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时事热点与地理教学过程有效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论文_吴淑娇

漳州实验中学

摘要:在新中考形势下,命题设置结合时事热点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笔者由此想谈谈时事热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与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时事热点;地理教学过程;必要性;可能性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地理教师们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理念逐渐为中学地理教师所接受,且初中地理考试越来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关注现实问题,因此一些焦点和热点问题成为地理考试素材的重要来源。在新的形势下,通过分析试题设置和考察方式,更觉得把时事热点与地理教学过程有效结合有其必要性。

一、更好满足地理考试的要求

时事热点常常作为背景材料进行考查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进一步考察其综合分析的能力。而在我省中考命题趋势中,笔者发现,时事热点的材料并未脱离地理教材知识;其次,时事材料主要作为试题的切入点,考查该区域或该事件的地理问题。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热点问题所在区域的地理背景、热点事件的地理成因分析。

例如:我国古人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图6示意不同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分别是

A.自东向西、一年 B.自东向西、一天

C.自西向东、一年 D.自西向东、一天

2.下列节气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是

A.清明 B.雨水 C.立春 D.霜降

3.11月30日正午时分,我国海口市(20°N)某学校的旗杆影子朝向

A .正东 B.正西 C.正南 D.正北

二、更好促进教师备课质量提升

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合作者、参与者,在备课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如何以最高的效率落实好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入手,力求为学生高效学习提供保障。

首先,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日常生活当中运用十分广泛。初中地理知识点简单,但琐碎零散,很多刚从小学升初中的学生并不能很快的掌握,这就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如何把教材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现象”提出更高要求,运用合适的日常新闻时事或是常识,就能够事半功倍。

其次,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科技进步的新内容。单单依靠教材根本难以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精选合适的时事材料与热点,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为学生补充很多的“精华”,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加全面、扎实的基础,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新的课程标准,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强化中国特色,二是突出时代特征,三是体现国际视野,学科既立足中国国情,又顺应了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这就使得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重新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树立。因此必须极大地激发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热情,时事热点大多贴近生活实际,教师在备课过程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背景渗透相结合,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想必能引发大多学生的兴趣与共鸣,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环境观,增强责任感。

三、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由于特殊的升学制度的影响,使得很多学生,包括家长普遍认为地理是中学课程中的一门副课,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加上七年级上册的地理知识较为抽象和艰涩,很多新生在接触到地理之后遇难则退,在没有体会到地理的学科魅力之前就斩断其地理发展的道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更好的使用时事材料,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就能够有效遏制类似现象。

1、新颖的导入。在教授新知识点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充满地理味道的新闻或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话题入手,更快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先声夺人的方式吸引学生,增加课堂效率。

2、巧妙的突破。前文提到,地理学科的很多知识点相对与初中生而言较为抽象和艰涩,在教材的基础上,很难做到全面突破重点和难点,同时,这却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更好的帮助学生突破自身的思维限制,拓宽其视野,通过结合时事材料和现实常识,联系实际生活或许能够更快找到突破点。

例如: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这个知识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是教师花费时间最长,但是收效甚微的一环,借用很多教具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尝试结合“天文奇观”等新闻时事激发并延长学生认知的兴趣,并布置其在课后组成学习小组观察日出日落的方向和影子长短的变化,并切实做好记录。实践法让很多学生对这样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却也最容易忽视的现象产生了兴趣,继而对地理产生的更加浓烈、更加持久的学习热情。

3、活跃的思维。学习最怕把书读“死”了。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打破其固有的思维。在课后作业的设置方面,时事材料在课后的运用,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更能锻炼学生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的技能。同时对于日渐兴起的探究性学习可起到了铺垫的重要作用

曾经,针对考前复习,在学生对于繁多的练习材料表现出疲惫甚至厌烦的情绪时,本人给学生提供了十条时事新闻文字材料和十幅地理相关空白图,希望让学生自己组织背景材料,设置题目、分值及答案。经过学生自己琢磨的题型和命题方式,虽说有很多粗糙的地方,但却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思维方式。通过这次试验,师生都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到了角度互换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教师也真正从一个单一的传授者变成一位引导者、合作者。理所当然,整理后的练习材料也受到众多学生的认真对待和高度的评价。

4、长远的发展。长久的应试教育模式让很多学生、家长养成了依赖学校教育的习惯,只有教师布置课后任务,或者说,只有笔头作业,才被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认为是作业,在学生自我的意识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独立获取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若学生学会了从新闻时事热点中提取信息和联系的能力,何愁没有学习的材料和方向,更能获得多样化的、全面的了解。

综上所述,时事热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对于教师的教,或者是学生的学,都有其参与的必要性。但我们仍需思考其在运用过程中的可能性。

首先,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和学生获取时事热点是渠道具有多样化,高效性,及时性的特征,这就为材料来源提供保障;其次,政府为教育事业均有更好的投入,教学设备均好的配备,这在根本上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呈现时事素材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形象生动的视频材料,这就让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材料能够很好的发挥效用;接下来,时事热点材料是繁多的,良莠不齐的,所以这在初始阶段需要教师更好地做到筛选、剪切、联系等课前工作,有明确目的的进行材料是使用,而不是为了单纯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而忽略教学效果;同时也需向学生传达正确的获取途径和使用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正在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培养学生的重要方向,而时事热点材料能够从根本上、持久性的、全面辩证的为其提供素材,成为师生教与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论文作者:吴淑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3

标签:;  ;  ;  ;  ;  ;  ;  ;  

浅谈时事热点与地理教学过程有效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论文_吴淑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