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事业发展论文,对策论文,成就论文,我国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激励和指导下,在中央“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科技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能量和强大的推动作用。
80年代,为了缩小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我国政府相继制定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火炬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和基础性研究计划,逐步形成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基础性研究的总体战略布局。1992年以来,又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些计划和政策措施对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在看到我国科技事业迅猛发展、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距,科技事业本身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与制约的“瓶颈”,因此,正视我国科技发展的问题,选择正确的对策加以实施,对我国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尤为重要。
一、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成就主要表现为:
1、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投入不断增加
1949年,全国专业技术人员不足5万人, 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的不超过500人,专业科学研究机构只有30多个。到1996年末,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59万人,是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434.5万人)的6.3倍。全国县级以上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5434个, 高等院校办科研机构340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研机构13744个, 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80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59万人,约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4/7。1996年,参加产、学、研合作的单位4.5万个, 设立合作研究开发项目1.58万项,参加人数67.5万人。许多企业实行总工程师责任制,并设立了企业技术开发基金,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加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经费投入也取得了稳步的增长。1996年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达1016.9亿元,比1988年增加了752.1亿元;1996年, 全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工业和建筑企业等单位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为899 亿元,其中研究与发展(R&D)经费327亿元,分别是1985年(159.2亿元和48.14亿元)的5.6倍和6.8倍。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0.5%, 在发展中国家居中等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财政在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9—1996年间国家财政对科技拨款总额达2580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4—6%之间,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也属较高水平,如日本为2.8%,瑞士为1.3%,法国5.2%。
2、科技成果与专利的数量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重大科技成果的数量大幅度增长。据统计,1966—1977的12年间,全国重大科技成果为7244项,而1978—1989的12年间,全国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就有209865项,是前12年的29倍。1996年,全国共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3.1万项,是1980年(2687项)的11.5倍,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17%,获国家奖励的成果647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1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36项。另据统计,从建国到1996年,我国共取得省、 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40.7万项,以上科技成果覆盖了农业、工业、交通、重大装备、高新技术、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国防建设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为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增强综合国力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在高技术领域,1979至1994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43颗人造地球卫星,并能使卫星成功地返回地面,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回收技术的国家。1981年,我国又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三颗卫星,成为继美、苏、法之后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我国还成功地完成了水下导弹发射、洲际导弹发射、“长征三号”大推力火箭发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5兆瓦低温核供热反应堆建成并运行、 大亚湾核电站建成发电、原子级操纵和原子级加工、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实现国内国际联网、“银河”巨型计算机、“曙光”高性能并行处理机、智能型英汉机器翻译系统、导弹卫星无线电测控,还有籼型杂交水稻、高产多抗性杂交玉米、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等等,标志着我国在航空航天、核能、超导、动植物杂交育种、通讯技术等领域,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
1996年,我国年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0万件大关,共受理专利申请102735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开始施行的1985年申请受理量(14372件)的7.14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8517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49604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为24614件。在全部专利申请中,国内专利申请为82193件,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为20542件。到1995年底,国家专利局共批准专利268217件,专利实施率为30%。
3、科技计划硕果累累,科研基础设施、 科研条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自80年代中期各层次的科技计划开始实施至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八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共安排农业、资源勘探、重大装备、能源、交通、原材料、机械电子、高新技术、社会发展等179个项目, 共取得成果1.5万项,其中1.2万项科技成果在国民经济和各个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获得直接经济效益400多亿元。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在所选择的生物、 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共取得研究成果1200多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540项,38 %的成果获得应用并产生了经济效益,10%的成果已形成商品,有的已经进入中试阶段即将形成产业。
为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而实施的火炬计划,在全国建立了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11748家,职工人数79.6 万人。1994年全国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852.7亿元, 实现技工贸收入942.6亿元,出口总额12.7亿美元。
振兴农村经济的“星火计划”,1985—1994年,建成43个国家级星火密集区,共完成项目5.1万项,培训技术管理人才2070万人,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础研究计划自1989年实施以来,在优先发展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中建立了15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百多个博士后流动站, 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始于1992年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攀登计划”,迄今已获得一批高水平成果,高温超导研究、表面原子级操纵和加工技术、胰岛素分子正确结构的形成等成果都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充分肯定。
自然科学基金在追踪科学前沿和开拓科技新领域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1996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科学项目4109项,资助金额6.4 亿元。 1992—1996年,已经资助项目的经费总额达到20.8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技术市场已成为以市场机制调整科技资源与经济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渠道。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各类技术贸易机构5.4万家,技术市场从业人员逾百万人, 其中专业人员60万人。1986—1996年,全国通过技术市场共缔结技术合同230万项, 成交技术合作总金额1233亿元。仅1996年,全国就签订技术合同22.7万项,成交金额300亿元,平均每份技术合同金额13.2万元。
截止1994年底,我国共建立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42 条工业性示范线。1996年又新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8个,国家工业试验基地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0个,并对26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的改善对促进技术创新的应用研究和资源环境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已建成的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开放实验室、工业性试验基地和大型科研工程,使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4、科技服务、咨询与软科学研究日益兴起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服务、咨询队伍。形成了以中国科协为代表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服务咨询培训体制和运行机制。截止1995年底,建立了357个科协机构,拥有430.8万会员,其中科学家、工程师300.9万人,占69.8%,在学术会议、 科学考察、科技培训、科普活动、技术咨询等多个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等服务工作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96年已建立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2400个,拥有技术监督人员11.6万人,全年制定、修订国家标准1387个,其中新制定818个。 全国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3378个,全年强制鉴定计量器具2432万台(件)。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了气象科技的物质基础建设。截止1996年底,我国每个县都建立了气象台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气象台站2587个,卫星云图接收站190个,其中采用同步卫星131个,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我国的测绘科技事业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开始由传统测绘向地理信息产业转变。1996年测绘部门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图81396幅, 公开出版地图983种。
我国的软科学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全国已有软科学研究机构960个,研究人员2.9万人。1996年根据三种国际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 《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我国科技人员在国际上发表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26395篇,是10年前1987年9017篇的3倍多,按论文数量排序,也由1987年的第17位,上升为1996年的第11位。
二、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我国科技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大发展的同时,必须指出,从整体上说,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科技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必须正视我国科技事业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积极探索解决的对策,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进一步的发展。
问题之一:全国科技意识淡薄、科技素质低。
国民科技意识的强弱,决定着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与未来。虽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妇孺皆知,但国人对科技的认识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当低。如在企业界,调查表明,仅有10%的企业对技术进步有危机感,企业缺乏依靠科技图发展的长远战略眼光。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经济发达国家平均文盲率2.1%, 发展中国家平均文盲率38.2%,最不发达国家文盲率为67.6%。目前美国、加拿大的文盲率分别为1.2%和1%,日本已经不存在文盲现象。而我国文盲、半文盲率则高达15.9%。另外,中国大学入学率仅为1.7%,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2.7%。可见我国国民的文化水平亟待提高。
问题之二:研究开发体制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研究开发体制是从原苏联照抄照搬过来的,按计划经济模式构筑了科技和经济相互分离的政府管理体制。从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基础研究机构到各部门各省市开发应用型科研院所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基本上与社会经济的主体——各类企业无关。号称“五路大军”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独立于企业之外,造成研究机构与企业分离,研究、设计与生产脱节,军民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科技严重脱离于经济,科研机构缺乏动力和活力,科技人员积极性低落等等弊端。经过多年来的科技体制改革,上述状况有了某种程度的改善,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科研结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开发体系。
问题之三:科技投入存在“五低”现象。
科技投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政府、全社会对科技事业的支持程度和重视程度。改革开放以来,从总体上说,我国科技投入经费总量增长较快,从1988年的264.8亿元提高到1996年的899亿元,但是增长并不稳定,如果扣除物价指数(以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折算),1989年科技活动经费比1988年下降了8.2%、1990年比1989年只增长4.2%,1991、1992、1993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分别比上一年增长29%、20%和11.3%,但1994年又出现负增长,比上一年下降了12.5%。因此,尽管科技投入绝对量不断增加,但实际增长速度却几乎呈逐年降低趋势。
1992—199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2.1%,其中各年分别增长14.2%、13.5%、12.6%、10.5%和9.7%, 今年上产年又比去年同期增长9.5%,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增长最快, 波动最小的经济发展奇迹。但科技投入经费的增长率(以1988年不变价格计算)除1991和1992年外,始终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并未出现象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起飞后科技经费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局面。这种科技经费投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的不合理状况,对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能力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科技人员人均科研经费投入过低。据统计,从1990年到1996年,我国科技人员人均科研经费由1.45万元提高到3.13万元,但是与国外科研人员相比,差距仍非常巨大。如美国为15万美元,日本为10万美元。按汇率计算,我国从事研究开发人员年人均科研经费仅为美国的1 /45,日本的1/30。
研究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低。研究发展(R&D )是科技活动中的创新部分,是科技活动的核心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研究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R&D/GDP)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科技投入规模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我国R&D/GDP1991年为0.72%,1992年为0.71%,1993年为0.62%,1994、1995、1996年各为0.5%,逐年下降。不仅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与中欧、 东欧国家(1.7%)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1.6%)相比也相去甚远。
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低。截至目前,我国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只占国家全部科技投资比例的13.8%,而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早已超过60%;发达国家企业是研究开发活动的主体,因此,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都十分重视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例如在日本,中小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约占其销售收入的6%, 大企业投入的比例更高,日立公司最高时曾达13%,相比之下,我国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不足销售总额的1%。即使在高技术行业也是如此, 如我国电子行业中比较出色的熊猫集团,科技开发投入占营业额的比例为3%, 而国外的一些相应企业则已高达20%以上。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科技事业也是如此。科研经费的投入就相当于“粮草”,在上述“五低”的情况下,必将影响科技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科技的长远发展。
问题之四: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投入效费比相当低。
虽然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但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仍很低,只有25%左右,而转化为商品并形成规模效益的仅10%—15%。从科技进步对GDP 的贡献率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已由本世纪初的5%—20%,上升到目前的60 %—80%,而我国只略高于30%。另据国家专利局的统计,80年代末,我国非职务发明的实施率只有14.8%,职务发明创造的实施率也只有45.2%。这说明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高积累、高投入的外延式发展道路来实现的。
科技成果转化率仅20%—30%,造成了70%以上的科技成果未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科技投入的角度来说,即科技投入的大部分未能获得有效的回报,因此,科技投入的效费比相当低。
问题之五:研究开发机构规模可观,但现状堪忧。
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力量强大是我国当前研究开发体系的一个特点。但我国研究开发机构在产出科研成果、专利和面向经济诸方面的能力却十分令人担忧。据《中国科技国情调查报告之四》统计:1993年,4875家科研机构中只有2697家科研机构发表了论文,这意味着我国44.6%的研究开发机构,一年竟然没有发表一篇论文;1993年,4875家研究开发机构共获专利权1396项,其中发明专利443项,占专利授权总数的31.7%,这意味着我国研究开发机构平均一年只获得0.09项发明专利,即每10个研究机构一年还不能获得一项发明专利。而且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超过20项的机构只有一家,拥有专利授权数超过3项的机构37家, 只占机构总数的0.75%,这说明99.25 %的研究开发机构一年拥有的发明专利不超过2项。而日本的日立公司拥有的专利数达万项。
绝大多数研究开发机构走向应用的科研成果不多,有97.41 %的机构成果应用不足10项,超过10项的研究开发机构只占总数的2.59%,而且大部分成果应用集中在少数科技实力强的研究开发机构。
问题之六:科技人才绝对缺乏与相对过剩,“断层”、“外流”现象严重。
我国科技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仅1.5%,因此, 科技人才极其缺乏。据统计,我国每万人口拥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94.5人,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5人的平均水平,也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腾飞的关键时期,按专家测算,经济“腾飞期”人才阈值应为6%,即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员数应达到600人的水平,可见我国科技人才的稀缺。另一方面,现有人才闲置浪费情况严重,国家科委的抽样调查表明,在1033万专业技术人员(不含中小学教师)中,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全部能力的人员只占14.6%,估计有344 万专业技术人员处于闲置状态,而且有30%的人基本不能发挥作用。以至于美国《商业周刊》评论:“发展中国家人才济济,科技发展潜力巨大。……人才最多又未得到利用的地方是中国。”可见,作为人口大国的我国,拥有最丰富的人力资源,浪费最大的也是人力资源。
从科技人才的年龄结构看,全国普遍存在着“老化”和“断层”问题。中国科学院45岁以下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占高级职称总人数的比例仅12%,也就是说,中国科学院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超过46岁的比例高达88%,而根据科学学研究表明,具有最佳创造力的年龄阶段为35—45岁。
我国科技人才的外流现象也十分严重。据统计,1978年至1994年底,我国公派出国留学约13万人,回国的约7万。而据美国官方透露, 在参加阿波罗登月计划的高级工程师中,中国人就占1/3;在美国第一流科学家和工程师中,中国人占1/4。在美国最近的火星表面探测计划中,对于其成功起重要作用的也有3位华人科学家。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对策
对策之一:提高全民科技意识,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普及工作,努力提高国民科技素质。
在目前全民科技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必须加强科技进步的紧迫感、危机感教育,树立科技发展观,把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民族振兴联系起来,增强全民族的科技忧患意识。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世界近代史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从我国国情出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措施。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与教育置于国家发展的重要地位,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科技意识的必由之路。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和统筹规划,逐步增加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
对策之二:加快以人才分流、结构优化为核心的科技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科研与教育结合、科研与设计结合、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结合、军事科研与民用科研结合,努力形成组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研究开发体系。
调整科技体制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科技、经济竞争,是一种世界性趋势。我国原来的科技体制不适于跟踪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也不适于科技与生产相结合,因此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等政策与措施。经过十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我国的研究开发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科技体制改革仍需不断深化。
对策之三:多层次多渠道的增加科技投入,用法律保障科技投入,增加企业对科技的投入。
科技投入中存在的“五低”问题,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大问题。可以从如下的几个途径解决:
(1)建立持续、稳定的科技经费投入机制, 保证科技经费较稳定的增长速度,使科技投入走上一个持续、稳定轨道;
(2)树立全社会共同科技投入的观念,多渠道地增加科技投入;
(3)近期内, 由于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仍然是我国科技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因此,政府财政科技拨款还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增长,保证科技投入的力度;
(4)为科技投入立法,用法律的手段保障科技经费的落实。 制定鼓励企业科技投入的政策,用法律与政策刺激企业增加研究开发的投入,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
(5)建立国家科技银行,促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 大幅度增加科技贷款规模。
对策之四:落实“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的战略思想,以“结构倾斜”的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立法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科技经济一体化是世界性趋势,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更为迫切。通过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创新机制,使科学、技术、生产在市场经济中形成统一的整体,构建科研、开发、生产一条龙,技、工、贸一体化的新格局,把科技面向经济,经济依靠科技落到实处。
调整科研人员的分布,使从事应用性开发人员向中试、生产环节倾斜,确保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也是解决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投入效费比低的可行途径。
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该法于1996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开辟了依靠法律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纪元。加快制定有关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对策之五:进一步加大科研院所改革的力度,鼓励科研院所自身企业化和科研院所进入企业,精简科研机构的数目,提高科研机构的质量,使科研院所与经济结合更紧密,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规模可观,现状堪忧的科研院所,在“放开一片”的指导方针下,与企业结合或合并,是科研院所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抛开旧观念,科研院所能够与企业很好地结合,能够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实现共同发展的事实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要鼓励科研单位自身企业化、科研单位进入企业,这是实现科经一体化的新思路,也是解决目前科研单位经济问题的好办法。
对策之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增强科技人才的后备力量。继续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为经济腾飞创造必要的人才基础。对现有的科技人员进行资格认证,重新配置,减少科技人才闲置与浪费。大力培训素质较高的科技人才,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形成一支高水平的跨世纪的优秀科技人才队伍。
资料来源:
1.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1995、1996
2.李坚·科技事业蓬勃发展——1996年全国科技统计概要·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6
3.柯仁·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成就·资料通讯,1996·1
4.中国统计出版社·国际统计年鉴,1996
5.科技国情报告(一、二、三、四)·中国科技信息,199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