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心理现状及师生关系调查_自我效能感论文

小学生学习心理与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研究论文,小学生论文,师生关系论文,现状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学习动机、兴趣、学习坚持性和焦虑程度以及成就归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班杜拉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体对整合各种技能的自我生成能力,或对成功地实施达成某个既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知觉及知觉后的结果,(注: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9.)也就是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的主观评价和确信,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注:郭亨杰.《心理学》学习与运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01.)因此,可将学习效能感定义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业状况、能力的主观评价。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注: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5.)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在动机的驱使下导向目标的行为过程会遇到各种困难,因此在学生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学习坚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自己学业目标归因及成就归因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业成就有重要影响。学习归因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的原因的认定、归纳和总结。一般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他就会认为学习任务的难度、自己的运气或他人的因素是决定自己学业现状的因素;如果归因于内部因素,他就会相信学习能力或自己的努力是决定学业现状的因素。归因是个体成就状况的调节系统,它会直接影响个体未来的成就状况,这种影响是通过自我效能感实现的。自我效能感差的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研究表明,内在动机和成功能力归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效能感并间接提高其成就状况。(注:张学民,申继亮.中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4).)

学习焦虑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败及自我效能感。学生的学习焦虑主要表现为:平时总是担心自己学不好,对学习有畏难情绪;考试时表现出焦躁不安、紧张,导致水平失常。有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强的个体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能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而且能够坚持克服面临的困难,很少表现出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注:张学民,申继亮.中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4).)

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学习成绩也有重要的影响。师生关系可以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上的距离以及师生之间地位关系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注:郭亨杰.《心理学》学习与运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01.)

本研究考察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学习动机、兴趣、意志力、焦虑程度、成就归因方式以及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旨在为提高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师生关系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依据现有的关于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坚持性、焦虑、师生关系的测验项目,自编了《小学生学习心理和师生关系的调查问卷》。问卷共有48个项目,其中测查小学生学习心理的项目有34个,分别从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坚持性、学习焦虑以及归因方式6个维度进行测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13~0.846之间。师生关系测查项目由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距离和师生地位关系三个维度构成,共14个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8。

(二)被试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对太原市杏花岭区8所小学的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267份。其中,女生为1147人,男生为1120人;三年级学生522人,四年级学生667人,五年级学生596人,六年级学生482人。

调查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小学生的背景变量对其学习心理的影响

1.小学生的性别变量对小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见表1)。女学生的学习动机比男学生的学习动机高,且差异显著(p<0.01)。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目标定向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女学生更认可学习是增长自己知识和能力的途径,比如在“学习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一项目上,女学生作出肯定回答的比例为99.3%,而男生为97.8%(检验p=0.002)。

表1 不同性别学生学习心理差异分析

2.小学生的年级变量对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的影响

将年级变量分为高年级(五、六年级)和中年级(三、四年级)两组进行均值t检验,结果表明,除学习兴趣维度外,不同年级在其他各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见右表2)。

在效能感维度和焦虑维度上,高年级学生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中年级。这说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个体对自己的学业成就进行正确评价的能力逐步提高,能认知自己的优缺点,并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学习得更好。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他所面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父母和教师的期望也容易导致学生的高焦虑水平。

在学习动机、学习坚持性两个维度上,中年级的平均得分高于高年级。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坚持性,即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或外界无关刺激影响时坚持努力的程度。当学生具有高坚持性时,他就会相信自己的能力以及努力程度可以使自己不懈地克服困难,取得好的学业成就。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目标的明确性、适合性、自觉性和价值性等方面的特征越突出,动机强度就会越高。小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往往是直接与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各年级学生在“学习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如果不努力学习,我就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两个项目上,持认同观点的比例达到了97%。这种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学习目标可以引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而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这种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励效应维持时间较长,当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增长的,他就会对学习充满自信,敢于面对挑战。高年级与中年级学生在学习目标上的均分存在显著差异(F检验p=0.000)。中年级的学生往往将学习目标定向为外部因素,学习的目的更多地是为了得到父母或教师的奖励或表扬,避免得到批评。比如在“如果我不努力学习就会受到老师的父母的批评,因此我要努力学习”这一项目上,三、四、五、六年级学生持同意态度的比例分别为56.5%、43.6%、48%、21.1%;在“如果我学得好就会得到父母的奖励,所以我要努力学习”这一项目上,其比例分别为31.6%、28.5%、27.2%、18.5%,中年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退缩。而高年级学生能比较自觉地为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而学习,并为了达成目标而坚持不懈。由父母的奖励、教师的表扬这些外部条件激发起来的动机,即由外部学习动机产生的激励效应维持时间较短,它依赖于外部情境刺激,一旦情境消失,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消退。

表2 不同年级学生学习心理差异分析

学生的归因方式在各个年级水平上有显著差异(检验P=0.0001)。从总体来看,将考试或学习失败归因于能力、努力程度、考试难度以及运气的比例分别为7.1%、87.1%、9.8%、42.3%,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将自己的考试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将失败归因于没有付出努力是积极的归因方式,可以使个体相信成功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建立成功的信心,并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而将失败归因于运气差、缺乏能力或其他情境因素时,会使学生忽视努力在成功中的作用,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时缺乏坚持性。对各个年级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年级学生倾向于将自己的学业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三至六年级学生在“我觉得自己学得不好是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聪明”这一项目上持赞同观点的比例分别为10.3%、8.5%、4.7%、4.6%。高年级学生则倾向于将学业成绩不理想归因于外部因素,即考试难度和自己的运气,比如,3~6年级学生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是由于考试题目太难太偏”的比例分别为6.3%、5.7%、12.8%、15.6%,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是由于某些考试内容自己没有复习到”的比例分别为37.9%、37.5%、51.5%、42.5%。

(二)小学生的背景变量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本研究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师生之间情感上的距离以及师生地位关系三个维度分析小学生的师生关系的状况。测查项目是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困扰的角度来设计的。因此,得分与师生关系之间是负向关系,即测查得分高的小学生对自己所处的师生关系存在比较严重的困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如教师是否只注重学习成绩,是否能帮助学生发现好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师生之间情感关系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反映的关注程度,如教师是否愿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是由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所决定的,如教师是否经常采取强制的手段来对待学生等。从总体来看,在师生关系的教学关系、情感关系和地位关系三个维度上存在不同程度困扰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6.9%、35.7%和15.9%。可以明显地看出,小学生更多地关注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希望教师了解自己,得到教师的喜爱,并能对教师坦诚地诉说自己的心里话。

1.小学生的性别变量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从师生关系的得分情况来看,男生的师生关系困扰程度在三个维度上都高于女生(见表3)。

表3

师生关系得分情况

进一步的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学生在师生教学关系和地位关系两个维度差异显著(t检验p=0.000),在教学关系维度上,男生认为存在困扰的比例为19.9%,而女生为14%;在地位关系纬度上,19.7%的男生认为存在困扰,而女生认为存在困扰的比例为12.2%。这可能是由于男女学生在言语表达上存在差异,女生在言语表达的清晰性、流畅性等方面都优于男生,在与教师交往的过程中就会有利。同时,由于女生的问题行为比男生要少,与教师的冲突与矛盾也较少,而且由于小学教师多为女性(本研究所涉及的学校中的女性教师比例达到89.7%),可能会导致女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亲密,冲突与困扰较少。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并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行为特点,采用灵活的师生交往策略,并充分考虑学生在心理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特点,加强与男生的情感交流。

2.小学生年级变量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不同年级学生在师生关系的三个维度上的困扰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F检验p=0.000)。六年级学生在教学关系维度和情感关系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而且其他年级的平均得分有随年级增高而增加的趋势。在教学关系维度上,三至六年级学生存在困扰的比例为14.6%、14.2%、16.8%、2.4%;在情感关系维度上的比例为34.7%、29.7%、38.8%、41.5%;在地位关系维度上的比例为13.4%、12.6%、19.6%、18.7%。这说明,高年级学生更多地体验到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困扰。这也与现有的一些研究结果相一致。有研究表明,四、五年级是师生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其原因在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产生重大的变化,儿童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起来,对教师的认知更具批判性质,开始客观地评判教师的行为。(注:王耘,等.3-6年级小学生师生关系:结构、类型及其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小学高年级儿童的自我意识能力迅速增强,对教师的态度从绝对服从转变为对教师的教学和态度等作出自己的评价。与低年级的儿童相比,他们更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平等对待,而且高年级学生开始面临升学的压力,学习任务越来越重,教师的教学行为、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产生师生关系困扰的引发源。

(三)师生关系与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相关分析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重要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效,其质量与儿童的发展水平之间具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的密切联系。良好的师生交往可以使儿童更多地接近教师,在学习上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在交往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积极反馈,从而形成对自己的积极评价。

对师生关系与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师生关系的三个维度与学习心理的各个维度都存在显著性相关(见表4)。

表4 师生关系与学习心理的相关矩阵

注:**表示P<0.01

教师与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如果教师不能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而只是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能帮助和指导学生探究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不能以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无助感,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减弱,学习焦虑程度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也对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显著影响,这说明小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的情感成分比较重,而且由于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附属需要,即为了获得成人尤其是教师的赞赏、奖励而努力学习的需要,他们很重视教师的评价,对他们感到亲近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会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更愿意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学业上获得成功,从而获得教师更多的积极评价。相应地,其学习焦虑程度也会降低,学习效能感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关系与小学生的学习效能感的相关不显著,但与其他维度则存在显著相关,这说明如果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把自己当做学生的主宰,甚至对学生采取专制强硬的态度,经常以命令的口吻对学生提出要求,而不能尊重、理解学生甚至误解学生,就会使师生关系变得紧张,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产生畏惧和抵制心理,经常处于焦虑状态,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给予更多的消极评价。

从相关分析结果来看,学生学习心理的各个维度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动机、兴趣、坚持性、焦虑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水平和强度,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学习,也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强烈的自我效能感不仅能激发其高水平的动机,获得学业上的成就,而且能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内在兴趣,而这些又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比如,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能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抱负水平过高或过低,困难忍受性低,效能信念不坚定,缺乏内在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正确的自我评价,降低学习焦虑。

(四)学习成绩与学习心理、师生关系的回归分析

为研究小学生学习心理和师生关系中有哪些因素影响学习成绩,收集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分别计算语文和数学两科的平均成绩,并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首先,将学习心理的各维度和师生关系作为解释变量,成绩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强制进入策略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中F=4.270(p=0.000),因此可以建立线性模型。但是拟合度较低,说明被解释变量可以被模型解释的部分较少,未能被解释的部分较多,应重新建立回归方程。

其次,采用向后筛选策略选择解释变量,最终保留在方程中的变量是效能感、焦虑、师生情感关系和师生地位关系。由于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概率值p=0.000,因此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建立线性模型是恰当的。

回归方程为:Y=74.114+1.739xl+1.276x2+2.409x3-2.441x4,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都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见表5)。这说明个体对自己的学习效能感的积极评价、适度的学习焦虑、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以及平等的师生地位关系将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业成就状况。

表5 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偏回归系数  标准误 标准回归系数

t P

效能感(x1)

1.739

  0.530

0.167 3.281

0.001

焦虑(x2)

  1.276

  0.454

0.146 2.809

0.005

情感关系(x3)  2.409

  0.652

0.226 3.693

0.000

地位关系(x4)  -2.441

 0.993

-0.148-2.457  0.014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学生的性别在学习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学习动机比男生高。

2.不同年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学习坚持性和焦虑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级增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逐渐增强。面对升学压力,高年级学生表现出高焦虑水平,而中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分和学习坚持性得分高于高年级学生。

3.不同性别学生在师生教学关系和地位关系两个维度差异显著,而且男生更能体验到师生关系的困扰。

4.不同年级学生在师生关系的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高年级学生在教学关系维度和情感关系维度上比中年级学生感受到更多困扰。

5.师生关系与学习心理之间以及学习心理的各个维度之间都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

6.学生的效能感、焦虑程度、师生情感关系和地位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它们能很好地预测学业成就状况。

(二)建议

1.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特别是帮助小学低年级学生将外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为此,教师应为学生设置目标明确的学习任务,提出明确而又适度的期望和要求,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掌握合理的教学难度,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予以清楚而又及时的反馈,并给予适当的奖励,使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从而增强学习的内部动机。

2.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避免过度的学习焦虑。为此,教师应使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认识到成功的机会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正确地看待学习成绩的变化,善于分析考试成败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较高水平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内在兴趣,最终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业成就。

3.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关心和热爱学生,加强与学生尤其是男学生的情感交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经常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与反馈,在师生交往中采取更加平等和亲切而愉快的态度,真诚地期待学生的进步,与学生建立起密切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状况。

标签:;  ;  ;  ;  ;  

小学生学习心理现状及师生关系调查_自我效能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