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应用、合作和可持续性——2008开放教育国际会议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持续性论文,国际会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一批有前瞻性的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和基金会先后发起或推动实施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项目,其开放共享、支持公益的理念特色,大规模建设和大规模推广应用、基于互联网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实践模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领域日益增长的实践热点。
实践的发展推动理论的研究和反思。2008年4月24日至26日,以“发展、应用、合作和可持续性”为主题的第四届开放教育国际会议在中国大连召开。这是继2003年北京会议、2004年上海会议、2006年西安会议之后开放教育资源领域的又一次盛会。会议由大连理工大学、开放课件联盟(OCWC:OCW Consortium)和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 CORE:China Open Resources for Education)联合举办,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志义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院士和CORE主席王逢旦博士先后致开幕词。出席会议的有美国惠留特基金会(Hewlett Foundation)Casserly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MIT OCW)代理执行主任Oliveira女士、开放课件联盟负责人John Dehlin 和美国西部教育远程通信合作组织(WCET:Western Cooperative for Educ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主席Louis Fox博士,来自中国、美国、英国、西班牙、日本、韩国、荷兰等国(境)内外13个国家和地区的75所高校、远程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基金会的专家和学者共156位注册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国外代表84人,国内代表72人)。会前召开了开放课件联盟工作会议,这是OCWC会议在中国首次举行,也是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
会议历时两天,共有33个大会交流报告和一个专题讨论部分(含6个报告和展示),围绕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应用、合作和可持续性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大会未设主题报告。会议共征集国内外研究者提交的论文44篇(含摘要17篇),其中国外论文21篇,国内论文23篇,并有多篇论文进行会议现场张贴交流。报告和论文的主题涉猎广泛,包括如何建设优质共享的教育资源,如何消除在资源获取和应用的版权、语言、文化、技术等方面的障碍,如何激励优质资源应用、推动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创新,如何实现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及开放教育资源和远程教育的合作与发展等。
专家报告和论文既有理论的探讨,也有对应用实践的分享;既有对开放教育资源发展蓝图的描绘,也有对其发展中问题和挑战的直面反思。本文将从开放教育资源的理念与内涵、建设和丰富优质资源、消除资源获取障碍、激励创新和应用、项目合作与可持续发展等五个方面进行综述。
OER的理念和内涵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是软件领域开放原始码运动的延伸,对其内涵的讨论为研究者所持续关注。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开放教育资源的内涵和特色随着项目发展而不断丰富变化,另一方面开放教育资源需要清晰地标示和突出特色。
开放教育资源由麻省理工学院开放项目首倡使用的开放课件(Open Course Ware)发展而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02)巴黎论坛提出将开放课件扩展到开放教育资源以避免内涵的局限性,指通过信息与通讯技术(ICTs)向教育者、学生、自学者提供的,基于非商业用途,可被自由免费查阅、参考或应用的各种教育类资源[1]。这一定义明确了开放教育资源“开放”和“共享”两个基本特性。经过发展,UNESCO 2005开放教育资源论坛对开放教育资源的范围进行说明,包括学习资源、支持教师的资源和确保教育实践质量的资源[2]。UNESCO 2006开放教育资源论坛进一步提出,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不一定意味着完全免费,而应致力于让人们更易于接受教育。有效推动资源开放共享的实践模式是草根式、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方式[3。Gleser(2007)提出,开放教育资源应包括开放获取(资源及其元数据)、开放授权(允许重用、修改、组合和再创新)、开放格式(使用开放标准制作资源并便于重用)、开放软件(开源软件和工具)等四个方面。东北大学宋官东博士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提出开放教育资源体现了非竞争性(即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和非排他性(即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或争取对该物品消费的权利之外)的公共物品属性。他认为开放教育资源是以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为载体,由国家、团体或个人单独或混合提供,能够激发并满足教育者或学习者需要的公共物品[4]。
笔者综合以上观点后认为,对开放教育资源内涵的界定抓住了资源开放、免费共享、非商业用途使用的基本属性。宋官东博士提出的定义具有一定新意,有利于将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成一个国家支持(政策、资金)、非盈利部门(高校、协会等)推动、全民参与和全民共享的教育共享体系。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具有知识公益的特色,一旦向社会永久性开放以后就成为公共知识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王龙,2006)[5]。但该定义强调了公共知识产品的属性而弱化了资源属性和教育属性,“公共物品”的提法则过于宽泛,很难直接和教育用途的资源联系起来。笔者倾向于支持这样的观点,开放教育资源包括紧密联系的三个部分,提供优质的教育类资源(教学和研究资源、知识信息),消除资源的获取障碍(语言、文化、版权、技术等),激励资源的创新应用以发挥资源的共享价值(Casserly,2004)[6]。
建设和丰富共享资源,提高资源质量
实施更多的开放教育资源项目,丰富并不断更新共享资源,建设优质、特色的共享资源,提高资源的学术质量和技术质量,始终是开放教育资源的实践重点之一。
英国开放大学自2006年启动实施开放学习(OpenLearn)项目以来,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互联网免费共享远程学习资源,提升自身的资源发送技术。OpenLearn项目共享的课程资源基于英国开放大学经典的课程组建设模式,从课程组开发到提供给使用者之间是一个严格的、基于质量保证的过程,主要流程包括学术著作组的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和开发测试,内容编辑与制作,学术组审核发布等环节。项目建立了学习空间(Learning Space)和实验空间(Lab Space)两个互补的网站,两个网站目前共提供13000余学时的网络学习资源。项目资源的主要特色是在共享资源中设计了相关的学习活动,为学习者呈现完整的网络课程(包括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采用文本、图像、图表、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组织和呈现,音频和视频文件还提供相对应的脚本。为使用者提供Flash Meeting(网络会议)、MSG(即时通讯)、Compendium(概念图)和Learning Journal(网络学习日志)等能够增进使用者实时交互、共享学习经历的学习工具。项目设置了“学习技巧”模块,帮助使用者熟悉使用环境,掌握相关工具的使用技巧,建立学习的自信,培养在线自主与协作学习能力。OpenLearn项目对开放大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被大家使用最多的咨询渠道,也成为课程展示和提供咨询服务的重要载体。据统计,至少有4400个OpenLearn的使用者注册了开放大学的课程(Jerard Bretts,2008)[7]。
美国莱斯大学的互联项目(Connexions)的资源建设开放参与、开放授权,以同伴评阅(Peer Review)的方式提高资源的内容深度、教学设计、完整性、正确性和可获取性,提高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项目积极推动在国际范围内的共享,通过翻译和本土化形成个性化的课程。在保留资源提供者版权的前提下开放共享,通过书本、网络、光盘等多种载体发布以降低成本、增加可获取渠道(Joel Thierstein,2008)[8]。美国互联网档案馆项目(Internet Archive)的实践表明,录像、录音、Flash动画、索引后的OCW资源等可实现开放教育资源的增值。在项目的调查中,被调查者认为录像是最受欢迎的资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并更易于达到学习目标(Stewart Cheifet,2008)[9]。西班牙大学联盟2001年启动对MIT OCW课程的翻译和本土化工作,2004年启动实施OCW Universia项目,使用开放课件领域的开源软件EduCommons系统,目前已有63所来自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大学建设了超过300门的共享课程(Pedro Aranzadi,2008)[10]。
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于2003年启动,集中全国高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的力量,以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为主,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调动地方和高校建设精品课程的积极性,建设形成包括各门类、各专业的“校级-省级-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促进全国范围内大规模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经过5年多的不断发展,目前已评审完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799门,带动省级精品课程超过5600门,以及一大批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以其自上而下为主的组织模式,广泛的覆盖领域(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公安和军事院校、网络远程教育),丰富优质、覆盖专业领域广泛的课程资源,整体建设和以点带面的推进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模式(王龙,2008)[1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牵头实施了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工程项目,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中央资源库”为核心,以电大系统、普通高校为主要依托,建立“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系统”。系统定位于建设标准化的资源管理平台、资源共享的交易平台、服务远程教育的资源支撑平台、服务“终身学习”的资源服务平台。经过两年多的研发,系统已经建成并投入应用,由中央资源库和遍布各地的节点资源库组成,各节点资源库通过节点认证、目录同步、授权共享、交易交换机制等结合成资源库群。截止2007年12月,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已整合入库资源35万条,总容量超过6TB,涉及200个专业,近3000门课程。有100家单位参加资源库系统项目,53家单位成功架设节点资源库并与中央资源库互联互通(石明贵,2008)[12]。
在开放教育资源的项目中,有许多不以“OCW”或“OER”命名,但秉承开放共享理念并取得成功的项目,如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工程、英国开放大学的OpenLearn项目、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开放学习创新(OLI:Open Learning Initiative)项目、莱斯大学的互联项目、耶鲁大学的开放视频项目及45所大学的iTunes项目等。加强与这些类OCW项目的合作,丰富可共享资源的数量和资源建设实践模式,是开放教育资源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之一。
消除资源获取的障碍
资源的开放共享面临着版权、语言、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障碍。消除资源的获取障碍,提高资源的可获取性,为使用者提供可获取的资源,是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主要任务之一。
版权是开放教育资源项目面临的挑战之一,并影响资源共享的深度和广度,要说服教师们同意或授权通过网络发布拥有版权的资源同样困难重重,如韩国的开放课件项目就因为版权问题而进展缓慢(Hye Kyung Yang,2008)[13]。MIT OCW等项目关于开放共享协议(CC:Creative Commons)的应用实践表明,解决资源网上发布的版权是一个可以控制的过程。开放共享协议提供6种许可方式,从严格到宽松分别是署名-非商业使用-禁止演绎(BY-NC-ND)、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BY-NC-SA)、署名-非商业性使用(BY-NC)、署名-禁止演绎(BY-ND)、署名-相同方式共享(BY-SA)、署名(BY)。开放共享协议一方面保护资源版权所有者的权利,另一方面注明“保留部分权利”而不是默认的“保留所有版权”也便于资源使用者了解如何合法利用共享资源,从而推动资源的开放共享(王春燕,2008)[14]。
随着共享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伴生资源应用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障碍愈加明显。当前开放教育资源项目中共享的多是英语和中文资源,对于非英语地区的应用存在语言障碍。由此,多个致力于本土化的项目组织开展对资源的翻译,如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本土化为简体中文)、开放原始码计划(本土化为繁体中文)、西班牙大学联盟项目(本土化为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资源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应用场景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成为准确应用的障碍,同时也有尖锐的意见提出开放教育资源中的文化推广问题,如MIT OCW项目初期曾被质疑麻省理工学院是否想通过该项目教学方式来影响整个世界(丁兴富、王龙,2004)[15]。
2008年4月30日,科技部“数字教育公共服务示范工程”课题组在MIT OCW考察(右二为课题负责人、本刊主编严冰,左三为OCW首倡者、MIT俞久平教授,左一为MIT OCW代理执行主任Cecilia d'Oliveira女士)
开放的技术和标准对于促进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发布、共享、应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建设资源发布规范,建立发布标准,探索可共享的、经济的、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是MIT OCW等项目的目标之一[15]。MIT OCW项目等通过优化发布的多媒体资源、提供良好的导航、提供适合不同网络带宽的视音频资源、提供可离线下载的课程资源包、建立多个镜像服务器、为访问者提供RSS等资源更新的服务等措施,提高资源的可获取性(王龙,2008)[17]。基于开放共享标准的开放教育资源内容发布系统EduCommons已经在犹他州立大学等多个开放课件项目中获得应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利用该系统建设医学特色资源图片库,以不同主题为分类依据提供图像、图表等珍贵的医学教学资料[16]。英国开放大学Open Learn项目通过XML、RSS、IMS内容打包、IMS通用接口等技术实现不同平台之间的资源共享,并为学习内容单元导入开放式的5星级评价系统(资源使用者用后评分,供其他使用者参考)。UC伯克利大学开发了基于开放系统的发布平台,实现对课程视频、音频资料与讲稿的自动化管理和编辑。惠留特基金会的工具包项目(Toolkit Project)将OCW项目中经使用并证明有用的资源制作为便携移动的资源包(含技巧、案例、使用指南、知识产权说明、地区差异等)以尽可能把资源送到需要者身边。日本东京大学致力于通过自然语言搜索技术开发和应用,为使用者提供开放教育资源搜索方面的技术支持,提高搜索的准确性和相关性。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讨论,开放教育资源的技术和标准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探索的问题,如为了提高资源的可获取性,是否需要确定OCW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实现这些标准与已有的SCROM、LOM等标准相衔接;为了便于资源的应用,是否应该制定OCW资源的发布标准,避免因发布部分资源而影响对发布内容的整体性理解等(综合自会议的报告和论文)。
激励资源的创新性应用和推广
开放教育资源项目价值的主要体现是为用户增加价值,帮助教师(备课或授课,改进教学方法等),帮助学生(规划学习,作为参考资源)和自学者(促进个人发展)。开放教育资源项目下一步的发展重点是关注基于共享资源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转变。惠留特基金会Casserly博士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和专门技术的传授,多表现为教师主导下权威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发生错误,淡化尝试。开放教育资源项目致力于推动实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在优质免费的资源支持下,根据学生的能力、背景和需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学习者自我建构和深入理解,由学习者设定学习进度和步调,鼓励小组交流和分享协作,鼓励学生参与,不断提供反馈信息,重视分析和归纳,不断尝试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开放共享理念的传播使实现模式的转变具有可行性。惠留特基金会资助了包括MIT OCW、Open Learn、OLI等众多的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基金会将在开放教科书(Open Textbooks)、开放电子游戏教学(Open Gaming)和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三个方面不断研发和创新,建立开放教育资源的新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革新(Casserly,2008)[18]。
2007年11月,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历经7年发展后完成了里程碑式的计划,实现了发布1800门课程的预定目标。MIT OCW项目代理主管Oliveira女士详细介绍了后续发展规划,首先是确保MIT OCW项目继续是MIT的重要实践项目,保持项目特色,继续项目的使命和任务。其次是改进项目网站,更新课程资源(含增加新课程),增加新的服务功能。麻省理工学院每年约建设100门新课程以反映新的研究领域或原有领域的新变化。加强对已发布资源的索引和分类,使资源易查易用。为使用者提供讨论区以便于在资源使用过程中交流共享。项目后续的发展重点是,大力推动2007年启动的“Highlights for High School”项目,将经过选择的优质资源提供给高中阶段教育的教师和学生。当被问及启动背景时,Oliveira表示,MTI把促进教育和学术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同样关注美国高中阶段的教育,希望通过该项目激励和帮助美国的中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等知识。
教育类开源软件具有成本、功能、技术和理念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在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应用中具有广阔的空间。北京大学教育技术系赵国栋博士分享了在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支教期间利用教育类开源软件促进开放教育资源应用的研究。以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为中心,利用国外各种教育类开源软件免费和源代码开放的特点,结合师范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开展了网络教学、电子档案袋管理、科研资源管理和网络调查等教育类软件系统在教学、科研领域的应用研究。经过初步应用,已在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创建网络课程64门、视频点播学术讲座103部、每天平均登录师生数300人次左右。项目的实践表明,从应用角度看,这些教育开源软件的功能可以满足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的应用需求,而且软件安装简便,操作便捷,教师经过简单培训就可自行使用,可有效降低校园信息化的成本。影响教育类开源软件应用的因素主要有领导者与决策者的观念、对教师的鼓励政策、软件技术的维护、教师的技能培训、对学生的支持和引导等六个方面(赵国栋,2008)[19]。
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在实践(验)教学方面的应用创新也有了新实践。大连理工大学在MIT帮助下较早部署了的iLab远程实验系统。该系统融合网络技术、控制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实现多个用户可共享真实的实验室设备,在互联网上进行有关课程的实验。基于iLab系统支持,学生在学校、家里等场所登录远程实验室的网络服务器,通过实验室计算机直接控制全天候无人值守的开放远程实验室的真实仪器进行实验。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看到实验现场实时的实验现象(视频图像),得到真实的实验数据。远程控制实验在实现软件共享的同时也实现了硬件资源共享,弥补了网上仿真或虚拟实验的不足,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实验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是实验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刘蕴红,2008)[20]。
在应用和推广中为资源使用者提供支持,采取以使用者为中心的应用推广策略。MIT OCW项目通过不同渠道收集反馈信息,响应使用者需求并提供改进,发布每月一期的电子报(NewsLetter)展示项目的发展动态,采取一系列技术改进措施提高资源的可获取性等。英国开放大学的OpenLearn项目部署了学习管理系统,建立了非正式的合作学习社区,并发挥在远程教育领域长期开展学习支持服务的优势,不断改进对使用者资源应用的支持服务,如注明课程的层次、专业,提供对重要学习技巧的测试,对母语不是英语的学生提供帮助,了解使用者对课程资源的理解程度,提高使用者的学习技巧,帮助学习者建立自信等[7]。互联网档案项目把为资源应用提供更多支持作为重点,主要的措施包括共享更多视频资料,提供大容量存储、更快带宽、资源中心和镜像网站,利用元数据和分类法便于检索和索引,提供重用工具支持编辑修改,支持师生交互等[9]。
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开放教育资源项目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是项目面临的共性问题。目前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与运作资金大多来自机构自筹、基金会支持和社会捐助,尚未形成支持项目建设、运行、管理和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模式。而建设大规模、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其建设成本、发送成本、组织管理以及软件硬件网络架构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开放教育资源具有公共知识产品的属性,其推动主体应包括国家、团体或个人,要从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改进支持技术和解决方案、加强资源的版权保护、推动开放共享理念的传播和认同、扩大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影响、处理好开放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六个方面统筹考虑[4]。从实践层面来说,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从项目启动伊始就设计了“先建设后立项支持”的激励机制,管理部门和学校联合给予精品课程建设和运行资金支持,保证了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良好发展[11]。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还要从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来认识开放教育资源,深化开放教育资源的实践范围。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在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研究、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生活等方面的5个“E”(即E-learning、E-Research、E-Management、E-Service、E-Living)活动中涉及的资源,如课件、数据、软件、资料、论文等均应逐渐实现开放共享(程建钢,2008)[21]。在项目的发展中还须注意的是,来自教师、学生、自学者、基金会及非营利性组织等草根力量自下而上的支持和推动是实现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如在我国台湾的开放原始码计划(OOPS)对优质开放资源的翻译工作全部来自义工的自发参与。
经过多年的发展,开放教育资源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开放教育资源正在世界各地蓬勃地发展,开放共享的理念种子在网络时代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每个人都是分享的节点,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成为生产和传播的节点。在开放共享的理念中, “给予越多,收获就越多”[6]。作为知识生产的中心、知识传播的中心、知识创新的中心,将成为网络时代高等教育机构的基本功能之一。我们可以说,“变革已经发生,而且关乎未来(毛向辉,2003)[22]”。在这一变革的潮流中,开放教育资源将发展到多么壮大,将带给人们哪些益处,这些都是无法预设的,因为开放共享的理念没有界限,新的信息技术进步没有止境,人类对开放共享的需求不断增长,人们总可以找到更好的办法,让更多的优质资源加入到开放共享的行列中,让更多的人受益,让知识无疆界(Unlocking Knowledge)的理想成为现实。
对于远程教育机构来说,通过参与和推动开放教育资源可以促进两个核心业务的发展。在资源建设方面,提高其资源建设技术和资源发送技术,尤其是在大规模、基于网络、基于质量保证的优质资源建设方面,在技术方案、教学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呈现、知识产权、组织管理,以及提高资源的可获取性、增加资源丰富程度、实现资源更新等方面形成新的实践。对于远程教育领域自2007年启动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也具有借鉴意义。在学习支持服务方面,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资源使用者中大部分是自学者,这些自学者既是终身学习者,又是潜在的远程教育学习者。了解其资源的获取情况,了解其使用需求和障碍,提高资源可获取性的服务,帮助其建立学习自信心和学习成就感,并对其使用过程提供支持服务,也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对远程教育机构内学习者的支持和服务。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大连理工大学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