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铁矿烧渣的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威,张强,李莎[1](2021)在《黄铁矿烧渣碱溶脱硅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了采用碱溶法从黄铁矿烧渣中脱硅,考察了溶出温度、苛性碱质量浓度、液固体积质量比和溶出时间对脱硅率和脱硅渣中铁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碱溶法可脱除黄铁矿烧渣中的硅并提高铁质量分数;在溶出温度95℃、苛性碱质量浓度100 g/L、液固体积质量比10/1、溶出时间60 min条件下,烧渣脱硅率在56%以上,铁质量分数提高至63.86%。
李浩宇[2](2021)在《微波场中黄金浸出尾渣选择性氯化的工艺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难处理黄金浸出尾渣产量大,渣中含有金、铜和铅等有价元素,是重要的二次资源。传统氯化焙烧可高效挥发其中的有价元素,然而存在焙烧温度高,且采用天然气或煤作为能源,存在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和烟气洗涤困难等弊端。本论文提出了一种低温低排放的微波氯化焙烧新方法。研究了难处理金矿浸出尾渣的工艺矿物学特性。分析了尾渣中不同组分的介电特性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及氯化剂对尾渣介电特性的影响。对比研究了常规和微波氯化焙烧中不同温区各组分对固体氯化剂分解的影响,以及金的选择性氯化过程。系统研究了微波功率、氯化剂种类及用量、气氛和流量等因素对氯化焙烧过程的影响。评估了焙烧渣中氯和氰根等有害组分的脱除率,及其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原料主要由Si、Fe、Al、O和S等元素构成,同时包含Au、Cu、Pb和Zn等有价元素;矿物粒度微细,脉石矿物组成复杂,尾渣中的金以微细粒单体金、硫化物包裹金和石英包裹金的形态赋存;氰化物含量较高,为危险废弃物。(2)在氯化焙烧过程中四种选定的氯化剂分解为含氯气体,黄金经选择性氯化以AuCl3气体形式逸出。四种氯化剂中Ca Cl2分解反应较易发生,可在黄金包裹体打开的温区下提供足够的含氯气体,强化黄金及氯元素的挥发。常规氯化焙烧中,在Ca Cl2添加量5%、空气流量100L/h、焙烧温度1273K和焙烧时间15min条件下,金和氯的挥发率分别达到81.23%和89.17%。(3)黄金浸出尾渣中主要组分Fe2O3和SiO2等物相的介电特性差异大,在微波加热过程中形成微区热点和组分间的微观裂纹,可强化氯化焙烧反应动力学。在微波氯化焙烧优化工艺参数焙烧温度1173K、焙烧时间15min、Ca Cl2添加量5%和空气流量100L/h条件下,金和氯的挥发率分别为81.87%和94.85%。与常规氯化焙烧相比,微波氯化焙烧温度可降低100℃。常规和微波氯化焙烧过程的反应活化能分别为40.9k J/mol和27.62k J/mol,相较于常规焙烧过程,微波焙烧过程反应活化能降低了32.47%。(4)经常规和微波氯化焙烧后,黄金浸出渣中氰根含量由515g/t分别下降至4.00g/t和2.45g/t,微波氯化焙烧渣浸出毒性更低。常规和微波氯化焙烧渣中氯含量分别为1.2%和0.22%,表明微波氯化焙烧中更多的含氯气体挥发至烟气中,强化Cu、Pb和Zn等元素的氯化挥发。微波氯化焙烧过程中,更高浓度的含氯气体挥发后经烟气洗涤实现氯元素循环利用,可降低Ca Cl2使用量。
余淑媛,李勇,刘冬,杨俊凡,刘志红,梁烽,任聪,吴景武,唐梦奇,陈俊彬[3](2019)在《一例进口“铁矿”的属性鉴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某单位送检一批"铁矿",要求鉴别货物是否属于固体废物,通过X射线荧光与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综合外观、物理、化学等特性,得出了货物为黄铁矿焙烧后得到的烧渣,有害元素超出相关规范,不能有效利用,判断货物属于固体废物。这为相关单位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持。
薛浩天,巢世刚,李云,陈永明[4](2018)在《硫化铅精矿低温熔盐一步炼铅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采用还原造锍熔炼法从硫化铅精矿中低温、一步回收铅,考察了黄铁矿烧渣加入量、熔盐组成及用量对铅直收率及铁、铜分配行为的影响,证实了该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合理控制熔炼条件,铅直收率最高可达94.32%,粗铅纯度98.32%。铜和银主要分布在铁锍及粗铅中,铁及其它伴生元素主要分布在铁锍及炉渣中。
王中海[5](2018)在《某含金、银黄铁矿综合利用试验》文中研究表明为高效综合利用某含金、银黄铁矿精矿,在对其矿石性质研究的基础上,试验研究采用提纯—焙烧预处理—烧渣氰化浸出贵金属的工艺。浮选预处理抛尾得到了含金1.22 g/t、银50.41 g/t、硫50.26%,金、银、硫回收率分别为97.82%、96.53%、95.47%的高品位黄铁矿精矿。高品位黄铁矿精矿经焙烧预处理,烟气用于制酸,烧渣通过氰化浸出回收金、银,获得了金、银浸出率分别为71.99%、64.35%的较好指标。氰化浸渣含硫0.22%、铁品位为65.82%、二氧化硅含量为3.24%,符合铁精矿质量标准,实现了金、银、硫、铁等有价金属元素的综合回收,对矿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徐寒冰[6](2017)在《提高某铅锌矿硫精矿回收率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提高某铅锌矿硫精矿回收率为目的。对该铅锌矿黄铁矿分选工艺流程考察发现,该工艺流程的两部分尾矿硫损失率合计达15.24%,其中浮选尾矿硫品位为5.40%、硫损失率为8.92%;旋流器溢流中硫品位为15.00%、硫损失率为6.33%。通过对尾矿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尾矿的化学组成、矿物种类、黄铁矿单体解离度、矿物嵌连关系以及粒度组成等,为尾矿分选方法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浮选尾矿再选试验、旋流器溢流浮选试验和旋流器沉砂独立浮选试验。实验室试验研究中,浮选尾矿经一次粗选两次精选开路试验流程,可获得硫品位为35.50%,作业回收率为55.25%的硫精矿。采用粗精矿再磨-浮选开路试验流程可获得硫品位为43.50%,作业回收率为50.00%的硫精矿。旋流器溢流经一次粗选两次精选一次扫选闭路试验流程,可获得硫品位为43.50%,作业回收率为69.81%的硫精矿。旋流器沉砂经一次粗选两次精选一次扫选闭路试验流程,最终可获得硫品位为46.50%,作业回收率为88.88%的硫精矿。在试验室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工业试验,通过旋流器沉砂独立分选工业试验,获得硫品位为47.22%,回收率为88.85%的硫精矿。硫精矿回收率提高了4.09%。
张佳文,崔宁,尹冰,徐铁人,陈连进,薛强,李霖杰[7](2014)在《我国矿山固体垃圾现状与利用潜力》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分析了我国矿山固体垃圾对矿山环境、生态系统、国土建设造成的危害及其加剧程度,重点剖析了湖南柿竹园钨铋钼多金属矿、江西德兴铜矿、云南镇雄硫矿渣等典型矿山尾矿和矿渣的现状及资源潜力,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综合利用矿山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主要政策措施,并针对我国典型矿山固体垃圾的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提出了对策建议。
唐朝波,晋帅勇,唐谟堂,卢阶主[8](2010)在《NH4Cl-NH3-H2O体系浸出黄铁矿烧渣中铜的动力学》文中认为采用NH4Cl-NH3-H2O体系研究了从黄铁矿烧渣中回收有价金属,并研究了铜的浸出动力学。在液固体积质量比20mL∶1g、添加10%次氯酸钙作为氧化剂条件下,考察了搅拌速度、氨浓度、黄铁矿烧渣粒度及反应温度对烧渣中铜浸出速率的影响。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黄铁矿烧渣中铜的浸出过程符合块矿浸出的反应区域模型,其宏观动力学方程为1-2/3α-(1-α)2/3=4.34×10-5c0.39d0-2exp(-14300/RT),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4.3kJ/mol,反应受灰分层内扩散控制。
晋帅勇[9](2010)在《氯化铵—氨—水体系稀液堆浸法处理黄铁矿烧渣的基础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我国铁矿资源紧缺,而每年却有大量富含Fe及Au、Cu等有价元素的黄铁矿烧渣因铁含量低、有害杂质元素含量高而大量堆存废弃的问题,首次提出了采用NH4Cl-NH3-H2O (MACA)体系稀液堆浸法处理黄铁矿烧渣的新工艺,该工艺能综合回收烧渣中的Au、Cu等有价元素,堆浸后的烧渣,经过后续焙烧选矿工艺,可以满足炼铁原料的要求。本文对该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及工艺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论文首先对NH4Cl-NH3-H2O体系稀液堆浸法处理黄铁矿烧渣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质量平衡和电荷平衡的同时平衡原理,运用控制溶液电位的方法分析了Au-NH4Cl-NH3-H2O体系中Au的配合平衡热力学,计算出浸出剂氨水和氯化铵在不同范围变化时,体系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变化。指出采用NH4Cl-NH3-H2O体系稀液堆浸法处理黄铁矿烧渣从中回收Au,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采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CuS-NH4Cl-NH3-H2O体系中Cu(Ⅱ)的配合平衡热力学,通过分析表明NH4C1-NH3-H2O体系浸出CuS热力学的可行性,预见NH4C1-NH3-H2O体系在处理硫化矿的前景。针对含铜黄铁矿烧渣进行了铜浸出的动力学研究,考查了搅拌速率、浸出剂浓度、烧渣粒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铜浸出率的影响,证明黄铁矿烧渣中铜的浸出过程符合反应区域模型,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4.3kJ/mol,反应受灰分层内扩散控制,其宏观动力学方程为:1-2/3α-(1-α)2/3=4.34×10-5C0.39do-2 exp(-14300/RT)。在堆浸工艺研究方面,对含金黄铁矿烧渣进行摇瓶及柱浸等工艺的研究,考查了浸出剂浓度、烧渣粒度等因素对堆浸过程中有价金属浸出率的影响,通过合理的条件选择,瓶浸试验中Au的浸出达到60%左右,柱浸试验含金配合离子的浓度达到0.45mg/L,从而为NH4Cl-NH3-H2O体系稀液堆浸法处理黄铁矿烧渣奠定了工艺基础。
李宇亮,关卫省,石旭东,王倩,李绍卿[10](2009)在《黄铁矿烧渣中金银资源利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每年生产排放的含金银黄铁矿烧渣数量较大,传统的堆填处理方法既污染环境又浪费了其中的可回收金属资源。对于烧渣中有价金属的回收主要集中于金银的提取。综述了黄铁矿烧渣的利用现状以及氰化法回收烧渣中金银的影响因素。着重讨论了金银存在状态、干扰元素、焙烧温度、氰化钠用量、氰化温度、氰化浸出时间对金银氰化回收的影响。并讨论了氰化法回收金银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研究展望。
二、黄铁矿烧渣的综合利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铁矿烧渣的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黄铁矿烧渣碱溶脱硅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试验原料 |
1.2 试验设备 |
2 试验原理与方法 |
2.1 试验原理 |
2.2 试验方法 |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1 溶出温度对烧渣脱硅的影响 |
3.2 苛性碱质量浓度对烧渣脱硅的影响 |
3.3 液固体积质量比对烧渣脱硅的影响 |
3.4 溶出时间对烧渣脱硅的影响 |
4 结论 |
(2)微波场中黄金浸出尾渣选择性氯化的工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黄金的概述 |
1.1.1 黄金的性质及用途 |
1.1.2 黄金资源储量分布 |
1.2 黄金冶炼工艺的研究现状 |
1.2.1 氰化法 |
1.2.2 非氰化法 |
1.3 难处理金矿浸出渣的特征及处置 |
1.3.1 难处理金矿浸出渣概述 |
1.3.2 难处理金矿浸出渣的矿相特征 |
1.3.3 难处理金矿浸出渣的分类 |
1.3.4 难处理金矿浸出渣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 |
1.4 难处理金矿浸出渣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5 氯化焙烧产业化应用简述 |
1.6 微波加热原理及在矿冶中的应用 |
1.6.1 微波及微波加热 |
1.6.2 微波加热机理 |
1.6.3 微波加热特点 |
1.6.4 微波在矿冶中的应用简述 |
1.7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7.1 研究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过程及方法 |
2.1 化学药剂 |
2.2 实验方案与流程 |
2.3 实验设备 |
2.3.1 常规焙烧实验设备 |
2.3.2 微波焙烧实验设备 |
2.4 物料介电特性测试 |
2.4.1 介电特性测试设备 |
2.4.2 介电特性测试原理 |
2.4.3 介电特性测试方法 |
2.5 表征分析方法 |
第三章 黄金浸出尾渣物相特征研究 |
3.1 黄金浸出尾渣表征 |
3.1.1 黄金浸出尾渣矿相分析 |
3.1.2 黄金浸出尾渣微区分析 |
3.2 黄金赋存状态分析 |
3.3 黄金包裹体矿物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黄金浸出尾渣常规氯化焙烧的过程研究 |
4.1 氯化焙烧过程研究 |
4.1.1 氯化剂的分解反应研究 |
4.1.2 目标元素的氯化反应研究 |
4.2 常规氯化焙烧条件实验 |
4.2.1 氯化剂种类对金挥发率和氯脱除率的影响 |
4.2.2 焙烧温度对金挥发率和氯脱除率的影响 |
4.2.3 CaCl_2用量对金挥发率和氯脱除率的影响 |
4.2.4 焙烧气氛及流量对金挥发率和氯脱除率的影响 |
4.3 CaCl_2体系氯化焙烧过程 |
4.3.1 物相分析 |
4.3.2 热重分析 |
4.3.3 残留氰化物含量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黄金浸出尾渣介电特性研究 |
5.1 温度对介电参数影响的理论分析 |
5.2 渣中不同物相单元介电特性分析 |
5.2.1 温度对介电常数的影响 |
5.2.2 温度对介电损耗因子的影响 |
5.2.3 温度对介电损耗角正切的影响 |
5.2.4 温度对穿透深度的影响 |
5.2.5 温度对升温曲线的影响 |
5.2.6 渣中不同物相单元的介电特性分析 |
5.3 CaCl_2的添加对原料介电性能的影响 |
5.3.1 CaCl_2的添加对介电常数的影响 |
5.3.2 CaCl_2的添加对介电损耗因子的影响 |
5.3.3 CaCl_2的添加对介电损耗角正切的影响 |
5.3.4 CaCl_2的添加对微波穿透深度的影响 |
5.3.5 CaCl_2的添加对升温行为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黄金浸出尾渣微波氯化焙烧的过程研究 |
6.1 微波氯化焙烧条件实验 |
6.1.1 微波功率对升温行为的影响 |
6.1.2 氯化剂种类对金挥发率和氯脱除率的影响 |
6.1.3 焙烧温度对金挥发率和氯脱除率的影响 |
6.1.4 CaCl_2含量对金挥发率和氯脱除率的影响 |
6.1.5 气氛及流量对金挥发率和氯脱除率的影响 |
6.2 微波焙烧过程分析及包裹体的物相转变 |
6.2.1 微波氯化焙烧过程分析 |
6.2.2 黄金包裹体的物相转变研究 |
6.3 原料及焙烧渣的表征分析 |
6.3.1 原料和微波焙烧渣的表征及对比分析 |
6.3.2 原料焙烧渣和混合料焙烧渣的表征及对比分析 |
6.3.3 微波焙烧渣和常规焙烧渣的表征及对比分析 |
6.4 焙烧渣后处理与指标分析 |
6.4.1 焙烧渣作为建材原料的可行性评估 |
6.4.2 微波强化有害组分的脱除过程分析 |
6.5 动力学分析 |
6.5.1 动力学模型分析 |
6.5.2 常规和微波氯化焙烧动力学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一例进口“铁矿”的属性鉴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设备与试剂 |
1.2 试样制备 |
1.3 水分测定 |
1.4 元素分析 |
1.5 物相分析 |
1.6 pH值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外观与理化性质 |
2.2 元素分析 |
2.3 物相分析 |
2.4 属性判断 |
3 结语 |
(4)硫化铅精矿低温熔盐一步炼铅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1.2 实验设备及方法 |
1.3 实验原理及配料计算原则 |
2 结果及讨论 |
2.1 烧渣加入量的影响 |
2.2 熔盐组成和用量的影响 |
3 结论 |
(5)某含金、银黄铁矿综合利用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矿样性质 |
1.1 原矿化学多元素分析 |
1.2 矿物组成及嵌布粒度特性研究 |
2 试验研究 |
2.1 浮选预处理抛尾 |
2.2 焙烧预处理试验 |
2.2.1 焙烧时间试验 |
2.2.2 焙烧温度试验 |
2.3 烧渣回收金、银试验 |
2.3.1 磨矿细度试验 |
2.3.2 氰化钠用量试验 |
2.3.3 矿浆浓度试验 |
2.3.4 矿浆p H值条件试验 |
2.3.5 金银浸出综合条件平行试验 |
3 结论 |
(6)提高某铅锌矿硫精矿回收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黄铁矿资源综合利用 |
1.2 黄铁矿分选工艺 |
1.3 黄铁矿的抑制和活化研究 |
1.4 尾矿中回收黄铁矿研究现状 |
1.5 选矿效率 |
1.6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6.1 研究背景 |
1.6.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原料性质与技术路线 |
2.1 浮选尾矿物料性质 |
2.1.1 化学多元素测定 |
2.1.2 硫的物相分析 |
2.1.3 矿物组成分析 |
2.1.4 粒度组成和硫的粒级分布率 |
2.1.5 矿物产出形式 |
2.1.6 黄铁矿的解离度与嵌连关系 |
2.1.7 浮选尾矿物料性质小结 |
2.2 旋流器给矿物料性质 |
2.2.1 化学多元素测定 |
2.2.2 硫的物相分析 |
2.2.3 矿物组成分析 |
2.2.4 黄铁矿单体解离度测定 |
2.2.5 粒度组成与硫的粒级分布 |
2.2.6 旋流器给矿物料性质小结 |
2.3 技术路线 |
2.4 试验设备和药剂 |
第3章 试验室试验研究 |
3.1 浮选尾矿再选试验 |
3.1.1 粗选条件试验 |
3.1.2 开路试验 |
3.1.3 粗精矿再磨-浮选试验 |
3.1.4 粗精矿再磨-浮选开路试验 |
3.2 旋流器溢流浮选试验 |
3.2.1 粗选条件试验 |
3.2.2 开路试验 |
3.2.3 闭路试验 |
3.3 旋流器沉砂独立分选试验 |
3.3.1 浮选速率试验 |
3.3.2 旋流器分级试验 |
3.3.3 耗酸量试验 |
3.3.4 黄铁矿活化剂对比试验 |
3.3.5 粗选条件试验 |
3.3.6 开路试验 |
3.3.7 闭路试验 |
3.4 试验小结 |
第4章 工业试验研究 |
4.1 浮选尾矿再分选工业试验 |
4.2 旋流器沉砂独立分选工业试验 |
4.3 工业试验小结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7)我国矿山固体垃圾现状与利用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矿山固体垃圾现状 |
2典型矿山固体垃圾利用现状 |
2. 1湖南柿竹园钨铋钼多金属矿 |
2. 2江西德兴铜矿 |
2. 3云南镇雄硫磺矿渣 |
3解决矿山固体垃圾问题的对策建议 |
4结语 |
(9)氯化铵—氨—水体系稀液堆浸法处理黄铁矿烧渣的基础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黄铁矿烧渣的性质 |
1.3 黄铁矿烧渣铁资源利用现状 |
1.3.1 生产建筑材料 |
1.3.2 生产铁系颜料 |
1.3.3 生产铁盐 |
1.3.4 生产铁精粉 |
1.4 黄铁矿烧渣中回收有色金属 |
1.4.1 从黄铁矿烧渣中回收金 |
1.4.2 黄铁矿烧渣中回收其他有色金属 |
1.5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MACA体系稀液堆浸黄铁矿烧渣热力学分析 |
2.1 前言 |
2.2 Au-NH_4Cl-NH_3-H_2O体系热力学分析 |
2.2.1 热力学数据筛选 |
2.2.2 热力学模型构建 |
2.3 CuS-NH_4Cl-NH_3-H_2O体系热力学分析 |
2.3.1 热力学数据筛选 |
2.3.2 热力学模型构建 |
2.4 MACA体系稀液堆浸法处理黄铁矿烧渣的可行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验方法及设备 |
3.1 实验原料、试剂及设备 |
3.1.1 原料 |
3.1.2 试剂及辅料 |
3.1.3 实验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理论研究 |
3.2.2 堆浸工艺研究 |
3.3 分析方法 |
3.3.1 烧渣中全铁分析 |
3.3.2 烧渣中金的分析 |
3.3.3 溶液中元素分析 |
第四章 MACA体系浸出黄铁矿烧渣中铜的动力学研究 |
4.1 前言 |
4.2 动力学机理 |
4.3 结果及讨论 |
4.3.1 搅拌速度的影响 |
4.3.2 总氨浓度的影响 |
4.3.3 烧渣粒度的影响 |
4.3.4 温度的影响 |
4.3.5 宏观动力学方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ACA体系稀液堆浸黄铁矿烧渣工艺研究 |
5.1 摇瓶试验 |
5.1.1 液固比对浸出率的影响 |
5.1.2 浸出剂浓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
5.1.3 烧渣粒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
5.2 柱浸探索试验 |
5.2.1 No.1柱浸试验 |
5.2.2 No.2柱浸试验 |
5.3 浸出液中富集金的探索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10)黄铁矿烧渣中金银资源利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金银回收工艺中氰化影响因素 |
1.1 烧渣中金银的存在状态 |
1.2 焙烧温度的影响 |
1.3 烧渣中杂质元素的干扰行为 |
1.4 氰化预处理机理 |
1.5 氰化钠浓度的影响 |
1.6 氰化温度的影响 |
1.7 氰化时间影响 |
1.8 搅拌的影响 |
2 烧渣中金银氰化的新工艺 |
3 结束语 |
四、黄铁矿烧渣的综合利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铁矿烧渣碱溶脱硅试验研究[J]. 高威,张强,李莎. 湿法冶金, 2021(04)
- [2]微波场中黄金浸出尾渣选择性氯化的工艺及机理研究[D]. 李浩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3]一例进口“铁矿”的属性鉴别研究[J]. 余淑媛,李勇,刘冬,杨俊凡,刘志红,梁烽,任聪,吴景武,唐梦奇,陈俊彬. 化工管理, 2019(34)
- [4]硫化铅精矿低温熔盐一步炼铅实验研究[J]. 薛浩天,巢世刚,李云,陈永明. 矿冶工程, 2018(04)
- [5]某含金、银黄铁矿综合利用试验[J]. 王中海. 现代矿业, 2018(03)
- [6]提高某铅锌矿硫精矿回收率研究[D]. 徐寒冰.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1)
- [7]我国矿山固体垃圾现状与利用潜力[J]. 张佳文,崔宁,尹冰,徐铁人,陈连进,薛强,李霖杰. 矿产综合利用, 2014(01)
- [8]NH4Cl-NH3-H2O体系浸出黄铁矿烧渣中铜的动力学[J]. 唐朝波,晋帅勇,唐谟堂,卢阶主. 湿法冶金, 2010(04)
- [9]氯化铵—氨—水体系稀液堆浸法处理黄铁矿烧渣的基础理论研究[D]. 晋帅勇. 中南大学, 2010(03)
- [10]黄铁矿烧渣中金银资源利用进展[J]. 李宇亮,关卫省,石旭东,王倩,李绍卿. 应用化工,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