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融入志愿服务实践的功能及路径探讨
周振兴
(莆田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摘 要: 阐述志愿服务实践是弘扬妈祖文化的有效载体,体现在主体方面,妈祖文化对志愿服务实践发挥着个体文化濡化、群体自我认同和社会心灵契合的功能。探讨妈祖文化融入志愿服务实践的路径:加强妈祖文化角色中的志愿服务主体协同融入,重视妈祖文化节日中的志愿服务养成教育,建构妈祖文化情境的志愿服务身份范式。
关键词: 妈祖文化;志愿服务;实践
妈祖文化彰显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内在逻辑层级关系,因而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妈祖文化及其精神提供了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方位,使人们对自己的过去有了充分认识,树立起 “我从哪里来”的自知之明。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价值的自信,是优秀价值的积淀、培育、彰显和实现的具体文化表征[1],妈祖文化精神一贯坚持的倾向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准则不谋而合,回应了 “我是谁”的主体性呼唤,有利于帮助人们获得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精神动力,明确了 “我到哪里去”的精神目标。妈祖文化在文化包容、文明互鉴的基础上具有 “各美其美”的新陈代谢能力,尤其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可以进一步实现同宗同源、血脉相连的心灵契合。
一、妈祖文化对志愿服务实践的功能
妈祖文化对志愿服务实践的功能是指妈祖文化对特定的志愿服务对象所起的作用,包括个体、群体和社会三个方面。从个体方面,妈祖文化起着塑造个体人格和心理,实现文化濡化的功能,妈祖的无私奉献精神已然成为妈祖文化代际传承的基因;从群体方面上看,妈祖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对妈祖文化的理解、认可、保护和实践并产生归属感的社会心理过程。[2]妈祖文化在全球起到了团结民心、连结海内外华侨华人的作用,发挥群体身份认同与行动整合的功能;从整个社会而言,在祭拜妈祖的表层之下,妈祖信仰的人文精神维系着世界不同地方信众的心,妈祖文化发挥社会整合、社会心理接纳与心灵契合的功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个体文化濡化
文化濡化是指人类个体适应其文化并学会完成适合其身份与角色的行为的过程[3]。社会文化依靠上一代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指引并通过奖惩的方式让年轻一代接受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最重要的文化濡化是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完成的。濡化意味着文化的代际延续和传承,同时也避免文化的代沟、衰退和断层。人类从一出生就能感受到文化的影响,文化濡化伴随着人的一生,是时间纵向上的传递,倘若传统文化传递信息失真和传承途径失效,就会产生代沟和认同危机。一方面,妈祖文化很好地保留了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和习俗遗存,提供了特定的文化情境和文化场所。通过妈祖文化濡化志愿者,克服志愿服务文化资源不足、时空要素受限和志愿者年龄结构不合理的弊端,促进志愿服务行为在代际之间遗传,增强志愿者对志愿服务身份的认同意识并努力成为妈祖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随着妈祖祖庙、宫庙及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和妈祖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规模的壮大,大众传媒的自由空间也越大,志愿服务参与比例越多,人际交往大大增加,尤其是青年一代参与到文化交流活动中,在确立主流价值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妈祖文化及精神的丰富内涵,对于青年群体的内在因素就不断增多认知、不断增强需求,促进了群体的内在丰富性。[4]
其次,要求在小型水电站工作机组的运行过程之中,随时对进行发电和电力传输的设备进行安全检修和检查工作,务必保证小型水电站发电机组的正常工作运行。具体的来说,在小型水电站发电机组的运行过程之中,有着很多的关键设备组份发挥着为发电设备传输电流并传输电力的作用,为了有效的保证小型水电站发电机组的正常工作运行,就需要保证这些设备可以有效的运行。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对这些设备进行随时随地的检查,一旦出现油污或者损毁情况,就需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清污处理亦或者是采取相应的打磨处理,务必保证这些设备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当中。
2.群体自我认同
妈祖文化的历史传递关键在于人的参与,在于融入了人与人的互动和创造,只有个体自我得以理解自身所处的文化,并将其中的观念、信仰、价值等深层次的内容加以内化,促进个体认识到自我的独特性,才能主动参与和自觉地体验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群体活动,妈祖文化才能起到对个体的濡化作用。人们经常把文化比喻成精神的家园,就在于文化所赋予特定群体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自我认同有赖于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的现实呈现。通过具体的文化象征符号,包括服饰发饰、方言、民俗节日等,人们获得了自我的群体身份并表达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一方面,妈祖文化作为世界性和平文化,在当今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大背景下,容易在不同信仰的人群中产生共鸣,增强全球人民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妈祖信俗成了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尤其在东南亚、东亚,甚至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无不建有妈祖庙,留下大量的史迹和文化符号,促成了不同祖籍人群、不同信仰群体的再度整合。妈祖文化所揭示的实质是古代中国沿海人民作为历史主体在实践探索中的自我创造、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志愿服务实践是社会、文化和个体自身发展的同源力量,是自我认同产生的实践机制。妈祖文化 “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与现代志愿服务倡导的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具有天然的契合点和内在一致性。妈祖文化融入志愿服务实践,是将志愿者自我认同的认知放置在妈祖文化的范式中予以审视。
3.社会心灵契合
虽然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第二代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这是抗抑郁药物研发的一个方向。此外,相当一部分患者未能对现有的典型抗抑郁药物疗法(第一代药物和第二代药物)作出良好反应,并被称为“难治型抑郁症”或者“治疗抵抗型抑郁症”。因此,研发治疗难治型抑郁症的药物是抑郁症疗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中一个策略是使用非典型抗抑郁药物。
二、妈祖文化融入志愿服务实践的路径
志愿服务是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包括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志愿服务方式,对于志愿服务实践没有一种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方案,在一国或地区可行的方法在其他国或地区未必奏效。当前志愿服务存在以下问题:志愿者流失、志愿服务时间较短、服务主体单一、个体参与积极性不高、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社会支持网络不足、组织形式较为简单等。因此尝试创设一个适宜的文化环境氛围,将妈祖文化融入志愿服务,以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
1.加强妈祖文化角色中的志愿服务主体协同融入
妈祖节日庆典的发展过程,凝聚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是妈祖信俗文化传播的展演形式,妈祖信俗文化是民众的精神与生活情感寄托的主要表达形式[6]。2009年,妈祖信俗列入联合国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味着妈祖文化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妈祖文化中的节日庆典有历史之根和文化之源,体现其时代性、族群性、民俗化和象征意义等多重特征。按照时代的差异,妈祖文化节日大致可分为对古代节气、对人物事件和对现代日常衍生的纪念三种类型。古代节气包括重阳节祭妈祖、元宵节妈祖巡境出游、五日节沿海百姓划船赛天妃等;对人物事件的纪念涵盖妈祖诞辰日、妈祖羽化升天日、湄洲妈祖春 (秋)祭典等节日活动;同时,妈祖传统节日能传承至今,其内容和形式经历一个不断冲洗、更替的演化过程,由此衍生出包括日常的供奉祭祀、 “妈祖回娘家”、海祭大典、妈祖信众谒祖进香仪式、湄洲女发髻技艺表演、天津妈祖皇会展演、妈祖巡安绕境各地等诸多节日庆典仪式活动。这些节日文化活动是妈祖文化的动态过程,也是一种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交流过程与消费过程。一方面,妈祖节日活动是对妈祖文化的一种传承,是从前辈接过来和对后辈传下去的文化濡化习俗,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和谐共生的文化记忆,体现核心价值的质的保持。另一方面,这种群体性的社会行为,又尽可能满足与日俱增的社会需要,必须要与它所处的变化中的社会外部环境相适应,因而也表现出节日民俗的量的演变。妈祖文化节日活动融入志愿服务领域,首先,推动文化志愿者参与妈祖节日文化的代际传承,保留了民众对妈祖节日民俗文化的深刻记忆。实践证明,在节日民俗传承和保护中,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不容动摇。通过课堂公民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将妈祖节日志愿服务工作管理学纳入妈祖文化传播特色班的课程中,编纂妈祖文化节日概要及文化志愿服务者手册,将妈祖民俗活动纳入到中小学地方校本化课程与实践教学,定期参观妈祖民俗场所,从早从小培养妈祖文化志愿服务精神。其次,妈祖节日文化与志愿服务实践文化相结合,力求使妈祖信俗文化与志愿服务精神兼容并重。台湾地区让观光庆典与妈祖文化结合,借由大批信众与观光客的到来带动地方发展与观光产业[7]。福建等地在此基础上举办海峡两岸文化节、妈祖民俗嘉年华、妈祖文化旅游节等。充分利用妈祖文化节日的频度优势,增强志愿服务常态化,着力解决志愿者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对于青少年而言,妈祖文化节日也蕴涵许多适合与父母或与家人共同参与的庆典活动,可作为增进互信沟通和亲情的机会。当志愿服务成为人们自愿参与的活动,变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妈祖节日庆典活动组成部分,则能产生长久的吸引力和稳固的向心力。
心灵契合反映个体和群体角色之间心理内容相容共存、和谐相处的状态,同时这种社会心理内容形成后会不断丰富、发展,并同向强化。志愿服务中也存在类似 “马太效应”现象。一种文化越是和志愿者心理内容相接近,越容易被他们所接受;越是和志愿服务角色心理内容的内核性质相一致、相接近的群体心理内容,越丰富、发展和稳定。源于相同历史文化的群体,并不代表能够拥有完全相同的认知、情感与价值观等心理内容,因为受到所处环境和历史进程的差异,同一群体的心灵文化特征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差异性,因此理想的社会角色需要文化赋予其意义,体验的角色需要文化给予象征,现实的角色则需要文化提供手段,心灵契合根植于共同的文化土壤。妈祖传统文化蕴含以下功能:在海上救人于危难之中,表现她舍己为人、无私无畏的精神;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好行善事、济世救人,体现她孝顺、奉献和互助品德;在维护国家统一事业中,她表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正直、友爱、勇敢的精神等。妈祖文化所蕴涵的内容和意义往往能够在志愿服务者身上产生强烈共振。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妈祖文化是现代志愿服务社会角色的塑造者之一。
2.重视妈祖文化节日中的志愿服务养成教育
志愿服务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种制度化的现实存在,通过妈祖文化融入,使得志愿服务成为各方有序参与的协同创新领域。从横向上观察,妈祖文化信仰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和力量互相联系而构成的完整体系,妈祖文化的濡化功能和朴实的道德标准体系是为社会成员,尤其是参与妈祖文化活动的志愿者所共同认同和遵守的,因此它便成为妈祖信仰中带有支配力的一致倾向。妈祖文化的形成和传承以及这种共同倾向所起的协调作用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形成了某种特定的、有别于其他文化的开放包容模式,与此同时也就产生了文化的整合和主体的默契。妈祖文化志愿服务主体不是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包括了政府、妈祖文化非营利组织、社会和个体在内的创新协作共同体。首先,突出政府在妈祖文化志愿服务供给的主导地位。解决志愿服务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供需矛盾、公共投入资金缺乏以及志愿服务资源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重点是解决政府在志愿服务领域的介入问题,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支出中文化志愿服务支出的投入,利用财政、税收优惠和信贷政策,发展一些低税或是无税的部门,尽快制定 《志愿服务法》和《基金会法》专门法律法规,设立妈祖文化公益基金,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减轻志愿服务组织的经济负担,发挥政府在提供志愿服务中的顶层设计作用,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志愿服务项目、妈祖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其次,积极创造条件,发挥妈祖文化组织在志愿服务供给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隶属的志愿服务部门来办志愿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由民间的志愿服务公共文化组织来开展。妈祖文化组织包括湄洲祖庙及董事会、各地宫庙、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各地的妈祖基金 (慈善)会、妈祖教育基金会、中华妈祖文化研究院、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常设机构等等,这些非营利组织和更大范围的公众参与一起构成妈祖文化志愿服务的主体,并通过莆田学院、社区义工队、妈祖义工服务站、妈祖 (中小学)志愿者协会等机构吸收大批志愿者参加管理和服务。共青团、工会、妇联、其他各类非政府组织等社会组织往往代表特定人群的利益诉求,它们在实现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方面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5]发挥志愿服务群众自治组织的先天优势,建立并完善妈祖文化专项志愿服务信息库,做到志愿者随时互相推荐、志愿服务资源共享。最后,传递 “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新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志愿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满足其社会功能的前提下,妈祖文化志愿服务供给允许进行市场化运作探索。现代鼓励私人企业投资妈祖文化志愿服务领域,引导以妈祖公益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项目,鼓励采用包括政府购买服务、财政专项资助支持、PPP模式、委托经营等方式来开展,通过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及志愿服务场所的更新来扩大服务范围,使得资金和资源来源多元化,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技术含量。
3.建构妈祖文化情境的志愿服务身份范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8]妈祖文化情境包含妈祖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志愿服务的有效途径。妈祖文化情境展示不仅仅是各类宫庙、圣迹、宗祠、绘画、桥梁、水井、楹联、建筑碑刻和戏台等建筑实物,还包含妈祖祭祀仪式、音乐、叙事歌谣、民谚俗语、地方戏曲及其他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与风土民俗等。此外,妈祖信俗在传播过程中,与各地的地方特色融合,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本土化特色化的文化遗产。例如在莆田有诞辰禁捕、半截红裤、帆船发髻、悬挂菖蒲、香袋辟邪、元宵尾暝灯、龙舟挂圣母旗等实物与信俗,这些零碎的物件和民俗记忆对于当地信众来说很重要,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文精神的追求,深远地影响着普通民众的文化行为。这些文化遗产历史时间跨度广、空间上分散,存在整理状况较为零散等问题,亟待志愿者参与普及,实现妈祖文化情境中志愿者的身份范式转化。充分利用妈祖文化资源和场所,侧重古迹的保护、人文价值涵养、学术课题研究和民俗文化认同教育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增强志愿者对志愿服务身份的认同意识并努力成为妈祖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首先,实现观众游客与志愿者身份转换,在妈祖文化场地开展积极有效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宣传讲解、文档整理、参观导览、文物修复、微媒体平台使用 (微博、微信、微电影、AR/VR技术展示)等等。自愿担任妈祖文化志愿者需要接受技巧培训活动并通过考核。志愿者应以展览为契机,提升妈祖文化体验度和整体水平,实现从旁观者到体验者,进而成为志愿服务传播者的主客体转换,讲好妈祖文化故事。例如在地方高校,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侧重妈祖文化古建筑保护[9],文化与传播学院开展文化传播研究,音乐学院举办妈祖舞蹈音乐展示等。其次,实现普通民众与志愿者身份转换,唤醒群众志愿服务意识,尽快将文化遗产保护课程纳入志愿服务组织和人员培训当中。组建妈祖文化保护志愿服务队,确保志愿者组织建设的正规化、规范化。设计制作妈祖文化志愿服务统一标志 (如旗帜、徽章、马甲等),塑造志愿服务良好的外观形象,为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展示队伍形象创造外部条件;委托第三方保险公司,替志愿者办理意外保险等保障,建立优秀文化志愿者评选和奖励激励机制。最后,实现妈祖信众与志愿者身份融合转换。不同的地域,基于不同的妈祖庙作为祭祀圈,形成了区域社会性信仰,既是共同的妈祖信仰,又有不同的区域社会文化性质和特色,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妈祖信仰所推动的慈善公益事业,主要是依托妈祖宫庙,凭借着民间团体和信众的合力,拥有较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因此能够比较长期地投入,影响也较为深远。引导妈祖信众作为一线的志愿者,深入民间进行民俗考察并收集生活用品类历史文物及文化装饰物,鼓励信众参与妈祖地方文化保护志愿服务事业。
三、结语
妈祖文化 “立德、行善、大爱”精神彰显当代文化价值。立德源于中国五千年的 “修身”与 “内省”的个体文化自觉基因,也是古代仁人志士追求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文化价值内涵之一;行善源于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群体文化自信;大爱则体现 “顺济、泽被群生”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文化自强。因此妈祖文化融入现代志愿服务实践,既有利于妈祖文化及其志愿精神广泛传播,也体现出其个体文化濡化、群体自我认同与社会心灵契合功能。
关键词及其后片段的反应时之差表明,中低水平组的学生与中高水平组以及英语母语组的被试反应曲线显著不同。中高水平组和英语母语组都对不合语法的关键词及其后的片断敏感,且放慢了阅读速度,而中低水平组则恰恰相反,其受母语影响,阅读不合语法的关键词及其后位置的词语速度更快。
参考文献:
[1]李艳丰.在文化自信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36(6):119-127.
[2]宋建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妈祖文化[N].光明日报,2015-07-22(10).
[3]吴泽霖.人类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230.
[4]谭建光.中国式青春:从青年突击队到青年志愿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青年群体的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19(3):36-42.
[5]周振兴.志愿服务的人学困境及应对策略——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视角的考量[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6(1):88-92.
[6]连晨曦,林明太.妈祖祭典文化景观的旅游开发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9,18(1):64-69.
[7]林美容.台湾地区妈祖灵力诸说探讨[J].民俗研究,2014(6):86-91.
[8]中新网.习近平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增强做中国人骨气底气[EB/OL].(2013-12-31)[2019-03-2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12-31/5685623.shtml.
[9]郑天源,卢艺敏.文化传播献良策妈祖精神永流传[EB/OL].(2019-01-21)[2019-03-20].https:∥www.ptu.edu.cn/tmgc/info/1058/3637.htm.
Function and Paths of Mazu Culture's Integration into Volunteer Service Practice
ZHOU Zhenx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Putian University, Putian Fujian 351100, China)
Abstract: Volunteer service practice is an effective carrier for promoting Mazu culture.Reflected in the main part,Mazu culture plays the role of individual culture degeneration,group self-identification and social spiritual integration.It explores the paths of Mazu culture's integration into volunteer service practice,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coordination of volunteer service subjects in the role of Mazu culture,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volunteer service development education in Mazu culture festivals,and constructing the volunteer service identity paradigm of Mazu culture situation.
Key words: Mazu culture; volunteer service; practice
文章编号: 1672-4143(2019)04-0013-05
中图分类号: B989.2;G641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03-25
基金项目: 全国学校共青团立项课题(2018LX109);莆田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课题(ZX2019-12)
作者简介: 周振兴(1986-),男,福建莆田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林 锋]
标签:妈祖文化论文; 志愿服务论文; 实践论文; 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