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个“重点工程”_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个“重点工程”_小康社会论文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个“重点工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重点工程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4)12-0001-03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 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 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总揽全局和具有战 略眼光的、经过艰苦努力可以实现的阶段性目标,符合我国的国情和人民的愿望。我国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逢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具有一些长期快速健康发展的 有利条件,但是,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挑战。为了按时实现这一阶段性战略目标, 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应特别注意抓好以下重点工程。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采取了适合国情的方 针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使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然而,这 种增长是恢复性或者释放性的,相当一部分以资源的耗费为代价,如不及时加以调整和 改革,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面临巨大的压力。根据中 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的研究报告,到2000年底,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 度为72.3%,在传统工业化道路上走过了近3/4的路程;但是如果按照信息化、城市化、 集约化、公平化、生态化、全球化等第二次现代化指标来衡量,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程度 只有40.4%[1]。第二次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化,如何利用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进 而推动整个社会进步,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为此,江泽民同志提出,“坚持以信息 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可以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从而大大缩短实现工业 化所需时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可以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我国工业化水 平,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更好地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地区差距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我们党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研究表 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任何一个地区都在发展和进步,但是,各地区经济增长率 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地区间收入绝对差距不断扩大,欠发达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地区 差距不仅影响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因为,共 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倘若落后地区人民“在很长时间内看不到共同富裕实现 的前景,就会引起人们对共同富裕原则的怀疑,从而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2 ]针对东西部差距扩大、贫困人口多集中在中西部的严峻形势,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适 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江泽民1999年6月9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 出:“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最终达到 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发达地区运用 自己较好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一些特殊措施,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积 累了相当的实力。现在,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在继 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3]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目的不仅是为了 西部的发展,而是把战略重点转移到西部,通过西部大开发,实现东西连动,进而带动 中部地区的发展,形成东中西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 高度,把农业确定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并且认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 全国人民的小康。

在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进程中,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 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村的贫困人口已大幅度减少。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影 响,我国的“三农”问题仍很突出。首先,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产品科技含量少 ,农民增收缓慢。1996年,农民收入增长率曾达9%,1997年,骤减为4.6%,1998年为4.3%,1999年为3.8%,2000年为2.1%。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纯收入剧减[4]。其次,有相 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尚未脱贫,所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小康。据统计,在广大的农村约 有1亿人没有解决温饱[5]。2000年进入总体小康时,16项指标中3项未实现指标均与农 村有关。即;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应为1200元,实际数字为1066元;人均日蛋白质摄入 量应达75克,农民人均为70克;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达80%,意味着仍有2 0%的县没有建成初级医疗保障体系[6]。第三,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城乡发展差距进 一步拉大,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仍很明显。按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城镇化率只有36.2 %,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为75%,发展中国家为38%,世界平均城镇化率为47%[6]。第 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长期滞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条件与城市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农 民较低的文化科技素质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等。这些问 题能否解决,直接影响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四、缩小收入差距,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生活已实现了小康,农村居民不少已接近小康。人民生活整体上 由量的满足逐步转向质的提高,由单一实物消费转向包括精神文化、服务等在内的多样 化消费,生活环境逐步改善。在全国,绝大多数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整 体上由温饱向小康阶段迈进的同时,还应看到,目前城乡之间及乡村内部的不平等正不 断加剧。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90年代以后速度加快。中国社会 的阶级分层,无论是在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其内部均产生了明显的分层。不同 阶层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其经济利益矛盾凸现。“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为770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前者是后者的3.11倍。如果再加上城镇居民 享受的各种补贴和福利,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要更大。”[7]与此同时,乡村内部 不同群体之间不断扩大的收入差别所形成的分配不公引起了农民严重的心里失衡和不满 ,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国际上通常是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和表示居民的收入差距程度 或贫富差距程度的。市场经济国家衡量收入差距的一般标准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 示绝对平均;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较为合理;0.4~0.5之间 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差距悬殊。就是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差距越小;反之 ,则越大。国际上通行的基尼系数警戒线为0.4。我国在1979年时的基尼系数还是0.330 [8],到2000年达到了0.417[9]。可以看出,目前居民的收入差距程度已处于警戒线之 后。针对我国存在的收入差距,必须切实采取措施加以治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力 发展社会生产力,因为发展生产力是增加人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正 如邓小平指出的,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 东西。如果出现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 “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 们就真的走了邪路了。”[10]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了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 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 的包括养老和失业、医疗保险在内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方针政策。我们只有始终坚持 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将上述方针落到实处,才能协调好各个社会阶层的经济利益, 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当前和未来的国际竞争是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的 经济和科技优势的压力,面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能否加快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主动权,将取决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归根 结底取决于我国的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报告指出,是知识上的差距导致了国与国之间在竞争力上的 差别。以以色列为例,这个国土条件极其恶劣、资源贫乏、人口仅500多万人的小国,1 996年高科技产品出口额达50亿美元,占全国总出口额的1/4。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国家 推行教育立国、科技立国方针。在我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2000年全国普及 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5%,比1995年的36.2%增加了一倍多,但是尚有10%的 小学生、50%的初中生、75%的高中生不能升学,大学生仅占同龄人的9%。而同期发达国 家公民的义务教育程度普遍达到12年(高中)以上的水平,一些国家(如德国)还实行14年 的义务教育,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占同龄人的比例达30%—50%,相比之下,中国人的平均 文化素质还有较大的差距。[11]在这样的国情基础和文化背景下,要实现经济的全面起 飞,教育事业的发展可谓任重道远。为此,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坚持抓好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努力发展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 终生教育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大量的专门人才。

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开始了富有历史意义 的从人治向法治的重大转折,人民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但是, 如果深入细致地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在进行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存在一系列问 题。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制约了国民民主思想和民主能力的发展,由此决定 了现代中国民主制度发育成长的长期性、曲折性和渐进性。社会主义中国尽管经历了几 十年的民主实践,但由于先天的营养不良以及后天培育中的诸多失误,政治生活中民众 政治参与意识匮乏和政治参与能力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在维护群众利益方面,尤其是一 些地方的少数干部,仍然存在着以权代法、以言代法、行政命令、“家长式”等侵犯人 民群众政治利益的行为。设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没有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人民的各 项权利就没有保障,现代化建设也无法顺利进行。而只有在党内和人民内部的政治生活 中充分发扬民主,才能造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更好地发挥国家、地方、企业、乡村 和劳动者诸方面的积极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充分发挥他们当家作主的 主人翁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取精神。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 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为此,2002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 报告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重要目标。”这是在深刻总结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易帜,以及我国建国50多 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正确结论。

收稿日期:2004-09-03

标签:;  ;  ;  ;  ;  ;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个“重点工程”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