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子[1]2012年在《韩汉空间维度词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认知语言学认为,从语义和语法上来说,空间表达比其他非空间表达更为基本’,空间范畴是语言中表达其他很多关系范畴的基础。空间维度形容词具有[+空间][+实体][+形状][+方向][+延伸]语义特征,与其他空间词语相比,其语义上的隐喻、转喻现象、构词方式以及句法特征都有着特殊之处。其特殊语义和用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也是难点之一。本文以具有[+零维][+一维][+二维][+三维]特征的七组十四个韩汉空间维度形容词——“大/小”、“长/短”、“高/低”、“深/浅”、“宽/窄”、“厚/薄”、“粗/细”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穷尽描写了韩汉空间维度词所包含的具体义项,概括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隐喻与转喻现象的异同以及隐喻与转喻路径的异同,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在二语习得中的一些制约因素。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前人研究概况。第二部分界定韩汉空间维度的外延和内涵,对韩汉空间维度词进行语义分析。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六部分对七组韩汉空间维度词进行详细的分析,系统地探讨韩汉空间维度词的基本义、转喻义和隐喻义的异同,进而考察了韩汉空间维度词对称与不对称问题。第七部分对韩汉空间维度词的二语习得情况以及现行教材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第八部分是结论。本文对韩汉空间维度词的语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细化其基本义的语义特征,揭示了基本义到转喻义、基本义到隐喻义、转喻义到隐喻义的语义扩展路径;对韩汉空间维度词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的解释;以提高二语习得为主要目的对现行教材以及韩汉空间维度词习得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材教学建议。本文对韩汉空间维度词进行全面而系统性的分析,弥补了相关研究的欠缺并为空间维度词的类型学研究提供了参考,而且在语义、构词、句法上的研究成果为现行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金海燕[2]2011年在《汉韩空间维度词“高/低(矮)”和“(?)”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空间维度形容词是对具有一定形状的物体或其部分所占据空间的量进行描述的词语,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认知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中的“高、低(矮)”与韩国语的“(?)”在始源域中的实指义和目标域中的隐喻义分别进行了对比,以语言标记理论等相关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对空间维度形容词“高、低(矮)”的10个词项和“(?)”的7个词项的句法功能和句法特征进行了逐一的考察和分析。在上述各项语法特征考察的基础上得出“高、低(矮)”和“(?)”句法的异同点。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绪论。对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做了简要回顾,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为两种语言的“高、低(矮)”空间维度形容词实指义的对比。主要就汉语的“高、低(矮)”与韩国语的“(?)”等进行了语义对比。第三章为隐喻义对比。着重讨论两种语言声音、年龄及其他抽象概念中所表现出的语义上的异同点;并简单的分析汉韩语中的不平衡性。第四章重点考察分析空间维度形容词“高、低(矮)”和“(?)”的句法特征和句法功能。“高、低(矮)”着重讨论受程度副词和否定副词修饰带动态助词,重叠,带宾语、带补语,做主语、做宾语、做状语、做定语、作补语、做谓语等12个考察项目;“(?)”着重讨论受程度副词和否定副词修饰、带时制词尾,重叠,动词化,做主语、做宾语、做谓语、做定语、做状语等10个考察项目。建立“高、低(矮)”和“(?)”在句法中的序列,并借此来进一步确认这些成员的句法序列。考察汉韩语组合能力和充当句子成分能力,并且总结其异同点。最后是结语部分。
孙敏庆[3]2009年在《俄汉语空间维度词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空间范畴是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语言空间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突出体现为空间词汇成为研究的热点。空间词汇可以分为两大类:表示外部空间特征的词汇及表示内部空间特征的词汇。目前已作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表达位置关系的空间前置词(俄语)和空间方位词(汉语)上,而对表达事物自身空间特征的空间维度词的研究比较忽视,尤其是在汉语研究中,相关研究的文献寥寥无几。具体到该类词汇的俄汉对比研究更是屈指可数。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借助隐喻认知理论和标记理论对俄汉语中的空间维度词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分析。本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及结论构成。其中,第二、三章为本文的重点部分。我们首先对空间维度词进行了界定,然后以высокий/низкий(“高/低”)、глубокий/мелкий(“深/浅”)为例,从词典释义以及与事物名词搭配的选择性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单语内的分析及双语对比。在第三章中则结合隐喻认知理论对俄汉语中的высокий/низкий与“高/低”、глубокий/мелкий与“深/浅”由空间域向其他目标域(时间域、数量域、社会关系域、评价域等)跨域映射时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试从认知特点、民族文化等方面给予阐释。在第四章中,我们又结合标记理论对俄汉语中空间维度词对内部的不对称性及其原因进行了语言内外的综合阐释。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选题及内容新颖、例证丰富翔实、结合图表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印证了隐喻认知理论和标记理论,为单语研究及双语对比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会促进外语教学及翻译实践。
蒂娜[4]2016年在《汉语“长/短”与俄语“(?)”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人类概念形成具有重要特殊意义的是空间隐喻。大多数的抽象概念通过隐喻来表达和理解的。本文经研究,借助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和方法,从共时的角度、对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长/短”与俄语的“(?)”进行了语义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长/短”与俄语的(?)的不对称现象。由于各民族的文化背景、认知模式以及语言类型的不同,两种语言在其表现形式上有关同点,也有不同点。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绪论。对研究概况做了简要回顾,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为两种语言的“长/短”义空间维度词词义的对比。主要就汉语的“长/短”与俄语的“(?)”进行了词义对比与隐喻对比。第三章为句法对比。重点讨论两种语言的句法功能之异同。第四章讨论“长/短”的语用对比。具体讨论二者的句类分布与使用频率。最后是结语部分。
田玉粉[5]2016年在《汉韩空间维度词对比》文中提出空间维度形容词是对具有一定形状的物体或其它部分所占据空间的量进行描述的词语,在汉韩两国的语言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论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现代汉语“深/浅”与韩国语的“(?)/(?)”为研究对象并对比分析。汉语和韩国语中对这对反义词的研究较少,而且还对这两对反义词的对比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文将从前人研究基础上,用三个平面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知识,从语义和句法、语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对“深/浅”和“(?)/(?)”的基本义和隐喻义进行了对比,有详细考察了“深/浅”和“(?)/(?)”的搭配特征和句法功能。另外还从感情色彩、使用频率、使用上的不对称等三个方面考察了汉韩语用方面的不同点。由于各民族的文化背景、认知模式以及语言结构的不同,两种语言在其表现形式上呈现异同。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相关研究现状、语料来源简要说明。第二部分是语义部分。语义方面主要对汉语“深/浅”与韩国语“(?)/(?)”的基本义和隐喻进行了举例分析。第三部分是句法部分。句法方面主要对汉语“深/浅”与韩国语“(?)/(?)”的句搭配特征和句法功能进行了举例分析。首先,讨论了汉语“深/浅”受程度副词和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带动态助词“了”、重叠等方面的搭配特征和韩国语“(?)/(?)”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受否定副词的修饰、带时制词尾和动词化、重叠等方面的搭配特征,并作出了对比研究。其次,讨论了汉语“深/浅”和韩国语“(?)/(?)”作定语、主语、谓语、状语、补语等句法功能,并作出了对比研究。第四部分是语用部分。语用方面主要对汉语“深/浅”和韩国语“(?)/(?)”的感情色彩、使用频率、使用上的不对称等三个方面考察了汉韩语用方面的不同点。最后是结语部分,主要对本论文所述内容、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指出了文中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努力方向。
苏珊珊[6]2010年在《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空间范畴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空间词汇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已作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表达位置关系的空间前置词(俄语)和空间方位词(汉语)上,而对表达事物自身空间特征的空间维度词的研究比较忽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以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широкий?узкий(“宽∕窄”)、длинный?короткий(“长∕短”)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分析。该选题及其研究内容均有创新性,研究成果具有理论价值、学术价值及实际意义。能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俄汉语隐喻的认知及研究,促进俄汉语互译,有利于俄语、对外汉语教学及词典编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本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创新之处、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第二部分:论述了俄汉语空间维度词широкий?узкий(“宽∕窄”)、длинный?короткий(“长∕短”)的基本意义。从词典释义、维度的共性和个性差异及其搭配特征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三部分:结合隐喻认知理论对俄汉语空间维度词широкий?узкий(“宽∕窄”)、длинный?короткий(“长∕短”)由空间域向其他目标域(时间域、数量域、评价域、社会关系域等)跨域映射时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四部分:简要论述了俄汉语空间维度词широкий∕узкий(“宽∕窄”)、длинный∕короткий(“长∕短”)的程度特征的表达手段。最后是论文的结论。总结了本论文研究的几点创新性结论、研究的意义和存在的不足。
刘梅丽[7]2016年在《汉英空间维度词“大/big”隐喻拓展差异及成因探析》文中提出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比分析"大/big"语义隐喻拓展异同,并探析隐喻跨语言差异的成因。研究发现:第一,"大/big"语义的跨域映射异同并存:二者均从空间域映射至时间域、数量规模域、力量程度域、社会地位域和其它抽象认知域;"大"比"big"的语义容量更大,跨域映射范围更广:"大"还可隐喻拓展至年龄域、评价域、感知域和天气域,而"big"还可喻重要性,并且其在力量程度域的拓展展现出独特性。第二,此间共性源于汉英民族相似的生存空间和对生存空间共通的身体体验;而其个性源于隐喻的民族思维特异性、民族文化特异性和语言类型制约性。第三,隐喻的生成受思维、文化和语言类型的制约。
田美花[8]2006年在《汉韩空间维度词“大/小”的语义对比》文中指出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大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隐喻来表达和理解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和方法,从共时的角度,对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大/小”与韩国语的“(?)”进行了语义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大/小”与“(?)”的不对称现象。由于各民族的文化背景、认知模式以及语言类型的不同,两种语言在其表现形式上呈现异同。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是绪论。对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做了简要回顾,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为两种语言的“大/小”义空间维度词实指义的对比。主要就汉语的“大/小”与韩国语的“(?)”以及“(?)”等进行了语义对比。 第三章为隐喻义对比。着重讨论两种语言数字、数量、年龄及其他抽象概念中所表现出的语义对应形式。 第四章讨论“大/小”的不对称问题,具体讨论二者语法功能、语义和使用频率的不对称。 最后是结语部分。
崔馨丹[9]2015年在《汉韩空间维度词“厚/薄”和“(?)”的对比》文中指出空间维度词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对汉语和韩国语中的空间维度词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揭示出两种语言在空间维度概念上的异同。本文选取了汉语空间维度词“厚/薄”和韩国语空间维度词“(?)”这一常用的空间维度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从共时平面对汉语空间维度词“厚/薄”与韩国语空间维度词“(?)”的基本义、转喻义及隐喻义、句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厚/薄”和“(?)”的共性和差异。第一章为绪论,包括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和内容、前人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主要考察了汉语“厚/薄”的基本义和韩国语“(?)”的基本义,并且对汉语“厚/薄”与韩国语“(?)”的基本义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三章主要考察了汉语“厚/薄”的转喻义和隐喻义、韩国语“(?)”的转喻义和隐喻义,并对汉语“厚/薄”与韩国语“(?)”的转喻义及隐喻义进行对比分析。第四章主要从句法对比层面分别考察汉语“厚/薄”和韩国语“(?)”的搭配功能和句法功能。搭配功能方面,首先考察汉语“厚/薄”的搭配特征,然后考察韩国语“(?)”的搭配特征,最后对汉语“厚/薄”与韩国语“(?)”的搭配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句法功能方面,首先考察汉语“厚/薄”的句法功能,然后考察韩国语“(?)”的句法功能,最后对汉语“厚/薄”与韩国语“(?)”的句法功能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结语部分概括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了文章中存在的不足。
任永军[10]2004年在《空间维度词“大、小”的认知语义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和隐喻投射理论对空间维度词“大、小”的实指义和隐喻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其实指义的具体内容包括“大、小”所描述的事物的突显程度 ,其所说明的事物的典型形状 ,以及与其他维度词语对立项数的不同 ,其所描述的事物的维度突显数量情况等。其隐喻义的内容包括“大、小”表示时间、表示年龄等 ,其隐喻义与其始原域中的实指义具有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 韩汉空间维度词对比研究[D]. 闵子. 延边大学. 2012
[2]. 汉韩空间维度词“高/低(矮)”和“(?)”的对比分析[D]. 金海燕. 延边大学. 2011
[3]. 俄汉语空间维度词对比分析[D]. 孙敏庆.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09
[4]. 汉语“长/短”与俄语“(?)”的对比研究[D]. 蒂娜. 延边大学. 2016
[5]. 汉韩空间维度词对比[D]. 田玉粉. 延边大学. 2016
[6]. 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 苏珊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
[7]. 汉英空间维度词“大/big”隐喻拓展差异及成因探析[J]. 刘梅丽.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
[8]. 汉韩空间维度词“大/小”的语义对比[D]. 田美花. 延边大学. 2006
[9]. 汉韩空间维度词“厚/薄”和“(?)”的对比[D]. 崔馨丹. 延边大学. 2015
[10]. 空间维度词“大、小”的认知语义分析[J]. 任永军.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标签:中国语言文字论文; 语义分析论文; 空间维度论文; 认知语言学论文; 现代汉语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语言表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