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中心医院 湖南省 412000
【摘 要】目的:探究针刺联合肩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的康复效果。方法:随机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有58例患者,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组应用针刺联合肩部控制训练加以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3周连续治疗后,试验组58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10%(54/58),明显大于对照组的79.31%(46/58),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肩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治疗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肩部的疼痛状况,改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及其生活质量,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刺;肩部控制训练;脑卒中后肩痛;康复
脑卒中主要是因患者血管闭塞、破裂等因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功能障碍,进而引发各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病症。肩关节疼痛是临床上脑卒中患者常见、显著影响患者康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较高,可发生在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后期甚至病发后的数月[1]。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患者肩关节活动时感到疼痛,能够影响患者的训练状态,不仅延缓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而且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整体康复进程。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多采用神经调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目的在于缓解患者疼痛,消除肿胀,从而提升患者关节活动能力,恢复患侧上肢的功能。近些年来,针灸等中医疗法因不良反应小、操作简单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治疗该病,疗效较为满意。现择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深入研究针刺联合肩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治疗的作用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9月-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性分配成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58例患者。联合组男38例,女20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为(63.1±3.6)岁,病程1-7个月,平均为(2.4±0.5)个月;其中30例为脑梗死,28例为脑出血。对照组男37例,女21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为(64.3±4.3)岁,病程1-7个月,平均为(2.3±0.6)个月;其中31例为脑梗死,27例为脑出血。联合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疾病类型等方面相比较没有显著差别,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肩部康复训练。(1)主动运动:患者上肢进行等张或者等长收缩,并使用健手协助患侧上肢运动:患者行平卧位上举患侧上肢,来回进行左右摆动。(2)被动运动:患者在医师的安排下进行手、肘、肩、腕关节的被动活动,还可以嘱咐患者进行双手加叉运动,在不引起患者疼痛的情况下可以帮助其进行肩部外展、外旋、内旋、屈曲及肘关节屈伸等运动,动作轻柔,2次/d,20min/次,连续治疗3周。
联合组:除了应用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外联合针刺进行治疗。(1)针刺选穴:肩井、肩贞、天宗、外谷、阿是穴、合谷等。1次/d,间歇捻针,留针10-15min左右,连续治疗3周。(2)推拿:取坐位,术者在患者上臂、手部、前臂、肩部、肘部从下向上进行揉捏放松,进行5-10遍。用拇指的指面部摩擦患者手部,而后用指尖按曲池、肩井、合谷、天宗、阳谷,1min/每穴。手法轻柔,30min/次,1次/d,连续治疗3周。
1.3 疗效评判
显效:患者后肩部疼痛等症状消失,患侧上肢的运动能力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后肩部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患侧上肢的运动能力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患者后肩部疼痛没有发生任何缓解,患肢肌肉发生萎缩,患侧上肢的运动能力没有任何恢复。总有效率(%)等于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9.0分析研究数据资料,采用X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若P<0.05,则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3周连续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10%(54/58),明显大于对照组的79.31%(46/58),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
3讨论
肩痛是脑卒中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利于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运动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的药物常以消炎镇痛,消退水肿、改善神经压迫症状为主。肩部控制训练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疾病的方式之一,其主要通过主动运动刺激肌肉,利于收缩,减轻水肿状况,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上肢肌肉血管的弹力,缓解疼痛,但由于其缺乏针对性治疗,仍不能较好的恢复患者的日常行为能力,且有复发率高、残障率高等特点[2]。
在中医学中,脑卒中后肩痛属于“偏瘫肩”、“痹症”范畴,患者常因中风后损及机体阴阳、气血,又因患者长期卧床,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的肘、腕、肩等关节疼痛。针刺是一种中医外治法,对脑梗死后患者恢复功能运动能力具有辨证施针的优势,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具有明显的效果。临床上针刺部位一般为阿是穴,重在止痛;肩井,旨在祛风清热、活络消肿;缺盆,旨在调气止痛等。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能够缓解大脑血液循环,恢复神经功能,改善局部肌肉肌张力,从而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3]。
经3周连续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10%(54/58),明显大于对照组的79.31%(46/58),由此说明,针刺联合肩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治疗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肩部的疼痛状况,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晓莉,唐朝正,贾杰.中西医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现状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3):293-297.
[2]汤治中,徐应乐,易进科.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肩手综合征患者肩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3,34(7):882-883.
[3]曹秦宁,乔鸿飞.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2,33(11):1530-1532.
论文作者:唐新桥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7
标签:患者论文; 肩部论文; 针刺论文; 上肢论文; 脑卒中论文; 疼痛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