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的特点与模式研究_农业论文

我国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的特点与模式研究_农业论文

我国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特点与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丘陵论文,现代化建设论文,山区论文,模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特点

从地形上分类,我国平原、盆地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11.98%和18.75%,丘陵、山区和高原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9.90%、33.33%和26.04%,丘陵和山区约占全部国土面积的43.23%,接近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丘陵面积略低于平原面积。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我国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多样化特点。

1.丘陵山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作区域。按照农业区划划分,我国丘陵山区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平原、丘陵为主原东北平原东部丘陵山区、辽西低山丘陵区;黄淮海平原区内的燕山太行山麓区、山东丘陵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区内的江淮平原平岗低丘区、鄂豫皖丘陵山区;二是以丘陵、山区为主的东南丘陵山区,主要包括江南丘陵山区,南岭丘陵山区和浙闽沿海丘陵山区;华南丘陵山区的滇南区、桂南滇东南区、闽南区及南粤丘陵区;三是以高原山区为主的西南高原山区,包括武陵山区、黔中丘原区、桂西北黔西南山区、川黔滇高原山区,滇中丘原区和滇西北高山峡谷区;川盆秦巴山区的四川盆地和秦巴山区。上述区域内人口、农业人口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51%和53%,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45%,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的一半。

2.丘陵山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村工业化水平低,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攻坚区域。我国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80年代中期以前,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平原、丘陵地带大致相同,都是以粮为主的粮猪型结构,80%以上的耕地用于经营粮食生产,人均纯收入水平较低,以种植业收入为主,养殖业作为副业,长期以来力争解决温饱问题。80年代中期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家庭经营制度的逐步完善,农业现代化建设在丘陵山区出现多样化特点。沿海、沿边等区位优势好的地区,林牧副渔业发展迅速,乡镇企业及二、三产业兴起,推动了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部丘陵山区,农业经营范围也开始由耕地转向非耕地开发,林果业、立体种养业大发展,山多、林多、草多、矿多、生产门路多的优势被逐渐利用;西部丘陵山区由于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长期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到目前为止温饱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3.未来我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丘陵山区土地资源广阔,如黔西南和黔西地区宜林、宜牧地分别约有133万公顷和120万公顷;攀西地区人均土地约1.6公顷,分别为全国和四川省平均数的1.77倍和3倍,宜农荒地29万公顷,可一年两熟或三熟,是四川省农业再上新台阶的重要资源之一。其次,气候资源独特,如攀西地区具有南亚热带气候的1.5万平方公里干热河谷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天然大温室,为发展多类型的商品农业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再次,丘陵山区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如攀西地区已探明储量的矿藏达59种。开发丘陵山区的矿产、能源以及非耕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对于东西部地区互补,促进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二、我国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模式

由于自然经济条件的差异巨大,经济发展能力有强有弱,我国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类型丰富,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经营方式、发展时期与发展路子,分析我国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典型模式,大致有以下四种。1.多种经营脱贫型。这种类型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代表。恩施州地处武陵山区,属于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区,现有108万人口。该地区多雨少日照,自然灾害频繁,过去粮食生产难以自给。为了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该地区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发展多种经营。经过10多年努力,通过选育适应本地区的玉米、小麦、马铃薯等品种近40个,结合良法配套,1995年全州粮食产量达到13.2亿公斤,人均粮食可达350公斤,基本上能解决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为了增加山区农民收入,保证山区农民稳定脱贫,该地区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集中连片建立了一批农产品商品基地,如烟、茶、药、桑、柑桔等,1995年已达22万多公顷。1994年农民人均出售农副产品所获现金收入达418元,比1985年增加406元。同时,该地区利用丰富的饲草优势,发展猪、牛、羊生产,1994年全州人均畜牧业收入达307元。从1985年到1995年,全州共有92万人解决了温饱问题。

2.立体农业种养型。这种类型以四川省米易县为代表。米易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县,耕地面积仅占该县面积的5%,其余为1%的水面,94%的林草坡。1983年该县农民人均收入仅214元,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大多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从1984年开始,该县针对河谷、二半山和高山的不同自然条件,进行垂直梯度开发。在河谷区(海拔980~1500米)以粮、菜、蔗、猪和常绿果树为主,二半山区(海拔1500~2000米)以粮、菜、猪和落叶果树为主,高山区(海拔2000米以上)以粮、林、草、药、花椒和草食动物为主,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热水气资源,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同时,在海拔1800米以下的区域还发展同一平面的复合型种养群体结构,如桃—麦—蒜苔配置、鱼池养鸡、果园养猪建沼气池等。到1994年已建成27类立体种养模式。目前河谷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已为1100元,二半山区为700元,高山区达到500元,全县有70%的农户建了新房,生活水平大为改善。

3.乡镇企业发展型。这种类型以河南省巩义市为代表。巩义市原是伏牛山系的一个小县,人口有75万,人均耕地不足0.04公顷,山地丘陵占全市面积的93%,绝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位深达三四百米,打一口井需耗资几十万元以上。80年代末期以前一般是丰年温饱、平年吃返销粮。该市针对本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的特点,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多达24种的煤、大理石、铝矾土、耐火粘土、石灰石等,发展资源型乡镇企业。如该市孝义镇重视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建材机械厂生产的金刚石刀具,硬度超过了德国同类产品。镇办合资公司每年拿出利润的30%投入科技开发,多项产品获国家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金奖。到1992年底,巩义市共建立乡镇企业2.4万多个,从业人员达18万,1993年前10个月,乡镇企业产值就突破60亿元。如该市地处嵩山北麓的竹林村,过去农民一直处于贫困之中,通过发展乡镇企业,1993年村集体企业已有34个,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000元。

4.现代发达产业型。这种类型以广东省高州市为代表。高州市土地总面积为32.8万公顷,其中山地为25万公顷,耕地仅4.3万公顷,人口有136.4万,属于人多山多地少的山区市。改革开放以前,以单一粮食生产为主,农业经济效益低,一直是高产穷县。80年代中期以来,该市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建设现代农业基础产业。一是推进区域化布局,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分工优势,选准种养项目,如东部的镇以荔枝为主,中部的镇以香蕉为主,西部的镇以龙眼为主,北部的镇以杂果为主;对全市25度以下的山坡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品种、统一种植规程,连片利用,分级分段实施,实现农业企业化经营。二是抓住系列化生产,如在山坡地重点推行连片种植优质水果的生产系列;在荒山、荒水及水浸田地区推进鱼、禽、畜、果综合生产系列;在粮产区推进“稻稻菜”生产系列,形成多种形式承包经营、生产资料供应、种苗支持的产业链。三是推动社会化服务,搞活流通,建设起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有3万多人、3000多个购销单位的高效率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立了上连市场下接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体系。该市通过实施“依靠科技、搞活流通、兴粮足食、兴果富民、兴工强市”的产业化开发,全市耕地产值已从1984年的每公顷9000元上升到1994年的每公顷3.3万元。

三、我国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潜力与前景从总体上分析,我国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已形成多样化类型,且有部分地区向发达水平迈进,但是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发展速度、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仍然落后于平原或盆地地区。在我国18个集中连片的山区,仍有16个是贫困地区。今后必须针对丘陵山区的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发挥其商品优势和市场开发潜力。

1.抓住有利时机和未来发展机遇,实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80年代以来,国家针对解决温饱问题,实施了一系列的脱贫计划,如“温饱工程”、“八三四一工程”、“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南方红黄壤丘陵低产区综合治理项目”等,引进了各种途径的外资项目,如世界银行的扶贫贷款、亚州开发银行的中国西南乡村综合开发与技术援助项目,颁布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与措施。这对加速我国贫困地区特别是丘陵山区的脱贫致富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及支撑作用。丘陵山区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有利时机和未来发展机遇,实施粮、牧、药、渔、林、矿等综合经营的方略,发展牧渔林产业及其加工业,开发矿产资源及山区旅游业等,并通过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和山外建市场等途径,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2.促进农业转型,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在不同类型区建立丘陵山地立体开发、持续发展模式,把开发丘陵山区资源与培育资源、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长期以来,我国丘陵山区以单一粮食生产为主,实行“以粮为纲”而导致森林基本砍光的恶果,加上资源利用不合理、人口增加和过度垦殖、采伐,使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趋于恶化。要改变传统农业的落后面貌,一是要立足沟谷,开发山丘,从粮食生产转向粮畜林果综合经营,促进农业由种养业向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转型;二是要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类型的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走“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路子,提高资源产出率;三是要以开发促治理,从小流域入手,逐步拓展,梯级推进,在不同侵蚀类型区开发相应的整治配套技术,把开发资源、培育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加快丘陵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3.加快东中西部资源互补、经济互促的步伐,引进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及平原地带的先进技术、资金和人才,加强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丘陵山区经济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从全国看,东部丘陵山区的农业发展速度快,今后经济开发的难点是中西部丘陵山区。另一方面,中西部丘陵山区将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的高效带和商品生产基地,是大宗农产品(如粮食、棉花)、一些名特优稀农产品及其制种生产的最佳生产区之一。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大片的宜农荒地和得天独厚的光热水资源,使中西部丘陵山区农业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国家战略重点和经济建设重点向西部转移,依靠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及较强的工业基础,中西部丘陵山区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极和增长极。同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历史、古迹和旅游景点等,使中西部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具有明显优势和重要战略意义。中西部丘陵山区要在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的同时,加快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资源配置组合的层次,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标签:;  ;  ;  ;  ;  ;  ;  ;  

我国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的特点与模式研究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