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运用“思”与“解”的分析方法&对学生家庭作业问题的探讨与思考_综合分析法论文

用分析法“思” 用综合法“解”——对学生作业中问题的探究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法论文,作业论文,分析法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错误是思维的源泉.法国数学家阿达玛说过,即使是优秀的数学家也经常犯错误,只不过他们能很快地发现并纠正错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错误,暴露其思维过程,运用科学的数学方法引导学生剖析思维盲区,帮助学生纠错,消除学生错误的惯性思维,培养学生严密而深刻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笔者以学生在完成“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一元二次方程复习题第14题”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为例,谈谈如何用分析法“思”、综合法“解”,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优化解题的结构,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问题呈现,分析原因

如图1,A、B、C、D为矩形的4个顶点,AB=16cm,BC=6cm,动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点P以3cm/s的速度向点B移动,一直到达点B为止;点Q以2cm/s的速度向点D移动.经过多长时间P、Q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0cm?

学生的解法:

解法1 如图2,过点Q作QE⊥AB于点E.设经过x秒后点P和点Q的距离是10cm,根据题意,得

PE=AB-AP-CQ

=16-3x-2x=16-5x=8.

符合题意;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结果正确而思路不对,也只考虑如图2所示的一种情形,“形似质异”.

解法3 设经过x秒后点P和点Q的距离是10cm.过点Q作QE⊥AB于点E.

当PQ⊥AB时,经过的时间为16÷(3+2)=3.2(s),此时PQ=6<10,所以x≠3.2.

若x<3.2,如图2,则

PE=AB-AP-CQ

=16-3x-2x=16-5x.

QE=6.

答:略.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问题1 知识性问题.解法1只考虑如图2所示的一种情形,没有进行分类讨论,思维缺乏完整性;解法2的错误具有隐蔽性,一方面只考虑如图2所示的一种情形,没有进行分类讨论,思维缺乏完整性,另一方面对于图2这种情形下的结果,没有检验是否符合题意,思维上缺乏严密性.

问题2 策略性问题.解法3每一步运算都没有知识性错误,但从整体上看,解题长度过大,思路过于曲折、存在多余的思维回路,费时费事,这暴露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够,解决问题的策略不灵活.

二、正视问题,科学纠错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若一味地强调分类与检验,学生不一定能吸取教训,让学生暴露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自觉地分析解题的过程,寻找解题方法和策略,这样会产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形成并强化新认知结构的功能.在接下去的评讲中,笔者和学生一起用“分析法”寻找解题的思路,用“综合法”写出简捷的解题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纠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分析法——探究思路

思路一 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暴露学生解法3的思维过程)

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路二中的两个方程16-5x=8和5x-16=8,可以发现这两个方程的左边16-5x和5x-16是互为相反数,由此可以联想到用一种形式来表示,即|5x-16|=8.绝对值方程|5x-16|=8,可以由思路一中的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变形而得到,这两个方程是同解方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进行分析整合,优化了解题过程,缩短了解题的长度,解题智慧就可以充分开发出来.

由此我们可以很容易写出本题的完整的解答过程.

2.综合法——解答问题

解 设经过x秒后点P和点Q的距离是10cm,根据题意,得

三、反思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分析和综合是其中的两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们相辅相成,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首先分析,而后综合,在综合时仍然必须分析.本题的解题过程中如果直接用综合法写出解题的过程,而没有分析法做基础,那么其结果正如罗增儒教授所说:只见到简单的数学操作和技巧的神秘出现,看不到灵魂.数学解题的过程,实质是对数学问题不断地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只有加强分析,才能使学生学得深入透彻,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注重综合,才能使学生学得完整系统,不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路探究,引导学生自觉地分析,在分析中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综合中优化思维结构,从而使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深刻.

标签:;  ;  

综合运用“思”与“解”的分析方法&对学生家庭作业问题的探讨与思考_综合分析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