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企业竞争力——关于山东大中工业企业竞争力的调查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竞争力论文,山东论文,研究报告论文,大中论文,措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6月以来,我们先后深入海尔、海信、双星、青啤、四砂、济南二机床、济钢等大中工业企业及省直有关部门进行了比较细致地调查研究,同时翻阅了有关国外大中工业企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资料。通过比较研究认为,山东大中企业在国内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力,但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很低,急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山东大中企业竞争力综合分析
(一)竞争力综合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国际化、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资源尤其是生产要素的流动加快,并且突破国界形成世界范围的交换和配置。与此相适应,各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交叉、融合、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竞争已纳入国际市场体系,企业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国际竞争力。因此,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应该是:企业以产品或服务为载体,在国际市场上与竞争对手相抗衡,以获取比较利益并决定自身在竞争中优劣地位的能力。
企业竞争力由诸多因素构成,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企业外显竞争力,即产品竞争力,是企业整体实力集中、外在的反映。第二层次,企业潜在竞争力,即资本、技术等竞争力,是形成产品竞争力的直接、基本的因素。第三层次,深层竞争力,即企业机制竞争力。这种竞争力表现不直观,但都有主导整个微观经济运行的能量。灵活高效的企业机制,有利于企业基本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和充分利用,从而产生巨大的竞争力。
下面,我们根据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和层次,从实际出发,利用几个主要评价指标,对山东大中工业企业的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
山东大中工业企业,许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创建历史长,运行机制不灵活,竞争意识差,缺乏生机和活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逐步推行“两个转换”,竞争意识越来越强,发展较快。截止1996年底,山东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共27245个,其中大中企业2672个,占总数的9.8%,但创利税却占全省利税总额的68.6%;到1997年底,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共23494个,其中大中企业2558个,占总数的10.89%,但创利税却占全省利税总额的68.3%。多数大中企业都制定了“外向发展”战略,在出口创汇、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研究大中工业企业竞争力问题意义重大。
产品竞争力。市场竞争的直接状态是产品的对垒,是产品对消费群体的争夺。因此,产品竞争力是获取市场占有份额,从而击败竞争对于的最有力、最直接的武器,也是评价和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最主要的标志。产品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和获利水平上,一般用销售收入和利税额来表现。根据1997年《中国大中型企业年鉴》的分类排序和中国工业行业状元榜,山东大中企业产品在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山东全省销售收入进入全国各行业100强的企业,机械制造业20家,造纸业21家,手工艺品26家,酒业15家,煤炭业10家;利税总额进入全国各行业100强的企业,机械制造16家,造纸业30家,手工艺品33家,酒业18家,煤炭22家;有19家企业成为销售收入和利税行业状元,如兖州矿业、海尔、海化、轻骑、寿光造纸等企业集团。山东大中企业产品有一定的出口创汇能力。在1997年全国自营出口额前100家企业中,山东占16家,出口创汇较多,贸易指数较高(达59%)。但是,山东竞争力最强的前10位企业与世界500强后10位企业销售收入和利税额相比,山东前10名企业销售收入总和不及世界100强后10位企业总和的1/8,利税总和仅为后10位的1/26。世界500强位于最后一位的巴西电信,销售收入是山东第一位胜利石油的3倍多,利税是胜利石油的19倍多,巴西电信的职工人数还不及胜利石油的10%。可见,山东产品的目标市场竞争力很弱。
资本竞争力。资本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要素,它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形成产生着直接影响。马克思认为:一切生产力都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由企业资产规模和资金运作效益来体现。近几年,山东资本运营的良性发展,加快了企业的规模化进程,企业集团增多,资本积累加速,一批新兴地企业集团显示出比较雄厚的资本实力。在1996年按资产总额统计的中国前500家企业中,山东占30家,低于广东(41家)、江苏(32家),居第3位。资本运作效益也保持在较高水平上。1997年,山东大中工业企业资产利税率平均值为9.19%,位居全国第一;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1.74,位居全国第三,资产负债率为65%,比较合理。但与世界大企业集团相比,山东大中工业企业的资本竞争力还很弱。1997年,山东资产总额排前10位的企业,资产总和仅是世界500强后10位总和的3.6%,利税总和仅是后10位的1.6%。可见,仅凭现有资本实力,山东大中工业企业还难以与世界大企业集团相抗衡。因此,要想与世界大公可相抗衡,就必须继续实施集团化战略,按照资本运营的自身规律聚敛资本,盘活存量资产,在迅速扩大企业规模的基础上,提高企业规模效益。
技术竞争力。技术竞争力是形成和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因素,是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决定技术竞争力的首要因素是人才。据统计,截止1997年底,山东全省企业共有专业技术人员61.8万人,其中大中工业企业14.4万人,规模较大,位居全国第四。但是,山东是人口大省,人口人才密度(人才/万人口)仅为166人,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第14位;职工人才密度(人才/万职工)为1106人,列全国第17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上海少1021人。与世界一些国家比,相差甚远。1994年职工人才密度,日本为4234人,加拿大为5500人,波兰为5000人。山东大中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不但数量不足,而且总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40.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9%;能级结构(高、中、初职称比例)为1.5:8.1:10.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提高技术竞争力,资金投入是条件。近几年,山东大中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其它销售收入的比重1997年达到2%,但低于上海、广东、江苏,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据统计,美国900家大公司研究开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1992年就达4%,大大高于山东1997年的水平。目前,国际大企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70%以上,而山东还不到50%。面对知识经济大潮的挑战,山东大中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显得很不适应,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搞创新,增强技术竞争力。至少应做好四点:第一,建立健全资金筹措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筹措资金,不断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第二,搞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第三,建立健全包括研究、创造、引进、应用、消化、吸收、创新、推广,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机制,增强企业技术竞争力;第四,建立健全鼓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支持和激励企业大搞技术创新活动。
企业机制竞争力。机制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它的激励和约束功能是发掘企业潜力,释放企业能量的动力源。机制竞争已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核心。谁拥有先进和谐的企业机制,谁就可能把握市场主动权,在竞争中获胜。山东省大中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向现代企业过渡,转换企业机制,收效较大。到1977年底,共盘活存量资产54.4亿元,增加企业资本金44.99亿元,36户企业成为全国或全省同行业排头兵。但与广东、上海比,差距明显,与国际大企业比,差距很大。山东许多大中企业仍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痕迹,缺少对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有效激励和约束,企业动力和压力明显不足。机制的陈旧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形成较大反差,成为企业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机制。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民主的领导决策机制,灵敏、及时、准确的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超前、灵活的新产品开发机制,开拓、强劲的出口营销机制,严格的经济核算、考核、监督机制,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等。
(二)主要经验教训
山东大中工业企业在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实践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主要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第一,关于创造价格竞争优势。
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同样质量、相同品种的产品,价格越低竞争力越强。然而,价格降低要以不低于产品成本为限度。如果价格低于成本,非但不能盈利,反而会导致企业亏损,从而违背企业参与竞争的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参与价格竞争,必须在产品成本上做文章,通过降低成本,创造价格竞争优势。
山东大中工业企业狠抓挖潜改造,通过降低物耗、能耗和劳动力成本,创出了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但是,和世界先进水平比,山东工业品的物耗、能耗仍旧高得惊人。主要工业品原材料消耗比发达国家高60%,单位产品用水量比发达国家高3倍多,单位工业增加值消耗的矿物原料比发达国家高2倍多,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0%,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5倍。事实上,山东大中工业企业产品成本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实现的。在多次全国各省(市区)职工工资收入排序中,山东均居第17位以后。靠低工资降低产品成本,不是长久之计,其产生的负效应往往大于正效应。因此,应把职工工资提高到合理水平,靠调动人的积极性降低物化成本,创造价格竞争优势。
第二,关于实施“名牌”战略。
近几年来,低价竞争、以量取胜在国际市场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反倾销”使许多产品失去竞争力,而知名品牌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成为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山东许多大中企业顺应市场竞争大趋势,变“低价竞争战略”为“名牌战略”,积极创立、宣传、发展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一些质量好、附加值高。有特色的名牌产品不断涌现。如家电行业的“海尔”、“海信”、“澳柯玛”、“小鸭”,计算机行业的“海信”、“华光”、“浪潮”;鞋业的“双星”、“声乐”,酒类的“青啤”、“兰陵”、“孔府家”、“景阳冈”等,成为开拓市场,参与竞争的有力手段。在1996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的评估中,无形资产价值30亿元以上品牌中,山东海尔、青啤榜上有名。青啤品牌价值为33.42亿元;海尔品牌价值为77.36亿元,1997年上升为108亿元,成为中国价值最高的家电品牌。
尽管山东大中工业品牌竞争力发展势头良好,但和国外著名品牌价值相比,还差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例如,1996年海尔品牌价值折合9.32亿美元,仅为1995年惠普品牌价值的7%;青啤品牌价值折合4.03亿美元,仅为百威的3.6%。
第三,关于优化资本运营。
资本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要素。低成本扩张是增强企业资本实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最佳途径。1997年,山东省制定和实施了《关于加快培植大型骨干企业集团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意见》,引导海尔、海信、轻骑、新华医药、海化、工程机械、浪潮、青岛啤酒共8大企业集团优化资本运营,实行低成本扩张,成效显著。据统计,8大企业集团1997年共完成销售收入307亿元,实现利税2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12%,增幅分别比面上企业高出27.5%、5.2%。
但是,山东企业的资本运营仅仅在少数实力相对雄厚的大企业中实行,多数大中企业还没开始。政府干预过多,“长官”意志往往渗入其中,而且资本运营的规模和效益,与美国的通用、福特,日本的松下、三菱,德国的大众、西门子等企业集团相比,还差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应该在学习借鉴同外企业集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第四,关于管理和科技进步。
西方把科学管理比做企业的“头脑”,把科技进步比做企业的“腿和脚”。没有“腿和脚”,企业就走不出国门,走不上市场;没有“头脑”,即使走出国门、走向市场,也难以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山东大中工业企业的实践证明,只有踏踏实实地抓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只有认认真真地抓科技进步,方能不断开拓创新,战胜竞争对手。济南二机床集团,一手抓科学管理,一手抓科技进步,发展成为全国机械行业的佼佼者。他们把深化基础管理和推行现代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人本管理体系和先进的计算机辅助管理,CAD辅助设计系统,先后荣获全国管理成就奖、中国机械十大杰出企业等荣誉称号。他们不间断地围绕产品开发抓科技进步,积极跟踪世界最新机床制造技术,发展高技术产品,已经掌握并可广泛运用当今世界上压力机和金切机床制造的全套最新技术,成为全国机械行业向知识经济进军的尖兵。但是,像济南二机床这样的企业山东省太少了。从总体上看,山东大中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科技进步不快。和国外大公司相比,差距很大。应该发扬成绩,总结经验,克服不足,迅猛前进。
二、山东代表性行业大中企业竞争力分析
(一)家电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家电业发展迅速。在齐鲁大地上,成长起一批科技水平较高、资产膨胀快、产品品牌多的家电企业,如海尔、海信、澳柯玛、小鸭等,成为带动全省产业升级,向知识经济进军的先头部队。1997年,海尔家电产量近400万台,成为中国家电第一、世界家电一强;海信彩电突破120万台,超过山东全省1996年产量的总和,实现了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四项指标翻番。
山东家电的产品优势在于成长性好,品质上升快,且企业产品品种多,适合全方位进攻,多层面出击。1996年,山东家电企业有6家进入全国销售收入100强,8家进入全国利税100强,位居第四。海尔、海信等大企业集团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迅速,海尔冰箱、海信彩电等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上游。1997年,海尔又推出高品位黑色家电——海尔彩电探路者、先行者,并以快速的市场攻势,力挫群雄,以8.03%的市场占有率跃活全国彩电第四位。海信则在以彩电为主导产品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变频空调,仅用半年多时间就跻身于全国前17强,在全国百家大商场中的市场占有率达3.63%。但是,与全国名牌企业比较,山东家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高,例如资产利税率,海尔还达不到春兰的33%,海信仅相当于长虹的38%。
虽然,山东家电企业在国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与世界大家电企业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用1997年海尔的主要经济指标与1995年世界500强中家电企业相比。海尔销售收入(108.8亿元)仅是最后一位LG电气的1/9,是第一位日立的1/64;总资产(66.61亿元)是LG的1/18,是日立的1/140。这种10多倍甚至100多倍的差距表明,进入世界500强,谋求国际竞争优势地位,绝非朝夕之功。
为了进一步提高山东家电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议:第一,通过市场化资本运营,采取自我膨胀、兼并联合、投资控股、品牌入股等,使资本迅速聚合,实现低成本扩张,扩大企业规模,创造规模效益;第二,积极扶持实力较强的企业,再创新的名牌,培育山东家电业的新增长点;第三,在强化家电业技术支撑力的同时,强化技术扩散力,提高山东家电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第四,加强市场需求和结构变化的分析预测,抓住新机遇,跟踪新潮流,采取新措施,开拓新市场。
(二)啤酒业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啤酒业发展迅速。1997年,啤酒产量达226.3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2.5%,居全国第一位;销售收入也稳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的11.8%。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全国年产10万吨以上的41个企业中,山东占9个。在全国1997年饮料行业资产、销售收入、利税百强排序中,山东啤酒企业入围个数最多,达17家。
山东啤酒产品的优势在于品牌好,价格低,质量较好。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有青岛啤酒、崂山啤酒、趵突泉啤酒、三孔啤酒、琥珀啤酒等。其中,青岛啤酒已进入全国高含金量品牌序列,品牌评估价值33.4亿元,在世界上也具有一定知名度。1997年产量41.48万吨,销售收入16.68亿元,创利税5.23亿元,高居全国第一;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民族啤酒品牌出口量的80%。
但是,山东啤酒企业与世界大啤酒公司相比,竞争力还相当弱。美国AB公司生产的百威啤酒,1995年品牌价值达113.53亿美元,而青岛啤酒1997年品牌价值仅为33.42亿元人民币,折合4.03亿美元,仅相当于百威的3.6%。青岛啤酒1997年产量为41.4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3%;而美国AB公司1993年产量就达1100万吨,占美国啤酒总产量的44%,是青岛啤酒1997年产量的26倍;销售收入132亿美元,是青岛啤酒1997年的65.67倍。1997年,居世界500强第468位的日本麒麟啤酒,总资产是青岛啤酒的38.7倍,销售收入是青啤的522倍。可见,差距大得惊人。
目前,啤酒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国际竞争白热化,国内竞争国际化。世界名牌啤酒百威、麒麟、兰带、喜力、慕尼黑等激烈争夺国际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它们纷纷进军中国,与中国啤酒竞争。中国市场已成为我国啤酒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战场,而山东则成为国际啤酒大战的烽火台,各种各样的洋啤酒对山东啤酒的攻势越来越猛。山东啤酒业要想谋生存、求发展,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尽快提高竞争力。为此,建议第一,加快资产重组,培植大企业集团;突出青啤的“龙头”地位,实施“名牌带动”式资产重组,加快低成本扩张,争取2000年产量达到140万吨。同时,培植几家产量超过30万吨的重点企业集团;第二,加快啤酒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保持和提高目前的麦芽浓度8-11°为主导的清爽型啤酒质量的基础上,努力推广高浓度酿造后稀释技术,尽快推出小麦啤酒、纯生啤酒、低醇啤酒、冰啤、香啤、无醇啤酒、低热量啤酒等多种特色品牌,增加高中档产品比重,……;第三,全面启动鲁啤市场网络工程,开创新的市场营销局面,将更多的山东啤酒品牌打出去,扩大和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纺织业
山东省历来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发展纺织工业,已经建成纺、织、染、整,加工门类齐全、协调配套、规模较大的纺织工业生产体系,成为山东工业经济的支柱。近年来,在全国纺织工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山东纺织业积极寻求改革新思路,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一定成绩。199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262.32亿元,工业增加值71.85亿元,居全国同行业首位;产品产量仅次于江苏,占全国总产量的10%。
由于原材料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山东纺织品产量大,具有价格低的优势。因而,在国内中低档产品市场特别是广大农村市场占有较大份额。但是,产品价格低属于低水平竞争优势,并随着省外、国外纺织业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弱化。因而,山东纺织品虽然产量高、销量大,但获利水平都很低。山东与江苏相比,产值和销售收入相近,但利税都不及江苏的50%。与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差距更大。目前,山东棉纱售价在国际市场上比平均价低12%左右,而深加工产品如成衣比平均价低50%左右,是美、日产品售价的25%,比韩国也低20%。所以,山东纺织品出口量大但换汇少,获利低。
山东纺织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低,国产设备中具有90年代水平的棉纺只占20%,棉织只占23.4%,染整只占40%,毛纺占37%。大量超龄期纺织设备需淘汰更新,但又受制于改造资金不足难以及时更新。因资金短缺,科研条件差,人才缺乏,技术创新步伐慢。所以,科技进步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低,只有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及韩国的1/3,日本的1/4。由于科技进步慢,山东纺织业“名厂、名牌、名师”少,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6.8%,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13.5%,经济效益不佳,国际竞争力很低。
目前,纺织业面临的形势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光明和困难同在,山东纺织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下大力气,动大手术,进行深层次改革和调整。第一,认真贯彻“压绽、重组、减员、增效、升级”的方针,一手抓压绽、调整、改组、改造;一手抓扭亏增盈,力争3年内使80%的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第二,坚持扶强、扶大、扶优、扶新、保重点的原则,依托优势产品,培植优势企业集团,壮大优势产业。第三,压缩绵纺,发展新化纤,提高毛纺。第四,依靠技术进步,促使山东纺织业由数量低价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第五,促进市场多元化,提高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