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三大特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党宣言论文,三大论文,特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共产党宣言》的指导性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全面完整的党纲,恩格斯指出:“一般说来,一个政党的正式纲领没有它的实际行动那样重要。但是,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①无产阶级政党的这个纲领,通过规定党的奋斗目标,体现党的性质,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指明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和发展方向等内容,用以表明自己同其他政党的区别。有了这样的纲领,党就像公开地亮出了一面旗帜,不仅可以把全党团结起来,统一于共同的奋斗目标上来;而且还可以用这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号召人民、组织群众,形成浩浩荡荡的革命队伍和强大同盟军,在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在《宣言》公开树立起来的这面伟大旗帜上,鲜明地撰写着“科学社会主义”6个金光闪烁的大字。 “科学社会主义”又叫科学共产主义,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从广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从狭义上说,是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和马克思主义成熟的经典著作第一次阐发的科学理论,事实上是指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内容的广义科学社会主义。所以,《宣言》公开树立起来的是一面“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对全世界无产者和劳动人民具有巨大的感召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指出:“当时(1847年12月),卷入无产阶级运动的地区是多么狭小,这从《宣言》最后一章《共产党人对各国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中可看得很清楚。在这一章里,正好没有说到俄国和美国。”而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则强调:“《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后来在《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以难抑兴奋激动的心情很欣慰地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当四十二年前我们在巴黎革命即无产阶级带着本身要求参加的第一次革命的前夜向世界上发出这个号召时,响应者还是寥寥无几。可是,1864年9月28日,大多数西欧国家中的无产者已经联合成为流芳百世的国际工人协会了。”“今天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战斗力量,它们第一次在一个旗帜下动员成为一个军队,以求达到一个最近的目的。”这是总司令在检阅自己威武雄壮军队时的真情流露,也是《宣言》这面伟大旗帜凝聚浩浩荡荡无产阶级战斗大军的真实写照。当时恩格斯认为,在《宣言》公开树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欧美国家的无产者开始真正觉醒和联合起来了,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卓有成效地展开了壮丽的画卷,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毛泽东在年轻时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曾经形象化地比喻:“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②有所指望,就是给人指明前进方向、给人鼓舞胜利的信心;知所趋赴,就是明确要走什么道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此坚定人们的理想和信念。由此可见,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方向,旗帜问题至关重要。
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旗帜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新时期我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始终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邓小平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③我党历来强调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主心骨不能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具有两方面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我们反复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刻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在拨乱反正时“老祖宗不能丢”、在改革开放闯出一条新路时“老祖宗不能丢”、在苏东剧变以后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老祖宗不能丢”,如果这面旗帜丢掉了,就会亡党亡国;另一方面我们又强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新的思想观点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探索和发展,我们党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经过集大成的整合,又进一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的丰富和发展。在21世纪新的历史起点上,胡锦涛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④这面旗帜正在指引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新的局面。
二、《共产党宣言》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⑤所谓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要从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在《宣言》中解读出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宣言》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本源性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思想和逻辑结构,这是马克思主义160年来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善于领悟和把握其科学的理论体系。
1.科学性同革命性高度结合在理论体系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对他们共同创立理论的称呼,有一个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起初自称“共产主义”,又叫“革命的科学”,中间使用过“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共产主义”。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正式把自己创立的理论,称为“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时才使用的,因为空想社会主义力图用新的幻想欺蒙人民,而不是仅仅运用自己的科学认识去探讨人民自己进行的社会运动。”⑥上述各种提法,表明科学社会主义“不离‘革命’、‘科学’两大特性,围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一目的”。⑦列宁指出:“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⑧这是对马克思及其理论本色和特性的高度精辟的概括。
2.判定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标准和学术通则
什么叫理论?毛泽东说:“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⑨按照通常比较规范的解释:理论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⑩
一种称得上科学而成熟的理论,其载体可以有丰富多彩的表现样式,但最终成果总是体现为特定而专一的研究对象、鲜明而新潮的时代主题,充实而丰富的理论内涵、科学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严密而流畅的逻辑架构。判定一套理论是否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有四个显著的标准:第一,是否有自身特定的研究对象,并且科学地揭示了所论对象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第二,是否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哲学基础,并且成为始终如一贯穿于理论体系全部内容的基本线索;第三,是否对现实中的首要基本问题作出独创性的理论回答,其主要论断与基本观点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能够成为人们有效地改造、保护和优化自然环境和促进社会实践的理论指导;第四,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一系列论断与理论观点,彼此之间是否具有内在逻辑联系,从而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成为博大精深的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只有自觉遵循构建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标准和公认通则,才能真正体现其科学精神和理论魅力。
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共产党宣言》,已经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11)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融为一体,“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担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12)《宣言》第一次系统而又深刻的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标志着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已经正式地建立起了。
3.在《宣言》中蕴涵着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
解读《宣言》的科学理论体系需要有集成创新思维,从《宣言》本身固有的文本结构和体系架构出发,在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的高度进行整合与提炼。如果我们把《宣言》正文、序言和注释三位一体,统一起来看,就不难看出《宣言》确实是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它对科学社会主义“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13)
第一,《宣言》确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目的及其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第二,《宣言》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第三,《宣言》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如无产者与资产者、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阶级社会与无阶级社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两个“不可避免”、两个“彻底决裂”、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等等。
第四,《宣言》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和主线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共产党人要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建立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五,《宣言》始终贯彻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
第六,《宣言》构划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是:(1)新时代观与世界市场论和全球化趋势;(2)阶级斗争论;(3)无产阶级统治论(即无产阶级专政理论);(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5)所有制理论(即公有产权论);(6)社会主义全面建设与和谐发展论;(7)党的建设论;(8)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论;(9)社会主义流派论;(10)党际关系和国际战略论;(11)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论;(12)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等等。
如果我们进一步把《宣言》这个历史性文献与其后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联系起来看,就不难理解《宣言》阐发的科学社会主义本原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修正和完善的。
《宣言》公开发表以后,欧洲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重新高涨,1864年成立了无产阶级第一个群众性国际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在这期间,马克思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撰写了《资本论》第一、二、三卷的手稿,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问世,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1871年法国工人阶级在革命中成立了巴黎公社,这是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的第一次英勇尝试。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写的《法兰西内战》总结了公社的经验教训,深刻地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恩格斯为《法兰西内战》写的序言,对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以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来代替的革命原则,作了进一步发挥和论证。他们共同发展了《宣言》的国家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论述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经济政策以及无产阶级的同盟者问题。
1875年,马克思写的《哥达纲领批判》通过对纲领草案的逐条批注,深化细化了《宣言》中的两个“不可避免”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从资本主义被推翻到未来新社会产生的过程中要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第一次明确区分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并准确地规定了两个阶段的分配原则和基本特征,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
1876年5月至1878年7月,恩格斯写成《反杜林论》,第一次从总体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其后,马克思恩格斯以这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基础,朝各个领域全面拓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还把视野扩展到欧洲以外的世界,研究东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特殊性。马克思在《给〈祖国记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和《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及其初稿中,阐述了俄国村社的前景和历史作用以及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问题。他认为,在西方革命的影响下,俄国这样仍然保留着原始村社制度的东方落后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应用到公社中来”。(15)由此而发展起来的“东方社会理论”,以序言方式及时补充到《宣言》中去,完善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深化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
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担负起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使命,进一步关心和支持《宣言》以及马克思和他本人的其他著作的再版工作并撰写序言,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国内国际战略、民族振兴、人类解放、人的发展等非常广泛的领域和方面。
从科学理论体系的角度解读《宣言》,有利于我们全面完整准确地学习和应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在中国,我党历来要求全党认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去研究情况,指导实际,解决问题。毛泽东要求我们全面地而不是片面的、系统地而不是零碎的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说:“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他强调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我们不能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要把科学理论当作一个系统,完整全面地理解,不能只记住一些片言只语;要把科学理论当作行动的指南,不能当作教条。由于党中央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始终坚持完整准确地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必然带有严密的体系化特征。
三、《共产党宣言》的开创性
科学社会主义是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宣言》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6)在《宣言》横跨45年时间发表的7篇序言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范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17)但是他们确实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在序言中对《宣言》中一些地方加以说明、订正或补充,在正文中增加了许多注释使之更加准确和完善。
以1872年德文版序言为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又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现在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8)马克思、恩格斯还列举了《宣言》一些重要观点和革命举措,由于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已经出现了许多“过时”和不足的情况,他们及时增补和发展了新的理论成果。
《宣言》发表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一脉相承的开创性理论体系的秉性。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它同任何一个伟大的科学理论一样,有着自身的传承系统和开放的思想体系。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传到我国以后又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创立。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考察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趋势,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大发现,正式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当世界进入到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成为直接实践的问题,列宁及时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俄国无产阶级于1917年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新纪元,从此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形态变成了制度形态。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并且与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一大批共产党。在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革命从一国胜利,逐步扩展到在十多个国家先后取得胜利,一度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社会主义阵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各国出现了当代化、本土化和特色化的新趋势。
就当代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结出了两大理论硕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其理论成果是整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而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通过对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解决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是我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通过提出和平发展时代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改革开放论等重大理论,基本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有效抵御国内外各种风波风险的考验中,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同时,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重大基本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21世纪新的历史起点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创立了科学发展观,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又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
党的十七大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回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辉煌历史,我们发现社会实践永无止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永无止境,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也永无止境。在中国,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经久不衰,充满着活力、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总是与时俱进地追随着时代、科技和社会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地向前发展着。同时,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才能找到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深厚的社会实践根基,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要我们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汲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就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5-326页。
②《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9页。
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0页。
⑦钟哲明:《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⑧《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83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7页。
⑩《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467页。
(1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5页。
(1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8页。
(1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5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1995年版,第730-731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1963年版,第435-436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1995年版,第681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1995年版,第249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1995年版,第249页。
标签:共产党宣言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恩格斯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宣言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共产主义论文; 列宁选集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