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综述
□文/王 静
(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提要] 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差异的关系研究,历来是经济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差异的关系归纳为“两单一双”,多角度探究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再者就流动人口是否同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进行文献梳理,倡导政府间相互合作,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终极目标。
关键词: 人口流动;区域经济差异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在经济领域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然而,经济快速增长背后的区域经济失衡问题却日渐凸显。因此,区域经济差异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发展经济学、地理经济学理论及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区域经济差异引起人们的迁移行为,大多数的人口迁移又反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目前为止,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探究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人口流动到底是扩大还是缩小了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是否是引起人们迁移行为的主要因素?流动劳动力同质或异质是否会给区域经济增长带来不同的效应?
本研究中,与≥90分组患者相比,<70分组患者LVEF较低、pro-BNP较高、住院时间更长、消化道出血更多见,心脏破裂或室间隔穿孔发生有增加趋势。<70分组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比例更高、因STEMI就诊比例更高、急诊介入治疗比例更高、入院时收缩压血压稍低,这可能是其转归较差的原因。
一、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差异的“两单一双”关系
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一种多维、多元的动态关系,因而研究角度也是多种多样。具体到流动人口与经济差异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人口流动→经济差异、经济差异→人口流动、人口流动⇆经济差异这样的“两单一双”关系。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部分人口流动是指不考虑流动人口是否同质或异质问题的一般意义上的概念。
(一)单向关系1:人口流动→区域经济差异。我国经济发展历程表明:人口流动行为的增加,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同时使得区域经济失衡问题日渐凸显。但具体影响效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千差万别。首先,不同时间、不同尺度的选择,结论不尽相同。在1978~1987年,我国跨区人口流动增强了全国整体差距、东部地区内部差距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的扩大,但却缩小了中部地区内部差距的扩大趋势;而在1996~2003年期间,人口流动加剧了全国整体差距、中部地区内部差距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扩大的事实,但却有效地减缓了东部地区内部差距扩大的趋势。其次,研究学者、研究角度的不同也会造成研究结论的差异。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缩小效应。对于区际间而言,市场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将使劳动要素边际报酬均等化,从而缩小地区间的劳动报酬差距和人均GDP差距,最终带来区域经济差异缩小。对于民族经济差异而言,王淑娟以劳动力流动为控制变量,考虑流动劳动力的实验组模型较对照组而言显著性明显提高,劳动力流动抑制了新疆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趋势。第二,扩大效应。段平忠在探究我国省际人口迁移对经济差异影响时指出,人口迁移进一步加剧了三大地带间本身存在的增长差距扩大趋势,说明人口迁移是增长趋势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周加来从要素流动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认为在1991~2006年间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区域差距扩大的作用明显。第三,不确定关系。许召元等对劳动力流动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观点持怀疑态度,通过构建包含资本外部性、劳动力不完全流动和拥挤效应的两区域模型说明了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不一定能缩小区域差距。
伴随着中央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不断调整,部分地区的人口迁移出现过度现象。目前,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过度的人口流入,使得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卫生、交通状况等承受超荷负担。同时,中、西部的过度人口流出,造成人力资本不足,城市发展严重受到制约,因此适度的劳动力“回流”才是区域差异矛盾的正解。
(一)同质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差异。劳动力同质方面的研究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结论。一方面部分学者认为人口流动将会扩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程度。该观点学者从地理经济学角度出发,强调人口流动会将经济活动区域划分为核心区和外围区两个层次,由此造成的实际工资率差异会进一步吸引外围区人群向核心区流动,从而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部分学者持相反结论,即人口流动将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即使各区域最初的发展存在不均衡,但这种不均衡只是暂时的,在经过一定时期后,要素的逆向流动可实现区域发展水平趋于收敛,导致经济增长均衡。那么,劳动力作为生产的基本要素之一,其自由流动最终将带来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因此,同质劳动力流动到底是缩小差异还是扩大差异,学界并未形成统一结论。
受传统封建思想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体制一直难以摆脱管制行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家长作风、特权现象等,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进步,但大政府、小社会的形式仍然很严重,我们的政府号称万能政府,无所不能地包揽着所有公共服务的职能,但具体服务提供时该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没有给予,反而时常出现相互推诿、乱收税费等现象,大多认为服务型政府就该一心一意搞投资、搞先进技术、搞经济建设,而将人民所关心的切身利益抛之脑后,很少关注。实质上公共服务必须注重公共利益,服务大众,将服务的权利让给市场,把服务的对象定为公众。
从流动劳动力“质量”角度考虑,目前对于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假定劳动力同质。即不考虑劳动力的素质差异。第二,假定劳动力异质。即劳动力的素质差异会直接影响人口流入流出地的经济增长。
“专责小组获取到准确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确立整改目标,然后跟相关科室协商,力争拿出整改措施。”李红指出。
从区域经济角度来看,以上学者侧重强调经济因素,可能会造成人口流动原因的片面解读。对于民族成分复杂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宗教信仰、异域文化等非经济因素是决定人口是否迁移的关键。因此,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综合考虑,有助于更好地解读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关系。
定植前要选苗,大小苗分开定植,便于管理。行距是100厘米的按株距22~24厘米定植,方法是用打孔器打孔坐水定植,靠垄边打孔,待水渗下后及时封埯。一定要水渗下后再封埯,并且一定要封实,防止吊死苗。定植深度要以不埋子叶为准,封完埯后龙头高矮一致。定植时要坐药水定植,每667平方米用300毫升的锌硫磷防止地下害虫,25克生根粉促使根系早生快发,1000克的络氨铜可有效防治青椒疫病,但必须掌握好农药浓度,否则易出现药害,影响根系发育,不利缓苗。
二、流动人口是否同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三)双向关系:人口流动区域经济差异。相对于以上的单向关系探究而言,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差异之间的双向关系研究文献较少。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从人口流动影响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作用人口流动两个部分分开论述二者关系,即两种单向关系的“简单加和”。一定程度上而言,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关系探究。另一种是应用空间计量模型,在考虑空间联动效应的基础上来揭示区域经济差异及人口迁移问题的本质特征。李晓阳、黄毅祥运用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分析了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联动作用,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际人口流动带来的人口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但不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目前,特大城市人口集聚已出现过度现象,反而抑制了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劳动力“回流”才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良策。综合比较,第二种的联动关系探究,更好地表述了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双向关系的互动性特点。
(二)单向关系2:区域经济差异→人口流动。根据人口迁移理论,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经济因素被社会因素取而代之。由于我国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所以经济因素依然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一是区域间生活水平的差异。目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生活水平相差悬殊,东都发达地区生活环境的优越便捷形成拉力,欠发达地区的贫困落后,以及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形成推力,这种差距形成的强大推拉力,促成人口流动。二是就业机会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的倾斜,大量外企的进入,制造业加工业等发展迅猛,就业概率大大提高,因而吸引了中西部地区优秀人才、毕业高校生、农村剩余劳动力等趋向性流入。三是地区间工资差异、城市化程度、各种费用成本等众多因素,都是诱发人口流动的原因。
(二)异质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差异。根据全国人口普查和1%的人口抽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不断提高,且高于全国人口受教育的平均水平,流动人口并非是“低素质”群体。由此说明,我国近年来的人口流动不再是同质简单劳动力的流动,更多的是携带人力资本的人口流动。那么人力资本特质的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到底能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或许“迁移谜题”将能给出最好的答案。理论层面而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区域经济趋向收敛的核心机制是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劳动力自动从劳动边际产出低的地方向边际产出高的地方流动,区域经济自动收敛,最终人口流动将带来区域间经济差异的缩小。然而,Shiojie实证检验日本1960~1990年39个地区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时,结果发现劳动力流动对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在很小程度上降低了地区经济收敛性,即扩大了地区差距。这种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矛盾,称为“迁移谜题”。该谜题或扩大或缩小的矛盾在我国同样存在。一方面,大部分文献结论显示人力资本会扩大地区经济差异。侯燕飞指出,携带人力资本的人口流动加快了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收敛速度,同时降低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则区域差距实际扩大了,而且东西部地区差异中,81%是由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知识、技术等相关因素造成的。同样探究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差异,刘乃全强调即使异质型劳动力的迁移使落后地区人才更加匮乏,但发达地区外来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较高贡献率可能会因边际产出水平下降而降低,因此中国劳动力的迁移并不会很大程度地缩小地区差距。另一方面,仍有较少部分学者得出人力资本缩小经济差异的结论。余吉祥基于经济集聚视角研究人口迁移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异质性条件下,高、低人力资本对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会出现明显偏离,即高技能劳动力的聚集能够显著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综上,学者们虽然对“迁移谜题”提出了各自的解释,但最终并未形成一致结论,仍需不懈的实证探究加以验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经济差异矛盾,国民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如若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再多的投资也是徒劳。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历程便是最好的证明。改革开放前的“三线时期”,国家的倾斜政策为中西部引入了大量的投资机遇,但并未因此而缩小同东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然而2000年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大量的高端人才投身于西部经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进而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东西部间经济差异强度。所以,只有当人力资本积累突破一定界限时,人口流动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效应才会爆发。
三、结语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效应可以分为扩大、缩小、不确定三种;(2)同质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尚未得出统一结论;(3)携带人力资本的异质劳动力流动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更为显著。
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因此,各地政府因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做好人才战略安排。各地、各级积极配合,共同为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段平忠.1978年以来我国地区差距形成过程中人口流动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5).
[2]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
[3]王淑娟,王笳旭,李豫新.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以新疆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5(1).
[4]严浩坤.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与地区差距[J].地理科学,2008(2).
[5]周加来,李刚.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新经济地理、要素流动与经济政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9).
[6]许召元,李善同.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9.8(1).
[7]李晓阳,黄毅祥.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联动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4(1).
[8]王云娜,孙海娟.从区域经济差异角度看我国的人口流动[J].经济研究导刊,2007(7).
[9]苏华,赵梦园,万劭琨.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发展研究,2013(06).
[10]钟笑寒.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差异[J].中国社会科学,2006(01).
[11]段平忠,刘传江.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5(12).
[12]王德,朱玮,叶晖.1985~2000年我国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均衡作用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3(6).
[13]Braun J.Essays on economic growth and migration[J].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1993.
[14]SHIOJI E.Composition effect of migration and regional growth inJapan [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01.15(1).
[15]侯燕飞,陈仲常.中国“人口流动-经济增长收敛谜题”——基于新古典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与检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9).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收录日期:2019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