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图书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现状及论文,图书市场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状
总体上仍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这是书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显著特点之一,但步伐正在加快,力度正在加大。经过几十年发展建立起的强大基础以及目前仍无可替代的优势虽继续存在,但形势却不容乐观。许多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机制、模式、观念,我们仍习以为常。这里对我国书业目前的现状作一个粗略描述。
一、竞争激烈,各种出版、发行力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整个图书出版市场链条中的生产经营方式、方法逐步向一般商品的经营方式、方法靠拢,计划经济的成分日益缩小,市场经济的成分正在逐步扩大。
二、大型图书批销中心、配送中心、零售中心的迅速崛起,代表了今后较长时期图书市场的发展方向,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重视;既为发行扩展畅通了渠道,是图书发行改革的成功探索与实践,又为出版社塑造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影响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以网络出版、发行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技术、新观念、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营销策略如雨后春笋,其巨大的潜力正逐步被业内人士认同。
四、国内外其他行业的资本正在逐步向图书出版发行领域渗透。随着国家有关出版保护政策的放松、放弃,行业垄断局面将逐步被打破,许多“地下”活动,会随之逐步浮出水面。
五、“品牌效应”、“马太效应”使得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六、以出版社、新华书店为代表的国有单位,面对即将加入WTO和即将实行的课本发行权招标、投标的严峻形势,已有明显的“生存危机”、“人才危机”和创新要求。但整个体制仍有较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受到种种条条框框的约束,改革步伐不够大,许多制约发展的“瓶颈”一时无力打破。除个别改革步伐较快的社、店外,传统的现象、习惯的做法,在大多数单位都还比较普遍,有的甚至相当严重。
七、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普遍存在,“贸易壁垒”、“诸侯经济”在整个行业中仍然盛行。说起来都知道它的危害,做起来却都舍不得放手,都想以此为手段先稳住自己的“后院”,然后向外出击。这种关起门来做老大、进行自我封闭的做法,由于违反了市场客观规律,必然导致谁的“后院”都不太稳定,谁向外出击的收获都比预期的要少。
八、以各种形式成立的出版集团、发行集团,由于主要是以行政手段撮合而成,所以到目前为止尚不能说哪一家获得完全成功。有业内人士甚至戏称:“十个集团九个空,还有一个没成功。”
九、盗版、盗印,工作室出书,加上党政部门权力出书、发书等行为严重冲击了市场,致使30%-50%的一般图书市场被非正常占领。市场的无序竞争,导致出版社和奉公守法的发行商均蒙受巨大损失。
十、经过20年的磨练与发展,民营书店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原始积累,具备了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社会影响,在一般图书的销售份额上,基本上占据半壁江山。
十一、出版社与书店相互要求的矛盾加剧。出版社对书店的要求:1.进销量大。2.结算及时。3.退货率低。各级书店对出版社的要求:1.发货及时。2.数量品种准确率高。3.折扣放大。4.图书定价降低。5.结算时间长。6.退货自由。经过比较可以看出,在出版社与书店的互求中,有明显的或潜在的共同点,如好书可多进多销,勤进快销,按时、守信;同时,也有明显的差异与矛盾,如折扣大小、结算时间、退货问题。一般来说,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协商得到解决。
趋势
我国书业总体上是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向前发展的,发展方向趋向资本运作多元化、销售形式多样化、经营市场化。我国书业要在21世纪借“知识经济”的东风,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占据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尤其应该关注以下多方面的问题。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以资本为主要纽带的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域的图书出版、发行(含批零)企业网和联合体,随着我国加入WTO,必将在整个出版发行领域全面开花。依靠行政命令人为构筑的市场篱笆,将随着市场化进程被逐步打破,取而代之的将是按照市场规律发育培养而成的新型出版发行体系,未来几年内很有可能形成国有书业、民营书店(含国内其他渠道资本)、外资书业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放开,外资及其他社会资本会千方百计利用其优势,首先进入科技类、文教类、少儿类、经营管理类等大众需求面比较广泛的领域,引发该领域的价格竞争大战。大战的结果必然导致该领域的图书定价大幅度下降,垄断利润丧失,平均利润率下降。目前国内家电行业的市场竞争现状就是极好的参照例子。
三、图书市场完全放开后,图书作为一种产业,其运行规律必然受到资本运行规律的极大影响,各种资金也必然流向平均利润率较高的领域。这样,大中城市以及铁路沿线、高速公路可直达、经济条件较好、人口密度较大的县级店将成为首选目标;而边远农村如果没有政府的特殊支持,短期内可能就会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四、特色出版、特色经营和规模出版、发行,在未来的图书市场竞争中,必然占据绝对制高点和战略要隘。没有规模、没有特色的出版社和书店,必然逃脱不了或被兼并重组,或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五、从地域上讲,未来五年内,全国将形成以北京为中心,沪江浙、广东、辽宁为“区域中心”的四个最大出版基地;以北京、沪江浙、辽宁、广东、四川为主的五大发行基地。河南、湖北两省若自身发展迅速,则有可能雄踞中原,辐射周边,成为第六大发行基地;若其自身发展缓慢,则有可能出现群雄逐鹿中原的局面。因为我国幅员辽阔,不像日本仅有1-2个大型中盘就能辐射全国,我们必须至少有五个以上的中盘,才有可能全面覆盖全国图书销售市场,才能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竞争局面。那些地处边疆,人口较少,市场较小,没有地理或经济、文化优势的省份所建的中盘,基本没有做大做强的可能,在未来的图书市场竞争中,可能只是一个配角。
六、大型图书音像配送中心,将以微机区域联网为主要支持和运作手段,与按市场经济要求组建的各种连锁店、特许加盟连锁店发生直接经营关系,以逐步取代近几年风行的“自造超市型”批销中心经营方式。这种新的经营方式,将在全国中等以上发达省份全面铺开。
七、以资本、共同利益为基础和纽带的社社之间、社店之间、店店之间,以及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的各种形式联合体,将逐步蚕食、瓦解、替代目前以行政区域、单一国有资本为主体而成立的各种出版、发行集团。那些至今仍在保护落后,以大力推行本地域或小团体利益为核心的观点、措施、政策,将随着市场化进程而“灰飞烟灭”,各种“航母”或“超级航母”的出现,将把中国图书出版发行行业的品牌、规模、特色经营推向高潮。
八、人才是未来图书市场中竞争的焦点。无论是出版社还是书店,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无论是国内资本的还是外资的,谁拥有了一流的人才资源,谁就可能会拥有一流的经营基础。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出版社选题策划能力较强的人员、拥有广泛销售渠道的营销人员和国有书店的各种“精英”,将是外资书店、民营书店、合资书店或各类工作室、其他发行渠道的重点“猎狩”对象,届时人才的跳槽比率将远远高于现在。因为后者拥有比出版社、国有书店要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用人机制、报酬机制和更灵活的经营机制。对此,出版社、国有书店如果现在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对策,“船到江心再补漏”就太迟了。
九、我国加入WTO后,各种要素必然发生重大变化。不管我们的主观愿望如何,全国现有出版社、国有书店及从业人员,五年内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被淘汰出局,而新加盟的人员从总数上将超过现有人员,整体素质也高于现有人员。届时,各单位的决策者将面临着这样的抉择:保人,还是保企业、保品牌?
十、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步到位,国家新教育政策的逐步推广实施,人们的求知方式会更加多样化,社会对图书的需求会更加旺盛。图书作为传播知识、休闲娱乐的传统物质载体,尽管会受到微机、电子音像等其他现代媒体、介质的巨大冲击,市场份额的比率会有所下降,但市场的总需求量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长的。
十一、国家对课本、教材出版发行实行招标、投标办法的实施,必然使部分出版社和国有书店蒙受因政策性调整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这些单位最近几年如果经营结构没有重大调整,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培育好,没有做大做强,最先被淘汰出局的可能就是他们。
十二、大型发行集团、读者俱乐部,以不同形式介入出版,分享出版行业利润,图书、电子音像制品、报刊、广义文化办公用品等泛文化相联产品,由原来各行业单独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发展,也将成为一种趋势。
十三、网络出版发行在未来的几年内,由于国内目前种种条件的制约,“鼠标加水泥”尚不能有效结合,不能大面积推广,其占据的市场份额尚有限,暂不可能对传统的出版发行带来较大冲击。对此,我们目前没有必要惊慌失措,认为传统业态已到了生存的末日,因为在中国,网络出版、电子商务模式要赚钱,必须依赖于对传统业务的嫁接,任何离开传统业务的电子商务,必定是空中楼阁,无法长久发展。但出版发行界也不能掉以轻心,须未雨绸缪,从现在起就要着手准备,应付由其带来的挑战,探索与其对接的方式、方法。
十四、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界中“大鱼吃小鱼”的现象已经习以为常,但在市场经济中,那些思维敏锐、决策正确、机制灵活的“小鱼”,极有可能向“大鱼”叫板,向那些“病鱼”、“弱鱼”下口,最后甚至出现“快鱼吃慢鱼”的局面。
十五、“造血”功能的强弱,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为衡量企业生存能力的重要标识,基本可以折射出他们各自的生命周期。在图书出版发行领域中,那些长期依赖政府“输血”救急,而不具备“造血”功能,或“造血”功能很弱的单位或部门,必先“寿终正寝”。
以上是笔者通过多年对图书发行工作的实践与观察,结合市场经济的有关理论,参照其他行业改革模式,对我国图书出版发行现状进行的粗略描述,对未来发展趋势做的探索性预测,旨在抛砖引玉,与国内同仁共同探讨繁荣我国图书出版发行事业的对策。
标签:图书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