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鉴别论文_武杰

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鉴别论文_武杰

安达市医院 1514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鉴别要点。方法 选择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和30例机械性肠梗阻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特点、病因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临床表现上,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的病初恶心和呕吐、脱水、病初发热、腹部肿块、腹泻症状的发生率高于机械性肠梗阻患儿(P<0.05);而机械性肠梗阻患儿腹部压痛及腹肌紧张症状的发生率高于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P<0.05)。在病因上,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发病原因主要是轮状病毒感染(100.00%);而机械性肠梗阻患儿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肠腔堵塞(40.00%),肠管受压(26.67%),肠壁病变(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腹部X线平片、腹部B超、血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及镜检等辅助检查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和机械系肠梗阻均呈现出各自的特点。结论 通过对患儿临床表现特点、病因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能有效对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从而提高诊断正确率。

关键词:机械性肠梗阻;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鉴别诊断

肠梗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在小儿外科中较为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主要临床表现是腹胀、腹痛、呕吐、无大便和无肛门排气等。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肠梗阻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病毒性肠梗阻三种。其中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是儿科肠梗阻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两种。而临床上,这两种肠梗阻类型均有肠梗阻的一般症状,且缺乏各自的特异性症状,从而增加了临床诊断的困难,引发误诊风险[1]。因此,综合分析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特点、发病原因及辅助检查差异,加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予以患儿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是临床医学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该研究以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诊治的52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和30例机械性肠梗阻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的病历资料,以总结分析二者的鉴别诊断要点和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择以该院收治的82例肠梗阻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4例,女38例。年龄1~11岁,平均(7.2±2.2)岁。病程3~14 d,平均(6.2±3.0)d。所有患儿均无既往肠套和手术史,均为急性起病。82例患儿经术后病理及辅助检查确诊为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52例,其中,26例,女26例,平均年龄(7.3±2.3)岁,平均病程(6.1±3.2)d;机械性肠梗阻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7.1±2.0)岁,平均病程(6.4±3.1)d。

1.2 回顾性分析

1.2.1 病历资料收集

1.2.1.1 查阅 在研究前及研究活动中,随时查阅患者的医疗病历、护理病历及各种辅助检查结果,查阅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①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地点、疾病诊断标准);②临床表现;③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其它特殊检查。包括:腹部X线平片检查:所有患者均摄取腹部立位及水平侧卧位 X线平片;腹部B超检查:采用美国 GE-PRO-200 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5 MHz。对所有患者均行B超检查。即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将耦合剂涂于患者腹部涂,经腹部行横向、纵向、斜向等多切面、多方位按扫查;血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粪便检查:包括量、外观、气味、酸碱反应、寄生虫、结石等检验项目;④诊断及鉴别诊断;⑤治疗效果及转归(药物、手术)的比较;⑥并发症的比较(兼症)情况;⑦疾病的影响因素(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以及可能致病因素等。

1.2.1.2 交谈 以调查问卷的交谈方式,以患者为调查对象,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患者的病情、临床表现、体征状况及诊断、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并详细记录。

1.2.1.3 观察 运用感官或借助简单诊疗器械系统收集对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包括视觉观察、触觉观察、听觉观察、嗅觉观察等。

1.2.2 病历资料收集质控措施 ①加强培训,客观、真实、具体、准确地记录疾病发生、变化及转归信息。②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掌握病历书写规范及收集要点,以保证提供规范的病历作为参考,促使病历质量改进。③深入到临床科室,收集影响病历收集质量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即使是很细小的问题,如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等,均逐一及时进行解决[2]。

1.2.3 病历资料分析和统计方法及步骤

①确定需要分析的病例及来源,制定选择病例的诊断、纳入、剔除3个标准;②确定一定时间段内分析病例的基数,确定样本的大小;③根据资料性质,选择具有齐同性,可比性的对照组;④确定分析内容,选择需要分析的要素和指标;⑤制定分析表格,逐个摘录相关信息;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数据以百分比(n/%)表示,用χ2检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表现

该组52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均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萎靡、腹泻、蛋花或水样便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症状。同时,有肠鸣音亢进、病初呕吐,、脱水、发热、腹部肿块症状。30例机械系肠梗阻患儿均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萎靡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肠鸣音亢进。同时,有明显的压痛、肌紧张症状,腹胀、呕吐、腹泻、恶心症状出现较少。具体临床表现对比分析,见表1。

2.3 两组患儿辅助检查结果

在腹部X线平片、腹部B超、血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及镜检等辅助检查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和机械系肠梗阻均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见表3。

3 讨论

肠梗阻的发病有缓、急之分。临床上,急性肠梗阻的发病率不仅高于慢性肠梗阻,而且仅次于急性阑尾炎,病势迅猛,病情发展较快,可引起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十分重要[3]。临床上,症状和体征典型的肠梗阻是不难诊断的,但缺乏典型表现者诊断较困难。尤其是儿科,患儿不能对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准确描述,进一步增加了肠梗阻临床诊断的难度[4]。目前,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是儿科肠梗阻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两种,如能及时予以诊断,予以患儿积极、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大多能逆转病情的发展,以致治愈[5]。

该研究中,为总结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鉴别诊断要点,对比分析了二者的临床表现特点、病因及辅助检查,以期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①在临床表现上,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的病初恶心和呕吐、脱水、病初发热、腹部肿块、腹泻症状的发生率高于机械性肠梗阻患儿,而机械性肠梗阻患儿腹部压痛及腹肌紧张症状的发生率高于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李兴锋[3]在其研究中指出小肠机械性肠梗阻的主要表现为腹痛剧烈,出现腹部局部压痛,甚至腹肌紧张,同时有呕吐,胺胀和停止排便、排气等。马其彬[4]则指出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临床多以病毒感染症状为主,如病初恶心、发热、呕吐、脱水及腹泻等,而腹部压痛及腹肌紧张出现较少,与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因此,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可以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初步鉴别诊断。

②在肠梗阻的病因分析上,徐敏[5]强调轮状病毒肠炎可并发肠梗阻,既可并发机械性肠梗阻(肠套叠),又可并发动力性(功能性)肠梗阻,为轮状病毒性肠梗阻的主要病因。而钱卫学[6]等则指出机械性肠梗阻 常见的病因有粘连与粘连带压迫、嵌顿性外疝或内疝、肠扭转、肠外肿瘤或腹块压迫等。该组52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发病原因主要是轮状病毒感染,而30例机械性肠梗阻患儿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肠腔堵塞、肠管受压和肠壁病变。

具体分析如下:①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病因分析。该组52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大便A群轮状病毒均呈阳性(+)表达。轮状病毒于1973年最早由Bishop从澳大利亚腹泻儿童肠活检上皮细胞内发现形成如轮状的病毒[5]。临床上,因小儿的肠胃调节功能差,容易出现肠功能紊乱。且小儿正处于刚添加辅食的阶段,其发生肠道病毒感染的机会随之增多。病毒入侵后,于小肠上皮细胞上着床细胞绒毛变短或脱落,造成小肠功能的下降或丧失,降低了粘膜双糖酶的活性,导致肠腔内木糖及蔗糖水解并吸收障碍,被细菌分解过程中产生有机酸,进而增加肠内渗透压,造成大量水及电解质于肠腔进入减少了肠吸收量,从而诱发肠梗阻。因此,轮状病毒入侵是诱发轮状病毒肠梗阻的主要病因。②机械系肠梗阻病因分析。机械性肠梗阻则是由腹膜黏连、肠腔狭窄、肠套叠、嵌顿疝、肠扭转等机械性原因而引发的梗阻,例如小肠气、肠内蛔虫团,先天性肠道畸形以及肠套叠、肠扭转、肠黏连等。临床上,其主要病因机制包括:①肠腔堵塞。包括粪块、胆石、寄生虫、异物等,在机体肠道内结聚成团,导致局部肠管痉挛而使肠腔堵塞,进而引发肠梗阻。②肠管受压。包括肠管扭转、粘连带压迫、嵌顿疮等造成的肠道压迫。③肠壁病变。如狭窄、炎症、先天性肠迫闭锁、肿瘤等引起[6]。

同时,在辅助检查的鉴别上,X线腹部透视或腹部B超检查对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小肠内有气体和液平面,表明肠内容物存在通过障碍,这是肠梗阻存在的重要标志[7]。而临床上,腹部X线平片、腹部B超、血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及镜检等辅助检查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和机械系肠梗阻均呈现出各自的特点,通过这些特点的对比分析,可有效促进鉴别诊断。同时,在特异性指标上,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呈阳性是诊断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的重要标志[8]。

因此,通过对患儿临床表现特点、病因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能有效对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从而提高诊断正确率。临床上,诊断医师应加强患者病因、病史及临床表现的深入分析,结合腹部X线平片、腹部B超、血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及镜检等辅助检查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以促进正确诊断,为患儿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保证患儿生命质量。

另外,该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对相关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仅仅从临床表现、病因及辅助检查等方面探讨了机械系肠梗阻和轮状病毒性肠梗阻的鉴别诊断,而缺乏其他要素的深入挖掘。加之研究样本量较小,患儿的信息尚未实现全方位、多方面的整理,从而造成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但总体上该研究得出的结论以期带给其他临床研究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康.超声检查在肠梗阻诊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26):189-190.

[2] 潘春球,武钢,周望梅,等.超声、腹部X线平片、双源CT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2(8):1221-1224.

[3] 李兴锋.小儿急腹症患儿的鉴别诊断[J].临床医学,2013,6(8):201-203.

[4] 马其彬.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2):283-284.

[5] 徐敏.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鉴别诊断及治疗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5(16):72-74.

[6] 钱卫学,谈瑞生,王鼎,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3,5(17):242-243.

[7] 余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肠梗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6(1):304-306.

[8] 陆建东,茅旭平,徐向荣,等.多排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16-418

论文作者:武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4

标签:;  ;  ;  ;  ;  ;  ;  ;  

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鉴别论文_武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