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概述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概述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研究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第一次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高度,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课题。如何根据全会要求,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如何把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从理论到实践、从群众性创建到制度性层次,展开多层面全方位的探索?目前,在理论上作的还很不够。本文力求从这一方面做些初步工作,以求教于理论界。

一、对现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的评述及思考

(1)十几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已经建立并形成了理论的框架体系。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和“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对现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已有的理论框架体系必须深化。为此,首先需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板块,放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中考察。

(2)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前,“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框架的建立,吸收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某些因素,但在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方面还缺乏高度自觉,这是认识中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3)现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框架,其形成与四个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

一是怎样正确认识现代化的内涵。正如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在国庆讲话中所指出的:“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它还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

二是改革深入提出的要求。随着改革中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能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更高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防止种种迷失方向的危险,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用几代人的努力建设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考验。”〔2〕

三是继承发扬革命和建设的优良传统。针对“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的情况,反思革命战争年代,为什么物质条件那么艰苦,但有一种革命精神?对此,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精神文明建设,共产主义信念,“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3〕。

四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对社会主义认识深化的结果。社会主义还必须有一个特征,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基于上述四个方面的客观实际,我们逐渐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的两大板块: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二是科学文化建设。这两大板块对十几年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起过重大作用,然而,又由于这种理论框架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存在的时间差,还没有能有机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因而,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必然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挑战。

(5)市场经济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挑战是深刻的。首先是对现行理论框架提出了新课题。现行理论框架的一些基本理论前提是早已确定的。思想道德建设与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其中最重要的是共产主义理想、道德和纪律。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现行理论框架的历史积淀来自三个部分。一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精神文明,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创造的新型精神文明,三是在长期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精神文明。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机制是中性的,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可以用。但市场经济背后是深刻的西方的思想文化背景。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实践,虽然并不是要改变现行理论框架的基本前提,但对为什么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道德和纪律,为什么要以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为精神文明的核心这一系列问题作出理论的深入说明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并不否定现行理论框架的历史积淀,但上述三个部分事实上的确没有经受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怎样将它们有机地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还须艰巨的理论开拓。

(6)市场作为一种经济实践,在西方与作为一种思想文化理论的“精神文明”,存在非常复杂的关系。作为一种抽象的市场经济,它从经济人原则出发,对发扬个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形成创新精神,增强平等竞争观念,自觉追求个人利益,以及培养进取、效率和时间的意识,产生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一种具体的市场经济,它存在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关系之中。自它开始萌芽至今,经济人原则与逐渐由人本主义演变为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思想文化,与逐渐形成的以资本私有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磨合了上千年的历程。它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在西方社会的具体实践中导致了深刻的矛盾。

第一,市场经济确立了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但贪得无厌、纵欲无度的利己主义也应运而生。在西方,公元10世纪市场经济就开始萌芽,与此深刻的革命相适应,自文艺复兴后,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解放,个人自由与个性的解放成了洛克、卢梭、穆勒和康德等哲学家们共同关心的主题。作为理性主义思潮的个人主义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西方的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人类平等和个人自由的思想使西方逐步走向世俗化、平民化和物质化。但是,从19世纪进入20世纪,“在先进、富裕和政治上民主的社会里,物质享受上的纵欲无度越来越主宰和界定着个人生存的内容和目标”〔4〕。

第二,市场经济确立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成功地逐渐破坏了宗教的信仰和实践,但世俗化的功利主义也解体了西方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真理、信用、承诺、约束、义务等社会美德。丹尼尔·贝尔沮丧地说:“现代社会的问题就是放纵本身走过了头,到了没有界限的地步”,“一旦那种曾帮助限制消费的积累——尽管不是资本的积累——的新教伦理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被切断,留下的就只有享乐主义”〔5〕。

第三,市场经济在实践中强化了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外部法制环境,法制本身在现代市场经济与享乐主义融合的社会中,又强化了金钱的力量而弱化了道德的力量。自从洛克奠定现代个人主义思想基础以后,西方社会几百年来,个人主义的基本精神不仅被普遍接受,而且被制度化和法律化,它的实质就是“法院制度替代了道德和道德主要界定者的教会”,使社会的“内在性道德”和“程序性道德”取得了统一。但布热津斯基认为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当今西方个人主义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联合作用下,培养的享乐主义“除了满足眼前的和物质的生活欲望外,对一切都漠然置之的文化腐蚀性”,将“公民自由常常被提高到一种可以自我确认的绝对程度。换言之,公民自由是与公民责任的观念分开了”〔6〕。

市场经济在西方的实践,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具有其必然性、进步性、积极性,也提出了深刻的疑问以及否定性。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现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新任务。这一结合,并不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的简单相加,而是从社会经济生活的最深层领域,承认并确立经济人原则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与人们的切身利益、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但目前的精神文明理论框架,还没有能作出这种理论上的深入阐述。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其理论板块的主体应该是思想道德体系以及其核心的说明。科学文化建设,由于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们的重要性,如何分类,以及如何发展与繁荣的问题,应该属于实践的板块。

(8)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在理论上首先面对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进行精神文明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人类付出了巨大的思想文化智慧。这一成就不仅凝聚在人类创造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精神文明之中,也凝聚在人类为消除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思想文化负面影响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中。这在西方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巳充分地体现出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精神文明建设,除了我们已经从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改革的必然要求、发挥我们党的真正优势、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等方面所得出的认识外,更深层的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对我们精神生活带来的许多新问题:对原有精神文化的挑战,与我们已经形成的精神文明理论和实践协调的矛盾,尤其是市场经济在西方实践的具体原则,必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反映出来。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深层次、全面启动阶段的必然要求。

(9)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在理论层面面对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主心骨”或“精神支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这一全党、全民族的“主心骨”和“精神支柱”,这是我们长期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既定前提。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进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特别是市场经济在具体实践中形成的一方面是求利、平等、竞争等表面性原则,另一方面客观上形成的以个体定位为实质内容的内在性原则,对当今中国为什么还要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集体主义原则,向我们提出了在理论上进一步作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说明的要求。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集体主义原则,除已经作出的历史、制度、党的性质等说明外,还必须证明市场经济原则进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有效性,证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与市场经济核心原则的兼容性,证明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原则对市场经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10)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在理论层面面对的最大工作,是建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道德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第一次全面概括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这也是我党针对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新问题,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的思想道德理论体系所作的初步建构。

一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将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概括为八个强调。笔者认为,这八个强调的精髓就是从精神文明的核心——思想道德理论体系的高度突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是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理论体系的八个强调,在市场经济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中,目前还仅仅是一个理论的框架,其内容的系统化必须做大量的工作。例如:市场经济的个体利益原则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在理论核心层面得到说明后,在思想道德的各个层面如何展开,如理想信念层次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道德层次与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关系等等。

三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八个强调,从当前我们已经做的理论工作看,还是较多体现在政治理论的层面,要将它内化成为全民族自觉的精神力量的思想道德体系,还需要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的建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至今还在丰富和发展之中,作为一种政治理论的建构,转化为内在的思想道德理论,必须做大量的艰苦的理论工作。

二、对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非制度性和制度性分析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区分为非制度性和制度性两个方面。

(12)在非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更多地体现在非制度性的方面。这种建设实践起过一定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独运用极不适应。一是运动式,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政治运动的附属,采取政治运动的方式,开展周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活动式,由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非制度性,其实践表现出由一项项活动构成的特点。三是统一式,由于不是从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个人利益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工作,而是在统一的前提、方式、内容要求下,开展精神文明的建设,其效果随着市场经济的展开,呈现递减状况。

(13)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一方面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则,另一方面需要在承认个体利益的前提下保持社会有效的思想道德维度;一方面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领域仍然需要开展许多行之有效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另一方面又要在社会的经济政治等领域更有力地开展制度性的建设,使精神文明建设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一方面要针对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情操的塑造工作,另一方面又要针对市场经济已经改变了过去思想教育工作与经济利益机制一致性的特点,从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外部运用各种制度化的力量建设全社会的精神文明。

(14)精神文明建设的非制度性的方面,在实践中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这是目前最重要也是最熟悉的非制度化建设内容,对此,长期以来我们有良好的传统,也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需要发扬光大。围绕着党和国家的重大任务开展的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这在当前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占据了很大的分量,包括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到艰苦奋斗、“五讲四美三热爱”乃至“扫黄打非”,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各种群众性创建活动是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创举,对提高人民的素质起了积极作用,这些仍然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5)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性方面,在实践中是我们比较忽视的领域。这里首先存在一个认识问题:从制度建设高度建设精神文明。一是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精神文明的一个方面。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全部内容。建设精神文明如果排除它与物质文明的理论抽象关系,实质上就是塑造整个社会有机体的文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其中,制度领域的建设是建设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二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要有较开阔的制度视野。建设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首先要依靠制度的力量,运用已有的人类文明成果,尤其是对社会历史规律的把握,来建设一种与社会制度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范式。当一个社会形态或生产方式确立以后,为了保证这种社会的性质和前进方向,保证这一社会自身发展动力和净化能力,各种制度建设中同时也要运用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进步成果,来支持这一社会的文明:一方面,它对腐败的、危害这一社会制度存在的精神垃圾起到强有力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对支撑这一社会生存发展的新型精神文明起激励和催生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它与任何一个社会的共性来看,制度建设理所当然是其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从这一社会在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其所处的世界宏观背景来看,制度建设的巨大作用更不可忽视。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内容,无论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处在初级阶段,决定了这部分在建设上的艰巨性;由于当前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复杂性,如果没有强大的制度建设作支撑,真正的社会主义文明是不可能做到的。

(16)目前,我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制度性建设方面,面临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

(17)经济体制改革与精神文明建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因而,十几年来改革的体制性制度安排,是以提高效率为基本准则的。然而,经济体制本身只是社会机制的组成部分,除效率原则外,它本身的目的性还包含着不可缺少的思想意识形态和道德伦理因素,即价值的原则。

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来看,克服经济发展尤其是市场负作用的消极面,不仅仅需要精神文明的建设,还需要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对消除其改革中可能产生的思想道德负作用和消极现象作出制度性安排,这种制度性安排不是外在性的,而是内在性的,即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和体制改革本身不可分割。例如,市场经济及其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的改革,也将市场对思想和伦理的双重效应根植于这一体制之中,然而,从事于这一体制实践的人是可以选择的,尤其是针对市场负作用的滋生及蔓延预先作出某些制度性的安排,使其消极面被控制在一定程度内。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不是没有预见到市场对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消极面,但很少考虑靠制度的安排去克服它们。一方面将经济体制改革与精神文明建设视为两个领域,让经济领域改革出现的思想道德及伦理问题交由精神文明建设去解决;另一方面,注重纯粹的经济体制改革,造成了经济体制改革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滞后和脱节,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思想道德负作用得不到经济体制自身有力的抑制。原因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价值目标过于功利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之间的矛盾得不到体制内的消解。

(18)政治体制改革与精神文明建设。政治体制自身的目标也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对经济体制的功利性目标起积极的支持作用,服务于经济体制的效率目标是它存在及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政治体制又不是纯粹由经济功利目标所决定的,它还服务于一定阶级、政党的价值目标,尤其是它与同是上层建筑的精神文明建设联系更为密切,作用于经济体制的目标。这种作用一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二是抑制经济发展中所滋生出的许多思想道德的消极面。因而,政治体制改革同样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与经济体制内部的制度性安排一样,在政治体制内部也存在制度性安排的问题,从而使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呈现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与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一致的制度性协调。

从当前我国建设精神文明的实践来看,上述要求并没有被充分满足,也就是“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问题的根源,更多的是由于政治体制自身建设所造成的。有三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强调政治体制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这一指导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并没有错,但在实际体制化、制度化的过程中,“配套”被强烈功利化了,即为纯粹的经济增长、市场发育服务。至于怎样与抑制市场的负作用“配套”,怎样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目标“配套”,共同来支持经济改革,共同来消除经济发展中可能导致的思想道德的恶化,显得不力。二是政治体制实际操作中的“评价导向”偏差。“评价导向”是我们现行政治体制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尺度,理论上的建构标准应该是“两个文明都要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评价导向呈现在物的方面重经济效益,呈现在人的标准上重完成利润、产值指标,而忽视思想和道德标准,甚至有的地方为了本地一点私利连犯罪都敢加以保护。三是两手抓缺乏应有的制度性安排。我们的政治体制要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在实际的制度建设中,造成两个文明彼此间的分离倾向。另一方面两个文明的建设程度往往取决于主要领导人的意识、素质及艺术,而不是制度的力量。

(19)精神文明建设领域自身的制度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其制度建设框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工作机制,二是科学文化教育体制。作为上层建筑,这两种体制的制度性安排,一方面与政治体制的建设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影响着社会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发展。其中,思想道德工作机制的建设,不仅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与方向,而且决定了整个政治制度经济基础运行和发展的性质与方向。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首先要取得体制内部的制度性平衡,才能使精神文明自身以及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整个社会的发展协调。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精神文明建设自身所作的制度性安排还是不平衡和不协调的。从思想道德体制的建设来看,应该说我们在理论上对思想道德建设是重视的,但在工作体制建设中,十几年的进展不大,过去许多旧的制度化的做法不适应了,但新的制度化的东西还没有建立起来,出现了制度建设的空白;从思想道德体制建设与科学文化教育体制建设的实践进程来看,两者还不平衡,思想道德体制建设与科学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相比显得滞后、脱节。科技文化教育面向市场所作的改革制度安排,得不到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方面的强有力的支持。相反,这种体制建设和改革受到强大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功利化目标的影响,从而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较为单纯的体制内业务性改革,二是强化了这种体制的功利化机制,出现教育、科学、文化在自身的改革中过于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一切向钱看”是相当突出的。

(20)无论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还原到现实社会中,则是一种统一的存在。然而,正是源自于理论抽象的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直接的社会实践,集中在社会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领域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然,这种实践相当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但是,它的局限性局限在非制度领域建设精神文明,而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其它领域,尤其是制度建设领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大促进和支持作用。

三、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的高度多层面研究这一跨世纪的历史性课题

(21)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是一个重大的跨世纪的历史性课题,为了真正站在两者有机结合的高度上,多层面深层次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

(22)思想道德建设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层面。具体地说,这一层面包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两个层次。

(23)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建设。第一,从三个层次建构思想建设的理论体系。思想理论建设,是思想建设的基础层次。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走向市场经济的历程中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就,也是走向21世纪的中国人民继续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思想理论支柱;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设的核心层次。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构的重大变革时期,共同理想、最高理想、坚定信念,构成了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支柱;思想政治素质是思想精神外化在人们行为的表象层次。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

第二,思想建设在内容上要体现时代特点。思想建设必须从一般原理深入到时代精神中去。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特点最集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从市场经济来看,一方面是自立、自主、自强、自尊的精神,独立人格及自由权利、尊严观念,公平、竞争、诚实等社会正义目标,引导着人们发展其精神价值;另一方面经济人追求最大利益导致的自我利益驱动力,突出交换价值产生对人的其他重要生活目标追求的阻滞,市场交换原则向一切社会生活领域渗透而破坏社会正义等等。我们在思想理论建设中面临一对矛盾,价值定位的个体基础以及它对社会价值的消极性。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看,一方面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我们制度性定位的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广大人民从事各项事业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同生产力层次决定了市场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市场经济精神价值定位的复杂性与初级阶段多方面的不成熟性交织在一起。因此,思想理论建设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内容,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主体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不能动摇,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其次,思想建设客观上还存在市场经济个体价值定位,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导向的较长过渡时期,市场经济鼓励个体竞争、拚搏的基础上,反对自由、放任的个人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所决定的;最后,必须高度注意思想建设的整个过程中,理想和信念不以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而改变性质。正是基于这种理想和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革命阶段,才不局限于某个现实目标和眼前利益,而始终如一地推进着革命事业的进程和追求最高目标。

(24)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正确的道德建构。也就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作为建构全民族道德的内在精神源泉。这种道德建构,就是从中国历史和民族特点出发,以一利科学的理论作为道德建构的精髓,并由此引申出一系列道德规范。中国不存在对付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的“新教伦理”,也找不到类似的思想武器。但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彻底地改造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包括现代中国人民的道德建构。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们党创造性地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然,作为一种道德建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道德建构的主体只有这一理论而别无其他。

正确的道德导向。任何一个民族都是需要正确道德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如此。事实上,当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其道德的导向也不是露骨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况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所以,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导向必须始终坚持社会的、国家的、民族的、集体的利益的导向性,这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两方面的要求。

正确的道德层面。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区分不同的道德层面,以及使不同层面在道德上形成有序的联系。第一个层面,示范性群体,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道德的旗帜。树立起这一群体的道德旗帜,对人民是一种引导,告诉人民我们党崇高的奋斗目标,并让人民看到在我们的社会中确实有一批人在为此而奋斗;第二个层面,表率性群体,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道德的重要载体。示范性群体毕竟是很少一部分人,表率性群体则是相当一部分人,第三个层面,一般性群体,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泛载体。对此,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的“四个一切”作出了全面的归纳。

正确的道德制度体系。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挑战是巨大的,对道德负面性的诱发是强烈的,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道德建设必须制度化体系化。

(25)运用制度建设精神文明,是跨世纪全社会建设精神文明的主体内容。就制度建设而言,没有超越人们精神生活的制度建设,建设精神文明是其应有之义;就建设精神文明而言,不存在抽象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将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在各项制度建设之中。所以,在精神文明建设上,须具备制度建设的视野;在制度建设上,须具备思想道德的所谓“伦理”视野。总之,在全社会各个层面的制度和体制建设上,都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义不容辞的责任。

(26)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方面,建立完备的制度和工作机制;科学文化教育方面,强化制度建设的思想道德方向。一是建立重点突出同时又覆盖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重点突出就是教育教育者,这部分人既是教育人的人,又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崇高思想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体现者,他们的表率作用,将大大净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日益复杂的利益关系;覆盖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不但要从学校到社会,从企业到农村,还要将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劳资双方人员、各种外资企业的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纳入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二是针对不同层次对象,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机制。思想道德工作机制必须根据不同层次的对象去确定,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是有针对性地使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规范化制度化,使广大党员干部到人民群众,青年学生到工、农、兵、商等,具有定性定量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规范要求。三是制度化、法规化的安排。在处理思想道德建设与我国政治制度关系问题上,应看到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化、法规化是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精神文明建设,又是国家的制度建设。对此,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首先,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性,对于各种反对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潮须运用制度法律的力量加以制止;其次,在制度上、法规上处理好思想领域奉行的原则与经济领域奉行原则的关系。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得到制度法规强有力支持。思想道德领域与市场经济活动领域有些反映各自规律的内容,也要得到制度和法规的严格区别;其三,思想道德建设与各种传媒载体和多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关系。对此,在制度化法规化建设上,应使各种传媒和多种艺术形式做到三点:即服务于思想道德建设,有益于思想道德建设,无害于思想道德建设。四是教育科学文化的体制改革,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如果两者发生矛盾,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当然,这些必须通过制度和体制的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原则内在地体现在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中。

(27)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导向性。

就总的原则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我们不仅要实现把经济搞上去的功利目标,还要使经济体制更加合理化,使社会主义优越性通过制度化的确定更加深入人心,便人们在体制性安排下,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精神上同样受到尊重。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在制度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导向性,首先,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原则。我们不仅要使人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懂得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而且要在市场经济这场深刻的体制变革中使人们通过亲身体验确信这种体制的公正性。其次,不仅在宏观上坚持导向性,而且在微观上确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原则到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等,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但经济体制的建构是复杂的,宏观的导向性要通过微观的到位体现出来。例如,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制度,必须落实在反对为富不仁、打击不法致富、奖励先富帮后富的具体政策上。事实上,当前我们在这种宏观导向与微观到位关系上还没有很好协调起来。经济制度或者体制安排不能与意识形态或者道德导向对立,否则,意识形态和道德导向是苍白无力的。

(28)政治体制改革: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键领域。

政治体制改革有其自身明确的目标,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的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政治和经济有时呈现出不同步性,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的民主在一些国家、一定历史阶段并不平衡;但政治民主、政治体制建设和改革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世界上不存在只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而政治体制很落后,或者民主政治高度发达而精神文明相当落后的国家。首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需要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加以确认和强化。要使全社会重视精神文明,仅仅靠宣传思想文化部门重视是远远不够的,精神文明的价值内容要成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运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加以落实。其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靠教育,二靠法制,而法制则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在当前的重要内容。我们这几年较多地从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角度重视法制建设,即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相“配套”;然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积累的好经验,思想道德进步所需要的好规范,同样也需要政治体制改革“配套”。

(29)制度性建设与非制度性建设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强调制度建设并不是制度万能。长期以来,我们在非制度建设方面有一些好经验、好做法还要坚持下去。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某些体制安排在现阶段的局限性,做到体制性措施与非体制性措施一起抓。例如,经济体制改革毕竟具有目标的双重性和囿于当前社会主义所处阶段的特点,使得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中,不得不作出一些体制性安排,这种安排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导向性,也会产生一定消极的影响。如分配中因为激励效率所作的扩大差距的制度性安排等等,不免导致拜金主义等负面影响。对此,坚持社会主义思想导向性要求在作出体制性安排时,在其他非制度性方面,如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相应作出防范。

(30)党的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最关键领域。当今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是一纸空文,“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就是这个道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是最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建设,党的道德示范作用和严格纪律相统一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旗帜。首先,塑造一支高尚道德情操的党员干部队伍。其次,通过制度让党员干部成为全社会的表率性群体更重要。这种制度建设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交汇在一起,它包括思想政治、组织管理、教育体系、干部选拔等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制度建设。说到底,我们只要把党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有了巨大的动力。

注释: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33-234页。

〔2〕〈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

〔4〕〔6〕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5一76、77-79页。

〔5〕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23页。

标签:;  ;  ;  ;  ;  ;  ;  ;  ;  ;  ;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概述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