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制论文,因素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古埃及的孟菲斯城到中国的殷墟商城,这些最早期的城市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城市的兴起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及社会分工的结果[1]。早期的城市呈现出更多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封闭与落后,城市中产业发展较为单调,主要是农产品集散地和手工业生产集中地,城市规模小、数量少、技术水平低,城市和产业的发展都较为缓慢,随着劳动效率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向有利于加工和贸易的便利之地聚集,城市成为机器大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中心,人口和资本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物质设施不断改善,城市化伴随工业化迅猛推进,形成以机器大生产为标志的现代产业结构特点,城市规模扩张,数量激增,呈现出工业经济时代下城市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渗透[2]。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城市和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和工业化时代的差异性,城市成为人类主要集聚区和第三产业的中心,商贸、金融、教育、卫生、咨询及通信等行业替代制造业和建筑业而居于主要地位,其结果是为城市提供更多的服务业产品,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城乡一体化程度提高,呈现出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与产业相互服务及融合的态势。但是随着城市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二者之间的融合过程也在现实的问题中越显重要,相较于国外学者对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的研究,产城融合的研究更为直接与紧密,对城市与产业的进一步协调发展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产城融合是指在综合考虑城市承载力与产业空间结构以及可持续发展基础上,通过城市与产业的有序发展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城市服务水平,形成城市功能优化与产业发展协同共进与良性互动的科学动态过程。产业与城市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布局和功能的统一、城市和产业的共生、居住和就业的融合、生产和服务的互动、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等方面。目前有关产城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问题、模式及指标体系等内容方面,缺乏对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本文基于产城融合的影响因素构建产城融合作用机制模型,通过模型假设描述、目标函数设定及机制原理阐释说明产城融合的作用机制。 二、产城融合的影响因素 目前对于产城融合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反映在基于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王霞等(2014)认为影响高新区产城融合度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分别为产业因素、资源因素、社会因素与环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三级指标体系[3];唐晓宏(2014)基于产业因素、人口因素、空间融合因素和城市功能因素构建了指标体系[4];王菲(2014)从产业化与城市功能实现角度,构建了二级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5]。学术界对于影响产城融合的因素分析目前还在共同探讨过程中,缺乏具体而深入的研究,达成共识的是对于产城融合的影响是多元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梳理出的影响因素主要反映在产业生产要素、经济实力、城市化水平、发展环境四个维度的若干因素上。 (一)产业生产要素 产业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等因素。自然资源亦称天然资源,是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物质资源总和,是经过人类发现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产生经济价值来提高人类当前及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总称,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根基,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劳动力供给是其他生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条件,同时生产活动也会创造出对劳动力的需求,引起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改变,进而改变产业发展方向和城市经济发展进程。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指所有者投入生产经营,能产生效益的资金,包括一切投入再生产过程的有形与无形资本。 (二)经济实力 经济实力包括经济产出、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等因素。经济产出是一个地区的国民收入,可以是GDP,也可以是人均GDP等指标反映的经济总量,一个地区的经济产出和该地区产业发展之间高度相关。产业结构是各产业之间的联系构成和结构比例关系,是在分工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等内容。不同的产业部门,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会在增长速度、从业人数及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推动作用等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性,因此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是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和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6]。科技创新是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和新发现等科学研究活动,是生产工艺、流程、产品及制造技能等方面的创新与改进,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演进的产物。 (三)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包括生活水平、公共服务等因素。生活水平是指经济社会在某一生产发展阶段,居民用来满足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的产品和劳务的消费程度,主要包括居民实际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等内容。公共服务是指通过政府部门或其他经济主体部门投入为了公共利益所提供的满足居民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服务,涉及保障基本民生所需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本公共设施等方面。 (四)发展环境 发展环境具体包括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风险环境等因素。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发展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社会、法律与市场的基础规则,它是对经济产生影响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因素的总和,包括法制环境、市场化程度、政府职能转变及开放度等若干内容。Globerman和Shapiro(2003)认为成熟、良好的制度环境意味着政府政务和立法透明、腐败程度低,能够为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资源配置提供良好保障,减少政府对市场的非正常干预,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7]。文化环境是人类生产和创造出为自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活动提供协作和秩序的基础文化条件。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并发生作用与影响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与发展的物质条件综合体,城市生态环境是关系到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风险环境是指存在于事物内部的某种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组合,产城融合中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产业风险、债务风险、金融风险及治安风险等方面。 三、产城融合作用机制的模型假设与目标函数 (一)模型假设 考虑一个由政府、企业集合(产业)、消费者集合三部门组成的城市经济体,其中政府为城市政府,是整个城市治理及为城市公民服务的秩序化统治机关,具有制度供给、公共服务、权力执行和社会管理等功能;企业集合为产业部门,产业部门生产差异化的多种制成品和服务品为消费者和政府所需,具有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的特征;消费者集合为城市主要消费群体,假定消费者偏好不变,均可消费城市内外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同时也为产业部门和政府提供劳动供给。 假定产业生产要素短期城市内可流动,长期区际可流动,城市理性选择要素禀赋优势的产业,以实现比较优势为特征,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有相互影响,城市内文化及生态环境一致,区际存在差异,城市政府具有制定政策、制度及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利和义务,城市经济存在宏观政策和市场竞争等潜在风险,这些风险是未知的。 (二)目标函数 产城融合的分层目标体现在消费者效用目标、企业生产目标和城市福利目标,而最终目标是城市与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城市区域分工合理、产业发展稳增、居民消费水平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生态环境改善及城市福利整体提升等城市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格局。 1.消费效用目标函数 作为城市重要构成主体的消费者,其消费效用的大小是衡量消费者满意程度的目标基础,效用函数通常是用来体现消费者在消费时所获得的效用与所消费的商品或劳务组合之间的数量关系函数,用以衡量消费者从消费既定的商品或劳务组合中而获得满足的程度,具体函数表现为: 其中,U表示城市的消费者总效用,M表示消费的农产品与工业品组合,S表示消费的服务品组合,α是常数(0<α<1),α表示农产品与工业品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的份额,1-α表示服务品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的份额。 2.企业生产目标函数 企业是构成城市产业的基本单元,是城市产业发展的基础,其目标函数是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品的产出之间的关系式,这里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表现为: 其中,Q表示城市产业的产出,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L表示劳动要素,K表示资本要素,β是常数(0<β<1),表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份额,1-β表示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份额。 3.城市福利目标函数 城市社会福利可以体现为城市所有非农人口与农业人口的效用水平组合,采用贝努利—纳什乘法型城市福利函数表现为: 其中,W表示城市社会福利,表示城市非农人口福利效用,表示城市农业人口福利效用,假定i+j是城市全部人口,非农人口和农业人口的效用分配越不平等,福利函数就会越小,反之,社会福利就越大。 4.产城融合目标函数 通过前面经济主体独立目标函数的确立,我们知道单个经济主体是以追逐目标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城市综合经济体的利益最大化,整体经济目标的均衡优化应体现在综合考量上,因此产城融合的目标需要从城市与产业发展的共生过程及演进趋势进行判断,这样考察产城融合的目标函数维度包括产业生产要素、经济实力、城市化水平、发展环境四个方面,则产城融合目标函数的一般形式可表示为: 其中,G是产城融合目标水平,F是一般函数,F代表产业生产要素,代表经济实力,表示城市化水平,表示环境发展。这里假定函数式(4)满足如下性质:即对所有,每一方面水平的改善会带来函数F正向提高,其正向作用在边际上是递减的。 四、产城融合的作用机制原理 产城融合的作用机制是指各因素驱动城市和产业在整个结构体系的协调运行原理,这种动力机制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规律性,本文构建产城融合的作用机制模型,具体作用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产城融合作用机制原理 产城融合的作用机制表现为各要素改变所产生的内生动力,如发动机一般产生巨大的动力推动产城融合。 (一)产业生产要素是产城融合的原动力 产业生产要素为产城融合提供发展原动力,自然资源为产业生产提供原料,劳动力资源是产业生产的价值源泉,资本是产业生产追逐的利益动力。产业生产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系统中的产业的变化和导致系统中要素的重新整合。比如劳动力因为适应企业需求而进行的技能培训及继续教育,会提高劳动力的工作效率及管理能力,而企业为获取利益最大化会降低生产成本,做出有利于自身价值提升的调整。在劳动力追求精细化发展的过程中,人工成本逐渐上升,削弱了劳动力的数量优势,增强了劳动力的质量优势,更好地投入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等产业,在此基础上机器替代劳动力,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流向现代服务产业,通过产城融合的演进,促进产业和城市的协调发展。资本在产城融合中的作用在于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业层级,带动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 (二)经济实力是产城融合的动力基础 经济实力是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体现,是产城融合的动力基础。经济产出提供的各种物质产品是产城融合发展的物质保障,是城市与产业自我发展的基础力量。产业发展带给城市发展的支撑力量,也是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选择。产业结构变迁是以城市资源禀赋和积淀为基础的变迁,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之一。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城市后工业化时期的主导产业,促使城市的经济增长、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保持同步,改变城市外延式的粗放发展方式,确保产业与城市的综合发展[8]。科技创新也将在城市区域范围形成科技增长极,带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推动了产业集聚、技术集聚及人才集聚,更好地实现产业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知识社会的形成,有利于城市资源环境的保护及城市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建设与完善,对于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意义重大[9]。科技创新能创造激活经济社会的新产业,对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是经济实力的体现,是产城融合的重要动力因素之一。 (三)城市化水平是产城融合的动力保障 生活水平及公共服务是产城融合的动力保障。城市生活水平主要以消费反映,消费是生产最终的需求,消费需求的提高有助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主要体现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生产和生活服务型产业的发展,通过不断适应和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产业可以延长价值链,开创及占领新市场,创造新供给,带动城市与产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提升将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活动提供良好保障,只有持续向城市主体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才能更好地保障公众的基本权益,促进城市有序发展。公共服务的不断提升,可以逐步缩小因不同区域空间范围而产生的居住就业和公共服务的差异性,通过公共服务资源分布均等化助推城市和产业的协调发展。 (四)发展环境是产城融合的后续动力 发展环境是产城融合的后续动力,发展环境因素出现问题很可能会阻碍产城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比如一个城市区域金融制度环境欠佳,难以有效地组织和配置社会资源,导致产业发展受阻,经济效率低下,甚至还会引发大量资金外流,削弱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环境体系建设,正确的文化取向和文化定位可以帮助城市加快建设和发展的步伐,通过文化环境的配合运作,加快产业升级转换,不仅可以推动城市物质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更能带动城市精神文明的进一步提升。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保证城市居民更好投入生产和生活及推动产城融合循环发展的必要条件。风险如果不能预警、控制、化解,就会对城市和产业发展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阻碍产城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控制与降低风险的影响程度,将会有助于城市与产业系统化发展。 (五)产城融合的反作用力 在生产要素变化、产业结构变迁、技术进步和消费需求提高及公共服务质量改善等因素产生推动力影响产城融合的同时,产城融合的发展也会对这些要素产生反作用力,产城融合最终体现的是基于城市承载力发展产业经济,在产业保障下驱动城市的自我更新与完善,城市、产业、人口的有序发展和良性互动,产城融合的这些特征也将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劳动力的质量提升与资本的高效使用,有利于吸引优质产业和引领产业变革,有利于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及结构升级,推动城镇一体化建设。同时,在制度、文化、生态及风险环境等因素影响产城融合过程中,反作用力特征也使得产城融合发展对这些因素有着转变的影响力,良好产城互动关系将有助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在产城融合基于城市承载能力基础上的合理规划及遵循自然规律的共生理念中逐步改善,文化环境与制度环境也会随着产城融合有机发展而进一步提升,有效保障城市的制造业、交通、卫生、教育、金融等各产业有序发展,降低各种风险的可能性,确保城市和产业的健康循环发展。 综上所述,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城市是产业发展的平台,城市与产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各种发展因素的影响与作用,在产业生产要素、经济实力、城市化水平及发展环境等维度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城市健康发展,对城市与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城市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呈现出城市功能智能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居民就业人性化等特征,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10]。今后,城市应从长远角度考虑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的协调性,从全国层面到单一城市层面防止过去那种脱离产业实际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应在产业规划基础上做好不同层次城市的空间规划,使得城市发展规模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同时在产业和城市规划基础上,依据各级城市特征落实城市产业发展和加强城市承载力,通过做强做大特色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积极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同时也不能忽视小城镇的吸纳作用,只有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特色鲜明及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增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才能提升城市与产业的进一步融合,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工业与城市融合的影响因素及机理_产城融合论文
工业与城市融合的影响因素及机理_产城融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