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财富”和巴菲特的儿子_富二代论文

“第二代财富”和巴菲特的儿子_富二代论文

“富二代”与巴菲特之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子论文,巴菲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富二代”是什么

近来,报上报道了关于某些知名机构举办“富二代”培训班的事,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

坦率地讲,中国的市场环境本身就不成熟,许多企业的发家致富并不是依靠残酷的自由竞争深挖潜力通过机制优化和创新变革来实现其高速成长,而是暗含了许多潜规则,抓住了某个机会甚至融入了官商一体;即使做到了一定规模,但真正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又有多少?作为老一代创始人到了一定年纪退下来,在物色选拔接班人的时候,往往会优先考虑下一代,为了提高其能力,完善其品质,除了把他们送去国外留洋镀金外,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培训机构看到了这方面的潜在需求,也不断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联谊、品酒、相亲等活动,不断张扬“富二代”的所谓特殊和不同寻常,刺激他们潜在的优越和狂放不羁的个性,在某些活动场合由于媒体的不断跟进,也不断膨胀了一些“富二代”高人一等和目空一切的心态,于是一些吸毒、飙车等不良习性也不断冒了出来。真正的雄鹰是在大风大浪中锤炼出来的,他们需要的是在恶劣的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事实上,他们的父辈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也是走过了一段坎坷艰险的路程,因此,仅仅是把这些“富二代”关在课堂,他们能真正学到什么东西呢?倒不如把他们送到国家突发性事件的前沿,比如发生震灾、水灾、旱灾的一些地方,让他们自己去磨炼效果要来得好,因此,这次举办的所谓培训班,不知能否真正提高他们的素养,提高其能力和社会责任心,开阔其眼界。

在国外,许多精英包括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在内,媒体很少报道他们的子女,而他们的子女在为人处事中也极为低调,不愿接受过多地曝光,他们往往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完全不像国内“富二代”中出现的一种轻狂和自以为是。中国的“富二代”是什么呢?其实什么也不是,说穿了也就是依靠父辈的财富来维系自身并不出众的才华和那么一点自尊。

巴菲特儿子走艺术之路

让我们来看看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的儿子是怎样过的,这可以给国内再举办类似的活动主办者提个醒。

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次子彼得·巴菲特最近出版新书《人生由你打造》,讲述他作为世界上最富有者之一的儿子,如何成为一个“平凡而快乐”的人。他以个人经历告诉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而不是一味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与父亲不同,52岁的彼得·巴菲特走上了一条艺术之路。

彼得最近在美国宣传自己的新书时说:“我就是我,我只打拼自己的人生成就,这一切与金钱或名利无关,而关乎你的人生价值和兴趣爱好。”

别被物质漩涡“吞没”

彼得还记得,他20多岁与父亲谈起想从事音乐事业的情景。

“父亲以他的习惯,认真倾听,不做评论,也不直接提建议,”他在书中写道,“直到有一天,他对我说:‘彼得,你知道吗,你和我其实在做一件事情,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我的画布,我每天都在上面画几笔。’”

“他就说了这些,这就足够了。这就是我需要的回答,直到现在仍觉得很珍贵。我的父亲,事业如此成功,却把他的工作和我的工作相提并论,平等看待。”

彼得认为,人应该倾听内心声音,追求梦想,创造自我价值,不应该被社会的物质漩涡“吸进去”。

他执着地追逐音乐梦想,曾一度过着艰苦的生活。即使处于最困难的境地,彼得也没有向父亲伸手,而是到处贴广告找工作,自力更生,最终成为著名音乐人和作曲家,获得过包括艾美奖在内的诸多殊荣。

作为“富二代”的彼得认为,父母留给子女最珍贵的财富不是现金或豪宅,而是让他们学会独立和坚强。

感受父亲钻研精神

彼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长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每星期工作6天,母亲是民权运动支持者,彼得从小就接触到多种思想和文化。

巴菲特当时还未成为“股神”,但他对工作认真钻研的态度,让儿子感同身受。彼得将父亲钻研金融的情景比为僧侣研究经文。“他是那样精力旺盛,那样纯粹。有点夸张地说,当父亲工作时,他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简直入迷了。”

彼得在书中写道:“金钱其实是副产品,是身外之物。真正重要的是工作的实质。他(父亲)拥有无尽的好奇,用事实检验他的预测,享受探寻的乐趣。”

彼得的父母,尤其是母亲,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彼得高中第一年时,本想辍学到怀俄明州做摄影师,母亲便和新闻课教师“密谋”给他提供了一份年刊编辑的工作,将他留了下来。彼得知道真相后,一直“耿耿于怀”。不过,他最终承认,留在家里完成学业是正确的决定,他现在仍为那份年刊工作感到骄傲。

“银汤匙”变成“银匕首”

在彼得眼中,“含着银汤匙出生”并不值得骄傲,相反“银汤匙”可能成为一把导致享乐主义和迷失自我的“银匕首”。

他说:“享乐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而且它形式多样。有人认为自己生来就该拥有一些东西,这实际上是一种灾难。”

彼得认为,有钱人家的孩子常会遇到类似情况,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只是想到金钱而非关爱,就会使问题变得更糟。

彼得在书中写道:“父母希望我和我的兄弟都能找到热爱的事业,用尽所有心思和力量去追求。这样我们就可以做自己,在所做的每件事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迹……假使我宣布我生活的乐趣是捡垃圾,我的父母看到我整天呆在垃圾车上,也会感到欣慰。”

变卖遗产追求梦想

大学3个学期后,彼得从祖父那里获得9万美元遗产。这笔钱是出售一座农场的收益,后转成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份。如果这些股票留到今天,差不多能升值到7200万美元。不过,彼得当时将股票变卖,为追求音乐梦想打下经济基础。

“这笔遗产算是特权,是我没花代价就得来的礼物,”他说,“如果我肩负谋生的压力,我就无法继续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前行。”

在父亲的帮助下,彼得做了一份预算。他搬到旧金山,住进一所小公寓,买下一辆二手车,过起简朴的生活。他购买了一些设备,建立了一个工作室。彼得每天埋头钻研,做着有偿或无偿的工作。

彼得探寻自己的音乐旅程,但并不顺利,只能从免费为当地一家电视台作曲开始。他说:“我迷失了,但努力寻找自我。在那段时间里,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该往哪走。但是,对音乐的热情、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支撑他坚持下来。”

独立奋斗获得成功

彼得事业的转折点出现在1981年。他的一个邻居的女婿从事动画制作,急需音乐作品。这名制作人聘请他为一条时长10秒钟的广告配乐。

从此,彼得的音乐事业不断发展。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彼得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他与一家名为“奈良田”唱片公司签约,计划出音乐专辑。

彼得卖掉洛杉矶的公寓,在密歇根湖畔买了一座别墅,新房子的面积是小公寓的5倍。彼得有了足够的空间录制音乐和接待同行。

他的第一张曲集《等待》在业内颇受好评,也很畅销,但彼得一直希望电影制片人能注意到自己。后来,一个朋友送给他一本埃文康奈尔的小说《晨星之子》,书中描写了美国印第安人和美国政府军作战的故事。彼得读完后很受震动,这种感情直接影响到他1989年发行的第二张专辑《一个接一个》。

同时,他听说好莱坞名导凯文科斯特纳正在筹拍一部有关印第安人的电影。彼得将《一个接一个》寄给科斯特纳。科斯特纳邀请他为电影写配乐。彼得接受后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写配乐,只能作罢。

不过,彼得通过这次机会获得科斯特纳的认可,后来又争取到为电视连续短剧《500国家》配乐的机会,并因此获得艾美奖。

参与慈善帮助女童

彼得现在与第二任妻子珍妮弗居住在纽约。1999年老巴菲特夫妇为每个孩子拨款1000万美元成立慈善基金会,彼得从此走进一个全新领域。

巴菲特2006年宣布,他将陆续把85%的个人股份捐赠给子女的慈善基金会和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及其妻子梅林达·盖茨创立的“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彼得的“诺沃”基金会最终可拥有资产10亿美元。

彼得和珍妮弗将基金会的工作定位为帮助女童,特别是那些来自贫困国家的女孩。例如,“诺沃”基金会在非洲投资建学校,让女孩子接受综合教育并学习使用缝纫机等技能。

彼得第一次代表他的基金会访问非洲回来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了一首歌曲,表达了这样一种情感:一些非洲人虽然物质极度匮乏,却依然能保持高尚情操,让某些利欲熏心、自私自利的西方人自惭形秽。

努力付出获得满足

起初,经营基金会给彼得带来不少烦恼。因为这意味着他将走进公众视野,而他已经习惯了“安宁的”生活,喜欢阅读或和妻子待在一起。

不过,彼得很快认识到慈善的价值,“一旦我摆脱障碍,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所获得的满足感超出想象。”

最近,彼得与另一名著名作曲家安杰莉克基德乔合作,创作了一首《献给每个人的歌》,旨在帮助非洲女童。他们把网友下载这首歌曲交纳的费用捐献给非洲贫困女童。据统计,5次下载就可以为一个非洲女孩买一身新校服或一个新书包;下载1000次的费用就可以解决45名女孩一年的学费。

彼得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感,这是父母的财产无法给予的,“我正在从事我热爱的事业,这是我自己选择的道路”。

彼得在新书中写道:“真正的财富并不在于银行账户里有多少钱,而在于优秀的个人品质,譬如宽宏大量和勤勉工作”。

他说:“金钱财富随时会来,也随时会走,就这么回事。但价值观是恒久不变的财富,会让我们获得所有的回报。”

中国“富二代”路该怎样走

一段时间以来,公众一直非常关注“富二代”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坦率地说,是父辈呕心沥血的积累才成就了他们即将到手的财富,也因此不需过多的打拼就拥有了一个优越的平台,的确值得羡慕。但是,他们正因为成功来得看似容易,所以相应的个人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往往缺失,精神上的满足远远落后于物质的满足,最终体现不出自身独到的个性化价值,而一个缺乏真正人文关怀价值观的人往往是精神特别贫乏的人,希望中国的“富二代”不要成为这样的人。中国“富二代”的路该怎样走,值得探讨。

标签:;  ;  ;  

“第二代财富”和巴菲特的儿子_富二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