可能是全国所有的高水平选手(运动队)都参赛,不可能是完整意义上的全国最高水平。
其二是各省市运动队训练安排的指导思想差异很大。以全运会周期为例,有的省市把周期内的第一年作为调整年,包括调整队伍、调整状态等;第二年为恢复年,比较重视强调系统训练,侧重于抓基础,抓系统技战术的改善和提高。第三年为提高年,通过竞赛检查训练工作,然后再提出针对性的训练措施;第四年为决战年,力争展现最高水平,创造最好成绩。而有的省,特别是在全运会受挫折的省,很可能从新周期第一年就开始狠抓运动成绩回升。这样,他们对一届全运会周期训练竞赛工作的要求就会与前者产生巨大的差异。
其三是各个教练员对不同比赛目标定位的不同。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现役运动员,既担负着全运会取得好成绩为本单位争光的重大任务,又担负着培养国家一级选手,在亚洲和世界比赛上,特别是在奥运会上夺牌争金为国争光的艰巨使命,至于年度比赛,各个单位、各个教练的指导思想差别很大。有的是要在年度比赛中全面检验一年的训练成果,力争反映最好水平,创造最好成绩,有的并不刻意调整状态,追求比赛的名次成绩,而特别注重演练某些技战术,甚至有意打埋伏制造假象。作为竞技体育工作的领导者、管理者,特别是教练员、运动员,对此没有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在大赛中必然是要吃大亏的。综合以上因素非常明白地说明,只有全运会才是真正全国最高水平的比赛,只有全运会冠军才是含金量最高的全国冠军。
三、大赛的东道主(或主场)对运动队(选手)究竟有没有负面影响和不利因素
大赛东道主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所在是毋庸置疑的。近年来的国内许多比赛实行主客场制,主队的胜率明显高于客队。近十年来的国内重大比赛,包括全国运动会、城市运动会甚至大学生运动会、中学生运动会等等,东道主无不占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有利因素,而运动成绩特殊的好,最终排名跃升。有人戏称为“东道主现象”。然而,客观而冷静地分析,大赛东道主确实也有不少不利因素和负面影响。只不过人们没有注意到,或者从总体上这种不利因素和负面影响被较大的有利因素和积极影响所掩盖。其结果产生一种得失相抵,得大于失的综合效应。那么,东道主有哪些不利因素和负面影响呢?起码有以下方面:第一,过高估计东道主的有利因素,因而发生形势判断、实力的评估过于乐观。有些人可能把东道主的优势变成包袱,看不到体育比赛的本质是实力的抗争,相反地夸大东道主优势,迷信和依赖东道主优势,这样就可能会出现指导思想的偏差和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再攀新高内在动力的锐减。如果是这样,那将是非常可怕的结果。第二,参赛和办赛两条战线作战。大赛的东道主任务重、要求高,工作繁忙,特别是体育局的领导既要面对繁杂的办赛业务,有若干重要会议、重要活动和大量的接待、应酬;又要承担艰巨的参赛任务指标压力等等。作为东道主的体育部门,如何实施工作的科学安排和力量的有效整合,确实是一个重要课题,稍有不周就可能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出现该做的工作做不到位,该立即做的事情未能及时做而贻误时机。
作为东道主的参赛运动队、运动员在充分利用东道主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对不利因素和负面影响充分认识并提前预防。其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求胜心切,表现欲望过强。在自家门口打比赛,就想“露”一手当英雄,常常会把过程想得太顺利,结果想得太美好,没有充分估计困难,更想不到受挫,有的甚至想到胜利之后的赞誉、鲜花、掌声、奖金安排等等,这样就必然疏于赛前的精心准备。表现出一种简单化甚至浮躁的心态。如果是这样,十有八九是要翻船的。二是提前进入状态,兴奋来得太早。主场比赛由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些运动队可能会提前自我进入比赛状态,还没比赛就跃跃欲试,兴奋得很。兴奋和抑制是相互转换的。兴奋之后必然出现抑制。最佳的竞技状态必然需要兴奋相伴。如果一个运动员过早出现兴奋,到了临场比赛时反而兴奋不起来(有时候表象没有太多反映,甚至运动员本人都未必真正感受到)就必然影响到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出现事与愿违的尴尬局面。三是环境因素干扰而打破正常的生活、训练规律。作为东道主的领导重视运动成绩是可以理解的,可能常常到运动队看望、慰问,鼓励运动队为家乡多争光,甚至还可能有些激动人心的承诺,以及比赛打响之后,兄弟队的胜利信息不断传来以及媒体过分的宣传炒作影响等等,所有这些如果处理不好都可能成为对运动队的干扰,甚至引发运动员吃饭不香、休息不好,最终造成战斗力下降。因此要掌握好关心运动队的时间和力度,掌握好媒体宣传的口径和力度。教练员、运动员也要自身调节好。四是竞赛环境因素的影响,容易分散运动员的注意力。作为主场作战的运动员由于亲属多、朋友多、记者采访多、客人应酬多,掌握不好,就会影响休息和训练,甚至发生意外。就是在比赛现场,也会有不少亲朋好友观战加油。从一般意义上讲,这些当然是好事,很可能成为运动员创佳绩、攀高峰的精神动力。但是如果运动员缺乏这种心理承受能力,又不善于自我心理调节,就可能造成运动员分散精力,甚至比赛时精力都集中不起来,好事很可能变成坏事,造成动作变形、技术走样,比赛成绩大打折扣,甚至发生失误。这种事例也是屡见不鲜的。
四、“种子”轮空未必都是好事
在大赛的竞赛组织安排中,有不少项目,特别是要捉队相争的项目,不仅要排出“种子”,而且常常会出现第一轮、甚至第二轮比赛“种子”选手(队)轮空的情况(大赛东道主许多集体项目不参加预赛,直接进入决赛的情况也同此理),这对“种子”选手(队)是有利的。然而,无论是国内比赛,还是国际比赛甚至包括奥运会在内都常有“种子”选手提前出局的爆冷新闻。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是对“种子轮空”利弊的双重性缺乏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负面作用缺乏认识。“种子”选手提前出局,除实力的原因之外,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一是进入状态慢。随着比赛轮次的推进,对运动员的心理、生理、体能和技战术发挥状态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轮空的选手,已经经历了一场场拼杀,而且有的已经取得了第一场的胜利。新一轮面对的“种子”是比自己强得多的名人高手,斗志一定非常旺盛,准备一定非常充分,有的甚至“蓄谋已久”要战而胜之。然而,不少“种子”对此没有认识,有的甚至以“种子”选手自居,不紧不慢地投入比赛,面对激烈的比赛争夺,心理、生理、体能和竞技状态又不能很快适应,很可能稀里糊涂地被拉下马。二是名人高手处于被冲击的地位。作为“种子”选手(队)通常都有超群的战绩,为大家所熟悉。新人新队要夺取比赛佳绩就必然对他战而胜之。所以很可能“种子”早就成为人们的“假想敌”,被人们反复研究琢磨。“种子”选手在“明处”,你有何特长,有何特短,采取什么办法才能避其所长而攻其所短,用什么办法才能最终打垮你、战胜你,都是人家研究的内容。所以很多“种子”选手早就成为“众矢之的”,大家都想战胜你,赢不了你也要“咬”你一口。而“种子”选手要研究那么多身居“暗处”的竞争对手,解决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难得多。这样,一进入比赛,由于状态的原因和技战术被抑制,爆出“种子”选手提前出局就在情理之中了。
对于大赛东道主的集体项目不参加预赛而直接进入决赛,也应该说各有利弊。所谓弊主要有两点:一是失掉了预赛阶段的实战机会。综合性运动会的预赛是大赛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对于一支队伍的技战术的实战演练和运动员,特别是年轻选手的实战锻炼是很有益处的。有没有这段经历,对于一个队伍的成熟关系很大。二是对于对手的技术、战术、风格以及运动员对于各自对手缺乏切身的实战感受。对此虽然说是相应的、对等的,但是相对于年轻选手和年轻队伍是要吃点亏的。重要的是作为东道主集体项目的队伍,在考虑到不打预赛有利因素的一面,也要认识到不利的一面,而且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有利因素发挥到极致,把不利的方面一一解决好,变不利为有利,那就主动得多,胜率就必然提高。
五、同是新人为什么有的是“初生牛犊”,有的却是“后生怯场”
竞技体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新人辈出。从本质上讲,竞技体育是年轻人的事业。每一届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都有一批年轻选手脱颖而出,笑傲江湖。然而,综观一些大赛的年轻选手表现却大相径庭。他们有的是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虎虎生风,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虎劲,遇强不弱敢打敢拼,有的甚至拼出大名堂,把名人高手拉下马,取得人们意想不到的佳绩。有的却是底气不足心虚胆怯,遇到强手颤颤悠悠抖抖惚惚,给人以嫩竹难负重后生怯场的印象。同为新人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是实力差异。竞技体育是靠实力讲话,而不是靠年龄、资历说话的。有些年轻选手,因为年龄和体能的优势,训练抓得紧,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技战术水平进步很快,虽然年轻但已经有较强竞争实力,所以底气足。相反,也有些年轻人,可能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训练不足、功底不实、实力不济。其二是准备差异。有无充分的准备对于参赛运动员至关重要。能否在大赛之前认真而仔细地做好包括技术运用、战术安排、应对战局变化在内的多种准备,做到知己知彼,心态上必然有所反映。有充分准备的就能比较踏实、稳定,主动把握和控制比赛的能力就强,就是发生战局的变化或逆转也能比较沉着应对。否则,就必然会发生另外一种局面。其三是心态差异。实力和准备对心态的影响确实是很大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艺高人胆大”“有备无患”。但是也确有些年轻选手,论实力、论准备都比较好、比较充分,但是由于缺乏比赛实战的锻炼,特别是缺乏大赛的考验,所以出现心理紧张、动作僵硬,甚至头脑里一片空白,所以放不开打不好。对这样的选手,不宜操之过急。相反要让运动员把比赛看作训练,只要反映出训练水平就行,这样反而会使其轻装上阵,取得较好成绩。然后逐步增加比赛的机会,通过必要的比赛实战,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在比赛中学会比赛。
六、如何打好与“克星”的比赛并争取战而胜之
常常有一种说法:某人(队)就是怵某人(队),某人(队)是某人(队)的“克星”。在体育比赛中确有这种情况,论实力彼此差不多,很难说谁高谁低,谁比谁强,但遇到怵的对手,遇到“克星”就是战胜不了,时间长了甚至可能形成条件反射。如何解决怵的问题,如何战胜“克星”?消极的做法是靠运气,如抽签分组避开,在前面的比赛中,“克星”先被别人打掉。如果能这样当然很好。但是常常事与愿违,越是怕越是常常会碰到。解决怵的问题,战胜“克星”最根本的问题是战胜自我。首先要正确分析形成“怵”和“克星”的成因。凡是形成“怵”或“克星”,大多由于屡战屡败的记录而形成心理阴影。以往那种多次失败已经形成运动员的记忆,只要一碰上他,记忆就被激活并明显地反映在行为上。作为教练员或心理医生必须非常客观地分析以往失败的原因,通过比赛录像和比赛技术统计数字客观地反映双方的差距,弄明白对方是靠哪些办法赢你的,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失分的;对方有哪些薄弱环节,你要靠什么得分;要战胜对方需要解决哪些技战术问题,需要注意哪些战术变化并防止对手那些战术变化,只要分析得客观准确入情入理,对指导运动员的训练一定会很有收益的。第二,要加强针对性训练,根据上述分析与运动员一起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在训练过程中注意先分后合,先单一技术后综合变化,突出技战术的组合,强调应用性和实效性。第三,组织模拟比赛。寻找与“克星”技战术风格相类似的选手进行模拟比赛,比赛中一定要努力营造假戏真做的环境,赛完之后再总结、再训练,一段时候之后再安排模拟比赛,这样不断循环反复找差距、找问题,缩小差别,解决问题,必然会使运动员增强信心并逐步消除心理阴影。第四,打好关键性比赛。经过一段时间针对性训练和模拟比赛之后,再与“克星”交手,一定要作为关键性比赛,切实做好包括技术、战术、心理等多方面准备,使运动员满怀信心地投入比赛,胸有成竹地处理可能发生的技战术问题,这样就可能争取战而胜之,或明显地缩小差距。有志者事竟成。只要锲而不舍地努力,就必然会实现运动员水平的提高、实力长进、信心倍增,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七、比赛中战局变化跌宕起伏,运动员的心态也不断变化,如何适时做好心态调整
在重大比赛中,经常发生开局以后一直很好,但到关键时刻战局逆转而痛失好局;也有比赛过程中你争我夺、你追我赶、比分交替上升,但快到赛点胜利在望时,因为操之过急,进攻不当反而造成失误或暴露破绽,被对方一击而痛失好局;也有在比赛快结束时已经有明显优势,关键的赛点一味求稳,不敢进攻,想坐等对手失误,结果反而遭对方连续进攻而连连失分,甚至痛失胜局……,竞赛场上什么情况都会发生,什么奇迹都会出现。诸多的战局变化,一方面固然与比赛双方技战术的合理运用,特别是关键时刻的战术调整变化关系很大。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个人素质特别是临场心态,即关键时刻想不想变,敢不敢主动变,如何实施有效的变;变化以后如何控制局面,掌握比赛的主动权;同时还要揣磨对方会不会变,怎么变,如果对方变化在先自己怎么处理等等。在比赛的瞬间要进行如此复杂的思维活动并作出正确的选择,并非易事。为此必须从平时训练、赛前准备、临场指导多方面下功夫。第一,加强平时日积月累的有素训练。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重视思维和心态调整的训练,并力求把技战术训练与思维与心理训练结合起来,以提高运动员在复杂局面时的思维和心态调整的能力。第二,赛前的准备必须非常充分。重要场次的比赛,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准备打逆风球,打遭遇战,准备打苦战、恶战、白刃战;准备打消耗战、持久战甚至裁判不公的委屈战,总之要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些、战局变化估计得复杂些,对应措施设想得周全些。胜利必将属于那些准备得更充分的人们。第三,充分利用好规则绐予的合法而有限的换人、暂停时机。许多成功的教练员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控制局面,最后赢得比赛,临场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能够根据临场比赛变化的情况十分巧妙地利用有限的暂停、换人和比赛的短暂休息时机向运动员面授机宜,调整战术,鼓舞斗志而扩大战果,改变危局。其间换人、暂停时机的选择,战术调整得当和简明扼要的表达非常重要。然而也有些教练员带队训练尚可胜任,但是临场指挥却很欠功力,有的教练员自身心理素质太差,比赛打得紧张时自己都不敢看,甚至逃离比赛现场。这种教练员应当说是不称职的临场指导,必然也会影响到以后的训练和提高。
八、大赛的第一枚金牌为什么这么难拿
每逢大赛人们都十分关注第一枚金牌花落谁家。不少代表团都想夺首金,名曰夺得首金打好开局。大赛的东道主更是想方设法甚至用双保险确保夺得首金。更有甚者,媒体公开宣布巨款悬赏首金获得者。结果,常常适得其反。中国代表团在悉尼奥运会是这样,韩国在上届亚运会也是这样。他们为了想保首金入帐,安排男子花剑个人赛,用双保险保金牌,结果金牌被中国江苏的王海滨夺得。从心理学的观点研究首金问题其实很简单。人们对首枚金牌的期望值越高,炒作得越厉害,对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就越大。超过了一定的心理负荷,必然影响水平的发挥。因为首枚金牌的产生指向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参加第一项目决赛的运动员,而参加第一项比赛的代表团也就一两个选手。本来第一项比赛气氛就非常紧张,如果再凭添几分压力,失误绝对是正常的。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要淡化第一枚金牌。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淡化首金,结果山东射击选手杜丽却收获了历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真正的首枚金牌。作为教练员、运动员参加大赛都非常想创造好成绩,夺取好名次,甚至夺牌冲金,心理压力都比较大,不少人吃不下睡不好,作为管理者对此应该理解,并想办法创造点宽松环境,帮助运动员排解干扰、减轻压力。相反,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搞什么物质刺激、横加压力,搞得不好可能事与愿违。
近年来全国体育界对体育心理学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心理学教授刘淑慧帮助射击选手陶璐娜在悉尼奥运会夺取金牌的成功实践,更加促使了运动队开始重视心理研究,有的甚至专门请心理医生到运动队服务,但是从总体上反映收效不明显。究其原因是不少人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简单化,以为心理医生手到病除,立竿见影。这是很不对的。因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非常强调客观性和针对性。所以为运动员服务的心理医生就必须非常熟悉运动员所从事的运动项目,认识该项目的特点和规律,了解该项目的比赛规则以及该项目国内和世界高手的技战术特点和风格,同时还要与运动员友好相处,了解运动员个性特点、思维习惯、家庭环境、社会交往、个人成长经历,以及要解决什么问题等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心理学知识和治疗方法与运动员的实际结合起来,产生较好的效果。然而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需要不断探索。很短时间就有明显成效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从队伍建设的高度出发,需要一方面要增加经费投入,重视心理研究,另一方面更要重视教练员、运动员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这不仅有利于运动员心态的调整,还将使我们的体育健儿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