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论文_张天水

浅谈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论文_张天水

张天水 青川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628100

【摘要】“立什么德,育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教育是实现落实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历史学科是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教师要从自身素养建设,把握德育原则,明确历史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和方法,以生为本,让德育渗透于课的教学,循序渐进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德育 初中历史 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11-213-01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明确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开始从国家层面更加深入系统地考虑“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或者说“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

德育包括品德和思想教育,内容丰富,外延广泛,在人的成长中处于重要地位。所谓“德才相对”,实为德才兼备,这是封建时代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对现代人才的衡量标尺。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教学目标的达成的重要任务。

一、德育渗透的关键——历史老师的素质

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开篇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播道理、道义、道德,培养学生“道”的信仰。因此教师在“解惑”的时候,首先要“传道”。教师是“经师”,要具备“解惑”的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保证“解惑”的准确性、有效性和长期性;要有随心所欲驾驭课堂教学的技能。教师更是“人师”,教师要有“心”,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要有“德”,必须是一个心灵美、心理健康的教师。事实说明只有心灵美、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心灵美、心理健康的学生。

二、德育渗透的原则—真实、辩证

什么是“历史”?应包含三层意思: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对过去发生的事的记载;人的历史认识。前两层意思强调历史的“实”,“人的历史认识”体现了人们对历史的主观看法,强调对阅读的“辩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要遵循德育原则。

(一)要尊重史实

历史不同于文学,文学可以进行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情之所至,意之所归,甚至可以跨越时空。历史忌空求实,要求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

(二)要真情实感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情实露,不能无病呻吟,不要矫揉造作。教师要设身处地,创设情景,站在历史的“原点”,师生共鸣。

(三)要有的放矢

历史不同于其它学科,德育渗透无处不在。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提炼德育渗透的素材,做到德育渗透适时、适地。中国近代,历史屈辱,但爱国之人无处不在。下定决心禁烟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甲午中日战争“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邓世昌。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让学生知道史实,更应从历史中在情感上升华,完善人格,树立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历史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历史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1.“以德治国”、“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的德治思想(《贞观之治》)2.“利民、富民、爱民”的民本思想(《唐宋元明清的经济》)3.“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层次思想(《百家争鸣》)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伦理思想(《岳阳楼记》)5.“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积极进取思想(《戊戌变法》)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精神(《明末清初的思想》、《鸦片战争》)7.“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社会道德原则(《论语》)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忠心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美国总统肯尼迪说:“历史毕竟是一个民族的记忆。”爱国精神是一个民族历史的灵魂,作为一个历史教师,要用历史激情点燃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精忠报国,勇赴国难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巡从邪“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三)革命传统教育

近代的中国,历史充满了屈辱和反抗。在西方列强把祖国一步步变成半殖民地的过程中,无论是封建地主阶级还是农民阶级,对列强的侵略行为进行了顽强抵抗。“虎门销烟”的历史画面浩气长存;老将关天培生先士卒,壮烈殉国;李秀成提枪跃马,洋枪队头目华尔毙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青年学生发动了五四运动和九运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建立新中国,抛头颅、酒热血,浴血奋战28年。毛泽东为了国内和平,敢于犯险,勇赴重庆谈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要牢记历史,发扬革命传统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和力量。

(四)国际主义精神教育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世界要和平,要发展,反对任何强权政治,侵略行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球公民都要为美好的世界努力奋斗。为了抵抗侵略行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赴朝鲜,取得朝中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了世界的和平,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了亚非发展国家的利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为了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周恩平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师在授课时,要培养学生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为世界充满爱而努力奋斗。

四、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有法而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方法。

(一)正面诱导

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宣传中国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悟出道理提高修为。如现在学生高消费、乱消费的现象,给学生讲“文景之治”。如学生缺乏关爱他人,可以讲“5.12”地震抗震救灾史。

(二)情感熏陶

“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班超投笔从戎、岳飞英勇抗金、戚继光荡平倭寇、林则徐虎门销烟、鲁迅弃医从文、张自忠尽忠报国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确立振兴中化、富国强民的决心。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我塑造”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

(三)师生互动

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将历史课堂回归自然,创设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图,学生在舒心的课堂环境中才能主动参与,才能切实体验真情实感,才能升华自己的理想与品格。如在讲授戊皮变法时,“公车上书”这一事件,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什么是公车?公车上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一事件体现了康有为等知识分子的什么情怀?在理解“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要联系中外历史,知道变法是历史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创新,是推陈出新。

(四)现场教育

现场教育是学生感受最深,最容易受到感染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最有效的德育渗透。“过去一切皆历史。”“5.12”汶川地震,山河易貌,学生的记忆历历在目。在百废待兴的时候,是党和国家大力援建,崭新的青川屹立在世人面前。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回报社会。在参观“红军碑林”时既要学生扫墓,更要学生从生动的战争场面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总之,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通过历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论文作者:张天水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11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  ;  ;  ;  ;  ;  ;  ;  

浅谈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论文_张天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