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有两条:一为历史课堂教学,一为历史课外活动。这里,笔者就历史课堂教学方面谈些做法。
1.制定明确、具体、恰当的德育目标
学生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总是要通过一节节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的德育目标时要明确、具体。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不但才华横溢,诗艺高超,而且具有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应当以此向学生进行做人要德才兼备的教育。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恰当。如果脱离了所教内容空设目标,或超越学生水平制定高深而不切实际的目标,都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的中学历史教材能使我们的学生体会到我们民族传统的人格道德美;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强调民力要爱惜,民情要体察;孟子说:“民贵君轻”,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视;李贽讲:“人人皆可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王夫之更讲,人民仇恨君主是理所当然的,这是对孟子“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示闻弑君也”的理论的高度发展。
按照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我们的相机点拨,学生通过有意识的猎取我们古代的一些名言如“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等,就成了他们坚定自己的人格的座右铭。
2.深入研究教材,把握丰富的德育内涵
中学历史教材涉及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教师应该时刻把“给青少年播下传统美德种子”作为己任,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作统筹安排,通盘考虑,根据各个时期教材内容制订施教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任务。
在历史教材中,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击楫中流,志恢中原的祖逛;精忠报国,“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国既不国,家何能存”的杨靖宇,以及为了中华之崛起,断然拒绝国外所给予的优厚的物质待遇,毅然回国报效的李四光、钱学森、苏步青等,他们的爱国奉献精神可以感动着我们的学生,激发他们要以这些英雄为榜样,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的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选择恰当的施教方法和手段
(1)说理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说理,即人们常说的“晓之以理”。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寓教于史。教师在叙述历史时应始终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认识,懂得道理,逐步形成有关的观念和信念。二是要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倡循循善诱的启发式说服教育。《学记》载:“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此,思想教育不能采取硬灌的办法,而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中悟出真谛,在心灵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三是要联系实际。这是指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疑虑和不良行为进行教育,但教育时要注意分寸,抓住要害。
我们通过历史讲座、黑板报来弥补。如以“三知”为由拒收暮夜金的东汉时的杨震,南朝责打行贿门生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出示“两袖清风朝天去”牌示的明代的于谦,并把对他们的介绍与教材中涉及的林则徐为官清廉和朱元璋严惩贪官污吏的内容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党中央领导的反腐败斗争的认识。
(2)情感陶冶。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们对种种历史现象 、历史人物的认识,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怀着不同的情感,而情感是思想品德、信念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动之以情,以发自内心之情去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给学生以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师要有充沛的、真挚的情感,就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要“自我塑造”。
在教学中进行情感陶冶,使用电化手段作为辅助会收到奇效。利用电化手段可创设情境,“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和人物,调动起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3)榜样示范。一位法学家说得好:“命令的道路是漫长的,范例的道路既简单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周公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 “见贤思齐”。共产主义者的崇高榜样是启发学生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无产阶级的英雄模范 ,先进典型,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是人们学习的榜样。针对中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英雄事迹、豪言壮语或隐性的内容进行讲述,在学生的心灵中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
(4)对比分析。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比较教学,可以收到烘云托月的教育效果。“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勤劳俭朴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数千来年国邦盛民殷的内蕴所在。在这方面,我们的教材表现得极为丰富。比较的力量是最雄辩的力量。隋兴于隋文帝节俭,而亡于隋炀帝奢侈,“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朝大诗人李商隐对此概括得是何等的好。加强对学生进行勤劳俭朴的美德教育,增加了学生抵制“能挣能花”和“不能挣也要比着花”的超前消费超前享受等不良风气的影响。
总之,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和不朽灵魂,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所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育和弘扬高昂的民族斗志和民族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有职责和义务作好这个功德无量的工作。
论文作者:郑明云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