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丰 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洋心洼小学
【摘要】一直以来,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大多基于理论层面,基层一线教师难以逾越理论艰深的繁琐,客观考量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因而,有必要通过一些具体、生动、形象语文教学环节的剖析,在比照中敞亮某些语文有效教学的能见度,让教师能够很直观的省察自身教学的弊端和不足,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变得异常明晰。
【关键词】语文教学;解读文本;预设目标;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1-141-01
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呈现教材解读肤浅、目标预设泛化、互动交流低效、拓展生成无度的问题屡见不鲜。直面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环节不缺、热闹丰满,但教学有效性较低。笔者试图以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案例观照低效或无效的教学环节,让模糊的有效教学变得清晰起来。
一、科学解读文本——奠定有效教学基础
【案例】(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果》第二课时片段)
师:小松鼠看到了什么?请轻轻打开课本,读第一自然段:
生:他看到了花生。
师:花生长得是什么样子?
生:花生是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
师:花生好看吗?这一段中有两个词写出了花生特别好看,你能找出来吗?
生:我找出了“绿油油、黄灿灿”。(师相机出示课件中的相关词语。)
师:多好看的颜色,谁来读一读这两个词?
生1读。
师:真好看。用上这两个词,花生变得更好看了。你还看到“绿油油的 ,黄灿灿 。”
生:我看到绿油油的小草,看到了绿油油的苹果。
【评析】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热闹了,语文味儿却变淡了; 人文性有了,工具性却缺失了。案例所叙的教学现场中,从训练的效果上看,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从“你还看到‘绿油油的 ,黄灿灿 。’”这个环节的训练,从一年级孩子年龄特征来看,低段的要求一般以识字、写字训练为主,纵然进行说话写话训练一般要建立在对生活有一定的理解、对词语的意思有一定把握的基础上,作为执教老师在解读文本并预设训练过程时,应该置训练环节于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课标的训练目标要求之中,只有这样,才不会眼高手低,稀里糊涂。要真正回归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使语言训练扎实高效,功夫还需在课外,在静心、精心多元解读文本方面见功底,如此方能达到求“真”练“实”的境界!
二、适度预设目标——引领阅读价值诉求
【案例1】于永老师执教《小稻秧历险记》(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请小朋友把手拿出来,跟于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稻”的笔顺,“秧”的右边起笔位置。
师:学这篇课文,我们有四项任务。(出示投影片,教师读)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读出生字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
4.写生字,要求写得正确、规范。
【案例2】
一位老师执教《晏子使楚》(第二课时),预设的教学目标:
1.理解晏子是怎么反驳楚王的。
2.进一步体会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辩的口才。
3.从晏子的言行感受他的品质。
【评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从案例1,于老师预设的这四项教学目标是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年段阅读要求的框架内,在仔细研究课后练习的基础上拟定的。初看这一目标,没有引人注目的新鲜字眼,或读、或认、或画、或写都非常的朴实明朗,足以明示这堂课“教什么”——读生字、读课文、读词语、读大意、写生字;“怎么教”——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学习写;“教得如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领会“小稻秧遇到的危险和后来是怎样脱险的”,写得正确规范。这样的目标预设其操作性、检测性一目了然。案例2中,执教老师预设的课时目标也是从文本人文性感悟的角度引领学生阅读,比较泛化笼统,忽视了语言实践活动训练点的把握与处理,着意于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和接受,抛却了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三、坚持以人为本——开启灵动课堂大门
【案例1】
预备铃响了,一位语文教师捧着一大摞作业走进教室。教室里部分学生匆匆忙忙地从书包或抽屉里往外拿课本、笔记本。语文老师一脸愠色,走到讲台前——
师:你,你,你,给我站起来!课间干什么的?现在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
生:没有做什么,上厕所的! “数学老师叫我订正作业的!”
师:嗷,课前准备都不做,你忙啊!你看你这次语文单元测试,才考了91分,看拼音写词语错了3个,平时……
(足足有6分钟耗在教师的声讨中。)
【案例2】
师:同学们,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还记得我们读过的描写春天的诗歌吗?背出来,让我们享受一下!
生:《春 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积累了这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今天我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读——
生(激动地、兴奋地齐读):游—园—不值
【评析】
从有效教学的层面审视课堂的组织形式,一些倾向性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案例1中的这位老师,因为学生检测效果不佳、个别学生准备不充分而休课训诫,这样的组织教学似乎机会难得而又直截了当,但是却犯了一人生病全班吃药的毛病。6分钟的训话换来的是胆战心惊的课堂心态。案例2中的这位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候,引领学生走进记忆中的经典古诗,在感受描写春天古诗的美的前提下,揭示《游园不值》,并且引导学生充满激情地齐读课题,目的何在?我想,应该是在掀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绪,拨动课堂的节奏,调动学生的参与。
课堂有效组织的目的不是为了正襟危坐的表面参与,而应该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投身语言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让教师的预设不会成为一厢情愿的虚设。因而,我们可以很直白地说,有效组织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有效倾听,这是有效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导语精妙激趣、激情澎湃感染、质疑挑战激将、体态点拨暗示等等都是较好的尝试,与教学环节、语言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交织在一起。
论文作者:王益丰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9
标签:案例论文; 稻秧论文; 课堂论文; 老师论文; 花生论文; 生字论文; 词语论文; 《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