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地理的教材导入应用策略_素材论文

基于地方地理的教材导入应用策略_素材论文

基于乡土地理引课素材的运用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土论文,素材论文,地理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注乡十一直是地理教学的主题之一,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等课程目标,给乡土地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的引课环节(课堂导入)中充分运用乡土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是地理教学有机渗透乡土教育的最佳形式,也是实现课程标准关于“乡土地理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乡土引课素材的选取策略

1.注意素材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

课堂导入要密切结合教学的主干内容,相关性强的引课素材会使教学过程有很强的整体感和行云流水的美感。反之,则会给人以牵强附会、支离破碎的感觉,无法使教学各环节流畅推进,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情境一:“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教学导入——“西湖十景”的辨认

展示图片新闻:2011年6月24日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上,“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

教师口述: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被称为“天堂”,与举世闻名的旅游景观——西湖关系密切,西湖风景中最富盛名的就数康熙御题的“西湖十景”。

教师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康熙御题的“西湖十景”吗?(同学们回应者寥寥无几,更无人能完整说出。)

教师罗列“西湖十景”的名称后,通过投影展示“西湖十景”照片,请同学们逐一辨认。

辨认完毕后,教师问: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西湖的美景,那么西湖到底美在哪里呢?(同学们七嘴八舌,但不得要领。)

教师赶紧进一步引导:感受风景的美,需要掌握一定的欣赏技巧,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和体会。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注: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西湖十景”中的一景,结合自己的体会以及教材的要求,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一起来分享欣赏这一景观的心得。(同学选择后,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西湖十景”图片分发给各小组作为参考材料)。

设计思路:“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是地理学科与文学、历史、园林、美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中仅仅结合课本的描述来开展,不仅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反而会产生枯燥乏味之感。这将与地理课程设计对这一教学内容的要求,使学生感受地理“美”的初衷背离。本着“美就在身边”、“学会感受美、发现美、认识美”的原则,将“西湖十景”作为教学导入,并结合“西湖十景”来学习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是有机渗透乡土教育,提升教学内涵的有效途径。

2.注意素材与学生兴趣点的契合度

课堂导入要注意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如学生关注的热点或是感兴趣的话题,将会使学生产生共鸣,若是乏味的话题则适得其反。

情境二:“西湖申遗成功”激动人心

在进行本节课教学时,尽管申遗成功已经过去了近3个月,但在展示“西湖申遗成功”的图片新闻时,绝大多数同学仍显得激动和兴奋。

教学反思:“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的教学时段正好在高二上学期,距离西湖申遗成功仅数月时间,对于杭州人而言,历经十数年的申遗路可谓异常“艰辛”。西湖申遗成功,也是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荟萃的浙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世界遗产,其热点效应在杭州乃至浙江将会持续很长时间,在课堂教学导入中引入这一热点,达到了预期效果。

3.注意素材在学生中的熟知度

一些耳熟能详的地理事物,学生往往习以为常,不加深究,或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选取素材时要注意运用这些素材促使学生反思,并运用相关地理原理予以很好的解释,从而澄清误区,深化理解。

情境三:对“西湖十景”认知的“冷”与“热”

在“西湖十景”辨认中,能认出位列“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的同学很少(大多将其误认为是西湖另一著名景观——白堤),双峰插云、南屏晚钟等景观基本无人能辨认,柳浪闻莺、平湖秋月等景观认出的同学也较少。相反,三潭映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雷峰夕照等景观,同学们则十分熟悉,也成为同学们争相选择讨论的对象。

教学反思:在导入设计中,教师预料到学生可能会将苏堤与白堤混淆,希望借此澄清同学的误区,并帮助同学领会了“把握景观特点”的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白堤的最大特征是“一株杨柳一株桃”,而苏堤除了桃树和柳树之外,还大量种植其他树种),达到了预期目的。

在导入设计中,教师没有预想到学生对部分“西湖十景”会比较陌生。如“柳浪闻莺”由于缺乏标志性特征而较难辨认,“平湖秋月”由于选择图片少了标志性景观(教学中选择了白天的照片,而“秋月”应出现在晚上)而无法辨认,“双峰插云(南高峰和北高峰)”和“南屏晚钟(净慈寺)”则由于同学极少去参观而显得较陌生。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可以适当减少让学生辨认的量(如较陌生的景观可以直接告知学生),从而提升教学效率(景观辨认不是教学重点,只是教学导入的环节)。

二、乡土引课素材的加工和呈现策略

乡土素材相对于其他教学素材而言,具有以下鲜明特征:首先是原生性。乡土素材多是学生伸手可及、举目可见的地理事物,大多没有经过任何的加工或处理,是一种“原生态”信息。其次是多元性。乡土素材是一种多元化的信息,有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有学生听闻的信息,有学生所见的实物……上述特征,使得乡土素材与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语言表述、教材(黑板等)文字描述以及地理图表为主的信息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对称”。因此,在素材选取完毕后,如何有效地呈现和传达给学生,还需要教师进行再加工,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素材加工应遵循简洁的原则

首先,课堂导入是进入教学的一个“引子”,不能占用课堂太多时间,否则就会使课堂教学有“虎头蛇尾”、“头重脚轻”之感,在素材加工中要凸显关键,使学生获取关键信息,从而快速切入教学主题。其次,针对乡土素材的特性,要通过加工使导入素材易于呈现,而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累赘。

情境四:占用了五分钟的“西湖十景”辨认

在教学导入中,教师先让同学说出“西湖十景”的名称,然后逐一展示“西湖十景”的图片,并让学生一一辨认,结果这一过程整整占用了5分钟时间,延误了切入教学主题的时机。

教学反思:首先,让教师没有预料到的是,尽管身为杭州人,但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全部说出“西湖十景”的名称;其次,一些景观如“双峰插云”、“南屏晚钟”等,学生了解甚少;再次,在选取图片时,没有注意景观的突出特征,导致学生难以辨认。

调整思路: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投影打出“西湖十景”的名称,让同学有一个明确认知(大多数“西湖十景”学生都很熟悉,但一时不一定想得起来);其次,一些学生较为陌生的景观,教师在发现学生无法辨认时,可以尽快告知;再次,尽量选取能凸显景观特征的图片,让学生容易辨认。另外,也可以采用“对号入座”的策略,一边列出“西湖十景”的名称,一边逐一展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让学生依据名称进行辨认,从而通过简短的导入快速切入教学主题。

2.问题设计要与教学主题紧密结合

情境五:不得要领的“西湖的美”

在教学导入中,教师问学生“西湖到底美在哪里呢?”同学们七嘴八舌,但不得要领。

教学反思:在导入中问题设计指向不明晰,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偏离教学主题,此时教师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将学生拉入教学正题。因此,导入中的问题设计要注意紧密切合教学主题,如教师在展示“西湖十景”的图片后,完全可以直入主题:“西湖的美,我想同学们都有切身感受,今天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西湖十景’中的一个景观来谈谈应该如何欣赏这一美景。”

3.素材呈现应注意灵活与适度相结合

引课素材有语言文字、图像、实物、形体和实验活动等多种呈现形式,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教师或学生的语言表述等媒介来呈现。如此多元的呈现形式,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慎重选择,注意灵活与适度相结合。

情境六:“冷场”与“热闹”的鲜明对照

在课堂导入中,教师提出“说出康熙御题的‘西湖十景’”的问题,虽然同学能说出一部分,但大多数同学表现出的是沉默,反应较为冷淡,直到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让同学们辨认时,同学们才又表现出较强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学反思:第一,要尽量减少信息干扰。尽管康熙御题的“西湖十景”是影响最广泛的西湖代表景观,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杭州市又评出了新“西湖十景”,新老“西湖十景”极容易产生混淆。第二,教师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导入时可以让同学们说出“西湖十景”的名称,但最好先要有预知,即考虑到学生能说出和不能说出所采取的不同措施。第三,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显然图像信息在本课的导入中要比语言信息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第四,信息量要适中。课堂导入是切入教学主题的引子,信息量不宜过大,呈现方式不能太复杂,否则给同学以“眼花缭乱”的感觉,影响同学对关键信息的关注,不利于教学的顺利推进。

三、乡土引课素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后续运用策略

好的引课素材不仅是引入新课的点睛之笔,更是课堂教学后续环节的重要教学资料,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利用其或开展探究、或进行情感教育,使其与教学过程“浑然天成”,要尽量避免引课素材与教学后续过程“两张皮”现象的产生。

1.通过引课素材的问题设计,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究空间

开放性的问题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但容易使学生探究方向偏离教学主题;预设性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来推进教学,容易切入主题,但过于强调预设可能会导致学生思维局限,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问题设计要注意开放性与预设性有机结合,如“西湖到底美在哪里”的问题改为“以某一景点为例,来说说如何欣赏西湖美景”,既使学生明确问题指向,又能够有一定的发散和探究空间。

2.后续教学环节要适时与引课素材相呼应

在教学环节中适当回顺引课素材中的一些问题,做到“前后呼应”,从而有效反馈同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情况。

情境七:反馈与总结—(1)小组轮流展示讨论情况(选取四个小组,具体过程略)。

(2)教师以“断桥残雪”为例,总结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辅以图片和音像)。

把握景观特点:断桥为拱形独孔环洞石桥,从形态看与白堤和苏堤上的其他桥梁区别不大,但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且白堤向东北延伸至此中断,由断桥与北山路连接,因此“堤断桥不断”也成为断桥名称由来之一。

优选观赏角度:从远处侧视断桥,其长虹卧波的姿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站在宝石山俯视断桥,可以领略白堤和断桥之间“堤断桥不断”的美景。

把握观赏时机:雪后初晴是欣赏残雪的最佳时机,桥的拱面积雪已消融,桥的两端还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依稀可辨的石桥身似隐似现,而涵洞中的白雪奕奕生光与桥面灰褐形成反差,远望去似断非断,故称断桥。

品味文化内涵:与断桥相关的民间传说——《白蛇传》,断桥是白娘子与许仙爱情的见证(也由此成为西湖最有名的一座桥);“断桥残雪”御碑亭、与断桥相关的古诗词等,提升了断桥残雪的文化内涵。

小结:播放视频《断桥残雪》,师生共同欣赏断桥残雪的美景和解说词。

课后作业:请结合自己小组选择的西湖景观,总结该景观欣赏的要点,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导游词。

3.利用引课素材有机融合教学目标,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充分利用好引课素材进行探究,反馈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尤其是利用乡土素材来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情境八:结语——让西湖再活两千年

同学们,大文豪苏轼写下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千年来吸引和打动了无数的游人,西湖申遗的成功,将更进一步扩大西湖的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懂得欣赏西湖的美景,更要懂得呵护这双杭州的“眼睛”。让我们行动起来,切实践行杭州市政府提出的“让西湖再活两千年”的誓言!(展示图片新闻:申遗成功后,杭州市承诺“要为世界和人类保护好管理好这片山水,让西湖再活两千年”。)

标签:;  ;  ;  ;  

基于地方地理的教材导入应用策略_素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