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物理概念培养初中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_物理论文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依据物理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解决问题论文,物理论文,初中论文,概念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在观课时发现部分初中物理新授课时间占不到两年可授课时间的三分之一,剩余时间主要是用于习题训练和各种测试及讲评。习题训练本用于让学生养成循证思维的习惯,“循证”中的证据包括物理知识和物理思维方法。但由于学生不断在“题海”中挣扎,根本没有养成依据证据推理的习惯,教师也无法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中提出五类学习结果类型[1],初中物理很多学习结果是智慧技能,大量的机械重复练习,是否能帮助学生习得智慧技能?本文通过分析两个教学案例,指出初中课堂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用正确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案例

      “判断某一个力是否做功”及“内能、分子平均动能、温度”这两个案例,代表初中物理课堂存在的两种现象:

      (1)通过少量习题训练给出“二级结论”,引导学生利用这些“二级结论”解答问题;

      (2)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某一结论是否正确。

      案例1 “功”的教学

      “功”这节课,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很快给出功的概念,接着给出以下三个情境:①球停在水平地面上,重力对球有没有做功?②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滚动,重力对球有没有做功?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滚动,地面有没有摩擦力对球做功?通过上述三个情境,教师总结出:“有力,没距离”“有距离,没力”“有力,有距离,但力与距离垂直”这三种情况下力不做功,其他情况下力都做功。再给出大量的习题,如人提着物体不动,人的拉力是否做功?教师基本是用刚才的结论进行分析:“人提着物体不动”属于“有力没距离”,所以没做功……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记住三种不做功的情境,而没有根据功的定义分析问题。学生在考试中答对了相关题目,就能说明他们已掌握了功的概念吗?能说明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

      案例2 内能小的物体可能传递热量给内能大的物体吗

      笔者常见到,当学生回答内能小的物体可能传递热量给内能大的物体时,教师会问学生:你能给我举一个例子说明内能小的物体可能传递热量给内能大的物体吗?一些基础好的学生的回答是:质量很小的80℃的水可以传递热量给质量很大的0℃的冰。此时教师就认为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

      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此题考查学生什么?若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内能、温度、分子平均动能这些概念及其相关性、热传递的条件,学生这样回答表明他们掌握了要考查的内容吗?学生的回答还存在两个问题:

      ①“质量很小的80℃的水可以传递热量给质量很大的0℃的冰”不是公理,也不是规律。如何证明这句话是对的呢?

      ②从逻辑上看,假设这句话是对的,又如何证明内能小的物体有可能传递热量给内能大的物体?

      学生的回答无法让我们知道他是否知道“内能、分子平均动能、温度的定义及三者的关系”,是否明白“热传递的条件”,因此不是一个有证据判断过程。

      从逻辑上讲,要证明结论是错误的,只需一个证明其错误的案例就行,所以证明某一结论错,给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但要证明结论正确,一万个例子证明其对,也不能说这句话正确。所以从科学性角度来说,用举例的方法说明结论对错的思维方式是不严谨的。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能举出一个证明结论是错误的例子,学生脑中就要贮存大量的例子,并在解决问题时,不断思考要调用哪个例子,必然要通过习题训练让学生记住大量的例子,这样学生的思维强度和记忆量都很大。

      上述两个案例在初中课堂中很常见。教师这样做的依据是:初中学生能力不够,只有经过大量训练,才能让学生在考试时见到题目马上知道解答方法。先不论教学不是单单为了考试,从帮助学生应考的角度思考,这种方式是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应付考试?另外,还有一个教学误区:认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知识的传授是一个矛盾体,教学时间有限时只能顾及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实际上,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不是一个矛盾体,能力是在知识传授中习得与提高的。优等生之所以能够从样例学习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是由于他们在样例学习中形成了自我解释,在这些解释中,他们细化和扩展了样例解决的执行条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通法。对悟性不是很高的学生,若教师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正确示范,教会他如何思考,学生永远无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能力不是拔高,而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万能方法”,减轻其认知负荷。什么是“万能方法”?就是依据概念分析、解决问题。

      二、依据概念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

      解决“判断力有没有做功”的“万能方法”是什么?就是根据功的定义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这“万能方法”不是在九年级的复习课,而是在“功”的新授课上。

      上文提到的三个情境不是用于归纳“二级结论”,而是利用各种情境教会学生依据概念解决问题,并利用不同的情境检测学生是否理解功的定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授课中,建构功的概念后,给出情境①:有力没距离,问学生重力是否做功?此时需要给学生展示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展示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考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清楚题目的问题是什么?题目问重力有没有做功,所以依据功的定义,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转换成力的示意图及运动过程示意图的直观表征;再根据功的定义中“在力的方向通过距离”判断重力是否做功。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画出所需判断的力——“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再把题目中“停在水平面上”转换成:物体没有通过距离。根据功的定义,可知此时重力没有做功。此过程学生可能没有思考,只是看教师如何解决问题。

      在讲解完情境①的案例后,再给出情境②:有距离没力,让学生按刚才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这时学生可能只是模仿教师刚才的思路解决问题。教师讲评时注意强调:有没有画出问题涉及的力的示意图,有没有画出物体运动的距离?讲评答案时引导学生说出功的定义,并引导学生利用功的定义分析、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浅思考的过程,但通过模仿教师的分析思路,学生不单单理解了功的定义(做题的目的),还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万能方法”。

      最后利用情境③:有力,有距离,但力与距离垂直,检测学生是否理解功的定义及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提“有力,没距离”“有距离,没力”“有力,有距离,但力与距离垂直”这些二级结论,只是让学生重复练习画力的示意图、过程图,用功的概念去判断。这样学生只需要记住功的定义,并不需要记一堆的“二级结论”。只有“最通用的”“最本质的”知识才能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的美,同时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

      掌握了依据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是思维强度还是记忆量都大大下降。学生掌握这些方法,需要教师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而且在学生学习新概念时要精心设计活动,培养这种思维习惯。

      三、在新课活动中掌握思维方法

      很多时候学生会答非所问,或不会解答问题,这往往与他们不知道题目问什么有关。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首先要进行表征的转换,把连续文本及非连续文本读懂并用物理术语、数学符号表述已知量及未知量。此步骤是学生能否解决问题的关键。情境千变万化,要从题目所给条件中提取哪些信息?

      抓住新授课的机会,让学生学会用物理概念、规律解决问题。以解决“内能小的物体可能传递热量给内能大的物体吗?”为例,教师就可以利用如图l所示的“思维流程图”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要通过阅读,把“内能小的物体可能传递热量给内能大的物体吗?”转换为“内能小的物体A传递热量给内能大的物体B的条件是什么?”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有关热传递的条件。

      经过问题表征的转换,把问题变成“物体A的温度比物体B高吗?”到此,学生再看题目,题目没有直接告知物体A、B的温度关系,但告知了物体A、B的内能关系。所以问题又转为“内能大小与温度高低有什么关系?”这时引导学生回忆内能的定义,知道内能由三部分决定:分子的个数、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平均势能。物体A的内能比物体B的内能小,只能说明物体A的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之和比物体B的小。而宏观上的温度与微观的分子平均动能对应,分子平均动能大,则温度高。分析到此,学生就能明白可能是物体A的分子数比物体B的少,或物体A的平均势能比物体B的小,但物体A的平均动能比物体B大(也就是物体A的温度比物体B高),导致物体A的内能比物体B小,但因为物体A的温度比物体B高,所以可以传递热量给物体B。

      这种教学开始会慢点,但每一步都是循证分析,学生不仅理解了概念,而且学会了有理有据地解决问题。

      几乎所有的有关内能的问题,都可以按上述方法解决。如“0℃的冰与0℃的水,谁的内能大?”学生按上述“思维流程图”分析:温度相同,同种物质固态与液态的内能做比较。用物理术语表征题目后,学生再根据内能的定义,比较两者的分子数(题目没给出任何有关或可以推断出分子数的信息)、分子平均动能(因为宏观的温度与微观的分子平均动能对应,温度相同就是分子的平均动能相同)、平均势能(物态有关)。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因为题目没有给出两者的分子数谁多谁少,所以无法判断哪种物质的内能大。

      当然,不是说学生不需要练习,一种方法要让学生掌握并熟练应用,练习是必需的,但练习量要有一个度,而练习的题目要有一个合理的设计而不是简单的重复。第一题教师示范,第二题让学生模仿,独立完成,第三题检测其是否掌握。让学生练的目的,不是记住做过的每个题目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练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以让学生理解物体的内能、热传递条件这些概念、规律的教学为例,谈如何设计三道练习题。

      问题1 一块0℃的冰有没有内能?这块0℃的冰变为0℃水时,其内能有没有变?

      教师先呈现第一问,抓住“内能是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让学生分析得知0℃的冰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所以具有内能。再呈现第二问。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学生能否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的关键。若教师直奔答案,学生也会养成直奔答案的习惯;若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按如图l所示的“流程图”解决问题,学生就会模仿教师的思路分析、解决问题。因为此问是用物理术语表述的,所以不需要提示学生重新用物理术语表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内能的定义,再引导学生分析同一块冰变成水,它们的质量相等吗?引导学生重新审题,此时目的性更强,学生容易提取相关信息,也很容易就把“这块冰融化为水”表征为冰与水的质量相同,推理得到水与冰分子数相同,再分析分子平均动能由什么物理量反映?“温度”。题目告知:同温。推断水与冰分子的平均动能一样。由于内能是所有分子的动能与势能之和,此时还剩下一项分子势能,很难从微观上让初中学生理解分子势能的变化,但若直接告诉学生“物态发生变化,分子势能就会变化”,学生可能会无法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分析,冰变水时要吸收热量,或要对冰做功,所以冰变水过程中其内能应是增加的,但分子动能没变,那增加的就是分子势能。理解是长时记忆的基础!有依据学生就容易记忆。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了上述问题,是否就能掌握相关的概念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没有独立解决过问题,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由知道到会有一个过程,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第二个问题,让学生用刚才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

      问题2 不断加热某种物质,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2所示。请分析物体在

时刻,哪一时刻内能较大?

      

      此题考查的内容与问题l相同,但教师不是简单地重复,让学生死记答案,而是用另一种情境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并考查学生是否会从图中提取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学生,才能了解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题型的选择很重要,因为题目要求写出分析过程,教师也能从学生的答卷中找出学生错误的原因及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讲评时要注意点评学生是否按“思维流程图”所示的程序分析问题,而不是给出一些结论或让学生举例分析问题。

      问题3 内能小的物体可能传递热量给内能大的物体吗?

      教师可以在下一节课开始,或过一段时间,用此题检测学生。

      学生经历了聆听模仿、独立解决问题、检测这三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概念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最基本的“万能方法”,就可以减少重复训练,见到新情境也会用这“不变”的分析方法解决“万变”的问题。

      埃利斯提出了“A-B-C”模型:A代表“前因”(antecedent)(引发反应的情况),B代表“观念”(beliefs)(我们对该情况的认知),C代表“结果”(consequences)(我们的感受和行为)。尽管我们倾向于认为“A”(前因)造成了“C”(结果),其实是“B”(观念)使我们产生了那样的感受。同理,如何归因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取决于我们的教学理念和学科底蕴。可以说我们怎样学物理,怎样理解物理,就会怎样教学生。回归物理本质教学、让学生体验物理的美、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引导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减轻学生认知负荷是物理教师的教学追求。

标签:;  ;  ;  

如何根据物理概念培养初中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