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前景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3)11-0053-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要加速自身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汇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其负面影响,我们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经济全球化给当代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审时度势,顺应潮流,主动参与,积极应对,有所作为,才能以较少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实质
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是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契机,加速我国发展的基本前提。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国内外学术界从各自的研究角度,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法国学者雅克·阿达认为,论述全球化,就是回顾资本主义这种经济体制对世界空间的主宰,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参见[法]雅克·阿达:《经济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由欧洲委员会组织多国专家组成的里斯本小组认为,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由民族资本主义向世界资本主义过渡,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历史已经突破了民族边界,一个新的阶段即全球资本主义时代已经开始(参见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的未来》,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5页)。德国学者于而根·弗里德里希斯博士认为:“我们可以把全球化的经济理解为在真实的时间内,在这个星球范围内统一运作的一种经济。这是一种在资本流动、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送、原料提供、管理和组织等方面实现了国际化,完全相互依赖的经济”(转引自张世鹏、殷叙彝编译:《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的内涵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有的认为:“所谓经济全球化,指在国际范围内统一运作的一种经济,无论资本流动,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送,原料提供,管理和组织等均实现国际化,亦称‘全球的网络化’。”(辛琪:《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及我国的战略对策》,见《世界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也有的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经济联系变量连续变化而导致的一国市场同国际市场的融合并最终朝着无国界方向转变的一种过程和现实。”(俞可平等主编:《全球化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234页)还有的认为:“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龙永图:《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见《光明日报》1998年10月30日)等等。上述观点,从不同的侧面对经济全球化进行了描述,对我们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在新旧世纪之交出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既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直接相关,也与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密切相联。因此,要比较准确地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就应该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生产关系的相互联系中去进行多视角的审视。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进程,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不可能离开这一进程而孤立发展,任何国家如果无视这一进程,将会对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其次,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超越国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市场的纽带,逐步推动国内统一市场向全球统一市场过渡,逐步形成具有规范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的全球统一规则和全球经济运行机制,以利于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自由、公平竞争,从而促进全球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加速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再次,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在20世纪80~90年代出现新一轮浪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选择。最后,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世界各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都力争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此所获得的收益也大不相同。
当前新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和科技的全球化等。
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主要是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和推动的,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目前国际社会通行的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和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和要求,他们是全球经济的“中心”和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受益较少,有些国家不仅一无所得,甚至受到伤害。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将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理解为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但是,我们不应把经济全球化简单地等同于资本主义化。尽管经济全球化源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其过程本身在性质上并不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建立在生产力和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通讯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并通过资本的国际化和市场的世界化,将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纳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交往方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世界普遍联系的日益增强是社会主义产生的必备条件。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社会物质条件。
经济全球化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西方化或美国化。用发展眼光来看,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永远操纵经济全球化过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不可能永远处于劣势地位。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在科技、军事、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等方面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但从趋势上看,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呈现逐步下降的势头,对此美国的一些学者和政府要员忧心忡忡。而且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是世界的多极化,发展中国家在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的作用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很难想像,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事务如果没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参与会取得圆满的结果。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首先,这种挑战来自国际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原有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带来的挑战。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力图维护这一旧秩序,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而中国作为当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通过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维护自身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利益,仍须经过长期的斗争。
二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不确定因素增加带来的挑战。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发展迅猛,世界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市场的完善程度、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各不相同,使得世界范围内出现经济波动、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全球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一些落后国家边缘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导致民族主义、激进主义、恐怖主义思潮抬头,加大了世界的不安定因素,这同样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强大的经济优势带来的挑战。200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万亿美元,在世界排名跃居第6位,但与排名第1位的美国、第2位的日本相比差距仍很大,只相当于美国GDP的1/9,日本GDP的1/4。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我国的GDP却只占世界GDP的3.4%。据世界银行《2002世界发展报告》统计,2000年我国人均GDP为856美元,分别相当于日本人均GDP(36828美元)的1/43;美国人均GDP(35045美元)的1/40;德国人均GDP(22806美元)的1/26;仅为世界人均GDP(4960美元)的1/6。经济实力的悬殊,往往使我们处于被动的地位。
四是西方发达国家强大科技优势带来的挑战和高新技术封锁带来的压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竞争突出地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据世界银行统计,1998年全球申请专利近582万件,发达国家有近352万件,占60%以上;美国为262787件,占全球的4.5%;中国为82289件,仅占全球的1.4%。1987~1997年每百万人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高收入国家平均为3166人,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668人,中国为454人;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中国为0.66%,不仅大大低于美国的2.63%、日本的2.80%、韩国的2.82%,而且低于印度的0.73%(参见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312页)。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科技优势,给中国的发展设置种种障碍,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和打压政策。比如,美国政府向以色列政府施压要求终止所有向中国出口武器和安全设备的合同,无中生有地指控波音公司和休斯公司向中国转移敏感航天技术,就是典型的事例。
其次,来自于国内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构成了强大的压力和挑战。
其一,市场经济体制的挑战。建立一个与世界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一场深刻社会变革过程,期间会充满着诸多矛盾与冲突,如经济运行过程的无序,社会道德行为失范,公务人员腐败现象蔓延等,从而对我国提出严峻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履行“入世”承诺,遵守和适应世贸规则、国际惯例,在世贸规则的框架内,获取最大的国家利益,仍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其二,加速完成工业化、尽快实现现代化的严峻挑战。完成工业化、积极推进信息化,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工业化阶段,普遍进入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阶段。而我国的整体现代化水平仍相对较低。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的研究报告,到2000年底,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为76%,但是如果按照第二次现代化指标来衡量,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只有31%(参见《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国能否顺利完成这两大历史重任,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其三,地区差别和贫富差别扩大趋势的挑战。我国国内日益突出的贫富悬殊现象,也对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构成威胁。如1991年我国东部与西部的人均GDP差距为1.86倍,2001年扩大为2.44倍。最高的上海(4516美元)与最低的贵州(347美元)相比差13倍,比10年前的7.3倍扩大了5.7倍;如果拿浙江与贵州相比,人均GDP也由10年前的2.7倍扩大为5.1倍,扩大了2.4倍(参见2001年上海、浙江、贵州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另外,据调查我国年收入超过12万元的富有的居民家庭,仅占家庭总数的1%;年收入在5~10万元比较富裕的居民家庭,仅占家庭总数的5%;绝大多数的家庭年收入约在3万元左右。农村还有3000万贫困人口,即使在城镇也有2000万人的温饱问题亟待解决。这种过分的贫富差距如不能很好解决,将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强,从而对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产生消极的影响。
其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社会整合并为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便捷的手段,使得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此外,我们还面临失业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人口、教育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等问题的挑战。
2.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新机遇以及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利条件
首先,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推进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促进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的形成,从而为我国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和国际竞争营造有利的国际条件。经济全球化使得参与世界市场的主体日益增多,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对少数发达国家企图凭借自身优势垄断世界市场和国际事务的做法提出了挑战;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也在发展,任何企图通过建立单极世界、称霸全球的图谋,必将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既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也为我国加强同世界各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自身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既为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动力支持,也为我国充分利用国际信息资源和先进科学技术,加快本国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的步伐,尽快改变自身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状况,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差距,提供了便利条件。
再次,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吸收、利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优秀文明成果提供了新的机遇。由于跨国公司采取的是全球发展战略,通过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不仅有助于我国充分利用其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及高素质人才,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强国际竞争力,而且有助于我国彻底打破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为自身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复次,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明显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为更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2001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4%,相当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多。2002年,我国的GDP总量突破10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相当于1978年的8倍多,居世界第6位。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2002年12月底达2863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1978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206亿美元,2002年则达到6208亿美元,增长了近30倍,平均每年递增15%以上,大大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而且比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高出近8个百分点,在世界贸易中居第10位。1993~2001年,我国连续9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仅次于美国,居第2位。200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527亿美元,超过美国,居世界第1位。同时,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43.4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133.6元。2001年分别达到6860元和2366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分别相当于1978年的5倍和4倍。所有这一切,标志着我国经济开始步入高速起飞阶段,我国的投资能力、消费能力、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制造能力正处于爆发式增长的前夜。对此,世界银行认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几个最大的赢家之一。它将极大地提高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最为关键的是,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与开拓,我们党已经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背景条件下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而为今后我国更好地利用和引导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治保证。
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风险共存。从总体上看,是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风险。我国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规避风险,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积极的对策,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才能为自身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牢牢把握主动权,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标签: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