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菖蒲常见品种RAPD分析

唐菖蒲常见品种RAPD分析

王金刚[1]2002年在《唐菖蒲常见品种RAPD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从生物学特性、同工酶标记和RAPD分子标记叁方面对12份常见的唐菖蒲品种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探讨。结果如下: (1)通过对唐菖蒲12个品种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发现唐菖蒲存在同名异物现象,分类不科学,亲缘关系不清等现象。 (2)用唐菖蒲种球中提取的同工酶分析表明: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带效果最好,但多态性差;过氧化氢同工酶其次,多态性好于过氧化物同工酶;酯酶同工酶效果不好。 (3)利用改良的SDS法提取DNA效果很好,RAPD反应时,DNA模板中RNA对扩增结果无影响,SDS、氯仿、异丙醇等小分子物质对扩增结果有干扰作用。优化的RAPD体系为;反应总体积25ul,其中含10倍扩增缓冲液2.5ul,Mg~(2+)2m mol/1,dNTP为150umol/1,引物为0.4u mol/1,基因组DNA为20ng,Taq酶1U,其他成分为无菌双蒸馏水。优化的程序为:94℃ 10min 1个循环:94℃ 30s,37℃ 60s,72℃ 90s 40个循环;72℃ 5rmin 1个循环;4℃保存。用筛选出的26个引物对12个唐菖蒲进行了RAPD分析,共得到164条谱带,其中多态带为151条,多态百分率为92.1%。以遗传相似度0.660为阈值,经UPGMA聚类分析共分为4类,其结果与传统分类方法有一定的差距。

王金刚, 车代弟, 沈能展[2]2005年在《唐菖蒲常见品种RAPD分析》文中提出利用RAPD技术对12个主要唐菖蒲切花品种进行分类和亲缘关系的研究,从8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6个用于PCR反应,共在164个位点上扩增出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位点6.31个,多态性位点 151个,占总带数的92.8%。这种多态性可以进行品种的鉴定。从分子水平揭示出唐菖蒲切花品种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

王金刚, 车代弟, 柳参奎, 杨传平[3]2008年在《26个唐菖蒲品种RAPD分析》文中认为唐菖蒲是世界着名的切花之一,由于是纯粹的外来品种,目前国际上对其分类尚无统一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其生物习性等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受环境影响很大。同工酶是基因的产物,利用同工酶可以进行唐菖蒲品种鉴定和分类,但它在植物的不同器官组织发育的不同时期存在差异,而分子标记技术具有不受环境、器官、组织发育不同时期影响、遗传性稳定、分析简单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在花卉品种分类上。利用RAPD技术对26个主要唐菖蒲切花品种进行分类和亲缘关系的研究,从5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3个用于PCR反应,共在206个位点上扩增出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位点6.24个,多态性位点185个,占总带数的89.8%,可以进行品种的鉴定。从分子水平揭示出唐菖蒲切花品种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夏花大花型唐菖蒲品种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车代弟, 龚束芳, 秦智伟[4]2003年在《RAPD分子标记在球根花卉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简述了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技术的原理 ,及对球根花卉品种分类鉴定的必要性 ,通过对唐菖蒲和仙客来的实践应用 ,建议开展 RAPD技术在球根花卉品种分类上的应用研究

黄国涛[5]2005年在《美人蕉属(Canna)植物引种与品种分类研究》文中认为美人蕉属(Canna L.)植物原产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目前世界各地广泛栽培。美人蕉属植物花型独特、花色艳丽、姿态优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园林绿化中广泛应用。针对目前我国美人蕉品种单一、老化、品种分类混乱等问题,本课题对国内外收集的美人蕉属种质进行引种和品种分类研究。一方面通过栽培试验,对各份种质进行物候观察,以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及生长习性,为美人蕉属植物的生产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采用品种综合评定方法筛选出适合深圳市以及珠江叁角洲地区栽培的美人蕉属优良品种,以丰富我国园林绿化中的美人蕉种类。另一方面,采用形态分类法、RAPD分子标记技术和孢粉学技术对这些种质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种质间亲缘关系,为今后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观察记录了57份美人蕉属种质在萌芽期、展叶期、花蕾期、初花期、盛花期、谢花期、初果期和果实成熟期等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特性,对美人蕉属品种在深圳地区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探讨了美人蕉属植物生长和开花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并归纳了美人蕉栽培和繁殖技术。2.根据美人蕉属植物的性状特性、育种趋势以及人们对美人蕉属植物的审美要求,在观赏性状、适应性等性状上选择了18 个指标作为评价依据,按照美人蕉属植物的公共绿地与花坛应用,庭园应用和盆栽应用叁种类型确定各指标的相应权重,建立了美人蕉属植物综合评价系统。选出公共绿地、花坛应用类型上优级品种11 个,庭园应用类型优级品种9 个,盆栽应用类型优级品种7 个,其中金边橙‘Jinbiancheng’、‘En Avant’、‘Extase’、紫红‘Zihong’、‘Corail’、‘Carnaval’和‘Picadore’等7 个品种在叁种应用类型上均达到优级。分析了美人蕉属品种综合评价系统的优缺点。3.阐述了美人蕉属植物学分类和品种分类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美人蕉属品种的起源与演化过程,提出美人蕉属品种分类的基本原则。首先根据花冠、瓣化雄蕊和叶片的形态特征,将种质划分为美人蕉、大花美人蕉、兰花美人蕉、柔瓣美人蕉和粉美人蕉(水生美人蕉)等5 个种系,其中大花美人蕉和兰花美人蕉再按株高划分为3 个品种群。依照此系统对国内外收集的66 份种质进行分类,共包括5 种系、6 品种群、66 品种,其中命名新品种15 个,新转移品种6 个。4. 首次利用RAPD 方法对56 份种质美人蕉属种质,包括4 个种52 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美人蕉3 个种和7 个品种具有特异的扩增带,可作为种质鉴定的依据。采用UPGMA 法建立美人蕉聚类图,在0.11 处56 份种质归为4 个类群,其中4 个种分属4 个类群,52 个品种分为大花美人蕉和兰花美人蕉。分子聚类结果与形态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对美人蕉属的种间关系、品种分类和品种演化进行了探讨。

李彩华[6]2012年在《唐菖蒲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种质资源创新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菖蒲(Gladiolus hybridus Hort)是鸢尾科(Iridaceae)唐菖蒲属(Gladiolus)多年生球茎类植物,是世界上着名的四大切花之一,唐菖蒲切花生产是我国花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唐菖蒲种球主要从国外引进,国内培育的较少,目前的主栽品种仅为少数几个夏花型大花品种,品种间存在着遗传资源狭窄的现象,有关唐菖蒲的遗传基础研究也鲜有报道。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结合化学诱变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通过筛选,构建唐菖蒲突变体库,可为选育优良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点的突变体,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系或品种,扩大可利用种质资源的范围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唐菖蒲主栽品种“超级玫瑰”(G. Rose Supreme)为试材,通过对不同器官来源的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建立了唐菖蒲高频再生体系,同时通过化学诱变剂处理愈伤组织,扩大变异谱;利用形态学、细胞学观察结合ISSR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唐菖蒲体细胞无性系突变株,为唐菖蒲遗传图谱的构建及育种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以无性繁殖、获得纯系年限长且有性杂交困难的花卉定向育种提供新途径。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唐菖蒲主栽品种“超级玫瑰”不同器官为外植体进行了诱导,结果表明用子球、花瓣及花梗作外植体均可诱导形成再生植株,用叶片、花丝做外植体没有得到再生植株。诱导唐菖蒲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2,4-D4.0mg·L-1+6-BA0.5mg·L1,诱导体细胞胚的最佳培养基为MS+2,4-D1.0mg·L-1+TDZ0.3mg·L-1,确定了TDZ是决定唐菖蒲体细胞胚产生的重要因子;首次对唐菖蒲各器官来源的体细胞胚的诱导及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2.用花瓣作外植体建立再生体系过程中,再生植株出现了色素重新表达现象,即由花瓣诱导的再生植株在幼苗发育过程中明显携带花瓣中原有色素现象;由花瓣愈伤组织可直接再发育成花瓣;由花梗做外植体也出现部分色素表达现象,且再生植株易出现嵌合体;而用子球茎作外植体则没有出现色素表达现象。自然情况下,花瓣无性系变异的频率高于花梗,揭示了唐菖蒲不同器官来源再生植株器官发生及形态建成的特点。3.用秋水仙素不同浓度、时间处理唐菖蒲愈伤组织,确定了秋水仙素的半致死剂量为0.5mg·L-1,用半致死剂量的秋水仙素处理各器官来源的愈伤组织,共获得124株变异株,其中花瓣无性系的变异率最高,为56.95%,花梗次之,为21.1%,子球茎最低,为12.6%,变异株形态上比对照明显粗壮。本研究根据细胞学检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秋水仙素、8-羟基喹啉不同预处理时间、不同酶解时间进行探索,确定了0.1%的秋水仙素预处理8h、37℃酶解60min后细胞学检测的效果最好,检测结果确定唐菖蒲“超级玫瑰”为二倍体,其染色体数2n=2x=30;变异株为四倍体,2n=4x=60。4.用不同浓度EMS对唐菖蒲愈伤组织诱变处理,确定了EMS的半致死剂量为9mg·L-1,EMS诱变M0代出现了8种形态上的变异,花瓣无性系的变异率为5.15%,高于花梗(1.02%),子球茎再生体系未出现变异;从诱变无性系中找到了单一性状的突变体,为突变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5.对不同器官来源及半致死剂量诱变处理的各组无性系M0代共1134株在第一生长周期进行了ISSR检测,共检测出136株变异单株。对这些检测出的变异株编号种植后,在第二、第叁生长周期观察到花瓣无性系组中有2株花色变异株、EMS处理的无性系组中7株出苗变异株;而这些变异株在第一生长周期的ISSR分子标记检测中均已检测到,即ISSR检测与性状观察的符合率为100%;秋水仙素处理的无性系第一生长周期R共检测出的124株变异株,在第二、第叁生长周期中实际观测到97株多倍体变异株,ISSR检测与性状观察的符合率为78.2%。创新点:(1)突破了传统的用电子束或钴60辐射诱变唐菖蒲种球的方法,首次用唐菖蒲不同器官来源的愈伤组织为材料,进行秋水仙素与EMS离体诱导,建立了不同的体细胞无性系,扩大了变异谱,实现了诱变方法的创新。(2)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与生物学性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从体细胞无性系中筛选出了变异株,建立了无性系变异群体,获得了2株花色变异株、7株出苗变异株及6株无子球变异株,实现了种质资源的创新。

刘长命[7]2009年在《辐射诱发唐菖蒲复色花突变体的AFLP分析及SCAR标记》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唐菖蒲(Gladiolus hybridus Hort.)品种‘新秀’(Spic and span)为材料,利用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诱变后,进行生物学性状观察,并以‘新秀’为对照,对筛选出的复色花突变体进行AFLP和SCAR分子标记分析,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变异株系与对照品种的农艺性状差异对辐射后代进行生物学性状观测发现,在75 GY剂量组的M2代中出现复色花突变体,主要表现为花瓣呈粉白相间或单个花瓣全变为白色,其它性状如株高、花序长、小花数、花茎等比对照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着(P>0.05)。与同一辐射剂量组的其它M2代变异株观测结果比较显示, 60Coγ射线照射唐菖蒲引起了其花色不同程度的变异,表现为花色变淡或白斑。表明本实验筛选出的突变体是辐射诱变引起的,不是环境饰变的结果,同时说明经60Coγ射线照射后的唐菖蒲后代以花色变异最为显著。2.M2变异株系的AFLP分析本实验探索并建立了一套从唐菖蒲DNA提取到银染、显影在内的完善的AFLP分析技术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对突变体和对照株进行了检测。实验采用64对引物组合进行AFLP扩增,检测到具有多态性的引物组合50对,多态性比例达78%。50对引物共扩增出1600条清晰可辨的条带,并且主要集中在100-700 bp之间,对照株和突变体各有808条和792条,共有谱带744条,多态性条带112条,多态百分比达13.08%。同时,在所用50对引物进行的AFLP扩增中,每对引物分别在两个对照株或两个变异株之间扩增条带一致,无差异条带出现,这与它们两两为同一材料来源的实际相符;而同一对引物在对照株和变异株之间的扩增中,存在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变异株与对照株间在DNA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并且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导致了多态性条带的出现,其中一些差异片段还可能与花色形成基因有关。3.M3变异株系的AFLP分析及SCAR标记的转化通过AFLP分子标记方法,应用16个引物组合对唐菖蒲M3复色花突变体和对照株进行基因组序列多态性检测,有4对引物(E-ACA/M-CTG、E-ACT/M-CAG、E-ACT/M-CTT和E-ACC/M-CAT)扩增出稳定的重复性好的多态性条带,4条特异带暂命名为E4M7304、E6M3202、E6M8258和E8M5268。其中E6M8258和E8M5268为对照缺失条带,其它2条为M3缺失条带。将这些特异性条带回收、克隆、测序后设计SCAR引物进行验证。

刘晨, 高明伟, 刘超, 何俊娜, 吴健[8]2016年在《基于表型和SRAP标记的唐菖蒲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进一步研究唐菖蒲杂交育种亲本选配和杂种的早期鉴定,以21个唐菖蒲品种为试材,对这些品种的表型性状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并利用SRAP技术对其构建指纹图谱。结果表明:21个品种的表型性状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变异6.78%~147.29%。经过对SRAP-PCR反应条件的优化,从100对引物中筛选出16对引物适用于唐菖蒲PCR反应;通过对21个品种SRAP标记的试验与分析,共在468个位点上扩增出条带,多态性位点411个,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扩增多态性条带25.7个;基于SRAP标记的UPGMA聚类分析显示,21个品种间Jaccardp’s相似系数0.46~0.75。将2种聚类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唐菖蒲品种的分类与表型性状无显着相关性,说明其品种具有复杂的遗传背景。

张猛[9]2004年在《中国长蠕孢属和弯孢属的分类研究暨北方地区主要杂草丝孢菌病原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真菌分类学家习惯上将分生孢子具有多个横隔膜、形状似蠕虫的半知菌俗称为蠕形分生孢子真菌(Helminthosporioid fungi)(简称蠕形菌),属于半知菌门丝孢纲(Hyphomycetes)。蠕形菌包括长蠕孢属、平脐蠕孢属、凹脐蠕孢属、凸脐蠕孢属、卵蠕孢属和弯孢属的真菌。蠕形菌的大多数种类具有一定的寄生性,引起多种植物的病害,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一些种类在一定的条件下,特别是在人的免疫力降低的情况下,能引起疾病,有些种类腐生枯枝落叶。研究此类真菌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本研究主要包括中国长蠕孢属和弯孢属的分类研究。2001—2003年,从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集标本2000余份,加本实验室、标本室,保存的标本及从国内外同行、研究机构征集的标本或菌株,共计5000多份,经保湿培养,组织分离,获得500多个菌株。经审慎的形态学分类、鉴定,共描述中国长蠕孢属和弯孢属真菌52种,其中,新种及新变种23个,新名称1个,中国新记录种12个(见附录I),中国已报道种15个,不确定种1个。本研究有幸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较系统全面地对该类群真菌进行考察、收集、分离、鉴定和描述。除了发现若干新种、新变种及中国新记录种外,还增加了一些种的基质、生境及地域分布新记录。首次发现长蠕孢属内有假喙,丰富了其种级分类特征。对部分种的适宜培养基、培养条件、分生孢子的分隔、萌发、产孢方式等特性进行了研究。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总结得出两属最佳的和简便易行的种级分类标准和我们自己的分类观点如下:1. 长蠕孢属:该属大部分腐生为主的真菌应以自然基质上的形态特征为主要鉴别依据,培养特征为必要的有意义的补充;自然基质上子座的有无和大小在种间区别较大,可以作为种级分类标准之一;分生孢子梗的形态(包括柱形、锥形和倒锥形)、大小、颜色、表面纹饰为属下种间鉴定的重要依据;分生孢子的特征是种级分类的主要依据,包括分生孢子的形状、大小、隔膜数、颜色、表面纹饰、喙(假喙)和脐部特征。2. 弯孢属:分生孢子的特征是种级分类的主要依据,包括分生孢子的形状、大小、隔膜数、隔膜相对位置、隔膜增厚与否、颜色、表面纹饰和脐部特征;不同类群间分生<WP=11>孢子梗有较大差异,可作为种级分类的依据之一;子座的有无、大小、分枝与否可作为一些种的鉴别特征。除了形态特征外,对相近种和疑难种最好进行诱发有性杂交的比较实验,挖掘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特征来综合分析,对其分类地位,做出更精确的判断。在形态分类的基础上,对弯孢属斑点组(maculans group)内几个相似种,疑难种间及部分种内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显示相似种和疑难种从树状聚类图上可以明确区分,与形态上的鉴定结果一致,证明了我们从形态上对这几个种鉴定的准确性;RAPD分析可以作为区分弯孢属相近种及明确疑难种分类地位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段;引物S151可扩增出特异性较强的3条带,可以作为快速鉴定间型弯孢的特异引物;画眉草弯孢和间型弯孢种内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个别菌株和其他种聚在一起,其分类地位有待于进一步确定。目前已报道和研究的微生物除草剂大多是利用杂草丝孢菌病原,因此通过对我国主要杂草丝孢菌病原调查对于我们有预见地利用这类杂草病原进行杂草生物除草剂的研制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通过对我国北方15个省、市、自治区40多种主要杂草丝孢菌病原的调查,获得150个可能是病原菌的菌株,共鉴定出12属,47个种。其中新种18个,中国新记录属3个,中国新记录种2个(见附录II),中国已报道属5个, 中国已报道种27个。新种和中国新记录种都有形态描述、寄主或基物和分布,并对各种的种级特征及相似种进行了讨论和评述,中国已报道种仅列出寄主或基物和分布。对部分杂草上的丝孢菌进行了柯赫氏法则病原验证及致病性分析。经验证为杂草病原菌的有20种,根据侵染速度,潜伏期的长短,致病性的强弱初步判断,其中马唐上的新月弯孢,稗上的尖角突脐孢,辣子草上的一种镰刀菌,圆叶牵牛 (裂叶牵牛)上的澳大利亚平脐蠕孢和牵牛链格孢,马齿苋上马齿苋二叉柄霉,蒺藜上的蒺藜链格孢为相应杂草的有潜力的生防菌。大部分研究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部分标本保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真菌标本室(HMUABO)。

董易[10]2011年在《荷兰水仙育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荷兰水仙(Narcissus pseudonarcissus)是石蒜科水仙属(Narcissus L.)多年生观赏草本植物,在园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国目前对荷兰水仙育性研究较少。本试验以栽培于上海地区的14个荷兰水仙园艺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花粉萌发及贮藏性、品种间杂交育种及其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Delibes为试验材料,对其花粉萌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elibes的最佳花粉采集时期为花药开裂未散粉时,此时花粉活力可以达到83.4%;最佳培养基条件为5%蔗糖、0.01%硼酸、0.05%钙、5%聚乙二醇-4000(PEG-4000)、温度20℃的条件下培养2 h,花粉萌发率可以达到85.7%,其中蔗糖是影响Delibes花粉萌发的最重要因素。基于花粉贮藏性的研究显示,所有供试的14个荷兰水仙品种的花粉经过15℃贮藏1个月之后完全丧失活力,短期贮藏(1-3个月)可采用4℃进行贮藏,长期贮藏(6-12个月)应采用-18℃进行贮藏;供试的品种中,贮藏1年后Spellbinder花粉活力最强,Mondragon和Mount Hood花粉活力最弱。荷兰水仙107个杂交组合中有29个组合可以产生结实,所有自交组合均不能产生结实。各品种作母本和父本时具有较大差异,Delibes、上农蝶影、Pinza和Mondragon是较好的母本品种,Marieke和Mount Hood作母本时亲合力较差。上农蝶影是良好的父本品种,Bantam和Mount Hood作父本时亲合力较差。Pinza结实能力最强,上农蝶影种子千粒重最高。利用RAPD技术对所试荷兰水仙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0条随机引物中16条引物可以扩增出稳定产物,对荷兰水仙样品扩增,共获得扩增带127条,其中具有多态性的条带有96个,占总条带的75.6%。RAPD标记的13个荷兰水仙品种可聚为3大类,3个喇叭型水仙品种(Mount Hood、上农早春和Marieke)聚为一类,2个裂杯型水仙品种(Mondragon和上农蝶影)和1个大杯型水仙品种(Pink Charm)聚为一类,其余7个大杯型水仙品种(Bantam、Salome、Delibes、Pinza、Fortissimo、Slim Whiteman和Prof. Einstein)聚为一类,每个类群中,花瓣及副冠颜色相同的品种倾向于首先聚为一类。13个荷兰水仙品种间遗传相似度在0.449-0.780之间,说明该13个样品间亲缘关系较近,但不同品种间有一定的变异,相同类群中各品种遗传相似度均较高,不同类群中,花瓣颜色相近的品种间遗传相似度较高。

参考文献:

[1]. 唐菖蒲常见品种RAPD分析[D]. 王金刚. 东北农业大学. 2002

[2]. 唐菖蒲常见品种RAPD分析[C]. 王金刚, 车代弟, 沈能展. 中国园艺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5

[3]. 26个唐菖蒲品种RAPD分析[J]. 王金刚, 车代弟, 柳参奎, 杨传平. 植物研究. 2008

[4]. RAPD分子标记在球根花卉上的应用研究[J]. 车代弟, 龚束芳, 秦智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5]. 美人蕉属(Canna)植物引种与品种分类研究[D]. 黄国涛. 南京林业大学. 2005

[6]. 唐菖蒲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种质资源创新的研究[D]. 李彩华. 东北农业大学. 2012

[7]. 辐射诱发唐菖蒲复色花突变体的AFLP分析及SCAR标记[D]. 刘长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8]. 基于表型和SRAP标记的唐菖蒲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J]. 刘晨, 高明伟, 刘超, 何俊娜, 吴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6

[9]. 中国长蠕孢属和弯孢属的分类研究暨北方地区主要杂草丝孢菌病原调查[D]. 张猛. 山东农业大学. 2004

[10]. 荷兰水仙育性研究[D]. 董易. 上海交通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唐菖蒲常见品种RAPD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