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死亡年新探_屈原论文

屈原生卒年新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屈原论文,生卒年新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08)03-0045-03

关于屈原的生卒之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甚至抛出了“屈原否定论”。

一、屈原生年诸说概述

1.认为屈原生于楚宣王乙卯年(即公元前366年)夏历正月。(如清代刘梦鹏《屈子纪略》)

2.认为屈原生于楚宣王十四年丙寅(即公元前355年)夏历正月。(如清代刘耀湘《屈子编年》)

3.认为屈原生于楚宣王戊寅年(即公元前343年)夏历正月二十一日庚寅。(如清代邹汉勋《屈子生卒年月日考》、刘师培《古历管窥》及今人游国恩《楚辞概论》、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和张汝舟《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等)

4.认为生于楚宣王二十六年戊寅(即公元前343年)夏历正月二十二日庚寅。(如清代陈瑒《屈子生卒年月考》)

5.认为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己卯年(即公元前342年)夏历正月二十六日庚寅。

6.认为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九年辛巳(即公元前340年)夏历正月初七庚寅。(如郭沫若《屈原研究》)

7.认为屈原生于楚威王壬午年(即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庚寅。(如浦江清《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

8.认为屈原生于楚威王丙戌年(即公元前335年)夏历正月初七日庚寅。(如林庚《屈原生卒年今考》)

9.认为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八年(即公元前341年)“周正”正月庚寅。(如陈久金《屈原生年考》)

10.认为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八年(即公元前341年)“周正”正月初二,亦即“夏正”公元前342年十二月初二。(如潘啸龙《论“岁星纪年”及屈原生年之研究》)

11.认为屈原生于公元前352年农历正月二十七日庚寅。(如高正《屈原生卒年考证》)

以上诸说之分歧在于对“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诗句含义的不同理解和我国古代古文历法的具体运用。

第一类意见认为“摄提,岁也。”“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孟,始也。贞,正也。于,于也。正月为陬。庚寅日也,屈子以寅年寅月寅日生。”如王逸、钱皋之、王夫之、顾炎武、陈本礼、蒋骥、戴震、钱澄之、龚景翰、朱骏声、郭沫若、游国恩、张汝舟、杨胤宗等持此说,认为屈原在这句诗中自叙了生年、月、日。第二类意见认为“摄提,星名,随斗柄以十二辰者也。贞,正也。孟始也。陬,隅也。正月为陬。”“其曰摄提贞于盂陬,乃谓斗柄正指寅之月耳,非太岁在寅之名也。”如朱熹、陈第、王萌、周拱辰、林云铭、屈复、董国英、沈云翔、谢无量、林庚等,认为屈原在诗句中只是自述了出生的月、日,并没有提到生年。第三类意见认为是农历正月,即“寅正”(夏正),如第一、二意见的人便是持此说。第四类意见认为是阴历“子正”(周正)正月,如陈久金、潘啸龙等。但公元前341年是庚辰年,公元前342年是己卯年,与寅年不符。所以,此说也不正确。第五类意见是结合屈原同篇“老冉冉其将至兮”和屈原投水前半年左右所写的《涉江》中的“年既老而不衰”,“七十称老”等证屈原生于公元前352年(己巳,太岁在寅)农历正月二十七日庚寅,也不符“寅年说”。

章太炎云:“不通天文历法及音韵训诂,不能读古书。”因此,笔者认为考证屈原生年,自然离不开诗句原文和古代天文历法,并结合“老冉冉其将至兮”和“年既老而不衰”一并考证。如果仅从“寅年寅月寅日”的前提出发,同时考虑阴历“寅正”,则“屈原生于公元前343年戊寅夏历正月二十一日庚寅日”是正确的,这是一般人目前所持的观点。如果结合“老冉冉其将至兮”及“年既老而不衰”,则“屈原生于楚宣王十四年丙寅年(即公元前355年)夏历(寅正)正月”是正确的。但刘耀湘未提及具体的日期,是一种遗憾,据蒋南华后证该年正月初二是“庚寅日”。高正《屈原生卒年考证》认为是农历正月二十七日庚寅日,但他把年弄成公元前352年,明显错了。然而,据陈久金等考证,楚国前期是使用“子正”,至少是在公元前330年以前确实如此。这样一来,“寅正”之说的结论,就站不住脚了。但陈久金、潘啸龙的结论也不符“寅年”之说。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楚国的历法及其使用情况了。

二、“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释义

郭沫若《离骚》的译文: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太岁在寅的那年正月,庚寅的那一天便是我的生辰。先父看见了我有这样的生日,他便替我取下了相应的美名。替我取下的大名叫着正则,替我取下的别号叫着灵均。……我怕的是老境在渐渐地到来,我的名声或许会不能够建树!

或译作: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只觉得老年在渐渐来临,担心美好名声不能树立。

众多的研究者一般都认为摄提为岁,孟陬为正月,庚寅为日。也有认为摄提不是岁的。陈久金之前的研究者多以为孟陬是“寅正”(夏正)阴历,陈氏则独辟蹊径认为是“子正”(周正)阴历,且认为至少在公元前330年以前的楚国是使用“子正”阴历。

三、楚国历法的本来面目

在湘鄂黔川(渝)的武陵山区,上古时属三苗地、荆州及楚国之疆域。苗族自称仡熊仡鬻或仡熊仡夷,源出三苗,汉书记为盘瓠蛮之后裔。苗族《古老话》载苗族先祖奶夔玛媾Neb ghunb Mat ghuoud,帝即奶夔Neb ghunb,皇即玛媾Mat ghuoud。高祖、舜、帝俊或帝喾,据王国维、郭沫若、杨宽等人证为同一人,也就是雷神(苗语称大索dab sob或仡索ghot sob,索与同。)雷神也就是汉书中的祝融。高阳即颛顼,奶夔(奶馈)是高阳的后裔。《山海经》曰“颛顼生驩兜,驩兜生苗民。”玛媾是皇考,所以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若干个千百年以来,武陵山区一直留传着这个谚语:“三十六只羊,赶进大厨房,一天要杀完,杀单不杀双,看你怎么杀。”答案说简单也就简单,说难也难于上青天,不知道上古历法知识的人是做不出来这道题的。答案是一个时辰杀三只羊,一天十二个时辰,刚好杀完三十六只羊。这其中就用到了十二生肖太阳历的知识了。

与十二生肖对应的还有三种次序符号:①岁星纪年法: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②太岁纪年法: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左三点水右君)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③十二音律纪年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黄钟、大吕。这三个系统古人都曾用来纪年纪月日时,但因不便记忆,后被淘汰了,只保留十二生肖系统。十二生肖纪岁法是“子正”,岁星纪年法是丑正,太岁纪年法和十二音律纪年法是“寅正”。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十二音律纪年法的实质是用地支纪年,亦即十二生肖纪年的变异,它们都没有十二生肖纪年的历史久远。

屈原诗句“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用的是十二生肖太阳历,所以不能用“寅正”或“子正”阴历复原,因为此处并未使用六十甲子纪年法。“摄提”即虎年(寅年),孟陬是“子正”正月,庚寅是二十七日。因为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纪日相配,一月之中有以下情况:三日(丙寅)、十五日(戊寅)、二十七日(庚寅),只有二十七日与庚寅相符。因此,屈原的生年是寅年子月庚寅日(因是阳历,所以没有“岁差”和“超辰”之现象),也就是虎年鼠月虎日,八字中有二个虎,所以要化改,于是就有了下文:“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是父之赐名,“灵均”是外拜之名,也就是干爸所取之名。若要与阴历相对应表述,寅年子月寅日当是楚宣王十四年(苗历:公元前355年子月二十七日庚寅;公历是公元前355年元月二十七日),阴历是丁卯年(公元前354年)癸丑月,与诗句原文不符。屈原卒于公元前278年,与“年既老而不衰”,“七十称老”等相配。则屈原享年七十七岁。

《史记·楚世家》曰:“楚之先祖出自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其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圻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扯,之时汤灭之。彭祖之时尝为侯伯,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楚曰:“我蛮夷也。”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册)中说:“苗族被禹战败后,退出黄河流域,据战国时人说,三苗曾在长江中游建立起一个大国……荆楚。……周文王时一部分苗族归附周国,接受周文化。武王伐纣,有髳(苗)人参加作战。成王封文武以来功臣后嗣,熊绎得封子,居阳。熊绎的祖先就是归附文王、从武王伐纣的髳人酋长。到熊绎才受周天子的封。”所以,楚国是苗人的楚国。《吕氏春秋·古乐》载:“成王立,民反,王命周践合适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逸周书·作解》载:“三叔及东徐奄以略(畔),(周公)凡征熊盈族十有七国”。《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吴起云:“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左传》曰:“楚虽大,非吾族也。”《公羊传·僖公二十年》宋公子目夷说:“楚,夷国也。”《古三苗疆域考》载:“春秋时荆山三苗尚盛,故常连称荆蛮。”《册府元龟》卷九十五《外臣部·国邑》载:“荆蛮,盘瓠蛮之后……长沙,黔中、五溪蛮皆是也。”《峒溪纤志》:“苗人,盘瓠之种也。”可见荆楚国不是华夏人的国家,而是荆蛮人建立的国家。荆蛮系三苗之后,荆蛮后裔为苗族。《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蛮,芈姓荆蛮之后,因氏焉。”可见楚王族亦为荆蛮。三苗、荆蛮、苗族是同一族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考古材料也证明,屈家岭文化是三苗文化,“楚子来告”记录了荆蛮与夏人的最早交往。

《史记·楚世家》载楚王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其历法自然不同于别国。《史记·历书》说:“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莫尽其气。”“乱德”也包括废除中原的阴阳历法,而将自己的十二生肖太阳历输入中原地区。作为三苗之后裔,荆楚自然是使用十二生肖太阳历(子正)。河南濮阳西北坡出土的6000年(树龄校正为6400年)前的龙虎(蚌)塑天象墓证明至迟此时十二生肖太阳历已经传入中原地区,与史书记载苗民最早进入中原地区的记载相符,且“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术至今仍在湖南湘西苗区秘传。

张正明在《楚文化史》中说:“对照《春秋》、《左传》和《史记·楚世家》所记楚事的月日,可知春秋时代楚国的历法用天正建子,同于周室和鲁、郑、卫诸国。”“公元前541年楚郏敖死,《史记·楚世家》系于十二月己酉,《春秋》、《左传》系于十一月己酉,……应是楚历上失闰,以致《史记》误书。”陈久金在《屈原生年考》中依据岁星纪年的资料,也得出楚用周正的结论。至少在公元前330年以前应该用周正。认为楚国早期用周正,应该更接近于史实。王胜利、张正明通过对湖北云梦秦简的研究认为楚国后期用的是亥正,这是错误的。秦历是阴历,楚历是阳历。所以,二者的闰法分别是十九年七闰和四年一闰,故有所谓的楚历“失闰”、《史记》误书的现象。关于苗族十二生肖太阳历法,详见拙著《苗族古历》(民族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说明楚国远在上古时期,下至屈原所生的时代就已经使用十二生肖太阳历法。湖北睡虎地秦简:酉日,“渍米为酒,酒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的一个漆箱上的二十八宿及“四象”彩绘图案及湖南龙山里耶秦简“X月X日,水下三刻。”均证明楚国用的是十二生肖太阳历。据张汝舟等考证战国初期的大星历家甘公和石公均是楚国人。中国古历宝典《史记·甲子篇》亦是楚国中秘之书(可惜后人复原为“寅正”阴历)。甘公云:“单阏之岁,摄提格(指太岁)在卯,岁星在子。”(见《开元占经》)这是楚人干支纪年的铁证。至今,苗族仍保留忌“戊日”和“五戊逢社”的习俗。何光岳认为祝融氏黎原本与九黎族没有关系,只是高辛氏派其治理三苗地方,其后裔才融为三苗族。并认为“如果说祝融氏吴回的后裔包括楚国也是苗民,那么,夏禹和楚却大肆征伐三苗,岂不成为怪事吗?”殊不知苗族先祖“蚩尤,乃九黎君。”三苗为九黎之后,楚为三苗后裔。禹、楚征伐三苗,是“熟苗”赶“生苗”,“家狗”撵“野狗”,撵去撵来一路走。所以,苗族中仍有一句谚语叫“苗变客,了不得。”这实际上本是家中兄弟之争,家丑不外扬,大可不必深究了。

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战国时楚顷襄王将屈原流放。秦国趁机出兵,郢都为白起所破,屈原遂投汨罗江而死。百姓设法援救,众船争相划往。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栋叶五色丝,皆汨罗遗风也。《随书·地理志下》云: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况渡之戏。据考证,我国龙舟竞渡早于屈原投江一千多年。一般人以为屈原沉江与端午划龙船只是时间上的偶合。我们认为五月五日端午(午月午日)实际是上古夏至(夏巳)新年(巳月巳日为年除夕),五月五日小端午、五月十五日大端午是傍水而居的南方民族(南蛮)的玩年习俗。王大有、王双有《从〈史记·天官书〉看蚩尤败退黄河流域的情况》认为蚩尤“大迁徙当是七月初七这一天。”(《光明日报》2000年9月19日)实际是午月午日(即七月七日)屈原之所以在午月午日(七月七日)沉江,可见其忧国忧民(不能实现其蚩尤先祖光复中原的遗愿)、悲愤之极,哀莫大于心死。沉江含恨而去,以警示世人。据复原的苗历推测,屈原沉江之时间是公元前278年(癸未年)午月午日(七月七日),即楚顷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8年七月七日。享年七十七岁。

综上所述,屈原生于苗历公元前355年即(丙)寅年子月二十七日(庚寅日),即楚宣王十四年,公历是公元前355年元月二十七日,卒于公元前278年即(癸)末年午月午日(即顷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8年七月七日,享年七十七岁。

收稿日期:2007-03-18

标签:;  ;  ;  ;  

屈死亡年新探_屈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