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教学实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实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黔之驴》,作者柳宗元。哪位同学说说对柳宗元的了解?
生1:他是一个诗人。
师:对,他是唐代很著名的诗人,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好诗,如“千山鸟飞绝……”但他又不仅仅是个诗人。
生2:是个哲学家。
师:他是有一些哲学思想,但一般还不说他是个哲学家。那么他的主要成就在哪一方面呢?
生3:散文。
师:对。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唐代两个,一个韩愈,一个柳宗元,合称“韩柳”。课后有兴趣去读读柳宗元的诗和散文,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黔之驴》,不是诗,也不是散文,是什么呢?(生齐答:寓言。)对,是寓言。课前我还没有和你们见过面,请你们的蒋老师给大家提了预习的要求。你们还记得是什么要求吗?
生4:读5遍。
师:凡是读了5遍的同学请举手。(学生举手。)非常好,很多同学都读了5遍。那我们看看读了5遍以后能达到一个什么水准。(指一生)大家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一生读完课文第1段停下,老师点头。)
师:再请一个女同学。
(一女生续读。)
师:好,请坐。大家有没有发现他们读错的、读得不太好的地方?
生1:“驴不胜(shèng)怒”,应该是“驴不胜(shēng)怒”。
师:请坐。这位同学能注意到这个字的读音,可见她的文言文功底不错,按旧读表示“能承受”的意思应该读shēng,不过现在一般不强调了。刚才两位同学的诵读,应该说都没有明显问题。但文言文的味道体现还不够,节奏和轻重的处理还不鲜明。哪位同学能读得更好一点,能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
(一女生读“黔无驴……慭慭然,莫相知”一段。)
师:同学们觉得她读得怎么样?哪一句读得最好?(生:庞然大物也)对,把文言文的语言魅力读出来了,也把老虎的内心感受读出来了。我总觉得大多数同学文言文不如现代文读得好,没有读出文言文的特点。下面我读一遍,同学们注意体会。
(师范读,学生显出敬佩状。)
师:同学们只要多读,多揣摩,慢慢地就能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其实,学习文言文,能读好仅仅是初步要求,还应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发现问题。同学们在读5遍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问题?
生2:“终不敢搏”,到底是虎不敢搏还是驴不敢搏?
师:哦,是一个关于句间关系理解的问题。其他同学还有问题吗?
生3:“荡倚冲冒”,注释上解释了每个字的意思,但这四个字总体的意思我还是不理解。
师:好,学文言文就要会看注释。整体解释的,要了解关键词的意思;注解了关键词,要连起来整体理解。还有问题吗?
生4:“慭慭然”的“然”没有办法解释。
师:很好,同学们提了三个问题,都是关于词句理解的。当然学文言文能够理解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我们又不能仅仅满足于句义的理解。其实,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比如:从文章题目看应该写的是什么呢?(生齐答:驴。)其实这篇寓言不仅仅写驴,还有什么?(生齐答:老虎。)对,还有老虎。既有驴还有虎。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写老虎多还是驴多呢?(生齐答:老虎多。)为什么“黔之驴”要写老虎多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看书,在书上画出写虎和写驴的句子,然后再圈出表现出老虎和驴特点的动词,想一想它们不同的特点。
(学生看书画出相关语句。)
师:好,请这位同学来说说写驴的句子和词语。
生5:“庞然大物也”,“驴一鸣”,还有“驴不胜怒,蹄之”。
师:从这里能看出驴有什么特点呢?
生6:驴不会咬人,看到老虎只会去踢。
师:哦,似乎还不够概括。不要紧,我们先来看看老虎的特点,好吗?你画出哪些写老虎的语句了?
生7:“以为神”“终不敢搏”“蔽林间窥之”“慭慭然,莫相知”……
师:刚才有位同学不清楚“终不敢搏”是老虎还是驴,现在清楚了吧?好,这位同学找得很全。我们一起看看老虎有什么样的特点。
(以下为师生共同活动。)
师:老虎看到驴子挺庞大的,怎么办?(生:“蔽林间窥之”)“窥”,有观察的意思。观察一段时间,才慢慢地靠近它。“慭慭然”,是非常小心的样子。“莫相知”,说它还不了解驴子。“然往来视之”,是反复地观察,文中三个“近”字相互呼应,是很能表现老虎特点的。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试探一下,这就是老虎的聪明。“益狎”,还怕不怕了?“荡倚冲冒”,书上是怎么注释的?这些都是写老虎对驴子的试探:碰一碰它,撞一撞它,擦一擦它,……于是,驴子的弱点暴露出来了。老虎“因喜”,“因”是什么意思?(生齐答:因此。)因什么而高兴呢?因为驴子的本领仅仅如此而已。于是老虎“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从老虎了解驴、战胜驴的过程看,老虎有什么特点?(生答:做事情小心谨慎。)还有呢?(生答:有条理。)这两种回答都有点道理。但老虎战胜驴子,是因为小心吗?是因为做事有条理吗?想一想,老虎战胜驴子主要靠什么?
生1:它通过观察,发现驴子除了踢,没有别的本领。
师:你抓住了关键。如果贸然地去做,就有可能失败。老虎看到一个庞大对象,先冷静地观察、了解对手,这是它战胜的第一步。可是,仅仅观察就能战胜驴子了吗?(生答:还要有本领。)对,学了《黔之驴》,不要认为观察一下就可以战胜对手。刚才驴的特点我们还没有概括好。现在我们了解了虎的特点,在寓言中,老虎和驴之间有一种什么关系呢?(生齐答:对比。)对,对比。通过对比你能把驴的特点概括出来吗?
生2:太轻易地露出自己的本领来。
生3:驴子看上去非常大,其实没有战胜虎的本领。
师:对,看上去强大,其实不强大。你能想到一个词语来形容吗?(生:外强中干。)外强中干?外表强大,内在虚弱。驴子内心似乎不虚弱。
生4:貌似强大。
师:对。这样概括更准确一些。貌似强大,实则无能,这就是驴的悲剧所在。现在大家能说说柳宗元为什么要用“黔之驴”做题目而不用“黔之虎”呢?
生1:他通过驴的悲剧来说明道理。
师:对。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假托一个故事,大多数用拟人的手法,给我们讲一个道理。那么,驴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生2:我们没有本领的时候不要贸然跟别人斗。
师:有道理。但驴并没有去和别人斗啊。
生3:我们自己要有本领。
师:作者写《黔之驴》时,因为参加王叔文的变革失败了,被贬到永州。作者写驴,其实是在嘲讽一种人,嘲讽什么人呢?哪位同学能说说关于这个课文的成语?(生齐答:黔驴技穷。)黔驴技穷,讲的是什么样的人?
生4:没有什么本领,就这么两下子。
生5:江郎才尽。
师:江郎才尽和“黔之驴”有关系吗?(众笑。)不过,和我倒有点关系。有人说我以前文章写得不错,现在写得不好,是“江郎才尽”了,因为我的名字最后一个字是“江”啊。(生笑。)跟课文有关的成语还能想出来吗?(生:庞然大物。)“庞然大物”形容什么人的?(生:形容外表强大而没有本领的人。)柳宗元的本意就是通过驴的悲剧来讽刺那些看似强大其实没有本领的人,所以他要把“黔之驴”作为标题。那为什么要说“黔之驴”呢?就用“驴”不好吗?(生:不好。)为什么?谁来说说道理?(生:黔是个地名。那里有很多贪官。)对,黔是个地名。哦,柳宗元是要讽刺贵州地区的贪官?(生:不一定。)我也觉得不一定。其他地方没有贪官吗?朝廷没有吗?理解文章要从文章本身出发。文章的内容都理解了吗?(生:理解了。)好,请喜欢老虎的同学举手。那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老虎?(生:我觉得老虎具有观察能力,还有本领。)有没有喜欢驴的?(生:有。因为有驴才会有这个故事;因为有了驴的衬托才显示出老虎非常聪明。)你讲得很有道理,但不能说有了驴才有这个故事,假如没有驴,还可以写个“黔之狗”啊。(生笑。)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通过驴来假托,不代表不能用别的动物。说驴衬托出老虎很有本领,这也有道理。但我们讨论的不是对文章表现手法的理解,而是对驴的命运的认识。有没有喜欢驴的?(生:没有。)有没有同情驴的?(生:没有。)为什么呢?(生:驴没有本领。)驴没有本领吗?(生:会拉磨。)对啊。驴会拉磨,也是一个本领啊。我倒是蛮同情驴的。驴不仅会拉磨,还能拉车,在中国很多地方,驴是宝贝,家里有驴是财富,家里没有驴就说明贫穷。驴可以帮人做很多很多的事情,谁说驴没有本领?想一想驴的悲剧根源在哪里?(生:好事者。)对啊,你们读一读课文,“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什么叫“船载以入”啊?是用船把它装载到贵州去。贵州是什么样的地方?是山区。那个地方用不上驴,驴就显得无用武之地了,所以最可恨的是“好事者”。这驴还是值得同情的。这篇寓言,柳宗元通过驴嘲讽了那些貌似强大其实没有本领的人。作者不用“驴”为题,因为不是所有的驴都是貌似强大实则无能的。脱离了它能够发挥本领和才能的地方,来到了一无用处的贵州,才是这头驴的悲剧根源。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老虎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驴也给了我们不少教训。接下来我们做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同学们在驴和老虎中选一个角色,讲一讲这个故事。要求是:第一,你就是这个角色;第二,贴近原文;第三,有适当的想象;第四,有明确的中心。开头的一句话是:“我是一头驴”或“我是一只老虎”。
(学生准备。)
师:哪位同学愿意先来尝试一下?
生:我是一头驴,被一个好事的人从其他地方运到贵州。贵州都是山区,我就没有用武之地了,被放在山脚下面。一天一只老虎碰到我,看我身材很大,以为我是神。一开始它还不敢来,躲在树林里观察我。后来,它通过观察了解了我,就来捉弄我,我有点火了,用蹄子踢了它一脚。这一脚害得我被这老虎给吃掉了。因为这老虎知道了我没有什么办法对付它。
师:好的,应该说这位同学的故事讲得不错。但你讲这个故事要告诉你的小驴们、驴后代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本领要大,不要貌似强大。
师:可是你的故事还不能充分突出这一点。
师:课后,请大家写出这个故事,一定要注意几个要求。——《黔之驴》这篇寓言,还有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们还可以从中读出很多新意。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对原文的理解也会不断加深。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