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50—80年代法国初中等教育体制改革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法国论文,体制改革论文,二十世纪论文,初中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法国直到本世纪50年代中期仍沿用19世纪确立起来的教育体制。初中等教育完全脱离,相互之间毫无关系,实行严格的双轨制:一轨面向平民阶层,招收广大劳动者阶层的子女,他们在完成5年小学学业之后,绝大多数学生或升入初等教育的高级阶段——小学补充班、高级小学,或直接就业;另一轨面向贵族阶层的子女,他们在6岁时进入国立或私立中学里的小学班,然后升入中学、大学继续深造。此外,教学内容陈旧,古典教育、人文科学、古典语言仍占主导地位。这种状况在50年代已不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及社会的需要。因此,法国在50年代末至80年代对初中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仅就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作一论述。
一 改革的原因
战后,法国对初、中等教育进行了多次改革,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初中等教育体制束缚社会经济的发展
战后30年是法国科学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法国人自豪地称之为“30年的辉煌”。1960—1975年,法国工业生产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5.5%[①a]。1960—1970年农业以每年递增2.4%的速度向前发展[②a]。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劳动条件,农业劳动机械化程度提高。1946年拖拉机的总数为5.6万台,1958年猛增到56万台[③a]。工业中也完成了机器设备的现代化。自动化的普及减少了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人员,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的人数占三个产业总人数的比例在下降,从1954年的26.7%降到1962年的20.6%;第三产业从占36.5%上升为40.8%[④a]。这种变化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的要求提高。今后的劳动者要有比较全面的技术和知识,不但能够通过监视器来观察和监测生产全过程,而且要能够操作现代化设备,懂得企业管理。而法国教育的双轨制,只能培养少数脱离实际的精英,绝大多数人只是接受扫盲教育,可见教育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格格不入。在1957年制定5年规划的会议上,法国专家们预测:1956—1961年间,法国需要5.1万名工程师和研究人员,而大学体系只能提供2.4万名。他们指出,原因不在于新建几所大学,而是中等教育体制严重地束缚了人才的培养,每年只能有1万名中学毕业生升入大学[⑤]。
(二)教育民主思潮改变了法国人的观念
经过战争洗礼的法国人,对教育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1947年的朗之万——瓦隆改革草案就是在20世纪以来人们要求教育民主化的思想影响下形成的。草案把教育民主思想见诸文字,提出:所有青少年,无论出生在什么家庭,无论社会地位如何,无论是什么种族,都有发挥个人才能和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①b]。此项草案虽然因种种原因没能实施,但是它的思想却影响着后来历次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蓝本。
60—70年代出版的一些社会学家的著作在社会上掀起了教育民主化的波澜,特别是布尔迪约、帕斯隆合著的《继承人》(1964)、《再生产》(1970),以及勃德罗和埃斯达伯莱合著的《法国的资本主义学校》(1971),标志着教育民主化理论的形成。他们深刻地指出,阶级社会决定了学校的双轨制,而学校的分离则产生社会的不平等。这些思潮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使他们认识到教育不平等的根源,发出了要求改革教育的呼声。1968年的5月风暴集中体现了人们对教育制度的不满。
教育民主化思想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激发了他们求学的渴望。过去人们只满足于把子女抚养长大,子承父业,或尽早工作,挣回几个钱以贴家用,或做家中的劳动帮手。如今一切都变了,他们看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看到了学校与社会地位的特殊关系,因此寄希望于教育,想让子女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在将来比自己生活得好,能找到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或走上仕途之路,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或命运。
不仅如此,经济、技术的发展为平民子女提供了接受较高教育的物质可能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生活水平。1949—1976年工人工资平均增长3.2倍[②b]。另外,法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各种社会福利、家庭补贴、失业津贴等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而且,女子走上工作岗位亦增加了家庭收入。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家庭生活的现代化。1958年10%的家庭购置了冰箱、洗衣机、厨房电器等家用电器。1969年75%的家庭实现了电器化。1960—1975年家庭小汽车拥有量从500万辆增加到1500万辆[③b]。家庭的现代化,使得广大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了出来,投入工作。1954年妇女就业率为36.2%,1982年增加到43.4%[④b]。妇女就业增加了家庭收入,生活得到提高。家庭不仅为其子女提供接受教育的经济条件,而且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三) 法国政府领导层认识到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戴高乐到密特朗,历届政府都把教育置于优先的地位。戴高乐一上台就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力图重建法国在世界的大国地位。他认为,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他提出必须改革教育体制,必须使教育适应国际竞争和经济发展的需要[⑤b]。密特朗在1988年再次竞选总统时的《告法国人民书》中说,将来,国力更多地是依靠智力而不是财力,因此教育必须置于头等优先的地位[⑥b]。法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也看到,现行的教育制度同现代世界是不相称的。它的根本问题在于:它把比例太大的、不能完成学业的青年抛在了一边[⑦b]。
在经济、社会、政治各种因素的强大压力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要求教育民主,要求教育机会均等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形成了排山倒海之势。1968年达到了顶峰。
二 改革的内容及作用
从50年代末到80年代,是法国教育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以前的教育改革,主要是确立新的初中等教育体制,以实现教育体制的民主化;80年代以后,主要是升学制度的改革,以减少学业失败的人数。改革主要从教育结构和教学内容入手。
(一) 80年代以前的改革
1、教育结构的改革
80年代以前比较重要的改革有三次。70年代最终确立起统一的初中等教育体系。
(1)贝尔敦改革
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建立第五共和国。让·贝尔敦出任国民教育部长。在戴高乐的改革教育、使之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指导下,贝尔敦制订了改革方案。1959年1月6日,签署第59—45号决定。其主要内容为:①将义务教育由原来14岁延长到16岁。②在初等教育之后建立为期两年的方向指导阶段。③根据学生的成绩,将学生按5种专业分配:a、直接就业,从事农业、乡村或市镇的手工业;b、短期技术教育,毕业后成为熟练工人;c、长期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员、高级技师、工程师;d、短期普通教育,培养中级职员和第三产业的管理人员;e、长期普通教育,培养将来的精英[①c]。④把原来国立职业中学和技术中学合并为技术中学,归由国民教育部管理。小学补充班升格为普通教育中学,职业培训中心升为技术教育中学。
这次改革的意义在于它是自40年代以来唯一付诸实施的改革。确立初等教育后的方向指导阶段,使全体学生能在原则上享受进入中学的平等权利。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扩展了教育范围。但是,双轨制依然存在,学生们在方向指导阶段之前,就已按家庭出身进入各自的小学,加上方向指导阶段可在任何学校进行,所以在结束两年方向指导阶段的学习之后,绝大多数学生不可能转入国立中学和私立中学学习。因此这次改革在教育机会均等方面毫无进展。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到16岁,实际上也是一句空话,许多学生还在义务教育的年限里,但已没有学校收留他们。
(2)富歇改革
在富歇改革之前,国民教育部教学大纲的负责人卡佩尔曾提出建立中学4年制第一阶段的建议,得到戴高乐的赞同。但是,这一建议的实现者却是在1963—1967年任国民教育部长的克里斯蒂昂·富歇,因此,有的书上称之为“卡佩尔—富歇改革”。富歇于1963年8月3日颁布法令,决定建立综合学校——市立中等教育学校。学制4年:两年观察阶段,两年方向指导。目的一是落实义务教育的年限规定;二是统一各种类型的中学,取消中学里的小学班。综合学校的教育分三类:长期普通教育、短期现代普通教育和过渡班(实为结业班)。为保证此项改革的实施,建立了学校证书制,按学生居住地区发放,强迫取消学校的区别。1965年设立与普通中学毕业会考证书等同的技术中学毕业会考证书,以提高技术教育的声誉。
1963年的改革实际上是1959年改革的继续,在建立统一的初中等教育制度上向前迈了一步,但是十分有限。学生一进入中学就被分流,长期普通教育相当于国立中学的教育,为进入大学作准备,短期现代普通教育相当于以前的市立普通教育。过渡班实为以前的小学补充班。学生仍按社会出身被分配接受不同的教育。而且,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水平不等,因此学生不可能从一种专业转到另一种专业。1968年仅有5%的学生从过渡班转到普通班学习[②c]。此外,中等教育机构也没有统一起来,仍存在着市立普通教育中学、市立中等教育中学、国立中学、国立技术教育中学4种类型,这种状况一直到70年代中期。
(3)阿比改革
勒内·阿比为吉斯卡尔·德斯坦总统的第一任教育部长。在1968年5月风暴冲击之后,法国掀起一场关于学校作用和民主化的激烈的大辩论。阿比在1975年1月的法国资料杂志上撰文,题为“为了教育体制的民主化”,文章阐述了他改革的目的和措施,深得德斯坦的赏识,为此登上国民教育部长宝座。他于1975年7月11日颁布75—620号法令,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此后,他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条例,以确保改革方案的实施。
阿比改革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各类各等教育。在初等教育方面,加强城市和农村的学前教育,以保证进入小学的学生有基本相等的基础,着眼于减少中学的失败。
在中等教育方面,一是取消各类学校,建立完全统一的向所有人开放的初中,把以前的中等教育中学和普通教育中学合并为初中,年限为4年,前两年为观察阶段,后两年为方向指导阶段。
中等教育第二阶段统称为高中,原来的技术中学改名为职业教育高中和技术高中。下图为学校演变的大致情况:
二是建立完整的初中等教育结构,彻底取消双轨制。改革后的中小学结构如下:
2、课程改革
80年代以前,中小学课程的改革主要是取消古典语言的主导地位,现代语言、数学、自然科学成为中小学的核心课程。职业技术基础知识被列入普通教育的教学大纲。
1969年8月7日,教育部颁布小学课程设置的新规定,小学所有科目划分为三大部分:(1)基础科学:法语和数学;(2)启蒙课:历史、地理、公民教育、自然、图画、音乐等;(3)体育。70年代阿比改革进一步规定各科每周授课时数,分别为法语9学时,数学6学时,启蒙课7学时,体育5学时。
中学课程改革,首先在1968、1969年规定取消中学第一、二年的拉丁文教学。阿比改革时完全取消初中各年级的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教学[①d],而将现代科学知识引入教育领域。1977年重新设置实验科学,包括生物、地质、物理、化学等。
其次,将技术教育的内容引入普通教育,使教育更加贴近现实。1977年教育部规定,初中各年级都要开设手工技术教育课,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试验,掌握一些基本的职业活动的知识,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初中第三、四年,还要开设到企业或服务行业学习的技术选修课。
此外,为解决学生学业失败和鼓励优秀学生更多地学习知识,1977年,教育部规定在中小学设立补习课和加深课,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习功课,辅导优等生的深入学习。
(二) 80年代以后的改革
进入80年代,法国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法国经济在30年的持续发展之后,到70年代末开始一蹶不振。失业率高居不下,尤其年轻人的失业率占很大比例。法国政府寄希望于教育改革,想通过教育的延长来吸纳一些失业青年,拖延就业时间,同时想通过教育的改革,为法国的经济注入活力。在这一时期法国政府对教育的改革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采取措施减少学业失败的人数;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1、减少学业失败
虽然阿比教育改革建立了统一的教育结构,实现了中等教育第一阶段的机会均等,但是教育民主化的问题远没有解决。受教育的水平因出身不同、地域不同而异,社会地位高的人教育成功率就高,社会地位低的人学业失败十分严重。1980—1981年,工人子女进入高中毕业数学与物理班的学生只占8.8%,准备技术毕业会考的学生占32%。52.8%的工人子女过早地被分流到预备学徒班[②d]。此外,法国教育体制中的选拔性极强,尤其高中毕业会考十分严格,1989年只有36%的学生获得毕业证书。80年代以来,每年都有10万青年,即1/8的学生在走出校门时没有获得任何证书,这就意味着失去就业的机会[③d]。法国政府意识到,这同现今的经济和社会需要是不相适应的。为此法国在80年代以后大力加强与学业失败作斗争。1982年教育部制定优先教育区政策,依据地理位置、社会状况、学生家庭、失学率划定优先教育区,国家在经费、师资、设备等方面予以优待,一旦达到标准立即取消。1986年,全国已先后建立390个优先教育区。1988年,政府决定进一步实施这项政策,为此拨款2000万法郎[④d]。
1988年1月,政府制定了一项针对学业失败的补习计划。教育部决定将用于学生补课的拨款提高9倍,增加3亿法郎。这笔款项主要用于中小学辅导教师的工作报酬[⑤d]。
此外,1984年,为彻底改变教育体制中极其严格的选拔制,教育部长让—皮·舍韦内芒提出一项宏伟的人才战略目标,从现在起到2000年,要逐渐实现80%的青年达到高中毕业水平。后任教育部长利奥内尔·诺斯潘把这一目标写进了1989年的“教育方针法”。他指出,他的目的不是降低标准,而是因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文化素质紧密相连[①e]。
2、教育内容的改革
除了1985年规定中小学新的教学大纲外,比较突出的改革是建立学校与工厂企业的联盟,学校与工厂结成姊妹单位,共同管理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教育被认为完全是学校的事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直接为企业培养人才,所以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企业应参与教育,以便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70年代末,教育部长伯拉克就曾指出,企业应为教育提供义务职业培训,教育应向企业开放。1984年舍韦内芒在这种思想的启发下制定学校与企业结对的政策,要求学校与周围企业签约结成姊妹单位,学生可以参观企业,参加职业培训,企业应给学校以物力、财力的支持,共同培养人才。这是一项比较成功的措施,1986年就有上万个企业和学校签订了协议[②e]。
此外,法国从70年代开始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1980年以前仅用于高中。1980年以后,计算机进入普通中小学校。1985年,政府推出中小学普及计算机计划。1986年规定学生在结束义务教育学习时,必须完成200小时的计算机操作训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1985年以后,政府曾先后向中小学提供12万台计算机。1987年20%以上的小学配备一个拥有6个终端的微型网络。中学也建立了11000个信息实验室,一般学校都拥有6台以上的微型计算机[③e]。80年代末中小学装备计算机的计划已基本完成。
三 小结
综观法国50—80年代的教育改革,可以看出法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双轨制、多种类型变成了统一的循序渐进的体系。中等教育的第一阶段基本实现机会均等的原则。政府多年来同学业失败的斗争已取得一定成效,1992年已有51.2%的青年达到了高中毕业水平[④e]。教学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科学知识已取代古典教育,技术、经济管理等职业教育的部分内容引入普通教育,使之更加符合实际。
从法国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有两点经验是值得提倡的。
第一,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并采取许多改革措施以促进教育的发展。他们把提高全体青年的文化水平,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作为己任,提出80%的青年要达到高中毕业的水平的宏伟目标,以此迎接21世纪的挑战。而且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从1971—1981年十年中教育经费始终占国家总支出的18%左右。1991年国家承担教育经费的64.1%,地方和企业分别为19.1%和5.3%[⑤e]。
第二,80年代以来的新尝试——厂校结合的政策。企业与学校结成姊妹单位,不仅可以解决学校的部分经费,而且使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减少了教育的盲目性,避免教育脱离实际。学生和教师能够从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学到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法国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教育民主化远没有完全实现。在中等教育第二阶段,多数平民阶层的子女在方向指导阶段后仍被导入职业教育班或学徒班。另外,法国教育的选拔性极强,每年约有46%的学生拿不到毕业证书,不得不接受具体工作的“专业准备”。这种弊病的根源,一是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反映,学校在学生的方向指导中往往过分看重分数,以此或以不守纪律、不聪明为由剥夺大多数平民子女继续学习的机会;二是阶级根源,正如勃德罗和埃斯达伯莱在1972年出版的题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学校》中指出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把社会分成了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它同样把学校体制一分为二,一类中高等教育,培养领导阶层,另一类初等和职业教育,培养劳动者阶层。学校的这两种职能,又产生了社会的不平等。
注释:
①a 塞尔日·贝里斯坦:《扩展的法国》第1册,巴黎,1995年版,第191页。
②a 沈炼之、楼均信主编:《法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04页。
③a ④a 贝阿特里斯·孔帕尼翁、安娜·泰韦南:《学校与法国社会》,巴黎,1995年版,第88、89页。
⑤a 安托万·普罗斯特:《法国教育通史》第4卷,巴黎,1981年版,第21页。
①b 阿·罗贝尔:《教育体系与改革》,巴黎,1993年版,第113页。
②b 安托万·普罗斯特:《法国教育通史》第4卷,巴黎,1981年版,第21页。
③b ④b 《学校与法国社会》,第89、90页。
⑤b 戴高乐研究所:《戴高乐在他那个时代》,巴黎,1992年版,第586页。
⑥b 《参考消息》,1989年1月13日。
⑦b 《参考消息》,1988年5月6日。
①c 阿·罗贝尔:前引书,第40页。
②c 克洛德·勒利埃弗尔:《学校制度史,1789—1989》,巴黎,1990年版,第186页。
①d 皮·阿尔贝尔蒂尼:《19—20世纪法国的学校:从幼儿学校到大学》,巴黎,1992年版,第152页。
②d 安托万·普罗斯特:《教育、社会和政策》,巴黎,1992年版,第92页。
③d 克里斯蒂昂·尼克、克洛德·勒利埃弗尔:《法国教育传记史》,巴黎,1990年版,第308页。
④d 刑克超主编:《战后法国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页。
⑤d 《参考消息》,1988年5月6日。
①e 克里斯蒂昂·尼克、克洛德·勒利埃弗尔:前引书,第344页。
②e 克里斯蒂昂·尼克、克洛德·勒利埃弗尔:《共和国不再进行教育:费里幻想的结束》,巴黎,1993年版,第172页。
③e 刑克超主编:前引书,第152页。
④e 阿·罗贝尔:前引书,第168页。
⑤e 阿·罗贝尔:前引书,第115、1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