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将备五德”看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者论文,应具备论文,素质论文,将备五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44(2008)03-0187-02
孙子在《作战篇》中说:“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也,国家安危之主也。”明确指出领导者是老百姓的掌握者,是国家发展、安危的主宰。领导干部如何把握规律,确定目标,规划布局,制定政策,创新模式,落实举措,积聚力量,笔者认为不妨借鉴一下《孙子兵法》中关于领导者素质的论述。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孙子提出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被后人尊为“将备五德”。
一、智:要求领导者有战略眼光
孙子尚智。《孙子兵法》十三篇,以“计”开篇;“将备五德”以智为首,强调以智取胜。所谓“智”指的是智慧、计谋。王皙解释说“智者,先见而不惑,能谋虑,通权变。”(《十一家注孙子·计篇》)这就是说,“智”是指将帅要具备高超的预见性、分析头脑、谋略水平和变通权衡能力。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则要求领导者高瞻远瞩,考虑全局,掌握方向。
诸葛亮不出隆中而知天下三分的故事,就是战略。毛泽东则在抗日战争初期,就写出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在这部书中,毛泽东以其雄才大略提出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这种战略,是基于对所处环境的全面的、系统的、出人意料的、创新的思索之后得出的,实践证明,这种推断是英明的,正确的。邓小平则在1987年就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即第一步到本世纪(即20世纪,下同)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三步走”的亲历者,我们无不为邓小平的远见卓识所折服,为他的战略眼光所吸引。
如何才能做到有战略眼光呢?孙子认为将帅要有“料敌制用,计险厄远近”(《地形篇》)的分析能力;要有庙算全局,战略筹策的能力;要有“先知”,对战局前景科学的预测能力;要有“杂于利害”(《九变篇》),权衡利弊的能力;要有“通于九变之利”的应变能力。在现代社会,智就是要求领导者要掌握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现状;对未来,有正确的对策,谋而善断。而要真正做到高瞻远瞩,胸怀全局,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研究市场规律,学习和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样,对市场机遇、产业机遇的把握,也需要建立在熟悉规划、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第一次把学习提升到学习力上来认识,把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把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全体成员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作为学习活动的基本要求,把学习提升到生命的意义和重新创造自我的高度来思考,从而增进团队的智慧及洞察力。
二、信:要求领导者洁身自好,不徇私情
“信”指的是信义、信用。将帅要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众。信用是个人权威的基础,而权威恰恰是指挥和调动兵众的先决条件。正如何氏所解释的:“非信不可以训人率下”(《十一家注孙子·计篇》)。“信”还有另一层含义,即严明赏罚。如杜牧所解释的:“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孙子十一家注·计篇》)有功必赏,有过必惩,信不可欺,取信于人。在现代社会性中,信,则要求领导者洁身自好,不徇私情。
治理军队莫贵于树立军威,威行于众,三军信其将威,军队才能“乘其敌”。因此,自古就有“立威者胜”的说法。而树立威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言行一致。《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述的吴宫教阵的故事,孙子言必信,信必果的做法,成为树立将威的最好的诠释。树立权威还在于赏罚分明,不徇私情。如果当罚不罚,当赏不赏,或者废罪重用,都会使“赏者不以赏为荣”,“罚者不以罚为辱”,从而败坏风气,废弛法纪。
要提升领导者的个人威望,就必须加强领导者自身的品德修养,一是要注意私德、公德。古人认为,个人无私德便“无以立”,无公德则“不能群”。用孙子的话就是“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地形篇》)。二是要讲究职业道德。领导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其职业道德具有双重要求:一方面要模范遵守各自所在行业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由于手中掌握着一定权力,所以尤其要严格遵守从政道德即“官德”,而后者更为重要。三是要加强慎独修养。慎独,既是一种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也是一种经过长期修养才能达到的崇高精神境界。
三、仁:要求领导者学会关心群众
“仁”是指将帅要具备仁爱之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王皙解释说:“仁者,惠抚恻隐,得人心也”(《十一家注孙子·计篇》)。这种“仁”主要是讲将帅与部下的关系,将帅对部下要“仁”,即关怀和爱护士兵,使用士兵感到温暖,从而激发起他们的感激之情,使用权之化为战斗力。正如孙子所讲:“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在现代社会,孙子这一思想,其本质就是“以人为本”。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本,就是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清代画家郑板桥当知县时的感怀。关切之情中,透着沉甸甸的责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内部矛盾也不断出现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各种经济利益矛盾也凸显出来。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具体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关系,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从尊重、理解、爱护和关心人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才能摸清人民内部矛盾的症结,找到化解的办法。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当今社会更需要领导者积极发扬民主,坚持正确集中,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及时发现和总结基层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才能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四、勇:要求领导者决策果断、敢于负责
“勇”是指将帅具有英勇果敢的性格,勇往直前的精神。杜牧解释说:“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十一家注孙子·计篇》)。即敢于乘势决断,不犹豫。要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但是勇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勇,过犹不及。孙子也指出“唯无武进”(《行军篇》),也就是说不盲目冒进,这样是会吃亏的。在现代社会,“勇”要求领导者不仅要决策果断,更要决策科学,并勇于为自己的决策负责。
随着改革日益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四个多样化”的利益矛盾更为突出,面对复杂的情况,许多工作方法、工作手段需要改革、创新。这就要求领导者有不计名利、敢于负责的勇气。那些明哲保身,“不作为”的领导者,就是失职、惰政,就是“不勇”。
同时,市场经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精巧的系统,对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和良性运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当我们进入了后工业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巨大的信息爆炸,不但采用首长拍板决策的方式行不通,没有理论研究的支撑,不经过决策前的缜密论证,没有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也难免发生决策失误。
在当今时代,要有效地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就要在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下,一是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二是要提高决策主体的素质能力,调查研究是实行科学决策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提高领导水平的基本途径。三是要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工具,能及时发现问题,确定目标;通过拟订方案,论证筛选;评估选优,决断方案;最终实施反馈,修正完善。
五、严:要求领导者依法办事
“严”是指将帅要有威严,要有严格纪律要求。将有威严使众兵惧而不敢生非,军有严纪才能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孙子提倡以法制军,说“法者,曲制官道”(《计篇》)。严明法制,把法作为“五事”之一。现代社会,所谓“严”就是依法管理,依法办事。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主要应依靠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而不是国家领导人的圣贤。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必须用法律对领导者的权力加以防范,以保障人们的自由、财产和安全。
严格执法是法治是依法办事观念对领导者的必然要求。一部法律,即使立法意图再美好、法律结构再严谨、法律规定再具体、法律条文再完善,但如果执法不严,在现实中得不到切实执行,等于一纸空文。不仅如此,如果执法不严成为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就会使社会公众普遍产生对法律的轻视和忽略心理,从而对法律的权威和尊严造成严重损害,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领导者、管理者,需要多方面的能力,五德兼备,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推动社会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见,“智、信、仁、勇、严”不仅在古代战场是将帅必备五德,而且2000多年后的今天,在管理学、领导学上仍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