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改变什么?改革什么?论改革的任务和目标_社会改革论文

改革和改变什么?改革什么?论改革的任务和目标_社会改革论文

改革改什么?改革为了什么?——谈改革的任务与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改革已进行了20年。20年里,我们已做了方方面面的工作,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改革,从工农商学兵到教科文卫改革,从价格、金融、劳动制度到住房、社会劳动保障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具体内容非常丰富。所有这些改革尽管千种万种,但都可以抽象概括为两个问题,即改革改什么的问题和改革为了什么的问题。前者就是改革的任务,后者就是改革的目标。在我看来,改革的任务就是要建立起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改革的目标就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一、改革改什么?改革的任务就是要建立起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改革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它离不开人的活动。因此,对改革改什么的问题必然要落实到对人的分析上,改革方案的有效性主要在于能否科学客观地看待我们“人”自身。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自身最根本的个人利益。因此,追求和维护个人利益是必然的,因而也就是正当、合理的。人要满足自身的个人利益,只有通过劳动;由于个人的力量的薄弱及有限,人必须形成一种合力,即必须与他人结合构成社会进行劳动以满足个人利益,这样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必然产生出他人利益及社会利益。因此,从人类社会一产生,就伴随着两种利益的存在: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应该说,这二者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其一,满足个人利益是人们进行劳动的起点,是其动力源泉。长期以来,我们把追求个人利益等同于自私自利,一谈个人利益,似乎就是利己主义。其实,无视个人利益,就抽去了谈论其他一切问题的基点,当然也就抽去了劳动的根据。其二,为了满足个人利益,人与人之间要结合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整体,每一个人都是在满足他人利益的同时,也在满足着自己个人的利益。例如最成功的企业家必须是客观上最能满足市场亦即他人需要的商家,这里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是彼此对等的。基于以上两点,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是可以协调的,也应该是协调的。

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先进还是落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处理这二者的关系。我们过去的计划经济制度,没有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所以需要改革。今天的改革也主要是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此,必须实事求是,其基点就是从客观的人性出发,既要承认个人利益,也要承认他人利益。我们不能离开人的客观特性,唯心地强调人的精神、道德等高尚境界,否定个人利益,一味地要求人们只能及只许为他人谋利益。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种空想。理论上它也是错误的,因为就像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一样,这二者本来是不可分的,本来是完全可以统一的,至少社会主义社会有责任使二者统一。只有建立在客观地看待人自身这一基点上,其改革的方案才是可行的。

明确了基点,改革改什么的问题也就容易清楚了。

首先,改革必须建立起激励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就是使个人利益与其劳动贡献直接挂钩,确保个人利益在劳动中、也只能通过劳动而获得。这是惟一正确合理的激励机制。为什么必须建立起这样的激励机制?为什么说它是惟一正确合理的?这是因为:第一,劳动是创造一切的源泉。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只有、也只能通过劳动才能达到,舍此别无它途。迄今为止,我们不能想象依靠任何其他活动可以促进人类的发展。当然,这里讲的劳动是广义的,它包括直接、现实的体力与脑力劳动,也包括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过去劳动和未来劳动,包括一切促进社会发展的活动。第二,个人利益的满足是社会存在的前提,是推动人们进行劳动的最根本的动机。既然只有劳动才能推动社会发展,那么,确保个人利益与劳动的直接联系,就会像找到了社会发展的永动机一样,其动力不灭,其活水源头永不止息。人的劳动愈能满足个人利益,人对劳动也就愈有兴趣,愈充满热情,人通过劳动也就愈加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这就是激励机制的建立。

激励机制就是个人利益与劳动贡献直接联系。当然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如果有下面几种情况,个人利益与劳动之间就没有建立起合理直接的联系。第一种情况,如果一个社会,人们只想通过此种劳动而不想通过彼种劳动获得个人利益,这个社会就是一个畸形发展的社会。因为,社会是由各司其职、各个部分相互协调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整个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发展依赖于各个子系统的健康发展和相互配合,任何一方的倾斜都只会造成这个社会的畸形状态。人们从事不同的劳动只是由于分工不同,但如果因分工导致人们发展的机会和个人利益的获得而明显不同,人们必然会在个人利益这一铁的法则驱动下片面挤向某一部门使它过猛过涨,这必然伤害从事其他劳动分工的人的积极性。第二种情况,如果能够通过较之劳动更为便捷的其他途径获得个人利益,这个社会就不能说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因为,人的心思就一定不在劳动上,而把心思用在能更为便捷地带来个人利益的那种事情上。比如,一个人通过溜须拍马混上一官半职获得的利益,较之正常勤奋的劳动获得更容易,人就会把心思放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上,互相倾轧的窝里斗则不可避免。第三种情况,如果一个社会只想通过其他途径,而惟独不想通过劳动获得个人利益,这个社会就快走到崩溃的边缘。比如,人通过投机倒把、行贿受贿、偷盗抢掠等等获得的个人利益较之劳动获得要大得多快得多,劳动热情立刻就会熄灭殆尽,世界则将烽烟四起,不得安宁。

一个社会为何停止不前,甚至倒退;一个社会为何却又能充满生机,蓬勃向前,就看在这个社会中个人利益能否和劳动直接挂钩。我国改革前后的一系列社会现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如我们实行劳动合同制、推进各种形式的劳动与效益挂钩的工资改革、实行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改革等等,毫无例外地都是建立激励机制的具体表现。

其次,改革还必须建立起约束机制。人必然要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人毕竟是人,人不是神。如果在没有约束、制约的条件下,一般情况(除非道德高尚的)人都不会考虑他人利益,有甚者会不惜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前面分析了个人利益与劳动之间没有建立起合理直接的联系有几种情况,为了防止上述几种情况的发生,须建立起约束机制。约束机制不是不许人们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只能满足他人利益,也不是削弱甚至泯灭人们追求自己个人利益的合理要求;约束机制是引导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既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又要对他人负责;既要保证人追求自身个人利益的权利,又要保证他人也有追求自身个人利益的权利;使得人们在促进自己个人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他人的利益;保证人们在任何一个部门、职业、职位都可依据自身能力公平合理地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约束机制的建立,一是引导、规范一切人只能通过劳动途径去获得个人利益,使好人在好的机制下更好,坏人在好的机制下不敢坏;二是协调社会不同部门相互之间的平衡关系,确保每一部门的人按同等劳动领取同等报酬,防止一些部门只花少量劳动却获得很多报酬,即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要建立约束机制,一靠制度的安排,二靠民主与法制,三靠新闻、舆论的监督。一个社会当然要有道德、思想上的内在约束,但还必须从制度安排上建立起外在约束。制度的安排,就是既要在每一微观基础上确保个人利益与劳动直接挂钩,并能约束每一个人不去损害他人利益;又要在整个宏观环境上确保这一直接关系。这种制度安排不是凭统治者、管理者个人的意志,不能搞黑箱操作,而是建立在民主与法制的制度基础上。同时又离不开新闻、舆论的监督,以保证公开性、透明性。有了公开、透明才会有公正,只有公正也才敢公开,进而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激励与约束两种机制如同鸟的双翼相互依赖,不可或缺。激励机制的建立是以个人利益的满足为前提促进社会的发展,约束机制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引导人们去合理合法地劳动,在满足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能满足他人利益,进而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只有两种机制都建立起来,我们才能期盼着一个既呈现蓬勃活力同时又健康有序的社会的出现。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社会中,一方面,靠法制与监督的约束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但由于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的约束以及道德的教化,人们的思想行为被极大地束缚着。那时,社会表面上呈现出一种道德的完善,这与其说是一种精神境界,还不如说是个人利益因被压抑而造成的一种静悄悄的沉睡状态。另一方面,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社会中,人的个人利益与劳动贡献并无直接挂钩,搞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激励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如果说在短时期依靠人的热情与觉悟保持劳动创造积极性,长期则不能。这就是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前,新中国成立20多年人们仍然不能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劳动热情被极大地焕发出来,这是因为个人利益与劳动直接挂起钩来,在按劳分配上我们确实跨出了一大步,激励机制迅速建立起来,尽管激励的角度、对象、整个人的行为过程并不全面、深入、细致。随着高度集中的行政约束手段逐渐瓦解,面对不可抗拒的个人利益,过去的道德教化立刻即被冲垮。它之所以被迅速冲垮,不是人们的道德堕落,而是它本来就没有根基。因为道德、理想等等必须建立在对正当个人利益的承认的基础之上。而在新的时期,以往社会所不存在的法律、监督等约束机制又没能迅速建立起来,个人私欲的膨胀就成为这个转轨时期的突出特征,由此导致了社会的种种恶习:腐败之风甚嚣尘上,假冒伪劣充斥于市,走私贩私盛行猖獗,偷盗抢掠不绝于耳。有人哀叹道德的沦丧,呼吁昔日美好道德的回归,号召共产党员以身作则,希望雷锋再世。这一切,在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角逐场中,声音显得那样微弱、苍白、无奈。其实,所有这一切道德的呼吁根本就无济于事,精神永远是附属于物质的。一个社会如果经济上去了,道德却堕落了,只能说明这个社会激励与约束机制有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强硬的手段以及当务之急就是要迅速建立起配套完整、公开公正、严格严厉的约束机制,并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建立起更为全面、深入的激励机制。

概而言之,激励机制的建立为的是确保个人利益的实现,约束机制的建立为的是确保他人、社会利益的实现。两种机制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实现的形式在此时可能行之有效,但在彼时也许就行而不通。比如,随着人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会产生出其他更高的需要,如报效祖国的成就需要,自由创造的审美需要,等等。这时激励机制中与劳动直接挂钩的内容也应依次深入、细致,约束机制的具体内容相应地也须调整。因此改革要不断推进,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确保新形势下的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协调发展。

二、改革为了什么?改革的目标为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是确保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协调发展,其目标为了什么?改革的目标就是为了人,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人的最基本的物质利益为考虑的起点,坚持客观地看待人自身,这就是唯物论,就是实事求是;改革的终点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既是改革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无非从物质、精神两方面来谈。从物质的角度看,一方面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的独立自主性,在经济基础上摆脱对某种人身关系的依附。也许人们对经济上的独立自主性的具体含义会理解不同,但承认经济上的独立自主性是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问题的立足点和生长点已成为一种共识。可以这样说,有了经济上的独立自主性,并不等于有了一切,但失去经济上的独立自主性,必然导致失去一切。另一方面还表现为认识与实践上的独立自主性,即“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而不是以反映某一特殊利益的观念来支配自己。只有把客观规律当成惟一权威的时候,人才能说是真正达到了独立自主,也才能实现自身的目标。建立在以上两个独立自主的物质基点上,才有可能带来物质产品的丰富,进而带来精神的丰富。马克思说:“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所向往的。”改革,就是通过放开捆绑人们自由创造的绳索,抑制破坏社会进步的行为,向人的全面发展迈开大步。

为实现这一最终目标,我们谈论的前提必须“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首先,通过个人利益与劳动的直接挂钩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正当需要,为更高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发展,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其二,为了发展生产力,人与人之间要结成生产、交换、分配关系,即一定的生产关系。究竟采取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完全由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衡量一种生产关系的好坏不是从它自身来评判,而要看它是否适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即能否调动起人们的劳动积极性,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全部内容。中国的改革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公有制占主体,但这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做到结合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并使二者达到统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三,一定的生产关系必然依靠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来保护,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服务于经济基础,最根本的就是保护生产力,为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一个好的政治法律制度,应如邓小平所说,关键看三条:一是要维护国家的政局稳定;二是要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三是使生产力得到持续发展。这就是为什么要建立约束机制的原因,是我们所要建立的民主与法律的制度。其四,建立在特定的政治上层建筑之上的意识形态,目的仍然是维护产生它的基础。人们进行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一是客观地认识人自身,二是客观地认识自然,三是科学地建立起一种社会制度使人能够征服自然达到自身的目标。一句话人们进行研究为的是认识、掌握规律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述四个方面,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就渗透其中。它们可以不断地被校正,校正的基准点必须落实到人,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改革的目标最终是为了人,我们绝对不可本末倒置,忘记甚至牺牲掉人的全面发展而迁就于改革的手段、形式、过程,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人这一最终目标。

衡量历史和现实中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就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向人的全面发展的迈进。人们常常以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为判断标准。其实,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带动的,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改革以后人们对各项事物的评价标准转向了生产力标准,这是一个进步。我认为还应更彻底,应进到人的标准。这个“人”是大写的人,即全面发展的人;是整体的人,即整个人类的解放(解放的含义在哲学中指的是人的自由,即达到了对必然的认识与实践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高于奴隶、封建社会,是因为该社会中人的自由发展程度更高,它由对人的依附关系进步到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是因为它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应当更加前进一步。否则,它就失去其存在的合理基础。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一个是公有制占主体;一个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两点都要落实到人,是使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相统一,最终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只有当它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时,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那时,马克思所预言的共产主义才会到来。

当然,这中间的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一厢情愿地想入非非而可以跨越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导我们不仅要客观地看待我们人自身,还要客观地根据本国国情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去脚踏实地地实现我们的目标。只有老老实实地按规律办事,以人为起点考虑问题,建立起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我们才可从起点走向终点。不顾客观事实地强硬地指令人们走此路而不走彼路是宗教神职人员的工作方法,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人们在通往实现自身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当我们以往的思想情感、信仰与客观事实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惟一能够做的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始终不忘自身改革的任务与目标,放弃旧有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

综观上述,改革的任务就是建立起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凡是不利于焕发劳动者劳动积极性、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机制都在必改之列,凡是伤害他人利益、不利于安定团结的机制也在必改之列。改革的目标就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都要服从这一目标。这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与目标是不可分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面向大世界,学习外国先进科学的管理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之路,目的是促进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发展,最终促进整个社会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改革的任务与改革的目标。

标签:;  ;  ;  ;  ;  

改革和改变什么?改革什么?论改革的任务和目标_社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