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贸易论文,对策论文,贸易壁垒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007(2003)01-0045-04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环境恶化问题已成为各国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各国以保护环境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政策法规使绿色贸易壁垒逐渐兴起。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种类及其特点
(一)绿色国际贸易壁垒的种类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某些国家借保护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之名,对外国商品制定过分高于国际公认或大多数国家所能接受的环保标准,或制定比本国商品更高的环保标准,即所谓双重标准,从而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成为贸易发展的障碍。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最典型的事件是1991年美国禁止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绿色壁垒开始流行。其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绿色关税制度。这种形式是绿色壁垒的初期表现形式。西方发达国家借保护环境之名,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频频提取环境补贴和进行倾销调查;对一些影响地球生态平衡、污染环境的进口商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实行贸易制裁等。
(2)市场准入制度。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制定本国的环保标准。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权利去规定其贸易伙伴的国内环境标准,不可以将本国的环保价值观强加于另一国。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进口国可以对出口国的生产设备进行检查,从而保证其进口产品能满足本国的环保标准。这种检查,无疑会增加出口产品的成本,甚至使一些小型生产厂商无力安装能够满足买方环保标准的生产设备。
(3)绿色技术标准制度。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在技术上处于垄断地位,因此常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产品进入。
(4)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它是由政府管理部门或民间团体按照严格的程序和环境标准,颁发给厂商付印产品及包装上的一种图形,以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从研制、开发到生产、使用直至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均符合生态和环境保护要求。
(5)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是指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它在发达国家中广泛流行。
(6)环境卫生检疫制度。为了确保人类和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卫生检疫指标。
(7)绿色补贴。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环境和资源,实行了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成本之内的绿色会计制度,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而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其环境成本大大提高。由于发展中国家基本未实行绿色会计核算,绝大部分企业本身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政府为此给予企业一定的环境补贴。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补贴”违反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因而以此限制其产品进口。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1)名义上的合理性。任何绿色贸易壁垒都标榜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它以此为名,实行贸易限制和制裁措施。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的背景下,人类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污染使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敏感。人们开始关心生活质量,关注生态环境,环境消费心理逐步增强,越来越认同绿色保护措施。所以,以保护资源和人类环境为名的环境壁垒,迎合了公众渴望绿色产品的共同心愿,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2)形式上的合法性。“绿色壁垒”属于非关税壁垒范畴,它与其他非关税壁垒的不同之处在于用公开的立法加以规定和实施。一些绿色保护措施都是以国际、国内公开立法作为依据的。发达国家推波助澜,大力推行环保立法,为“绿色壁垒”提供法律支持,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
(3)保护范围的广泛性。绿色保护的内容非常广泛,它不仅涉及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关商品的生产、销售方面的规定和限制,而且对那些需要达到一定安全、卫生、防污等标准的工业制成品产生巨大的压力,只要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关的产品贸易均在保护之列。它不仅涉及初级产品,也涉及技术密集型产品,而且从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包装销售到消费处理的每个环节都受其影响。近年来已从产品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呈现出无所不在的态势,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这些绿色保护措施,还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在具体实施时容易受发达国家的刁难和抵制。对生产技术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涉及面就更大更深。
(4)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和灵活性。种种绿色贸易壁垒借环境保护之名,隐蔽于具体的贸易法规、国际公约的执行过程中,如隐藏于各种国内立法、苛刻复杂的技术标准和繁琐的入关检验中,不仅隐藏地回避了分配不合理、歧视性等分歧,故不易产生摩擦;而且各种检验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这是隐藏性的第一种。第二,它们都是高科技基础上的检验标准,发展中国家难以做出判断。第三,把贸易保护的实现转移到人类健康保护上,有更大的欺骗性和隐蔽性。第四,环境壁垒在其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大的可塑性和随意性,可针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产品做出不同的处理,便于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歧视性的贸易政策。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发展的影响
我国是绿色贸易壁垒受害国之一。1997年至1999年,因遭受绿色壁垒而受阻出口的商品价值高达200多亿美元。因此研究其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限制了产品出口市场范围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测算,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出口市场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日本、欧盟、东盟、韩国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对其出口额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0%。而且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在环保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它们的环保行动起步早、成效大,公众环保意识强,环保技术先进,有条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使绿色保护主义日趋强化,而我国由于多种出口产品达不到它们的“绿色标准”而被排斥在国际市场之外,出口市场不但难以巩固和扩大,而且面临缩小的境地。据联合国一份统计资料表明,由于我国不符合国外日益严格的环境标准,每年约有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不利影响。
(二)削弱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绿色壁垒要求将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蓄、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在此过程中,制造商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投资,履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认证、技术鉴定等繁杂手续;并且在包装装潢、卫生检疫、标签、广告等方面,也必须做出更多的适应性调整,这势必使产品的中间费用以及附加费用增多,使产品的出口成本进一步增大,削弱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最终导致出口产品的经济效益下滑。
(1)环保成本增加导致产品成本增加。一方面,我国的环境基础设施落后,环保产业尚不发达,社会整体的技术水平不高,即便是已经研制成功的技术其普及率也很低,以至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获取重要的基础性环保技术的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企业本身缺乏经验和技术人员,投资开发适合自身需要的环保技术势必占用过多资金。获取成本和开发成本的资金大量投入,导致产品的总成本大幅增加,大大削弱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2)取得绿色认证或标志引起的产品成本增加。首先,要达到绿色壁垒中规定的标准必须先了解这些标准。由于国际上尚没有统一的法规、规章,所以不同国家制定的标准纷繁复杂,要想获得准确的资料信息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最终会增加成本。其次,取得环保认证或标志的高额费用或复杂手续也会增加企业产品的成本,进而影响产品的竞争力。
(三)影响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
1978年到1996年,我国外贸出口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而且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达到85%。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扩大和强化,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增大,1997年至199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贸易停滞不前,除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之外,主要是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
其次,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增长速度很快,但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及绿色经济观念,基相上是以极度消耗自然资源、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虚假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许多产品的单位产量消耗的资源、能源要高出1~2倍,甚至5~6倍。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日益增多的同时,排放的废弃物迅速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在加快。据世界银行(2000年)的统计显示,中国近20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10.3%,在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中位于第2位。但是由于中国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污染的抵消,致使中国经济增长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中国的“绿色GDP”扣除资源、环境代价实际上是负增长。
再次,会计体系试图将环境资源列入核算范围的问题未能得到解决。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缺少对资源、环境的核算内容,尤其对资源产品影响极大。资源和环境成本未能计入产品价格,使得我国的资源成本在国际贸易中成为了暂时具有价格优势,可以廉价出口的商品。虽然获得了短期利益,却损失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利益,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退化,阻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正日益受到国际绿色浪潮的挑战,严重制约了我国外贸的长期健康发展。
(四)造成市场准入障碍
为符合进口国商品市场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出口需要额外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但这种投入短期内往往无法生效,这样绿色壁垒将形成市场准入障碍。我国的一些行业,如纺织服装、机电产品、农林渔产品、医药、玩具等在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单方面的市场准入限制,进而引起贸易摩擦。
(五)影响我国进口贸易
发达国家在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同时,正将污染产业和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在进口贸易中也出现了该问题。近年来,境外危险废物入境具有数量增大、增速惊人的特点,主要来自美国、日本和香港,这些危险废物和废旧船舶、汽车、电器、电缆等工业垃圾的进口严重污染了环境,一些进口产品含带有传染病和病虫害。由于我国环境标准太低,加之海关监管力度不够,进口“洋垃圾”的增长速度很快,据不完全统计,“洋垃圾”的进口量已由1999年的99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1750万吨。这无疑加剧了我国生态环境危机。
此外,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转移工业废弃物和受控产品的生产已成为发达国家普遍利用的贸易方式,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由于国内严格的环境标准和高昂的环保税费而无法立足,于是趁着我国对外开放之机纷纷转移到我国,这给我国履行国际公约增加了难度。
三、防止绿色贸易壁垒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的营销策略
1.政府应重视发挥“环境外交”的营销作用
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利,以外交促进外贸。如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谈判,拒绝接受超越自身承受力的环境条款,并可以代表本国向绿色贸易壁垒过高的国家提出抗议,或采取相应的报复行为,或向有关的国际组织,如向争端解决机构起诉,坚持国家环境主权,以国际规范为论据反对进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此外,政府具有公共关系优势。政府可以利用自己与进口国有关机构、协会、官员等的良好关系,帮助企业进行国际绿色营销。
2.为企业申请认证工作创造条件
政府要重视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积极采用国际环境标准,同时宣传和加强对企业的咨询服务,让企业了解认证的益处,引导企业申请认证,为企业认证创造便利条件。
3.发展环保产业
我国应在立法和政策上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一要制定环保产业规划,根据环保产业市场前景和我国国情,确定环保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培植环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二要制定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的产业倾斜政策;三要引进环保技术;四要培育环保产业的企业集团;五要采取措施,严禁国际污染严重产业和不合标准的产品向我国转移;六要有效组合对污染排放物的治理措施。同时,制定环保产业的专项法规,加强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实施力度。
4.加速建立绿色核算体系
中国的绿色会计,无论是实务还是理论,都处于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原始的起步阶段。因此,我国必须加快绿色会计体系的研究,把不可更新资源的损耗、可更新再生资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与修复改善、污染的治理作为社会成本列入核算体系;使资源与环境商品化、价格量化,以实现对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补偿;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节约利用,以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绿色会计接轨,开创中国应对国际绿色壁垒挑战的新局面。
(二)企业发展策略
1.开展绿色营销,搞好绿色管理
随着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作用逐步加强和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必须主动适应和主动调整营销策略,制定和实施绿色营销策略,搞好绿色管理。
2.发展绿色产品市场
一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绿色产品,发展绿色市场。二是积极开发和选用绿色包装。为此应该:(1)以立法的形式禁止使用某些包装材料,如含铅、汞材料以及发泡塑料等;通过立法,推动使用可分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制定强制性的包装物再循环或再利用的法律;(2)建立存储返还制度;(3)税收优惠或处罚。
3.调整和优化出口结构
在绿色贸易制度安排下,随着环境或绿色产品损益外部性的“内部化”,出口产业和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一些污染严重、污染处理技术相对落后的产业,随着环境成本的高额内部化,企业的比较成本优势将弱化以至丧失,而一些少污染以至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绿色农业等的成本优势得到强化。应根据这种比较成本优势的变化,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积极开发和出口绿色产品,使我国的出口贸易向有利于生态环境绿色化方向发展。
4.积极推进环境标准制度
我国1996年开始进行ISO14000国际环保标准管理体系的认证试点。截至2000年4月底,我国通过认证的组织只有263家。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参与国际合作;向国际靠拢,让中国的环境标志产品走向世界。
5.积极发展海外直接投资
我国应该尽快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调整海外直接投资的法律规范,支持和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这不仅可以利用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而且可享有与东道国相同的自由流通便利,避免发达国家的环境壁垒对我国出口的不利影响。
收稿日期:2002-09-15
标签:绿色贸易壁垒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标准论文; 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环保产业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